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

合集下载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不断发展和蔓延。

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舆论中表现为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人群之间产生对立和对抗,严重影响了舆论环境的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等方面对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进行探讨。

一、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1. 信息过载导致认知落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提升,但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却难以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选择接受或者忽略某些信息,导致了认知落差的产生。

一旦出现认知落差,就会进一步加剧人们的立场和观点的对立和冲突。

2. 社交媒体的功利性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观点加入不同的群体,形成“信息茧房”,只接收到自己认同观点的信息。

这种信息的过滤和筛选导致了用户愈发固化的立场和观点,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更加严重。

3. 群体认同感的强化一旦个体加入某一特定群体,就会产生对这一群体的认同感。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来表达对同一立场的支持,从而增强了自身对该群体的认同感。

这种群体认同感的强化使得群体之间的对立更加剧烈,形成了群体极化现象。

二、治理对策1. 多元化信息来源为了避免信息过载导致认知落差,需要在网络舆论中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

政府部门可以加强网络舆论的治理,加大对网络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提高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媒体和社交平台也需要严格审核和监管用户发布的信息,避免利用网络舆论来制造对立和冲突。

可以倡导人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信息辨别能力,克服信息茧房的弊端,更全面地了解事实和观点。

2. 提升网络素质与道德水平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应该自觉进行理性表达,避免恶意攻击和谩骂,促进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开展网络素质教育活动,提升公众的网络素质和道德水平,鼓励理性、平和的交流和讨论。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摘要】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是当下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其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在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方面,社会分歧、信息过滤与传播技术等因素起到关键作用。

其发展过程中,网络媒体的助长、立场偏执等因素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对立。

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是关键措施。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促进理性讨论和信息传播,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通过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和谐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群体极化,产生发展,治理对策,信息真实性,透明度,网络素质,信息辨识能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舆论中出现了群体极化现象,即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日益加剧,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分歧加剧、信息传播渠道不畅、个人情绪引导等。

这种现象的发展过程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

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等措施被认为是有效治理群体极化现象的对策。

通过深入研究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舆论中的挑战与机遇,推动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日益凸显,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见分歧与对立愈发严重。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研究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从根源上寻求解决之道。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作者:牛月龚小润来源:《新闻论坛》2019年第03期【内容提要】群体极化最初被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处于群体决策的人们如何影响相互之间的观点,随着全球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体极化现象发生在网络空间的意见表达,随之而来也引起了一系列网络暴力、网络人身攻击的乱象,寻找这种现象发生的规律和形成机制,净化网络空间环境,成为一项重大课题。

本文的重点是网络环境下对群体极化现象的探讨,主要是从网络舆论方面入手,从群体的言语表达进行观察。

【关键词】网络舆论; 群体极化; 意见气候; 产生发展; 治理对策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网络凭借其简单、便捷、匿名等特点,聚集起海量的、具有明显偏向性的民意,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源地。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舆论扩张的速度也变得史无前例的迅速起来,网络舆论一触即发。

群体极化从现实转向网络,网络群体极化中,情绪型舆论越来越多,理性思考的成分越来越少。

网络空间中,说话的责任通过数万网民分担和弱化,群体极化变得更加容易发生。

各种由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所引起的现实群体性事件也有“井喷”之势,网络塑造的公民性格可能会影响未来社会,因此,群体极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网络舆论和网络群体极化的含义及表现(一)网络舆论“网络舆论简称网舆,是指在互联网空间形成的、关于公共问题的网民的一致意见。

因舆论主体的虚拟化和全球性,大大提高了人类沟通、融合意见的能力,为广大民众参与社会舆论设置了平台。

”①网络舆论相比传统的舆论而言具有快速性和集中性,“在一定意义上,传统群体的意见形成舆论总有较长的过程。

网舆的快速性和集中性,使意见纷争更加激烈,各种众意特别是两种对立的舆论很快就会出现。

”一个舆论热点的诞生从客观上提供了网络群体极化产生的可能,“舆论”一词本身就代表了公众极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群体在网络上形成不同的舆论场,不同观点之间针锋相对,并且伴随着各自的支持者尖锐对立,这种对立发展到不能被调解的地步也有可能出现网络暴力。

