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牢基础是根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丈高楼平地起——打牢基础是根本
科研处整理
你们在想要攀登到科学顶峰之前,首先应当研究科学的初步知识。
如果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就决不要动手搞后面的东西。
——巴甫洛夫(俄国生物学家)
基础知识的根底必须打扎实。
懂的并且记忆了的东西,才能够看作心理的财产。
自然的榜样启示我们,这是获取知识的规律。
一株树木,愈是多多吸取养分水分,它便愈长得强壮;它愈长得强壮,便愈能增强养分水分的摄取能力,以至于良性循环。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
根基不牢难支撑
如果把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比作金字塔,那么,你要垒高这个塔,站在塔尖上,就必须首先要扩展和打牢知识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由广大的知识背景和基本技能构成的。
基础越牢固,塔就能垒得越高,你的视野就会越广阔。
知识是一个立体的网络系统,由知识的点到知识的线,由知识的线到知识的面,由知识的线和面再到知识的立体交叉,构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对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先从分析基本的事实和现象,从掌握、理解基本的概念、原理和定理开始的,并揭示出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概念、原理和定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从而建立起学科知识的结构和系统。
从应用的角度讲,就是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也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里面包含着对知识的重新组合与排列,这种应用大量地表现在中学生日常的作业练习和考试中。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基础知识残缺不全、不牢,知识网络系统中的某些环节联系中断,你就不可能完整地记忆知识,不可能准确地理解、阐述概念、原理;学习障碍和缺陷积累过多,再去学习、接受新知识就会有困难,在练习、考试应用中就不可能及时提取有效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学业长时间不能进步,甚至越拉越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首要一条是重视并打牢基础,这个基础包括基本知识(如课本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主要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方法等。
在中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的一个较普遍现象是,忽视课本基础知识,对老师讲过的内容缺乏进一步的深钻细研,停留在表面上的理解,在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情况下,喜欢做一些新异的题目和偏题、难题;对学习中的失误和缺陷,不是首先回到课本上去找原因,而是靠再做大量的题目去解决,结果还是不会,这就是舍本求末。
其实不管问题有多难,也都是运用基础知识来解决的,除了思维方法技巧的要求外,其主要差别在于对知识利用的综合程度和知识转换、重组、迁移的复杂程度不同,大多数情况是因为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
正象垒建金字塔一样,基础不牢,塔何以增高坚固?
这种现象在学业后进的学生中存在,学业优秀的学生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不少同学,往往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觉得书本已经读了好多遍了,拿过来一看似乎都明白,感觉没有什么新意可读了,便一头钻进习题堆里去,做了大量的练习,而一旦考试还会出错,失分点大多还是出在基础题目上。
李洋是2002年山东省文科高考状元,被北京大学光华学院录取,他对打好基础是这样理解的:
学习时要做的事很多,仅资料习题就一大堆,千头万绪要抓根本。
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大纲,也是考试的主要要求。
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上的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点。
再难的题目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
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选择,首先我们就应选择基础。
李洋所谈的基础知识是“首选”,正是说明基础知识的前提性和重要性,特别是在高中学段,学科多,内容难度高,没有坚实的基础,更难以奏效。
没有稳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能力。
从考试命题的角度来看,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这大多属于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识别和记忆,要求学生能够回忆知识,进行识别和判断,选择出正确答案,这是最基础的考察。
二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要求学生能够对基本原理、定理及其关系进行阐述、说明、论证和推导。
三是对应用能力,也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题目大多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运用分解、分析,或是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方法,对事实和问题进行说明、解答,突出应用,其难度较高,是侧重能力的考察,这是当今考试命题的发展方向,解答这类题目仍然要以基础知识为依据。
