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章节题库(简答题)【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简答题

1.董仲舒神权政治论

答:(1)“人副天数”

①内容

“人副天数”是董仲舒神权政治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董仲舒认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他认为人是天的投影,人的形体、身躯、脏腑都是仿效天的产物,头如天圆、耳目如日月、鼻口如风气、骨节合天数、大骨节合月数、五脏对应五行、四肢犹如四季、眨眼犹如昼夜,因此天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原与依据。

②结论

董仲舒提出了他的天人感应论。既然“人副天数”,“为人者天”而又“天辨在人”,因而,人的行为必会在“天”上得到反应,天人谴告由此而来。

(2)“尊天受命”的社会伦理观

董仲舒重新树立“天”的权威,重新神化已经趋向自然意义上的“天”,赋予“天”以神秘性和宗教性。同时将“天”人格化,把“天”看作是有意志的。主要表现如下:

①天不但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本原,也是社会等级秩序和伦理准则的唯一来源;

②社会最基本的三种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为尊卑有序的等级关系,但最终都受命于天;

③社会的伦理秩序是与阴阳五行相应合的,阳居矛盾的主导方面,阴处于从属地位;

④董仲舒还用五行、四时来附会人伦关系与道德准则。

但董仲舒神化“天”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现实人间的政治生活中,即要为其“君权神授”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三纲五常”的封建等。

(3)“尊君”“一统”的政治观

①“尊君”

在“三纲”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君臣关系,因此,论证“君权至上”是董子政治观中的核心思想。君权来自皇天所授,那么,君王就具备了常人所没有的双重权威:道德与天意。显然在“人理副天道”的理论构架中,君王成了贯通天人的中心环节。君王既然是“德侔天地”“皇天右之”的人间权威,那么“尊君”就是尊天、敬德的必然结论。

②“一统”

董仲舒借天意为中央一统天下服务,打击地方分离势力。他认为“一”是《春秋》的基本精神,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大一统”。不但要政治“一统”,而且要思想“一统”。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认为惟其如此,君主独裁的中央集权制度才得以巩固。

2.谈谈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的学说。

答: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学说出现春秋时期。

(1)雏形

周幽王二年(前780年),在西周都城镐京附近发生了地震,太史伯阳父指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太史伯阳父首次提出了“气”的概念,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的次序,人事秩序出现混乱就会引发天地之气呈现失序状态。他认为天地之气分为阳气和阴气,地震的成因就在于阴阳两种气、两种力量失去了其固有的秩序,即阳气被阴气压住后,伏在地下不能上升、散发,从而导致了地震。

(2)观念的出现

“气”与“阴阳”的观念出现在春秋初期。春秋时期普遍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

灾害、音律、疾病等现象,以“气”与“阴阳”的范畴来阐释宇宙的秩序与关系,说明宇宙之生成演化。

3.简论孔子的“正名”思想。

答: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正名”思想是其提纲挈领性的政治思想。

(1)提出

春秋后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礼崩乐坏,且不断发生臣弑君、子杀父的暴行。对此,孔子力图恢复周礼权威,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秩序,而其首要任务是“正名”。《论语·子路》篇记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理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内容

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为君者应该有“君”的样子,为臣者应该有“臣”之样,君之实要符合“君”之名,臣之实要符合“臣”之名,父子亦如此。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包含了一定的义务与责任,君、臣、父、子皆是社会关系中的名,都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孔子“正名”思想的涵义就在于此。

(3)意义

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第一次指出了事物的名称、概念应当与实际事物相符,具有一定的逻辑学与认识论的意义。

4.简论孔子哲学思想的方法论。

答:孔子的思想即仁、礼、中庸。其中仁是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而中庸是为人处

世的基本准则,即方法论。

(1)中庸

“中庸”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普遍方法论原则,也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中”是指适中、中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庸”包含平常,不易,用三层意义。《论语》中处处可见孔子的中庸之道。例如,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此乃文质关系上的中道。孔子评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即哀乐情感表达的中道。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地迎合所有人,更不是滑头主义的“乡愿”,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阳货》)

(2)时中

中庸之中有“时中”的含义。《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语,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即符合时代的要求。孔子还提出了“权”即通达权变的观点,强调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动态的平衡统一。孔子主张“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即启发问题时要求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出发。他还提倡“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方法,即在两端之间寻求一个动态的平衡,具体分析、灵活处理问题。

5.简评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答:(1)小国寡民的含义

“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的社会与国家形态。《老子》第八十章言:“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段话对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图景作了详细的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