网络舆论参与中网民“群体极化”倾向问题探析

网络舆论参与中网民“群体极化”倾向问题探析

网络舆论参与中网民“群体极化”倾向问题探析作者:徐殿陈少卫来源:《消费导刊》2010年第01期一、参与群体的网络空间兴起互联网具有其他传统媒介所没有的功能,其传播的快捷性、交互性使兴趣爱好相投或意识形态相一致的人在网络空间进行超时空的交流或组织活动变的非常容易。

单个网民通过网络社区集结成群进行社交活动,形成了具有共同归属感和不同结构的新的联合体,这种新的联合体就是通常所说的网络群体。

二、网民的“群体极化”倾向“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是由当代法哲学家、芝加哥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提出的。

他说:“群体极化的概念及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就有某种倾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萨拉凯·拉尔在研究中发现:“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中,而且同样存在于网络中。

椐拉塞·斯皮司与其同事研究表明,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大约是现实中面对面时的两倍多。

一方面群体中非理性、易激动的特点在网民中更为严重,这特点在讨论中很容易导致言说者态度偏激,并以十分激烈的言词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新的舆论媒体网络下聚集的群体是由分化而类聚的,表现出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的特点,极易导致群体认同现象。

“群体极化”的展开过程有两个方面,首先,在群体内讨论的论据非常有限,而且很容易被扭曲到别的方向,如果团体成员已经倾向于某个方向,他们就会在这个方向上提供更多的点,其讨论的结果就会让一开始的倾向往前再跨一步。

其次,群体极化还和社会比较有关,人们希望获得其他人的赞同。

特别是基于某事件的意见领袖的赞同,自动调整自己的立场以符合主流方向。

三、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一)监督缺失的群体心理:网民责任意识淡泊在网络交互性和复杂性的环境下,由于网络表达的匿名性及缺乏必要的网络监督与控制机制,个人完全脱离了现实责任的束缚,导致舆论表达更加赤裸,无所顾及。

另外,群体在讨论及决定的情况下,最终的决策责任是由整个群体承担的,因而责任更加分散,个人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小,以至于没有。

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

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

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去年5月3日“成都女司机被男司机拖下车暴打"的视频在网络疯传,网友纷纷对男司机出手伤人表示一致谴责,而几天后女司机不文明驾驶,多次变道险造成事故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人们的言论又一致地转为对女司机的批判.还是在去年,10月13日网上出现一则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的新闻,网络上传播后网友纷纷对女子的“善举"表示赞许并捐款,七天内筹集善款多达70万元。

而在一周后,有媒体人爆料称此事是一场从头至尾的策划,伤者是被男友养的狗所咬伤,并没有做出见义勇为的行为。

舆论哗然.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我们对它们并不陌生。

这些事件都在发生的过程中引发了公众态度和言论的极大变化,它们被称为网络舆论反转事件.我们注意到舆论反转事件中每一次公众舆论的发声都十分统一,同时在舆论反转事件中存在至少两次甚至更多群体极化现象.那么在舆论反转事件中公众舆论反复极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归纳了以下几点.其一,从新闻报道本身来说,一些新闻报道过分求新求快,导致内容“失真"。

一则包含耸人听闻或触及社会敏感问题内容的新闻出现时往往就吸引公众眼球.其二,主流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会对公众对事件的认识产生很大影响。

主流媒体对某个事件的评论转发会使得事件更加引发公众关注。

主流媒体对公众议题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事件的认知,最终导致公众观点的“一边倒”。

其三,从网民群体来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网民的行为会与现实生活中不同,会不经过审慎思考,轻率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其四,群体行为的内在机制也会导致舆论的极化.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加之互联网的匿名性,带来了网络舆论的迅速发酵。

舆论会随新闻的走向而改变。

新闻事实突然逆转,舆论立刻随剧情变化而出现反转,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真假难辨。

如果舆论反转事件频发,不仅反映了当前网络环境中信息可信度的低下,还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亵渎。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舆论反转事件是群体极化现象的一个载体,以舆论反转事件为表现的群体极化现象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舆论场的稳定。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也愈发明显,导致一些重大事件引发群体情绪积蓄、舆论激烈对抗。

本文将从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对策方面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社会对网络舆论的约束和治理。

1、信息的多元化不足网络媒体的发展,让我们可以掌握全球各地的信息,但是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不足,很容易形成信息的同质化与碎片化。

信息同质化的结果,会让人的思想趋于一致,群体互动则更可能形成群体极化现象。

2、人群心理人群心理是群体极化现象的另一重要原因。

网络舆论中有的群体容易形成“排外情绪”,发表对立的观点,甚至超越个人的利益,只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确性和独立性。

