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三种问题行为与矫正

合集下载

学生常见行为与心理问题及辅导

学生常见行为与心理问题及辅导

学⽣常见⾏为与⼼理问题及辅导学⽣常见⾏为与⼼理问题及辅导中学⽣问题⾏为的产⽣,不仅有思想⽅⾯、品质⽅⾯、⾏为习惯⽅⾯及法制观念⽅⾯的原因,⽽且往往还伴有⼼理⽅⾯的原因。

那么,中学⽣有哪些常见的⾏为与⼼理问题呢?(区别:发展性、适应性⼼理问题——⼼理障碍——⼼理疾病)1、学习障碍2、⾏为障碍3、情绪障碍4、⼈际交往障碍5、青春期性⼼理障碍6、⼈格障碍(个性障碍)对这些常见的⾏为与⼼理问题应如何识别并加以初步的⼲预和辅导呢?⼀、学习障碍定义——⼀般是指中学⽣的学习困难严重到影响他们知识的获得,⽽这种困难⼜不是智⼒低下(智⼒障碍)所引起的。

许多智⼒正常甚⾄是优秀的学⽣在学业成绩上表现极差,与其智商不相匹配。

他们的问题是学习过程受到了妨碍,是某⼀特定学习能⼒(如记忆能⼒、空间想象能⼒)的缺损,或者某⼀学科知识结构的残缺。

其原因可能是遗传(⽣物)的,也可能是⼼理的,但就中学⽣⽽⾔,则⼤多是社会(家庭、学校)因素造成的。

例:⼀位⾼中⽣的⾃诉——“我觉得最困难的是进⼊⾼中后,学习精⼒⼀直很难集中,⾮常敏感,⼀点⼩⼩的事情都要想上好久,以致于上课效率差,反应也越来越迟钝,思想浑浊,对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

有时候看到⾃⼰不会做的题⽬,同学都做出来了,就会极度的⾃卑和紧张。

很难从中得以⾃拨。

⽽且做事情的速度变得慢了。

有时候⼀边做⼀件事,⼀边想⼀些锁事,到后来⾃⼰做错了也没有察觉。

记忆⼒、视⼒都在不断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学习障碍在许多时候还会引起⼈格上的偏差,并造成恶性循环——学习障碍(困难)的基本类型——前苏联学者卡尔梅科娃提出五种类型:1、⼀般性学习落后(含⼊学学习适应良);2、语⾔表达能⼒差;3、数学成绩极差;4、不遵守纪律;5、学习活动偏离本⼈最佳点(动机⽔平低学习积极性不⾼,学习能⼒低于实际可达⽔平/ 教师要求⾼,学⽣努⼒超出极限/ 学习⽅法的缺陷,导致潜能被压抑)。

中学⽣学习障碍的评估——1、是否来⾃⼼理⽅⾯的原因——某⽅⾯的认知能⼒较差/ 某⽅⾯的学习技能未形成/知识结构有很多漏洞/ 情感和意志的缺陷/ 学习动机不强/ 学习⾏为习惯不良,等等。

青少年自我认知问题的症状与矫正方法

青少年自我认知问题的症状与矫正方法

青少年自我认知问题的症状与矫正方法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觉察、认识和理解。

青少年是一个关键的成长阶段,他们的自我认知将对其未来的发展和成就产生重要的影响。

然而,一些青少年可能存在自我认知问题,这会对他们的学习、社交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自我认知问题的症状以及矫正方法。

一、自我认知问题的症状1. 渺视自我能力:青少年在自我认知中可能低估自己的能力。

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无法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目标,从而产生自我怀疑和自卑情绪。

2. 自我定位困难:有些青少年对自己的兴趣、个性特点和价值观缺乏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定位模糊不清,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而迷失方向。

3. 自我评价偏差:某些青少年倾向于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忽视自己的优点和成就,导致自我评价出现偏差,进而影响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

4. 情绪调节困难:自我认知问题的青少年往往难以准确觉察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无法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容易产生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

5. 自我反思能力不足:一些青少年缺乏对自己思维方式、情绪表达和行为习惯的反思能力,从而无法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和改进自己的思维方法。

二、矫正方法1. 提供支持与鼓励: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青少年充分的支持与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通过赞美和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 开展能力训练:帮助青少年发现自己的潜能并培养其优势。

可以通过参加兴趣班、培训课程等方式,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才能。

3. 促进自我反思:鼓励青少年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思维方式、情绪表达和行为习惯。

可以通过日记写作、心理辅导等方式,让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反省习惯。

4. 培养情绪管理技巧:教导青少年合理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可以通过情绪管理训练、放松技巧等方式,帮助他们学会情绪的自我觉察和积极调节。

5. 增强自我意识:鼓励青少年主动发展自我,明确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目标。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方法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方法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方法一、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与教师所期望的目标相悖的行为。

包括不认真听讲、思想开小差、小动作多、随意离开座位等,这些现象会造成许多不利影响,也影响教师的教学进程。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严肃对待并尽力消除其不良影响。

