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极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
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
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
在某些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保守一端;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冒险的一端,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较大风险。
这种倾向意味着与个人单独行动相比较,群体成员更愿意拿组织资源去冒险。
虽然风险决策会有较高的回报,但是失败的决策常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群体极化现象的分析与应用
三大理论来解释群体极化现象:
1.群体决策规则:群体之决策原则(如少数服从多数)将有助于极化现象之产生。
此类解释也主张,人们在团体中作冒险决定将觉得较自在,因为其行动之责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员上。
(1)群体诱发的移转是一种内化的,而非临时性的群体产物。
(2)当群体决策法则中的预备测试决策被取消后,移转仍会发生。
(3)偏态无法说明群体极化。
2.人与人之间的比较(Interpersonal Comparison):这一种的影响是受到社会的规范。
从社会比较的过程来探讨,其观点是群体成员会将其意见与群体其它成员相互比较。
一种想要被群体所接受及喜爱的需求,将使个体顺从群体之一般意见。
人与人互动的动态研究上有以下三点探讨:
(1)在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间的差异。
(2)从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上出现的差异与理想差异,是否会产生预测移转。
(3)揭露出他人的反应后,所产生选择的移转。
3.讯息影响论(Informational influence):人自借听取群体讨论时的争论极获得新讯息(Burnstein &Vinokur,1975)。
由于这些论点倾向于支持成员之最初观点,人们会听到更多支持其主张之理由。
群体可使成员确信其原来之观点,因此导致更加极端之意见。
在比较群体决策与群体内部成员个人决策时,事实证明,二者之间存在差异。
在有些情况下,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保守。
更多情况下,群体决策倾向于冒险。
在群体讨论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即群体讨论会使群体成员的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这个方向是讨论前他们已经倾向的方向。
因此,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
群体讨论会进一步夸张群体的最初观点。
事实上,群体转移可以看作是群体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
群体的决策结果反映了在群体讨论过程中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决策规范。
群体决策结果是变得更加保守,还是更加激进,取决于在群体讨论之前占主导地位的讨论规范。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冒险转移现象,人们有多种解释。
比如,有些学者认为,在群体讨论中,群体成员相互之间变得更加熟悉了,随着他们之间的融洽相处,他们会变得更加勇敢和大胆。
另一种看法是,美国的社会祟尚冒险,我们敬慕那些敢于冒险的人,群体讨论激励成员向别人表明自己至少与同伴一样愿意冒险。
不过,最有道理的一种说法是,群体决策分散了责任。
群体决策使得任何一个人用不着单独对最后的选择负责任,因为没有一个成员能够承担全部责任,即使决策失败。
所以会更冒险。
一、事件介绍
2007年7月16日晚,一个名叫VERAl9851118的网友在新浪杂谈上发布了一篇名叫《史上最恶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现场千人哭成一片》的帖子,帖子里详细描述了江西省鄱阳县六岁女孩丁香小慧遭继母毒打后的惨状,还附上了孩子遍体鳞伤、口吐鲜血的照片。
这个帖子很快在各大网站成为热帖,无数网民群情激愤,怒斥丁香小慧的继母是历史上最恶毒的后妈。
7月17日上午,这名网友再次以极富刺激性的标题在新浪杂谈上发帖,声讨丁香小慧的后妈。
帖子一经发布,立刻在论坛中引发轰动,跟帖者在短短几天内便作出了上百页的回复。
很多网友抑制不住自己的气愤,红网网友“冰紫依”、“一只小鸟”、“一直在努力”等纷纷发言说:“让人心寒,令人发指”“太没人性了”“灭绝人性,丧尽天良,这种禽兽不如的家伙应该枪毙一万次”“一定要严惩凶手”“要发网上通缉令,让这个后妈不能出门!”