3、诱发机制社会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和口水战,这也容易激发人们的情绪,甚至出现群体情绪积聚。

已经形成的极化现象,反过来又会诱发更多的极化现象,形成恶性循环。

二、治理对策商业和政治的信息独占导致了信息的流量往往会被抽走,这也是发展同质化信息的原因。

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更多的信息来源和被信任值的新闻机构。

2、平衡互动平衡舆论互动是消除群体极化现象的有效方式。

当有反对意见的群体出现时,在媒体上必须有不同意见的出现,使反对方的言论也有机会让公众看到,这样的互动会让观点和立场相对平衡。

3、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管理网络言论的管理也必须进一步加强。

要通过信息技术,定期进行监管,发现违规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置。

打击恶劣的言论,消除过度极化因素,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4、社会应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在教育中体现多种族多元文化,尊重每个人的国籍、民族、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等具体情况。

通过教育提高群众的认同感,深化人民间的互联互动。

5、专业的调查报告政府应该对重大事件与危机进行及时、专业、真实、全面的调查和公开报告。

尤其是一些涉及国家利益和民族感情的事件,应该公正、中立、全面地公开真相,以平息群体情绪,避免群体极化现象的进一步恶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指的是在网络上,不同的群体因为观点、立场、利益等不同而形成对立甚至敌对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网络舆论中十分常见,不仅造成了用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会对社会舆论和公共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理解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并进行有效的治理对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1. 信息过载与筛选偏好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加多样和方便,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的过载。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采取筛选偏好,选择符合自己立场和观点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就造成了不同群体之间信息的割裂与对立,从而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

2. 社交网络算法与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平台借助算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兴趣,为其推送更符合其习惯和喜好的信息内容。

这种个性化的推送往往会加剧用户信息的碎片化和单一化,使得用户更容易沉浸于自己狭隘的信息范畴中,进而导致群体之间的观点和立场的差异进一步加深。

3. 情绪化倾向和信息碎片化网络舆论中,人们更容易受到情绪化倾向的影响,容易被一些煽动性、极端化的言论所左右,而忽视了理性思考和客观评价。

由于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很难对其进行系统性、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容易滋生出偏激的言论和观点。

以上几点是导致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其根源可以归结为信息过载、社交网络算法的影响、情绪化倾向和信息碎片化。

在此基础上,群体极化现象得以不断发展与蔓延。

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对立矛盾逐渐加剧不同群体之间因为信息碎片化和情绪化倾向而导致的对立矛盾,将在网络舆论中逐渐加剧。

这种对立矛盾表现为言辞激烈、立场偏激,甚至演变成网络暴力,造成网络社会的分裂和纷争。

2. 兴趣聚焦导致的信息孤岛化网络舆论中,由于社交网络算法和数据分析的影响,人们更容易沉浸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信息范畴,形成信息孤岛化现象。

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及策略

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及策略

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及策略摘要: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舆论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群体极化”效应作为网络舆论中的显著特征,也受到了社会舆论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在对“群体极化”效应在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双向作用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对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从而为相关部门管理网络舆论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网络舆论群体极化影响策略一、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一)、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效应的积极影响一是网络舆论还可以制造出“民意”效应。

即通过体现和传播网民的关注度和意见参与的动态情况,呈现对相关问题的舆论热度,反映出一定的民意诉求。

即部分网民形成的网络群体可以借助网络传播平台,不断放大符合自身利益诉求的意见。

除此之外,网络民意的力量也促进了网络监督、网络维权的深化,间接促进了社会民主的进步。

二是群体极化有助于人们坚定信念,促进群体决策的意见统一,能够增强群体本身的内聚力,加强群体行为的行动力,加强群体成员之间的黏性。

三是群体互动有助于个体智慧的互补,产生群体智慧。

正如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詹姆斯?富勒在《大连接》一书中指出,社会网络可以让个体更有智慧,或者成为对个体智慧的补充。

(二)、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效应的消极影响一是群体极化容易造成公众理性的缺失。

公众以相同的立场发表自己的观点,势必造成强势意见无限膨胀,并且往往会转化为一种舆论压力,且这种舆论压力往往缺乏理性精神的指引,可能会将更多的人推向不理性的边缘。

二是网络舆论的意见指向往往以情绪化的意见表达居多,甚至出现人身攻击等言论,而网民这种极端化的情绪往往左右网络意见方向,从而使网络舆论产生偏离,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极端。