二、产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1、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导致的问题行为2、学生不良情绪及情感的影响3、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4、评价体系的影响三、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1、多动症状:如坐立不安、小动作多、与同学说话2、冲动行为:与同学争吵、抢夺他人财物、用具等3、神经质症状:幻想、自言自语、疑神疑鬼、过分注意他人举止、没有礼貌四、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1)关注需要:①家庭支持与沟通②自我调控③环境协调④情感支持(2)对症下药:针对上述表现形式的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矫正。

1、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要让学生明白,只要你不走神,集中精力听课就不会犯错误,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进步。

2、对于好动和爱说话的孩子,可以适当地批评教育,提醒他们遵守课堂纪律。

3、对于那些神经质的孩子,就应当时刻关注他们的行为,给予恰当的引导。

五、问题行为的预防1、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2、科学运用行为矫正技术3、注重环境协调4、学会积极的评价自己第三节课堂教学常规的基本内容一、课堂教学基本常规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习惯(含十大行为)三、课堂教学秩序保证课堂教学常规的实施一、课堂教学基本常规课堂教学基本常规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具体包括:学生入场:列队快、静、齐;到场、问好、整队;教师出场、行进、上下课。

课堂纪律:遵守课堂教学常规、集合与解散;纪律小结。

文明礼貌:问候师长、回答问题起立、老师还礼、课间起立;排队行走、路上有序;课堂有序、爱护公物、关爱他人。

卫生保洁:班级、个人清洁卫生。

利用代币强化物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行为矫正

利用代币强化物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行为矫正

利用代币强化物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行为矫正利用代币强化物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行为矫正武汉市中山特殊教育学校胡萍儿童和青少年行为的发展对其人格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较早阶段,行为的正常健康对于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长远的影响。

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个体的学业学习和社会化进程,还可能导致其成年时期发生适应不良、精神疾病和违法犯罪,而且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干扰,严重的还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这是家长和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一、青少年行为问题的现状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一般年龄较小的儿童常见的问题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说谎、打架、对抗教师和父母、逃学、逃课等。

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常见的行为问题有:厌学、离家出走、偷窃、暴力、不良迷信与崇拜、吸烟、喝酒、不良交往等。

有关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中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使用儿童行为量表对24013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4~16岁的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全国各地在6.32%~16.0%之间不等。

心理学家将需要矫正的问题行为分为三类:①行为不足。

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良性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孩子4、5岁了,却很少和同伴讲话,6、7岁了,自己还不会穿衣吃饭等;②行为过度。

指人们不期望的行为(不良行为)发生太多,如:孩子上课时经常不遵守纪律或打架等;③行为不当。

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下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如:上小学的孩子将书本放入垃圾桶,在课堂上大声说话等。

为了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需要对问题行为进行矫正。

行为矫正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增加期望的良性行为,减少不期望的过度行为,并改变不适当行为,从而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代币强化物我们都希望孩子表现出良性行为,摆脱不良行为,利用代币制,即一种用代币做强化物来进行的行为矫正程序,对孩子进行行为矫正,是帮助孩子摆脱不良行为,建立良性行为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逆反心理常常困扰着许多青少年。

逆反心理表现为反抗、挑战和违背权威,对家庭、学校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帮助青少年正确应对逆反心理,本文将介绍一些具体的矫正解决方法。

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构建良好的父母与孩子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是解决逆反心理的第一步。

父母和教师要积极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尊重他们的观点。

通过尊重和理解,家长和教师能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需求和问题,从而建立互信和共赢的关系。

2. 提供适当的自主空间青少年渴望独立和自主。

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父母和教师应该合理地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空间。

他们需要有机会独立处理问题、做决策和承担责任。

适当的自主空间有助于缓解逆反心理,促进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3. 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积极的兴趣爱好能够抵抗逆反心理的产生。

家长和教师可以引导青少年参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例如体育运动、音乐表演、艺术创作等,使他们能够投入到具有积极价值的事务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个人成就感。

4. 健康的生活方式逆反心理常常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

家长和教师应该教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

保持身心健康有助于改善青少年的心态和情绪,减少逆反行为的发生。

5. 设立明确的规矩和限制为了纠正逆反心理,家长和教师需要设立明确的规矩和限制。

这些规定应该合理、公正,并且能够向青少年解释清楚。

在执行规定的过程中,要坚持严格但公平的原则,避免使用过度的惩罚手段。

逐渐引导青少年遵守规定,理解规矩的重要性。

6. 提供专业心理支持在严重的逆反心理问题上,家长和教师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师对青少年进行评估和指导,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调整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并促进积极的行为改变。

7.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商人际关系和情商对于矫正逆反心理非常重要。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1. 引言1.1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第一个重要环境,家庭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成员缺乏沟通、家庭关系紧张等因素都会导致中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2. 学校环境:学校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行为产生影响。

学校的教师教育水平不高、学校管理混乱、同学之间关系不和睦等都会诱发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

3. 社会环境:社会是中学生生活的大环境,社会的风气、价值观念等都会对中学生的行为起到引导作用。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良示范、媒体影响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

