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如何提升公众的危机意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媒体如何提升公众的危机意识

摘要:当前,中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加之近些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媒体在培养公众危机意识方面的任务加重。如何提升媒体在培养公众危机意识过程中的传播效果,优化危机报道理念和方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新闻媒体在当下提升公众危机意识的必要性,又重点从危机传播的四阶段理论出发,分析了媒体分别在危机潜伏期、危机爆发期、危机延续期和危机解决恢复期提升公众危机意识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危机意识;新闻媒体;危机教育栏目化;理性报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52-02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从2003年的非典肺炎流行,到2007年的金融危机,再到2008年的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和汶川地震,还有今年发生的雅安地震,无不对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处理危机能力提出巨大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新闻媒体作为社会重要力量,在培养公众危机意识的工作中担负着特殊的责任。因此,在危机的管理中,媒体应该把完善提升公众危机意识的能力作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媒体提升公众危机意识的必要性分析

(一)我国公众的危机意识薄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然是中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古训,但

时至今日,国人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并没有大的提升。据2006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的关于《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网络点查报告》显示,广大公众普遍缺乏危机防范意识,尤其对利用外部资源防范危机的意识薄弱,如不了解自己的邻居、不了解自己所处附近的避难所等。

从宏观的角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基于中国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造就国民品性以及当前中国经济腾飞但公民精神建设相对迟缓等现实因素的考量,中国并未形成一种适度的危机文化氛围。政府、社会组织和大众传媒在培养公众的危机意识方面的工作不到位,相应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措施都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致使公众对危机的辨识力和处理能力无法借助外力得到提升。(二)新兴系统威胁:21世纪的“风险社会”对公众的危机意识提出更高要求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 21世纪经合组织国家和其他一些国家将主要面临“新兴系统风险”。所谓新兴系统风险,就是人类赖以生活的医疗卫生系统、交通运输系统、能源供应系统、食品和水供应系统、信息和通信系统遭受到的威胁。中国目前处于改革攻坚期,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充满挑战和风险,中国政府和公民只有强化应对各类危机的能力,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这就对国民的危机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媒体在提升公众危机意识方面的特殊作用

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1974年提出“沉默的螺旋”

理论,从传播效果研究角度而言,该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危机发生时,公众对危机的高关注度使接收信息的需求会激增,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产生依赖性。

二、媒体提升公众危机意识的方法探析

斯蒂文·芬克在1986关于危机传播提出了四段论模式即危机潜在期、危机突发期、危机蔓延期和危机解决恢复阶段。本文根据芬克的四阶段理论划分时区,分析媒体在不同阶段提升公众危机意识的技巧和方法。

(一)危机潜伏期——危机教育常态化、栏目化、品牌化

正如《健康是一次旅行》的作者马修·曼宁所说:“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这些病魔的无知”。同理,公众对危机的知识掌握的越全面,对危机的敏感度和接受处理的能力越高。媒体虽然是危机教育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但在各种信息量速度急剧增加、信息渠道不断拓宽的传播环境下,公众对很多信息都无暇顾及。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敏感信息,除了切身利益与之相关的部分公众外,绝大多数公众并不密切关注。

那么,媒体要想使有关危机的科学知识信息被更多的受众所接收和掌握,就需要将危机教育常态化,栏目化和品牌化,以传播的高频率使受众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美国探索频道的一档展现主持人冒险经历的电视节目《荒野求生》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教会了公众大量如何在荒野逃生的技能。据

媒体报道,美国9岁男童格雷森·温与家人在森林远足时走失后,依据自己通过观看《荒野求生》所学的求生技巧自寻出路,同时还为救援人员留下寻找线索并最终获救。由此可见,一个品牌化的节目,可以在提升公众危机意识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常态化的媒体危机教育节目还可以保证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不同地域、不同情境、不同类型和针对不同人群的危机知识都有机会呈现。因此,受众从众多的危机报道中找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更容易产生影响的危机知识的几率增加。

(二)危机爆发期——利用公众的危机认知心理适度强化危机带来的危害宣传,并且大力强宣传反危机技能

传播过程中的认知心理指人们普遍存在的、寻求信息的心理现象,寻求信息的目的是减少或消除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社会常态环境下,人们的这种心理是不明显的,但在公共危机传播这一特殊情境下,公众处在一种未知的恐惧中,这种认知心理会非常明显。他们希望了解新的情况,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验证,从而确定自身所处的环境。可以说,危机时期的公众会主动的接触媒体来获取信息。

另外,根据美国学者美国学者威廉·麦奎尔在世纪60年代提出的“防疫论”认为,增强人思想上的抵抗力,一要使用“滋补法”,即让人事先接触支持其基本信念的正面信息;二要使用“防疫法”,即让人事先接触一种弱性的、刺激其防卫的负面信息,这样可以让人形成一种通用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足以使人的基本信念在受到

另一种攻击时也不至于改变。

危机爆发期,公众对危机的关注度会空前提高,且公众的危机认知处于感性阶段。此时,媒体可以适度强化危机带来的危害宣传,提供刺激防卫的负面信息,使公众对此类危机的危害性有更直观、更贴近的感受,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也会增强危机的防范意识。

同时,在危机爆发期,媒体应当趁着报道的热度大力宣传相关的反危机技能信息,在技术上帮助公众了解和记忆危机。该类信息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仅解决了公众当下应对危机的现实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公众由同理心而产生的避免危机伤害的需求。(三)危机蔓延期——培养公众面对危机时的理性

成熟的心理状态和理性思维是危机意识构成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媒体在危机蔓延期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舆论以及公众对

危机的认知和心态。因此,在这一时期,媒体提高公众危机意识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挖掘深层信息

危机蔓延期,公众的危机认知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对危机信息需求也从量上转移到质上。这时,媒体应该加大力度对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解读,引导受众理性思考、深刻体会危机发生的前因后果,这样有助于加深公众对危机的认识。

2、抑制谣言传播

由于这一阶段相对漫长,在像地震、海啸、传染病等威胁到多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