并且,网络群体极化不仅会对虚拟世界产生严重影响,还有可能从线上发展到线下,发展到真实的社会运动中来,带来的影响比一般的“群体极化”更广、更难以把控,对社会的稳定和谐构成的威胁也更大。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及其应对策略黄靖逢【摘要】摘要:当前我国网络传播中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比较突出,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政府等社会管理部门需要疏通信息传播渠道以适时发布有效信息,在掌握网络舆情动向的基础上疏导群体舆论,将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和加强网络监管结合起来,合理规避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的负面效应。

【期刊名称】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群体传播;群体极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逐步展开,各种社会矛盾日渐凸显。

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在网络信息和舆论传播机制的作用下,加上社会事件的触发,一些利益群体在舆论上就容易形成一种“群体极化”现象,原来处于内隐状态的民意表达欲望,往往经由网络群体性事件来宣泄和释放。

从近年来的情况来看,突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数量迅速增长,其规模和影响也愈来愈大,已经逐渐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因此,探讨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本质和应对之策,加强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理性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群体传播与群体极化效应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将“群体”(Group)定义为“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1]。

岩原勉认为,在一个群体中,单个成员在目标取向上具有共同性,他们因共同的利益、兴趣、目的等集合到一起。

同时,群体成员也具有一定的主体共同性,往往具有共同的社会属性,他们因此而产生群体归属感。

这两个“共同性”意味着:群体都具有某种互动机制和使群体共同性得到保障的规范。

在这种机制和规范的作用下,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进行信息和舆论的互动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1],这个过程就是群体传播。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主要渠道。

网络舆论所呈现出来的极化现象,给社会和公共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是指在互联网上,相对立的观点将会形成两个或多个针锋相对的群体,他们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和冲突。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复杂多样,需要深入分析和有效治理。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互联网上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使得各种观点都得到了表达和传播。

各种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支持和反对的声音。

互联网上的信息检索和推送算法也会导致人们只看到自己认同的信息,而忽视了其他观点。

这种信息的单向传播,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

另一个原因是社会分歧和矛盾的复杂性。

在一个多元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矛盾和分歧。

这些矛盾和分歧通过互联网得到了放大和传播,使得各种对立的观点和声音更容易形成群体。

最后一个原因是网络舆论平台和社交媒体的特点。

互联网上的言论空间广阔,人们可以在网络上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自由的表达虽然增强了言论的多样性,但也会导致一些不负责任和极端的言论出现,使得群体极化现象更难以避免。

在面对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时,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治理对策。

加强信息传播的规范和管理是治理群体极化现象不可或缺的一环。

加强网络舆论传播的规范和监管,对网络言论中的不当言论和极端观点进行有效控制和引导。

通过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管理,提高网络言论的质量和水平,减少不负责任和极端的言论,从源头上遏制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构建多元化的网络舆论平台和信息传播渠道,也是治理群体极化现象的一项重要策略。

通过建立各种不同形式的网络媒体和信息传播平台,提供不同观点和声音的表达空间,促进社会各界人士对不同观点的交流和沟通,加强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包容,从而减少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分裂。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对策分析--以人肉搜索为例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对策分析--以人肉搜索为例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对策分析--以人肉搜索为例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指的是在网络上存在着两个极端立场的群体,他们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和对立,并容易形成排斥和敌对情绪。

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多种可能的原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1. 情感化表达:网络上容易发生情感化表达的现象,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距离,人们往往更容易表现出自己的情感面,而不顾及实际情况和事实真相。

2. 信息冲击: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其中包含了各种观点、数据、消息等等,这些信息的数量和速度对于一般网民来说难以消化,容易导致信息过载,从而形成“信息筛选”的倾向。

3. 社交网络:社交媒体使得人们更容易形成类似于小圈子或社群的社交模式,由于社群内成员大多是同质化的,容易产生思维惯性和在群体中的自我验证偏差,进而形成体系内逐渐极端化的观点。