4. 自身因素:中学生自身的身心发育、心理特征、性格特点等方面也会影响其行为。

部分中学生可能因为自身性格内向、自卑或者受到外界负面影响,而表现出问题行为。

了解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矫正这些问题行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2 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视中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旷课、打架、欺凌等。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和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学生问题行为,通过有效的手段来矫正和预防这些行为。

我们需要意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些问题行为往往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家庭教育缺乏、学校管理不到位、社会价值观扭曲等都可能导致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给个体,而是应该从系统性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犯罪行为的产生。

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危害性,才能更好地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重视,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矫正和预防这些问题行为,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青少年学生不良行为成因与预防矫正

青少年学生不良行为成因与预防矫正

青少年学生不良行为成因与预防矫正作者:郑静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4年第1期广西合浦县闸口中学(536118)郑静一、青少年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1.家庭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是孩子的教导者和养护者,父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对孩子品行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力。

其不良影响的根源是:(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有一些家长的文化层次比较低,行为举止不得体;有的家长品行不端,专做一些坑蒙拐骗偷的违法乱纪的事情;个别家长则经常购买和阅读色情书籍等等。

不良的言传身教,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对孩子肯定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往往使孩子从小形成粗暴、自私、贪小便宜等品行。

(2)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错误,教导方式不正确。

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有的家长不论是非曲直,偏袒溺爱;有的错误地认为粗暴即是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代人遵行和推崇的准则,轻则训斥辱骂孩子,重则对孩子棍棒相加,完全使子女与自己对立,与孩子间的隔膜加深;有的则是祖父母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思想不一致,使得孩子不知听从哪一个好,心里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或减弱。

以上种种,长此以往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和娇纵等不良恶习。

(3)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关系不和睦。

有的家庭父母婚姻破裂,子女失去家庭给予的温暖,得不到父母的细心关爱,感受不到父母的教导;有些家庭的父母经常吵架打闹,特别是一些家庭父母亲离婚,造成子女心灵受到严重创伤,这些孩子通常是内向、冷漠、冲动,甚至是偏激的。

2.学校的影响(1)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得不到位。

有的学校认为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觉得德育可有可无。

学校对德育的错误认识,对学生的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不利的。

(2)少数教师不注重自身品德和行为举止,没有达到作为人民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

有的教师不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会关心和尊重学生,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纵容他们的所作所为,而对成绩差的或曾经犯过错的学生,则挖苦讽刺他们,甚至有的教师还在课堂上或课后体罚学生,使学生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李某,11岁,女孩,朝鲜族,中度弱智,父母离异,父亲出国,只能由奶奶照顾,她好动,自控力差,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好,但对所学的简单知识掌握得很好,而且自理能力较强。

自从我担任她的班主任,我发现她由很多问题行为:用手挖鼻孔后,再把手放到自己的嘴里(这种行为随时随地的发生,次数不可估计),经常咬指甲(每节课次数超过30次);课堂上随意下地(8次左右);随便偷拿别人的东西(一天10次以上)等。

有的行为还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活动,虽然经过不断的提醒而稍有改进,但不多时又依然如故。

针对她的这些问题行为,我与她的奶奶取得联系,进行了家访,她的奶奶年纪大,身体并不好,精力也有限,缺乏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而且过于溺爱,任由她发展,导致她从小养成了很多不正常的行为问题。

我再分析她的情况后,确定了对她的3种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把手放在嘴里;(2)擅取他人东西;(3)课堂上随意下地。

希望经过矫正,她把手放再嘴里的次数减少,擅取他人东西的行为次数在2次以下,课堂上随意下地行为消失。

在对这3种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时,不给她任何强化,只记录问题发生的次数。

第一种问题行为(手指放在嘴里),观察2天,发生的次数不可数;第二种问题行为(擅取他人东西,观察6天,平均每天100次以上;第三种问题行为(课堂上随意下地),观察5天,每节课平均8次左右。

一般情况下,对学生问题行为矫正应以矫正的态度多用强化原理,逐步养成策略等积极矫正的策略,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如惩罚法这样的消极矫正的方法策略。

由于她把手放在嘴里这种问题行为持续了好几年,很难短时间消除,并且在老师的提醒督促下不见成效,所以我采用的主要处理策略是惩罚法。

当她把手放在嘴里时,我立即先用口头警告:“不可以,把手放进嘴里是不允许的!”然后进行3分钟的过渡矫正,即将她带到教室的一个特定角落,让她坐着,把双手伸放在桌面上,双掌对心而推,再用胶布象征性地贴住双掌,称之为“好双手”。

中学生不良倾向的分析和矫正

中学生不良倾向的分析和矫正

中学生不良倾向的分析和矫正倾向是一种心理现象。

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是决定他们对事物和行为的动力系统。

如果按照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作为标准划分的话,我们可以把学生的个性倾向划分为:(1)值得倡导的倾向;(2)有待疏导的倾向;(3)必须矫正的倾向。

