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与五四自叙传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沦》与五四自叙传小说
授课教师:董丽敏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诞生的时期,在这一特殊的时间中诞生了大量的有名的作家、作品。那时期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并不像现在大家所想象的,譬如鲁迅等等这样的大家。就畅销书而言,五四时期最流行的作家是郁达夫。郁达夫的作品畅销到的程度:他的作品往往发表于自己创办的刊物上面,他们的刊物名叫《创造季刊》,由几个文学青年创办,这个刊物刚开始影响虽不大,但后来发展为在青年读者中畅销的读物。每逢刊物发行的时候,年轻人就守在四马路,即上海福州路等着刊物出来,一般来说,几天之内就会全部卖光。可以说,郁达夫是那个时候影响青年人最深的一位作家。虽然今天,我们提到他时,大家已经很隔膜,但是,事实上一百年前,年轻人心目中的文学偶像,可能不是鲁迅,而是郁达夫。
《沉沦》这部作品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引发了一个非常大的争议: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间,大家可以发现基本上人们很少去谈及人的内心中的欲望,这种东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被压抑的,因此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特殊的“性禁忌”现象。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中国人在谈及性时是用一种含蓄的保守的姿态来进行的,也就是往往会说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说,男女两性为什么要有接触,人们会给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要制造后代。可见中国人在对待两性问题,很少会用一种坦率的、客观的、自然的、健康的态度来对待,往往会人为加上一定的意义、价值、道德之类的东西,在此掩盖之下,人们认为性是合理的,加入离开这种精神性的追求,人们就认为性的行为就和动物一样,会把性当作是洪水猛兽,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有着“性禁忌”这样一个文化的内核。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每一次思想解放的时候,每一次知识界要进行抗争的时候,往往是从对性比较开明的认识开始。譬如明代的李贽,就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人物,他的一些理论就成为“性灵派”文学理论的源泉,而他对人的看法就是从对性相对开放、开明的姿态开始的。另外,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十日谈》,是对人的欲望、性的正视,赋予它所应该具有的价值。从这开始,人们开始了精神、思想解放之旅。所以,在五四的这样的语境中,出现《沉沦》这样的作品,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意义,它写出了长久以来中国人被压抑的内心世界,一种和中国传统的文化、伦理道德相悖的,另外一种更加符合人当下感受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想方式。所以,它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划时代的意义。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作品中间,我们看到了对人的理解比较相通的一种对人的想象。
在进入这个作品之前,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题目,想先听听大家的意见。第一个题目是如何来理解主人公的忧郁症?因为整个小说都在讲主人公在得了忧郁症,使得主人公后来走向了沉沦、走向了灭亡。那同学们是怎样看待这个忧郁症,它又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
主人公忧郁症的根源,我认为是他从小生活的大家庭中,他的长兄是当官的、二兄在军
队中,而主人公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会崇尚自由、反对迷信;后来又进教会学校读书,但反感做礼拜,读旧约新约之类的东西,与周围的人脱离,心里受到压抑,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因此在心里埋下了忧郁的种子。随后和哥哥去日本,由于中国在当时日本人眼中是弱国,他心中感到自卑,一直觉得周围的日本人看不起他,抬不起头。因此,他的忧郁症越来越严重;然后在性的方面承受压抑,得不到释放,越来越忧郁,后来就投海自杀,投海之前说到,祖国害了他,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弱使他在国外感到自卑,产生了他这样的悲剧。
老师提问:怎样评价主人公的忧郁症呢?是一种身体的疾病,还是精神的疾病?怎样评价?