以人肉搜索为例,其本质是由无关人员在网络上追逐寻找某个目标的过程,往往容易造成对目标个人的侵权和隐私泄露,甚至还可能未经事实核实达成错误结论和误导他人。

这种现象往往会引发大量网民的热议和分立,形成两个群体之间的对立。

为了应对网络舆论极化的现象,以下是一些不同的对策:1. 增加网络知识普及率:通过针对网民的网络知识普及宣传,提高网民对于网络安全、信息真实性和保护个人隐私等问题的关注和认识,减少信息过载和舆论极化。

2. 强化网络监管机制:采用更督促力度的监管机制,例如相关法律与规范,明确网民的责任和权利,规范网络社区,对于未经证实的舆论传播,能够及时阻止和打击。

3. 搭建多元化的舆论平台:在网络上鼓励多种观点的流通和交流,让不同观点的人民能够进行有建设性的互动与讨论,而不是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两个立场对立的群体。

总之,面对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需要从多种方面出发,加强安全教育、改进监管制度,并加强多元化的舆论平台建设。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极化现象表现为舆论集中于某一极端立场,而且不同立场的群体之间相互对立和难以沟通。

这种极化现象不仅会加剧社会矛盾,还会对社会稳定和和谐造成威胁。

如何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入手,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1.1 信息过滤和信息茧房效应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但同时也存在信息过滤和信息茧房效应。

信息过滤指的是人们更倾向于接触和相信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

信息茧房效应则是指人们在某些特定的网络环境中,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会不断地被强化,导致人们更加极端化。

1.2 群体认同和情绪共鸣网络上的群体认同和情绪共鸣也是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在网络上,人们容易聚集在与自己观点相似的群体中,与其他观点相悖的群体形成对立,而且在这种群体中情绪共鸣往往更为强烈,导致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更加激烈。

1.3 政治化和商业化倾向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还与政治化和商业化倾向有关。

在政治人物和政治组织的操作下,网络舆论被操纵,导致舆论分裂和对立更加严重。

一些商业机构也会通过精准营销和信息渗透来推动群体极化,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2.1 提高信息获取的多样性为了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可以从提高信息获取的多样性入手。

在政府层面,可以通过加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煽动性言论的传播。

也可以引导公众多元化地获取信息,提醒公众注意信息茧房效应,多角度看待问题。

2.2 加强网络舆论治理的制度建设加强网络舆论治理的制度建设是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关键。

政府可以加强网络舆论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规范网络媒体的运营行为,明确网络舆论的道德底线,确保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成为了影响社会公共意见和舆论导向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论中普遍存在的群体极化现象给公共讨论和社会和谐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

探究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匿名性是群体极化现象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网络空间,人们可以用匿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种匿名性意味着人们会更加倾向于极端化和激进化的言论,因为他们不必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治理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的对策之一是加强实名制管理,通过鼓励人们使用真实身份发言,有效减少了网络匿名性所带来的言论过激现象。

网络算法和推荐系统对于群体极化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推荐算法经常根据个人的浏览历史、兴趣偏好等个体信息为用户推荐内容,这种个性化的推荐容易使用户陷入信息过滤的困境,只接受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信息,进而加剧群体极化现象。

治理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的对策之一是调整算法和推荐系统,减少信息的个性化过滤,为用户提供多元的观点和信息,促进用户对不同观点的接触和思考。

网络舆论中的言论过激和恶意操纵也是群体极化现象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网络空间,一些人利用虚假信息、恶意攻击等手段散布仇恨、误导公众,进一步激化了群体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治理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的对策之一是加强舆论监管和网络治理,加强对恶意操纵行为的打击和惩罚,同时提高公众的舆论素质和辨别能力,增强对虚假信息的警觉性,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

促进公众的多元参与也是治理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的重要对策。

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往往是因为少数激进群体声音的过分夸张而导致的,扩大公众参与的渠道和机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能够减少极端声音的影响,增加舆论的多样性和平衡性。

政府和网络平台应该积极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和表达,形成多元的舆论格局,避免出现局部群体的过度激进现象。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网络匿名性、推荐算法、言论过激和恶意操纵等。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2019/3摘要:群体极化最初被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处于群体决策的人们如何影响相互之间的观点,随着全球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体极化现象发生在网络空间的意见表达,随之而来也引起了一系列网络暴力,人身攻击的乱象。

寻找这种现象发生的规律和形成机制,从评论方式上做出新的探索,增强网络群体“自我负责”意识,能净化网络空间环境。

关键词院网络舆论群体极化产生原因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网络凭借其简单、便捷、匿名等特点,聚集起海量的、具有明显偏向性的民意,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源地。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舆论扩张的速度也变得史无前例的迅速起来,网络舆论一触即发。