7月19日,红网记者发出题为《六岁女童遭毒打吐血六块脊椎被打断》的报道,还在网文中配发了“小慧被打得口吐鲜血”、“在医院病床边全是血”、“小慧全身是伤痕”、“小慧被打得大小便失禁”等极具“震撼力”的照片。
7月20日,红网记者连续发表文章报道此事件。
此后,东方网、《新京报》、《河南商报》、《金陵晚报》、《西安商报》等众多的报纸媒体也迅速加入到后母虐童事件的新闻报道中。
然而仅仅过来几天,事情却又拐了个180度的弯:经过调查证明丁香小慧的伤并非其后妈殴打所致。
历史上最毒的后妈忽然又成了历史上最冤的后妈!当事情真相大白之时,愤怒的声音开始消散,但是曾经被污蔑殴打小慧,甚至企图以自杀为自己洗清冤屈的继母已经没法回到以前的生活了。
这种对一个善良母亲的伤害,是难以抚平的。
此前的“虐猫事件”、“陈易事件”、“清华女生铊中毒事件”、“铜须门事件”,都曾出现过这样的“追杀令”、“通缉令”,网络舆论对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对他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冲击。
陈易事件以其母的死亡告终,铜须事件最终引起国外诸多媒体以“网络暴民”来称呼中国网民。
为什么在短短不到一年之后,我们再次看到了这样的悲剧呢?为什么网络上一条未证实的帖子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上升到对当事人的“网络暴力”行为,最终侵入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呢?
二、什么是“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的。
他在书中指出,“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队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①换言之,该理论认为群体的讨论可以使得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得到加强,使得原来可能不是很强烈的意见取向变得强烈,甚至偏激;而原本群体所反对的意见取向,经过讨论之后,其成员反对的倾向也更为明显。
比如原本温和的女性主义者可能变成激进的女性主义者,原本就有种族偏见的人会变得具有更强烈的种族偏见等等。
传播学的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勒庞的群盲心理理论同样给我们证明了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人,在参与群体讨论时的群体心理与个人心理的差异会导致成员极易受到群体的感染和同化,最终导致个体成员“失明”,出现“群体极化”。
而桑斯坦通过对美国60多个政治网站的随机研究发现网络上的圈内传播很容易造成群体意见的极端化倾向。
“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
”②实践也证明,网民中的“群体极化”倾向更为突出。
在网上发生群体极化的比例,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时的两倍多。
那么为什么网络传播更容易出现“群体极化”倾向呢?
这主要缘于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和个人信息需求的个性化定制的二元悖论。
首先,根据传播学中的“选择性接触”理论,借助于网络的大众化的小众传播模式,在网络下聚集的群体很容易形成高群内同质化、群际间异质化倾向,这样就极其容易导致群体认同的出现。
同时,网络的超链接也是网络社会中舆论主体更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网络的超链接给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系统性过滤的信息环境,而广大网民选择性接触并不断强化一致或者接近性的信息,网民获取的信息已经经过网络(超链接)和网民自身(选择性接触)的“协同过滤”,于是看似个性化的信息定制最终导致“信息窄化”,最终越来越多的人只能听到自己的回音,而网络的互动也成了一种“回音壁”式的互动。
“在网络世界,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网络的匿名特性。
众所周知,网络的匿名特性从网络诞生之日便开始。
网民上网多以“马甲”出现。
三、对策思考
“丁香小慧”事件再次让我们看到了网民“群体极化”倾向,由此带来的网络通缉追杀等网络暴力行为。
在我国网民人数不断增多的今天,对网民的“群体极化”倾向作出正确的引导势在必行。
首先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与引导。
充分发挥中国互联网协会的作用,积极倡导行业自律。
“丁香小慧”等事件对于各大网站论坛而言,是个经典的网络营销案例,当事人只不过是脆弱的棋子,背后是疯狂的点击率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菲收入。
中国互联网协会已经启动了行业自律机制,并发布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
然而自律只是解决问题的一方面,但绝不是终结此类事件的根本方法。
我国的互联网相关法律建设相对于发展迅速的中国互联网依然滞后很多,尽快健全相关法律,明确分工,划清责任,严格监管,责任追究,从法律层面制止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尤为必要。