其中必须矫正的倾向是中学生不良倾向,如何矫正和教育,不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并不断探索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同时也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中学生不良倾向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潜在温床中学生的个性倾向,同样是以积极性与选择性为其特征的。

由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差异,使得学生对事物以不同的主观意识决定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

少数学生由于基本需要,兴趣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表现出个性不良倾向。

这种不良倾向在学校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1、散漫性倾向。

持这种倾向的学生,纪律观念淡薄,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自由散漫,行为随便。

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上吵闹,甚至抽烟喝酒等,严重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攻击性倾向。

持这种倾向的学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校内外打架斗殴,欺侮同学,故意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破坏性很大。

3、利欲性倾向。

持这种倾向的学生,私欲膨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是非不分。

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正常满足时,就会采取越轨手段。

如考试作弊、偷窃勒索、早恋、传看不健康音像读物、涉足学生不宜的场所。

以上这些不良倾向的表现,有些是道德规范问题,有的则已是轻度违法犯罪。

由于这类学生大都追求低层次的兴趣爱好,物质和感官享受等原始欲望强烈,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人员的引诱教唆,很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类学生畸趣相投结成不良群伴,则不良倾向就有可能成为犯罪团伙的思想基础,或者这类学生个体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二、中学生不良倾向的产生原因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是环境作用和个体选择的结果。

青少年不良行为自我矫正方法

青少年不良行为自我矫正方法

青少年不良行为自我矫正方法1、提高自我认识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往往与错误的认识有联系。

比如,认为赌博只是玩玩,再比如,少年偷窃者说,自己只是小偷小摸,又是拿家里和同学的东西,何必大惊小怪呢?这些都是糊涂的认识。

错误的认识不但促使各种不良行为的产生,而且似乎为不良行为的存在找到了理由或借口,使得不良行为继续下去,越陷越深。

因此,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应该调整自己的认识,从而改变对某些问题的错误认识,树立新的正确的认识。

具体地说,可以听听其他对各种不良行为的看法,了解一下周围的人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是怎样评价的。

人们的认识与自己的认识是否不一致?为什么不一致呢?从中应当悟出自己认识的不正确,以及错在哪里。

要重视他人评价的意义,因为对某些行为和活动的评价,是具有一致性、经常性的,所以可以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己,应该像他人评价的一样,看到自己的认识错了,并确立正确的认识,这样就与他人的认识趋向一致了。

也可以通过分析自己的行为来提高自我认识。

平心静气地想一想自己的不良行为:比较一下自己在滋生不良行为前后的情况,不良行为究竟给自己带来了进步还是不好结果;这种不良行为是不是辜负了父母、老师和集体的希望,他们期望的自己的行为形象又是怎么样的;如果自己的不良行为继续发展下去,自己又会变成怎样的一个人呢?应该说,以冷静的、沉着的状态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观察是最有利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才能清楚地充分地完成自我分析、自我观察,对矫正错误的认识最有帮助。

要自己教育自己。

如果觉察到自己认识方面的问题,那末就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识,应该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力量,从而确定改正不良行为的目标,有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内心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从旧的不良行为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新的良好行为的模式。

2、摆脱孤独感青少年不良行为与孤独感是有联系的。

国外的某些研究表明,孤独感与酒精依赖、吸烟、吸毒、赌博、自杀等问题行为有密切在系。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与预防措施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与预防措施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与预防措施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常常面临着各种问题行为的挑战。

问题行为对其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青少年问题行为,并提供一些预防措施。

1. 游戏成瘾青少年在现代社会中普遍面临游戏成瘾的问题。

他们沉迷于电子游戏、社交媒体和手机应用等虚拟世界中,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务。

为了预防和应对游戏成瘾,家长和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限制游戏时间并监督内容;- 鼓励参与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丰富生活;-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 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 抽烟和酗酒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尝试吸烟和酗酒等不良行为。

这些习惯会对他们的健康和学业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社会应该共同努力:- 提供全面的健康教育,重点强调吸烟和酗酒对身体的危害;-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未成年人的购买和使用烟酒;- 家长和学校加强沟通,共同关注和监督孩子们的行为;- 提供戒烟和戒酒的支持和帮助。

3. 不良交友和恶意欺凌在青少年时期,朋友圈对个人发展和价值观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一些青少年可能陷入不良交友圈,从而产生问题行为,比如欺凌他人或者被欺凌。

为了预防这些问题,社会可以:- 鼓励积极健康的友谊,提倡与品行良好的朋友交往;- 强调互相尊重和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加强教育和宣传;- 学校加强监督,及时处理欺凌事件,提供心理辅导;- 鼓励青少年参与社区活动,拓宽社交圈子,培养积极价值观。

4. 学习压力和情绪问题青少年面临来自学业、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这可能导致情绪问题和心理困扰。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社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学校提供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服务;- 家长关注和体谅孩子的情绪,提供家庭支持;- 鼓励青少年培养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爱好;- 建立合理的学业压力和时间管理,避免过度负担。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问题行为是一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和冲突的行为,即可能是对传统行为规范的偏离,也可能是对现行法律法规的偏离。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指青少年的个人行为表现无法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环境,致使他们感到适应困难,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等方面发生生理上或者精神上的困扰。