主人公产生忧郁症的原因既有个人方面的,又有社会方面的,所以把它作为一个特殊语境下的产品,所以大家都有理解他的一个余地。因为如果主人公的病是其自身的,是难以理喻的;但如果有时代的压力,大家就觉得能够接受。这样,在进入忧郁症之前,我推荐大家来看一本书:《疾病的隐喻》苏珊·桑塔格,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中,她别开蹊径,从疾病的角度来分析当代人的社会文化、日常生活和精神心理上的原因。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可以作为我们这节课的参照系:作者曾有一段较长时间的住院经历,作者看到了疾病背后所隐藏的人的精神、心理上的原因。举了两个例子,一是艾滋病,我们常常认为这是一种很下流、肮脏的一种病,会让人想起两性之间的关系,糜烂的私生活、同性恋、吸毒等等,作者却看到了在疾病背后人们评价体系中所暗含的权力关系。在她看来,一个人生病,病其实并没有高下区别,只是客观上说明身体上有病,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评价体系中间,是和道德、精神等一套文化体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同样的病人,得不同的病我们会给不同的评价。譬如的艾滋病的人,旁人很容易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产生道德上的优越感,这样的艾滋病的人就会被挤压到社会的底层中去,很容易向红字一样,被打上特殊的印号。但另外一种疾病,人们会把它看得比较高,将的这种病的人看成是很高尚的人,如19世纪英法小说中如果要写一个优美的人,往往作者会让主人公生肺病,病人不仅要去疗养,而且外形漂亮一般多愁善感的女主人公,会安排她的肺病,不像得艾滋病,得肺病的主人公会让你产生一种我忧怜的感觉,这是一种高尚的病。可见,病所引发出来的社会评价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主人公的忧郁症,我们作为评价者来看待这种病本身而言,也有这种语境的变化,看到这种病背后的一种社会文化心理。
本课题目中的“自叙传”说明,主人公的经历和小说家的亲身经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叫做自叙传小说,有点像今天的自传,如某明星、名人在晚年写得自传。所以在进入《沉沦》作品之前,先介绍郁达夫。郁达夫的个性和他的经历,对我们理解他的忧郁症关系比较密切。郁达夫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陷入非常窘迫的经济状况。其实,大家可以看到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跟他们从小的家境都很有关系,鲁迅即是。和鲁迅比较相像的是,郁达夫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人,但是鲁迅很倔强,虽然很敏感,但他能够用强者的姿态来克服,会把创伤当成是动力。但是郁达夫却把这些当成是
自己性格中间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常的多愁善感、孤僻、多疑。郁达夫也受到了非常良好的传统文学的教育,古文修养非常好,我们现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郁达夫的评价是非常优秀的小说家,但郁达夫对自己最满意的却是古体诗,她的古体诗的音韵、典故、整体的感觉非常接近古典诗人的境界,明显的表现是,他的散文和古体诗夹杂在一起,往往在散文说不清楚的地方,写上一首古体诗,如《钓台的春昼》诗文结合的非常好。郁达夫是兄弟最小,他的兄长很小就出去谋生,而且都发展的不错,他的大哥是抗战以前最有名的大法官,有出息的大哥在家庭中充当起替代父亲的角色,因此郁达夫人生道路的选择大都与他大哥的决定有关,大哥安排他去日本留学、学医。兄弟关系其实成为郁达夫心理比较有压力的一部分,大哥的成就映衬了自己的无能,并且大哥象父亲似的做法,在他心里也比较反感。这些在《沉沦》中见体现的非常明显。另外,郁达夫是一个非常接近于传统文人的人,面对他家庭的变故、现实生活的压力,采取的方式往往是逃避,会把它转化为感觉、文字,用文字把生活中的不平、压抑宣泄出来,郁达夫是非常迷恋传统生活方式的,除了写文章宣泄外,还喝花酒、游山玩水,传统落魄文人对待不平、压抑的宣泄方式当作自己的方式,在郁达夫的笔下,个人的价值取向表现的很明显。作为自叙传小说的开创者之一,郁达夫小说中主人公往往会带上自己鲜明的烙印。
下面先让同学进行发言,然后进行统一的文本细读。进入上节课留的第二个问题,让大家谈谈自然环境风景的描写在小说中有些什么样的作用?
大家都发现了主人公的感受和自然环境的反差,应该说这是一种直感式的感受、发现,也是很有意思的。那大家觉得这个故事发生于什么季节?小说第一段中写道,“九月的二十二日”说明是秋天发生的故事,秋天给郁达夫这样一个有传统文人气质的作家而言,是悲凉的意象,令人伤感、生命的灭迹,充满了悲伤,既是小说发生的时间,又是自然景物描写发生的一个基本征候。刚才同学们从方方面面谈了自己的感受,而这些可能反映了同学们某一个侧面的感想,但是还似乎欠缺一些整体上的把握,所以下面第二步进入小说《沉沦》的解读。
《沉沦》的文本解读:小说一共八节,挑一些重要的部分一起分析。老师朗读“他近来觉得孤冷的可怜,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它挤到与世人无法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界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这是小说的开头,非常具有心理分析的开头。五四时期的小说,如将本文与鲁迅的小说进行对比,会发现一个明显的差异性:鲁迅的小说时典型的启蒙小说如《呐喊》,由于已经上过这个专题来复习一下,通过黄老师讲解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大家能否自己总结一下启蒙小说的基本特点?
谈及自叙传小说,是因为自叙传小说与启蒙小说有可比较的地方。启蒙小说要拯救国家社会,有非常强烈的文学功利性目的,如描写阿Q,就是让有阿Q影子的人们会反省自己,为了达到启蒙的目的,他们采用写实的白描的方法,小说越写的真实,越能引起读者的认同感,如鲁迅的小说发表于孙伏园的《晨报》上,连载到一半时,很多人写信骂鲁迅,因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