从奠基开始
打牢学习基础可从以上三个层次入手,具体到个人的学习过程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对新学知识要从最基本、最具体细化的概念、原理入手,分解分析,深钻细抠;归类比较,归纳综合;使已学过的知识与新学知识发生纵横联系,进行互相说明和论证,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握知识的发展线索,编织知识的网络体系,使知识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以至达到合上课本能够复述主干知识的程度,甚至是百里挑一式的问答;立足于理解和应用,总结方法,提高能力。
这需要平日扎扎实实的艰苦学习,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道题目,减少学业障碍的积累,优化学习过程。
学业暂时后进和学业中等的同学要掌握和控制好学习的起点和难度,基础薄弱、知识残缺不全是导致学业后进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把时间多用于复习旧知识,克服学业障碍,弥补学习缺陷,扩大知识背景。
千万不要纠缠过度超出自己水平的难题,与其一节课攻不下一个难题,倒不如暂时放弃,去打牢基础。
否则,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容易产生急躁焦虑情绪。
要循序渐进,学习、练习的难度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能够解决为佳,如同是“跳起来能摘到桃子”,待到打牢基础,能力有了提高,难题自然会被攻破。
有一个女生进入高中时学习成绩排在班内60名以后,这成绩考取大学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一开始她对自己的学习也没有多大信心。
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她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三年高中就是考不上大学,也不能荒废学业,掌握知识总会有用。
这样抛开了考大学的顾虑和压力,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准备打持久战,力争到高三毕业时能够达到高考上线的水平。
在平日,她把自己学习的最高难度控制在中等水平,沉下心来,扎扎实实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制定了相应的补习计划。
经过两年的奋斗,到高二时已进入班内三十名,毕业高考达到了普通本科录取线。
学业优秀的同学更不能忽视基础,要知道,学业成绩好首先是因为有了一个扎实的基础,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学习下降是很快的事,稍一松懈,不长的时间就会掉下去,再赶上去就困难得多。
高玉立同学是2001年毕业生,高考分数为全市第二名,被北京外国语大学录取。
进入高中时,她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内前几名,在高二的学习中曾一度忽视了基础,走了一段弯路,她是这样总结的:
当时觉得自己的学习还可以,想另外去找一条新路实现成绩的大“跃进”。
于是放开了课本,看了一些大学内容;老师布置的任务,不能很好完成,做了一些“野题”。
由于课本掌握不熟,一做题就出错,即使照答案改错,也仍旧不明白。
结果做的题不计其数,可脑子越来越糊涂,拿来一道做过的题,又像新题一样,还是百思不得其解。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不牢。
现在的考试,不再是单纯考知识,更侧重于能力。
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必须先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这是根基,否则,所谓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对基础知识做到确实能“知其然”的前提下,再“知其所以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力图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能力和技巧。
弥补学习中的弱科是比较困难的事,有的同学只知道自己有弱科,如果再问弱在那里,
就说不具体了,学起来感到问题成堆,无从下手,实际上,凡是弱科首先是弱在基础不牢。
此外,也可能是对某一学科学习兴趣不大,或是其它特殊原因导致学业障碍积累过多,最后还是表现为基础薄弱。
所以,补弱科还是要从基础抓起,要克服急躁情绪,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不要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那怕面临成千上万个问题,就从你能够解决的问题开始一个一个地解决。
有必要单独制定一个补习弱科的计划,确定小阶段系列目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经常地有所收获。
时间上必须有保证,全身心投入。
此外,要培养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并不是你爱学不爱学的问题,充分认识学好各门学科的意义,一开始要强迫自己去学好,这需要一定的毅力,当你克服了学业障碍和困难,成绩有了提高,就会品尝到学习、奋斗的快乐,感觉到苦中有乐,也就有了学习兴趣。
学会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对于打牢学习基础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中学生学习中欠缺的一个环节,不少同学就是因为缺乏这种自觉监控,使学习处在一种不自知的状态,长期积累了过多的障碍和知识缺陷。
所以,要在平日养成这种习惯,通过自我监控,可以及时查漏补缺,有助于夯实基础和提高学习成绩,不要等到问题、困难成堆,学习大幅度下降的时候再去弥补。
在纠正学习中的错误时,除了从方法策略和心态等方面找原因外,一定要回到课本上来检查一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一定要找到具体的知识缺陷。
让我们记住毛泽东主席的老师徐特立先生的一句话:“台阶是一层一层筑起的,目前现实是未来理想的基础,只想将来,不从近处现实着手,就没有基础,就会流于幻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