个体遭受到困扰和挫折后,如果冲突超过忍耐的限度,引起严重紧张不安或者焦虑就会采取防卫机制,产生一系列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可能是违背社会规范、家庭束缚、道德甚至法律等。

其严重程度可以是普通的不良行为,也可能发展为反社会行为甚至犯罪行为。

从某种程度上说,问题行为是犯罪行为形成的原始状态和前夜。

问题行为一旦从量变到质变,就会变成犯罪。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通常表现为一般性社会问题、违章性行为问题、轻度违法行为、违法犯罪行为。

一般性社会问题是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按既定制度和规则办事,违反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行为上标新立异,被大多数社会成员认为是“异常”的、“不正当”的行为,这种行为我们也通常称为异常行为。

违章性行为问题是指违背规章制度和条例规则。

例如考试时作弊或者旷课、逃学等。

轻度违法行为指行为违法但尚未构成犯罪的。

例如青少年常见的小偷小摸、一般性伤害他人、虐待家庭成员等,但情节轻微。

这种行为已经是对有关法律的偏离,但尚未达到追究法律责任的程度。

违法犯罪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严重的社会社会行为偏离。

诸如抢劫行凶、聚众闹事等,这些行为直接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巨大的破坏作用。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具有特殊性、模仿性、易变性、盲从性等。

青少年问题的特殊性指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不同于成年人,有其自身的规律,是发展的现象,教育的现象。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在客观上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阻碍集体活动的顺利开展,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麻烦。

在主观上影响学生自身的智能发挥、社会适应、品格形成和个性发展,妨碍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判断学生的某种行为是否属于问题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资料】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正汇编

【资料】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正汇编
父母与孩子不良的沟通模式:1、指责埋怨型;2、迁就讨 好型;3、打岔啰嗦型。
亲子沟通的基本要求:1、关爱,理解 尊重。a关爱孩子 ,做孩子的朋友;b理解孩子 ,走进孩子的内心;c尊重 孩子,平等相处(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观点, 尊 重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表达不同于父母的想法)。2、学 会倾听,实现双向沟通。沟通要适合孩子的发展水平。
亲子沟通技巧:1、把握和孩子谈话的时机;2、选择恰当 的话题;3、清楚即将谈话的内容;4、使用适合儿童发展 水平的语言;5、倾听并尊重孩子的想法。
反馈式倾听应注意以下问题:1、在于孩子沟通时,眼睛 和耳朵同等重要;2、善于运用身体语言;3、倾听语言背 后的情感,回应感受;4、核实听到的内容,反馈理解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1.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2.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 3.害怕有新的经验。 4.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3
第三阶段:4--5岁 主动性与内疚
孩子的需要和行为: 1.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 2.发展出主动性。 得到满足:孩子受到家长的支持,他会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他的情 绪。并且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 没有得到满足:家长不支持孩子。反而因为他做出新的尝试而处罚他。 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动性,或是秘密地做。 成年后: 1.害怕犯错。 2.感到无助和内疚。 3.只懂得去安慰别人。 4.回避风险。 5.隐瞒错误。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1.不能认识和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2.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 3.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 4.不断地去讨好别人。
4.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竭力地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且展示偏执狂症的倾向, 例如:暴饮暴食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分析及矫正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分析及矫正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分析及矫正
引言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成长发展中关键的阶段,也是行为问题经常发生的时期。

问题行为对青少年本人和周围环境都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进行问题行为的分析和矫正至关重要。

问题行为的定义
问题行为是指违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攻击、偷窃、欺凌、违法犯罪等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对个人造成损害,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安和不稳定。

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问题行为常常源于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可能包括自卑、注意力缺陷、心理创伤等;社会因素可能包括家庭环境不稳定、同伴压力、社会文化影响等。

了解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助于找到解决办法。

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
1. 资源引导
提供恰当的资源和支持,帮助青少年改变问题行为。

例如,提
供与相关行为相关的心理咨询、职业培训和社区扶持项目等。

2. 认知重塑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青少年重新认识问题行为的后
果和替代行为的重要性。

倡导积极的思维模式,培养适应性的行为
方式。

3. 社会支持
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提供支持网络和人际关系,促进青少年
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

4. 家庭教育
加强家庭教育,建立健康的家庭氛围。

通过家庭参与和沟通,
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问题行为的影响,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结论
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分析和矫正是一个涉及心理、社会和家庭
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通过合理的矫正方法和全面的支持系统,
我们能够帮助青少年走出问题行为的困境,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青少年问题行为研究综述

青少年问题行为研究综述

青少年问题行为研究综述一、引言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充满变化和挑战的阶段,也是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的时期。

青少年问题行为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如吸烟、酗酒、暴力、逃学等。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影响青少年的个人发展,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青少年问题行为类型青少年问题行为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吸烟、酗酒、暴力、逃学、网络成瘾等。

