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
土地沙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土地沙化不仅恶化生态环境,导致沙区贫困,而且吞噬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党中央、国务院对防沙治沙工作高度重视,温家宝同志指出:“治沙工作很重要,如何治理,要统筹规划,研究提出具体办法和项目”。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预防土地沙化,加快沙化土地的治理步伐,尽快遏制沙化土地不断扩展的趋势,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要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的规定,国家林业局会同农业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编制本规划,作为全国防沙治沙工作的宏观指导性文件。
一、我国沙化土地现状及危害
(一)沙化土地现状
我国土地沙化的形势严峻。
一是面积大。据1994-1999年国家林业局组织的第二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国现有沙化土地174.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8.2%,其中流动沙丘42.7万平方公里,固定、半固定沙丘46.3万平方公里,戈壁66.4万平方公里,其它18.9
万平方公里。在全部沙化土地中,近期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为53.8万平方公里。
二是分布广。我国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北纬35°-50°之间,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4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的万里风沙带。此外,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也分布着一些面积较大、集中连片的沙化土地,在黄淮海平原及长江以南的一些沿海、沿河和沿湖地区分布着零星的沙化土地。行政范围包括除上海外(不含台、港、澳)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50个县(市、区、旗),其中沙化土地面积大、危害严重的重点沙区县有379个,一般有沙县有471个(全国沙化土地分布范围详见附表1-2)。
三是扩展快。根据调查资料,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沙化土地每年以1560平方公里速度扩展,八十年代以每年2100平方公里速度扩展,九十年代初期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速度扩展,后期每年扩展达3436平方公里。
(二)土地沙化成因分析
导致土地沙化扩展的原因很多,除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外,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近年来人口和经济压力增大,对沙区土地资源过度索取等不合理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滥垦。沙区大多为贫困地区,且基本没有农业以外的经济支柱,许多地方无计划、无节制地进行开垦,边开垦,边撂荒,导致土地沙化。
二是滥牧。据统计,沙区草原牲畜超载36%,有些地区甚至高达100%。从第二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分析,监测区域61.9%(115.2万平方公里)的草原发生了沙化、退化。
三是滥伐。沙区过度樵采、乱砍滥伐林草植被导致部分地区土地沙化现象十分严重,治理速度抵不上破坏速度。新疆和田地区因樵采烧材,使胡杨、灰杨等天然荒漠植被每年破坏达760公顷。内蒙古吉兰泰镇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因当地居民乱砍滥伐,该镇周围40公里范围内的梭梭林已被砍光,盐湖西北部7万公顷天然梭梭林已减少到2万公顷左右,导致吉兰泰盐场3700多公顷盐矿床已有一半以上被流沙埋没。
四是滥采。沙区滥采中药材、搂发菜等现象十分突出,大面积破坏植被,加剧土地沙化。每年仅进入内蒙古阿拉善盟搂发菜的农牧民达10万余人,造成大面积的草原破坏。内蒙古近几年因搂发菜破坏草原达1300万公顷,其中400多万公顷已经沙化。甘肃省近5年每年因挖甘草破坏草原6700公顷。
五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有效监管和调控,江河上游和下游之间用水矛盾突出。上游截水、过度用水,致使中、下游地区生态用水短缺,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内蒙古额济纳绿洲,由于上游地区大量使用黑河水资源,进入绿洲的水量由上世纪60年代9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亿立方米,东西居延海已干涸,93万公顷梭梭林枯死。其他一些地区,如民勤绿洲,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大片沙生植被干枯死亡,导致土地再度沙化。
此外,局部地区在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施工中,破坏林草植被,造成土地沙化的现象也较严重,如陕西榆林市煤田开发使1.7万公顷植被被毁,土地沙化。
(三)土地沙化的危害
建国以来,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政策不完善、前期投入不足、治理不成规模、执法不严、对人为破坏活动缺乏有力约束机制等,致使总体上治理速度缓慢,局部地区仍呈加剧扩展之势,土地沙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其危害主要表现为:
缩小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1994-1999年五年间,全国沙化土地净增1.7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北京市的土地面积。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河北坝上、黄河源区、毛乌素沙地中北部等地区土地沙化呈快速扩展之势。
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据中科院测算,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的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标准化肥2.7亿吨。
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全国特大沙尘暴20世纪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特别是2000年春天,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十余次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造成部分地区机场关闭、交通中断,其频率之高、来势之猛、影响范围之大,为建国50年来所罕见,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我国土地沙化的严峻形势。
加深沙区人民的贫困程度,扩大地区间的差距。恶劣的生态
环境是沙区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的主要根源。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我国重点沙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与发达地区差距更大。
严重影响大中城市环境质量,威胁工矿企业、国防要地、交通设施和国家大型水利设施的正常生产和安全运营。全国有3000多公里铁路、4万多公里公路和7万多公里灌渠由于风沙危害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据专家测算,近年来我国每年因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更是难以测算。
二、加速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防沙治沙工作的成效、经验及教训
党中央、国务院对防沙治沙工作历来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先后四次召开治沙工作会议,制定政策措施,研究部署工作,陆续启动实施了东北西部防护林带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全国防沙治沙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对我国防沙治沙事业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进入新世纪,国家又先后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我国的防沙治沙步入了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新阶段。200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理顺了防沙治沙管理体制,规范了沙区经济行为。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步入了法制轨道。为快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