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专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学科领域较宽,适应性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高层次自然地理科研人才和高校教师。具体要求是: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3.了解地理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有较好的科学研究修养。
4.熟悉高等教育的教学环节。
5.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目前设置三个研究方向:即1、环境灾害与生态保护 2、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特别优秀硕士生可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时间)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生的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同时要充分发挥所在学科导师集体指导的优势,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对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1.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材施教,要定期了解硕士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严格要求,全面关心硕士生的成长。
2.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包括选课计划、文献阅读、文献综述、学术活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内容。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应在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
3.硕士生的理论课学习,采取课堂讲授和自学、seminar(学术研讨)相结合
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硕士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案例分析、方案设计、分析报告、研讨等多种方式学习。
4.充分重视文献阅读、文献利用能力的培养,夯实硕士生学科理论基础,强化科研训练的必要环节。各学科应列出硕士生必读的经典文献,提出阅读和考查要求。要求每位硕士生完成相关研究方向的文献阅读综述报告,系统分析相关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动态。
5.实践能力培养要贯穿于硕士生培养全过程,应进一步丰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重视实践,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
6.学位论文是硕士生掌握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论文研究计划,引导学生及时进入论文研究状态。论文环节应侧重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科研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
7.加强硕士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品质、学术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的教育,要求硕士生认真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课学分23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7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总学分为33学分。
1.硕士生课程学习、必修环节采用学分制,未完成规定学分者不能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2.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必修学位课程“第一外国语”为英语;
3.学位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非学位课程的考核可采用考试或考查的形式。学位课程需达到70分及以上方为合格,考核不合格且参加补考后仍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1)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硕士生进入学位论文工作的第一步,是做好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必要准备。要求每位硕士生在开题前提交一份与论文选题有关的不少于4000字的书面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组评定成绩,文献综述不合格或未完成者,不得进行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硕士生在阅读大量专业文献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就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方案等向导师组进行汇报,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为必修环节,计1学分。
(2)教学实践或专业实践
教学实践: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其工作量约折合讲课学时16个学时,其中讲课至少6学时,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教学实践以“合格”为通过,计1学分。
不适合教学实践的专业,导师可根据本专业实际情况安排硕士生参加专业实践(实习))。
(3)社会实践
硕士生应结合专业特长,充分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提高理沦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集中组织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由研究生处会同校团委统一安排,结合专业学习和论文写作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各学院安排。社会实践不计学分。
(4)学术创新活动
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学术活动10次以上,未完成学术活动者不准参加论文答辩。学术创新活动内容包括:发表学术论文以及参与学科举办的学术研讨(SEMINAR),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工作,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有明确任务的学术性野外调查、社会调查等。学术创新活动由硕士生所在学院(学科)负责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以硕士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和论文开题后,对硕士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经过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具体操作按照《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执行。
八、学位论文工作
1.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应在广泛阅读文献和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和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现状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研究课题选择尽可能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相结合。研究课题选择可以多样化,可以是基础研究,也可以是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研究等,但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理论意义或实践应用价值。
学位论文正式撰写前,必须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内容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文献综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验方案、预期成果及创新点、计划进度、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3-5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并明确是否通过。开题报告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安排在第四学期完成。
2.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导师小组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硕士学位论文不低于3万字。
学位论文内容应反映硕士生已经掌握了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3.学位论文答辩前科研成果要求
硕士生在申请学位前,须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与其学科研究方向内容相关的署名为重庆师范大学的论文至少1篇,或专著至少1部,或专利至少1项,硕士生署名为第一作者或导师署名第一作者、硕士生署名第二作者。
4.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须经过三次审查,一是前期的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审查,二是中期的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三是学位论文完成后的质量和水平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