其中,吸烟和酗酒是最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

研究发现,青少年吸烟和酗酒的原因多种多样,如追求时尚、缓解压力、社交需求等。

此外,青少年暴力问题也日益严重,涉及校园欺凌、网络欺凌、家庭暴力等。

逃学和网络成瘾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行为可能导致青少年走上歧途,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三、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庭因素是其中之一,如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等。

学校因素也是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如教学质量、师生关系、校园氛围等。

此外,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也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选择,如社会价值观、同伴压力、个体性格特点等。

四、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干预措施针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支持等方面。

家庭教育是预防和纠正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重要途径,家长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强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支持包括政府政策支持、社区服务、专业机构辅导等,旨在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针对不同的问题行为类型,还可以采取具体的干预措施,如戒烟戒酒计划、暴力预防项目、逃学干预计划等。

五、结论与展望青少年问题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通过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成长需求和心理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青少年克服问题行为,实现健康成长。

青少年问题行为及矫正解读

青少年问题行为及矫正解读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对应矫正方略杨淳遵义航天高级中学贵州遵义 563000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社会文化也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

一个个体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文化氛围中成长,必定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感染”,因此部分个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

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

因此在学校的管理中出现了一个名词——问题学生,之所以称为问题学生是因为他的问题行为未得到相应的矫正。

关键词:中学生;问题行为;矫正方略一、中学生问题行为诞生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社会文化也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学校这块圣地所培养的学生不再仅仅受到学校的教育与感化,而且受到了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教育与感染。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一个人在成长中所受的教育也就不再那么单纯了,这也就导致了个体受教育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然而任何一个领域都至少存在两面性,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对孩子来说再也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变为了更为广泛的教育——社会性的教育。

在这个大的领域里,如果不加以引导,不采取一定的措施,个体的成长就容易偏离正常的路线,就容易出现偏差,进而导致个体行为不合乎规范,产生问题行为,出现问题学生。

中学生也是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事,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久面久之形成了短期内难以改正的习惯。

同时,中学和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且目前的中学生中独生子女数量逐年增多,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还未成熟,社会阅历正逐步拓展,思维方式受外界影响大,可塑性强,分辨是非的能力水平还不够高。

因此,在他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稍不注意,不良行为及不良行为习惯就会轻易地在他们身上找到缺口而附在他们身上,弹奏出与他们身份、身心发展阶段不相称的音符,进而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常见中学生问题行为要研究和预防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及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技术,首要问题是要了解明确,什么是中学生不良行为或习惯?这些不良行为主要有哪些?弄清这些问题,我们的工作才有内容和对象,才能顺藤摸瓜,寻求到产生不良行为多种根源(或因素),对症下药,找到应对的理论技术、方法、对策,才能完成我们教育目标和任务。

青少年问题行为矫正

青少年问题行为矫正

青少年问题行为矫正(2014170223 周游)1.问题行为的定义与分类:1.1定义:儿童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的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即虽然偏离常态但偏离程度较轻的行为。

这些行为问题如得不到及时纠正,任由其发展就有可能形成心理缺陷甚至心理障碍。

问题行为又叫做行为问题、不良行为、行为异常、偏差行为,它们还是有程度、纠正者、发生频率是不同的。

“问题行为”和“问题儿童”也是不同的。

比如问题行为可以存在于差生身上,也可以存在于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身上。

关于问题行为与差生的关系需要辩证地看待,差生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差生仅指学业成就较低的学生,他并不表现出问题行为或是表现出较少的问题行为。

广义的差生则指“问题儿童”,他们不仅表现出学业成就不良,而且在道德行为、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多个面综合表现出不良、不妥,甚至是坏的特征,在他的身上则通常表现出更多或是程度更为严重的问题行为。

1.问题行为的分类:一是学业适应问题:成绩不理想而非由智力因素所造成,往往兼具有情绪上的困扰和行为上的问题。

表现为学习困难、注意力异乎寻常不集中、过度活动、控制自己的能力差往往影响课堂秩序。

还有考试作弊、不做功课、粗心大意、偷懒、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低成就。

这些学业问题多发生于小学阶段,尤其是初入学儿童中,大多数属于从学龄前期向学龄期过渡中的暂时性学业适应不良。

二是情绪等非社会行为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自控力差、反应不适度、不合作、焦虑、孤僻、抑郁、疑病、过分任性、过分冲动、过分依赖、做白日梦、焦虑反应、自恋、自杀行为和人际关系不适应等。

三是品德或反社会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偷窃、经常打架、骂人、经常说谎、拒绝上学、逃学、离家出走、攻击行为、破坏行为、不合作、反抗、不守规律、捣乱、伤害等,往往是男生多于女生。

