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节和相关作家和作品 分析先秦至汉代文学中的生命意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庆节和相关作家和作品分析先秦至汉代文学中的生

命意识

一、孔子的生命意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人孔子就曾经站在河畔发出这样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有感于逝去的时光犹如这滔滔河水奔流向前,无论白天黑夜,永远不会停息,进而联想到人的生命在这苍茫宇宙中是何等的短暂,不禁发出意味深长的慨叹,这慨叹,典型地表达出中国最古先人的生命意识具有丰厚的内涵:一方面,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不存在任何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支配人的命运,人永远是自己的主宰者;另一方面,人的生命既然短暂,就更应该珍惜光阴去积极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而不是虚掷光阴,浪费宝贵的生命。可以说孔子的时间生命观透露出儒家珍惜光阴、积极人世的情怀,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屈原的生命意识

战国时代的屈原曾在《离骚》中说道:“日月忽其不掩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日月穿梭、春秋交替中,屈原表达了强烈的时光不居、时不我待的困惑;在“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中表达了岁月飞逝,功业无成的困惑和迷茫。在对时间的深刻体悟中,屈原开始了生命自觉的探索。为了追求美好的人格理想。他更是不惜牺牲自己的自然生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多次遭到谗言迫害而流放荒蛮之地,长路漫漫仍不忘探索生命的价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

下而求索。”屈原所生活的楚国当时内外交困、污浊不堪,但他仍怀揣着香草美人的美好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始终心系黎民苍生,通过内外兼修的努力,以期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生命意识的最高层次。屈原用生命谱写的诗篇深刻激励了后人,李白曾挥毫写下“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的诗句来赞美屈原的美好人格可与日月同辉,光耀千载。

三、两汉时代--最本真的生命信仰

到了汉代,等级森严的门第观念使很多知识分子失去了出仕为官的机遇,失意的文人开始对外在的信仰、权威、标准产生了怀疑。文人的传统价值观有了动摇,表现出一种重个体生命、轻社会群体的倾向,由追求外部的功名利禄转而开始关注生命自身,开始把人作为一种本真的生命体来对待。汉代诗歌中频频发出对于人生短暂的哀叹,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文人发现生死才是生命的最常态,可以说,这是他们生命意识觉醒的标志。以《去者日以疏》为例,“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慕犁为填,松柏摧为薪。”诗中沧海桑田的转瞬巨变,使文人不禁感叹:原来人生竟是如此的空虚无着!死去是如此的悲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