其次,将现实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引入网络虚拟社会,并结合网络社会的特殊属性加以改进,让广大网民在网络社会中也有正确的精神指引,辅助于网络相关法律、条例,倡导绿色上网,文明上网。
网络社会虽然是虚拟的,但它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同样是由“人”构成的。
我们的网民也要以道德观念衡量自己的言行,加强自律,有责任感的上网。
将自己的身份从互联网信息的“网络消费者”转换成“网络公民”,以一个“网络公民”的身份使用网络。
最后,传统媒体要继续并加强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抵制不正确的舆论。
毋庸置疑,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它毕竟是“草根媒体”,发布消息的网友并非训练有素的新闻从业者,所发布的新闻也未经过核实。
从这一点上说,消息的准确性值得受众斟酌。
理性的受众还是希望能够从他们信得过的传统媒体上,得到准确、可靠的消息,以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
但在这个报道的全过程中,传统媒体似乎并未起到这样的作用。
在“丁香小慧”事件中,诸多传统媒体盲目跟进,不仅没有起到传统媒体应有的引导舆论作用,反而一定程度上推波助澜。
在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广大新闻从业者可以利用网络作为新闻获取的消息来源,但是更要把握好新闻真实性原则,牢记正确的新闻从业理念,给广大受众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
同时鼓励各行各业的相关专家上网,在适当的时候给广大网民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广大网民实现对信息的辨别真伪,从而能正确的引导网络舆论。
如此,我们的网络社会才能真正成为广大网民的健康的舆论阵地,也才能为我国的经济文化民主建设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我的QQ群中,有一个名为“漂亮妈妈”的群组织,其实就是年轻妈妈关于育儿方法和经验的一些讨论和交流。
昨晚群主“亲亲妈”发起一个“婴儿要不要补钙”的问题讨论,并提出“婴儿不要盲目补钙”的看法,我本身也倾向于不补,但由于听了医生的建议,女儿从满月起就开始补钙,因此大便一直有些干燥。
群友“可爱猪猪”、“阳光宝贝”、“妮妮妈”等一致附和群主的看法:健康婴儿的钙完全可以通过日常食物和多晒太阳来提供,而且那些补钙的保健品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引起便秘、食欲不好等。
听了群友们的讨论,我终于下定决心:从明天开始停止喂女儿钙水了。
在群体讨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讨论通常可以强化群体成员的最初观点。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群体(Group)就是两个或更多互动并相互影响的人。
在群体中,暴力者常常会表现得更加凶悍残忍,顽固者会更加执迷不悟,谨慎者会更加小心翼翼,冒险者会更加极端疯狂。
在群体讨论时,群体成员中原来已经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
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关于群体极化的研究发现:当日本的大学生集体讨论了一宗交通事故案例以后,他们对“有罪”有了更明确的裁定和判断。
在对恐怖组织进行研究后,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恐怖主义就是那些拥有相同或类似不满情绪的人们在长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
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正是因为网络聊天室和各大网络论坛为群体交流和讨论提供了最便捷的条件。
在日常生活中,2003年那场席卷北京、广州等城市的“非典”疫情中,人们“谈咳色变”的极端恐惧不就是群体极化的典型表现吗?“三人成虎”、疯狂的“粉丝团”不也就是群体极化的结果吗?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在餐馆点菜时,服务员向你推荐某道招牌菜,你拿不定主意,会反问:“点这道菜的人多吗?”如果服务员告诉你,每天都有人点这道菜,你十有八九会点这道菜。
这其实就是通过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而产生的群体极化效应。
这是因为人们都希望被群体中其他成员接受或喜爱,会将自己的意见与其他成员的意见相比较,当发现意见一致时,会更加坚定原来的意见或将意见表达得更强烈。
群体极化潜在的破坏是可能导致群体成员草率做出冒险的决策,或者导致犯罪团伙和恐怖组织的产生。
但是群体极化只会产生消极的结果吗?其实不然。
例如各种党派和社会团体之所以具有凝聚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促进持有相同想法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来不断强化彼此共有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