四是顽固性不良习惯:多与性格发展上的不健全有关。

主要表现为吸食拇指、咬指甲、肌肉抽搐、口吃、偏食、尿床、烟瘾、酒瘾、药瘾、性不良适应及其他一些不良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危险行为干预方案目录一、青少年过度节食行为行为治疗方案1.过度节食行为界定及评估标准2.目标行为设定3.具体实施方案4.矫正效果评价二、青少年攻击/暴力行为治疗方案1.攻击/暴力行为界定及评估标准2.目标行为设定3.具体实施方案4.矫正效果评价三、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治疗方案1. 自杀/自伤行为界定及评估标准2.目标行为设定3.具体实施方案4.矫正效果评价一.青少年过度节食行为过度节食行为界定及评估标准节食意指只吃限定的食物,或按医生给出的食谱进食。

节食本来只是为了健康,但它确实能防止肥胖甚至减肥。

渐渐地它又变成减肥的同义词过度节食是指为了保持身材。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时,都向往着自己能拥有健美的身材,而对肥胖则望而生畏。

不少爱美的花季少女,为了苗条窈窕的身材,采取过度节食办法来减肥瘦身,整天粒米不进,仅吃一点蔬菜水果聊以充饥。

这样减肥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

过度节食的识别标准:1.持续3个月以上故意节食,即每餐只吃少量的饭甚至不吃,吃进去的营养远比不上身体消耗掉的2.因为过度节食导致身体出了问题,进过医院诊治的。

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的3.因为过度节食导致厌食症目标行为设定1.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从只关注外表体型转向更关注内在修养2.饮食恢复到正常水平,身体慢慢有所恢复。

3.意识到过度节食的危害。

4.意识到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5.树立自信,不在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归因于外貌或体型。

6.对生活充满热情,从依赖节食转为开始运动。

7.珍惜生命,和健康,找到生活中有意义一点的事情具体实施方案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对当事人过度节食行为不予以批判,表示理解他的这种想法。

2.对当事人节食的时限和节食程度做详细记载,并评估严重程度,若较为严重已形成厌食症,则要配合医生治疗。

3.在建立信任后与其进行交谈,鼓励当事人表达内心的情感探寻过度节食背后的真正原因,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4.若当事人节食是因为其存在不合理信念,比如说,我必须身材苗条,别人才会喜欢我,就因为我长得胖,所以大家都不爱跟我交朋友,那么就要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矫正当事人的不合理信念,让他意识到大家喜欢你与否与你的体型并没有关系。

让他们意识到青少年处于发育时期,身体需要大量营养,如果过度节食,会阻碍身体的发育,导致第二性征、身高等发育不良5.与当事人签订书面协议,确定当有节食意愿时,当事人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

6.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共同监督,要保证足够的营养、适量的热量和合理的膳食结构7.协助当事人拟定具体可测量的治疗目标,行为的改变,无论是加强还是减少,都要具体列出8.根据具体的行为目标,选择适当的治疗技术,自我管理技术和代币技术。

9.布置每周最少一次的体育锻炼活动,鼓励当事人用运动来保持体形,并在活动结束后与当事人进行讨论,用代币法鼓励当事人。

10.鼓励其多参加社交活动,既能多消耗热量,又能忘却饥饿;反之,如果精神抑郁,就会不自觉地吃大量的食物,而导致身体发胖。

11.矫正效果评价1.是否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从只关注外表体型转向更关注内在修养2.饮食是否恢复到正常水平,身体慢慢有所恢复。

3.是否意识到过度节食的危害。

4.是否意识到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5.是否树立自信,不在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归因于外貌或体型。

6.是否对生活充满热情,从依赖节食转为开始运动。

7.是否懂得珍惜生命和健康,并开始付诸行动。

二.青少年攻击/暴力行为青少年攻击暴力行为界定及评估标准攻击行为是指基于愤怒、敌意、憎恨及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

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攻击行为做出不同的分类。

但我们通常根据攻击者攻击行为的目的或意图分类,将其分为两种类型: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一般有痛苦或不安,是情绪性的行为,其目的是伤害他人,例如打架斗殴,其行动就是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并不直接由愤怒或某种特定情绪引起,它的目是通过攻击行为来得到其他东西。

布莱恩(Brain)认为对攻击的界定必须符合四个条件:(1)潜在的伤害性或毁坏性;(2)个体行为是有意的;(3)身心的唤醒性;(4)受害者的厌恶性。

目标行为设定1.帮助青少年认识到攻击行为的危害性,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最后达到能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目的。

2.寻找其他替代性并且有意义的方式来减少或者表达愤怒、挫败和敌意等负面情绪。

3.了解到自己愤怒或其他冲动情绪的一些早期表现,并且能主动找出引发愤怒的原因及事件。

4.要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5.学会换位思考,发展对他人的共情和理解的能力。

6.当与同伴有冲突时,学会寻求双赢的方法来解决冲突,缓解情绪。

7.逐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8.能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接纳别人的缺点和不同,对生活报以积极的态度,提高个体社会化的水平,较好的适应社会。

具体实施方案1.了解当事人,和当事人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得到当事人的信任,使他愿意分享内心的想法2.向家长,学校老师和同伴了解具体信息,包括他们对当事人攻击行为的描述和评价,也包括当事人自己对已发生攻击行为的回忆,包括,顺序,频率,种类等。

