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全民阅读

如何推进全民阅读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试图从国家战略层面来推进全民阅读。推进全民阅读,从个人层面来说,有助从阅读到“悦读”,分享阅读旨趣。
读书,无须论证,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古代,读书是有地位和有钱人的专利,藏书楼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的。如今,图书馆没有门槛的限制,基本上,只要具有合法的居民身份,都可以申请获得公共图书馆的读者证。我们的祖先就有阅读的传统,虽然带有某种功利性质,但阅读的价值,勿庸置疑。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一个人在得到物质满足的同时,还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往往通过阅读和学习获得。当下我们常常听到对“功利性阅读”“浅阅读”的批评声音,但这种界定并非科学。阅读是一个过程,是读者与作者思想交流的过程、作者与读者知识交接的过程、作者表达与读者创新互动的过程。至于是否功利、是深是浅完全在于读者个人体验。另外,读者个体差异和阅读阶段也大相径庭。阅读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都是快乐的。“十年寒窗”的学子,在学习初期,估计大部分都没有享受到读书的乐趣,所以才有“悦读”之说。如今,网络小说铺天盖地,手机阅读比比皆是,这从某种层面满足了大众化需求,迎合了快节奏生活,利于人们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阅读。但是,“碎片”阅读对公众的阅读品质,特别是对青少年阅读取向、阅读习惯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推进全民阅读,重在使得更多的人挤出时间,进入图书馆,捧读经典,与作者进行超时空“对话”,从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塑造健康阅读方式,提高个人生活品质。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说,推进全民阅读有助克服浮躁,大兴“实学”之风。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从党、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提出“大兴学习之风”,这给全民阅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除实践之外,我们学习的途径,重在阅读。“前世兴衰”之道尽在历史经典之中,莫非“精读”不可获得。这与休闲放松、尽享阅读乐趣的“泛读”显然不同。“阅读”在于“悟道”,“悟道”用于实践,实践推动进步。这种进步不仅表现在自我实现,而更重要的是推动国家、民族的进步,从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我们知道,一种风气、氛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全民阅读,也是如此。仅靠某个部门、某个团体的一厢情愿,效果不会明显,其进展也会缓慢。全民阅读,重在“全民”,外部推动与大众内部需求同样重要。因此,提起

广泛关注和重视、尽力提供各项支持是当下时代所需。
那么,作为通向知识之门的图书馆,如何促进全民阅读,为公民终身学习提供保障,进而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呢?
第一,打造城市“第三空间”。图书馆在地域上分布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差距巨大,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第二起居室”的概念曾经在图书馆界广为传播,如今图书馆作为城市居民“第三空间”的理念已经达成共识。所谓“第三空间”,根据美国社会学家RayOldenburg的观点,是指除家庭居住、工作职场之外的社会公共空间,有咖啡馆、酒吧和城市公园等,其中也包括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之一的图书馆。在这里,读者不仅在乎信息、知识的获取,而更在乎如何获取。在这里,图书馆远远超越了图书、信息集散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成为知识分享的共享空间,与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其他文化机构合作的文化共同体,提供休闲、激发灵感的社会创新舞台。
第二,丰实农村文化资源。在农村,由于近年来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文献、信息、知识的需求逐渐增加,而图书馆(图书室)的建设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远远没有跟上当前农村建设的整体步伐。这不全是因为资金短缺,而在于资金的合理配置,更深层次是观念落后的缘故。当前,许多地方在搞“新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规划滞后,造成农民虽然住进了楼房,但并未改变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文化生活匮乏,生活品质并未得到提高。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会同其他部门在全国范围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现状。在农村,村民对于阅读的需求与市民不同,市民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和途径较多,市民仰仗图书馆的价值不仅在于资源获取,而更重要的是来自场所价值,如上文提到的“第三空间”。农村不同,获取知识途径短缺,因此,当下农村图书馆的价值及责任还在信息资源的提供上。当然,我们并不排除,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的深化,图书馆在农村的功能会进一步拓展。如何让城市图书馆资源更多地与农村共享,特别是电子资源、科技内容资源的共享,是我们要考虑的。“为人找书,为书找人”是一位终生从事图书馆工作的老先生总结的一句话,朴实而意味深长,也是图书馆服务的理想境界。如何从“为人找书”到“为书找人”工作重心的转变,从而达到人不分贵贱公平获取信息,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目标,是图书馆的责任。
第三,在广大公众范围内,倡导健康阅

读生活方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个人可支配的时间更加有限。如果不合理支配,用在阅读的时间就会少之甚少。大部分人有“泡”澡的习惯,“泡”澡能使自己身体得到放松、从而达到消除疲劳之效,是人们一种重要的生活休闲方式之一。现在,也有一小部分人乐于“泡”图书馆、“泡”书店,但这并非公众普遍的生活方式。试想,如果“泡”图书馆“蔚然成风”,在图书馆汲取的是知识的营养,感受的是知识殿堂的书香,享受的是图书馆人性化的服务,这或许比“泡”吧等生活方式健康许多,而且这样可以有效“挤”掉一些大吃大喝、疲于应酬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时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是曾担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先生的一句名言。正如总书记所说,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多一点学习”“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阅读纳入我们的生活必需,如此,我们党转变作风的实效更能落到实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