3.对攻击暴力行为进行评估,可使用合适的量表进行测量,如艾森克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让当事人和监护人对危险行为有个清晰的认识。

4.向当事人介绍治疗的基本安排,得到当事人的认可和信任,在正式治疗前,和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允许。

5.和当事人一起确定目标,在确实目标过程中,要激发治疗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标应该由近到远,由易到难。

任何一个目标必须是具体,可操作的,不可抽象,比如说,根据来访者当前的攻击频率,制定相应的规定,若当事人之前每周攻击行为达到5次,那么就给他制定每周不超过三次的规定。

目标可以随着治疗随时调整,若当事人自控力不强,难以达到第一次制定的目标,这时可以和当事人协商,重新制定目标。

并和当事人探讨目标没打成的原因,是无人监督,奖励不够还是自制力不足等等。

6.和当事人交谈,了解当事人发生攻击行为时的情绪状态,和原因,找出他们攻击和暴力行为的强化因素,根据当事人的特定情况选择采取何种方法。

如采用榜样法,自我管理法等。

7.和当事人讨论会造成暴力行为的情境,找到其他替代性方式来进行重构,来解释和应对这些情境,如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和他一起探讨可以减少冲突中冲动反应的技术,如放松技术,想象技术,暂停技术。

8.确定治疗方法后,如果需要家长和老师协助的,和家长教师协商帮助实施刺激的控制或协助管理强化物。

9.将具体的小目标写成便签,让当事人随身携带或放在方便观察的地方,已提醒当事人。

10.当达到目标时,给予奖励,奖励可来自老师,来自父母,根据目标达成情况,由小及大,若没有完成目标,也会有相应的惩罚,比如零花钱减少,增加一定的作业等。

矫正效果评价1.是否认识到攻击行为的危害性,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最后达到能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目的。

2.是否找到其他替代性并且有意义的方式来减少或者表达愤怒、挫败和敌意等负面情绪。

3.是否能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和调节情绪。

4.是否学会换位思考,能对他人的共情并表示理解。

5.当与同伴有冲突时,是否能用双赢的方法来解决冲突,缓解情绪。

6.自我控制能力是否提高。

7.是否能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接纳别人的缺点和不同,对生活报以积极的态度,提高个体社会化的水平,较好的适应社会。

三.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自杀自伤行为界定及评估标准自杀是指有意或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

自伤是指无自杀意图的自我身体伤害,带有重复性,包括主要对四肢和头部的抓咬,烧烫等暴力伤害。

自杀的识别标准(有下列任意一条即视为自杀行为):1.过去12个月内,曾有过自杀意念;2.过去12个月内,曾有过自杀计划或自杀企图;3.过去12个月内曾有过自杀行动。

自伤的的识别标准(有下列任意一条即视为自伤行为):1.过去30天内,曾有意地采用刀片划伤,烟头灼伤等方式伤害过自己,造成明显外伤者;2.过去30天内,曾因某种方式的自我伤害而需要医疗帮助;目标行为设定1.缓和自杀或自伤冲突或意念,恢复到以前的正常水平。

2.稳定自杀或自伤危机。

3.对自杀或自伤危机安排恰当水平的看护。

4.停止死亡愿望,恢复对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兴趣。

5.解决自杀或自伤背后的情感冲突。

6.树立对未来的期望并发展自己规划未来的能力7.学会自我接纳,并建立恰当的个人责任感。

具体实施方案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对当事人的自杀或自伤行为不给于价值评判,并给予一定的共情,获得当事人的信任。

2.对当事人进行心理测试,评估抑郁和绝望的程度,并随时观察当事人自伤或自杀的可能性,并让家长及老师随时监督当事人。

3.若情况严重,无法控制,要与家长联系并送至医院治疗。

4.与当事人签订书面协议,确定当有自杀或自伤冲动时,当事人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

5.协助当事人拟定具体可测量的治疗目标,行为的改变,无论是加强还是减少,都要具体列出6.根据具体的行为目标,选择适当的治疗技术,如放松技术,自我管理技术和代币技术。

7.每隔一段时间,再进行评估,与先前评估报告对比,看是否有所好转,若没有,则考虑更换更为合适的方法。

8.鼓励当事人表达内心的情感探寻自杀自伤背后的真正原因。

若跟亲子关系有关,则与父母沟通,提供建议。

9.帮助当事人找到能唤起生活热情的强化物10.布置每周最少一次的社会活动,鼓励当事人出去喝朋友接触,并在活动结束后与当事人进行讨论,用代币法鼓励当事人每周开始一个新的社会交往,扩大社交网络11.通过示范,让当事人学会在重大压力前学会自我放松12.与当事人共同回顾治疗效果,鼓励当事人树立信心,开始新生活。

矫正效果评价1.是否缓和自杀或自伤冲突或意念,恢复到以前的正常水平。

2.是否停止死亡愿望,恢复对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兴趣。

3.是否找到自杀或自伤背后的情感冲突,并解决冲突。

4.是否树立对未来的期望并规划自己的未来5.是否学会自我接纳,并建立了恰当的个人责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