群体极化从现实转向网络,网络群体极化中,情绪型舆论越来越多,理性思考的成分越来越少。

网络空间中,说话的责任通过数万网民分担和弱化,群体极化变得更加容易发生。

各种由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所引起的现实群体性事件也有“井喷”之势,网络塑造的公民性格可能会影响未来社会,因此,群体极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注意。

网络群体极化的含义及表现“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概念最早从社会心理学领域发展而来,它是指个人在进行群体决策时,先前已有的想法和观点在经过群体讨论之后得到强化,变得更加坚信这个观点,并且有可能比原来更加偏颇。

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他的书中这样表述这个定义: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①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民话语权不断被解放,群体极化现象变得更加显著和激烈。

在这样一种语境下,笔者认为: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群体针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讨论,并通过讨论出现观点的交锋和偏移,最终使群体意见走向极端的状态和过程。

群体极化在现实社会中表现为群体性事件,在网络空间则表现为极端情绪和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实际上又是极端情绪的外在表现形式。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发表带有侮辱性、伤害性和煽动性的言语、图片、视频,对他人身心健康带来极大伤害的行为现象。

从网络舆情的影响看群体性事件的疏导与化解.

从网络舆情的影响看群体性事件的疏导与化解.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网民的迅猛增长,网络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民众意见表达最活跃的平台,网络舆情的活跃程度空前高涨,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网络舆情风暴,也引发了许多群体性事件。

从近几年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如瓮安打砸抢事件、石首群体暴力事件、马鞍山群体抗暴事件、广州新塘聚集滋事事件、广东乌坎事件等来看,网络舆情在事件发生与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事件演化过程中,网络上往往会形成强大的“井喷型”网络舆情,对政府、对社会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并影响着事件发展的态势。

因此,如何针对网络舆情与群体性冲突的相互作用机理,强化网络舆情的疏导与管理,提高对群体性事件的应对能力,成为党和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作用机理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民众在互联网上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集合。

[1]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日益普及,我国网民规模呈现出持续高速发展的趋势,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8.3%。

[2]网络以其独特的技术性,为民众营造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意见和诉求的广阔话语空间,网络舆情逐渐成为民众诉求表达的重要途径,在现实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影响力不断增强。

网络舆情是现实社会的晴雨表,是人们现实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和情感宣泄的某种反映。

由于网络表达自由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现实社会中各种利益诉求、价值冲突、观念碰撞、情绪宣泄等正越来越多地以网络舆情的形式表现出来。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冲突显现化与民众舆情表达日益高涨的特殊时期,由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并呈现出多发高发态势。

群体性事件往往是由于体制内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和利益诉求受阻而理论与现代化THEORY AND MODERNIZATION 2012-07 July,20112012年第4期NO.4,2012从网络舆情的影响看群体性事件的疏导与化解叶国平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舆情空前高涨,群体性事件的网络特征日渐凸显。

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分析

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分析

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分析摘要如今的网络随着其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越来越成为普通受众表达意见、形成社会舆论最重要的渠道之一,这为信息的公开、社会的公正、社会事件的监督和解决带来了便利。

但由于网络的表达意见的匿名性、非理性等特殊性质,导致网络负面舆论大行其道占据主流,群体极化效应随处可见。

群体极化效应能够促使一些社会事件的解决,但同样有其负面影响存在。

本文正是针对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现象,从其形成的动因带来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并讨论如何应对这一现象。

关键词社会热点;网络舆论;群体极化效应1 群体极化效应定义及表现所谓的“群体极化”现象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

”[1]浏览网络,尤其是各大微博、论坛、BBS、社交网络等能够公开发表舆论的平台可以看到,如今网民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很高。

以新浪微博为例,截止到12月6日,“小悦悦事件”以“请停止冷漠”为关键词的微博内容共65万条,事件总评论766万条;“甘肃幼儿园校车事件”相关微博510万条,“聊聊好校车的标准”24万条;“李阳家暴事件”评论221万条;“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话题评论78万条。

这种大量的评论在网络环境内很容易形成群体极化效应。

如“杨武案”后一窝蜂给杨武带上“史上最窝囊丈夫”的帽子对其大肆谩骂嘲笑,“小悦悦事件”后感叹世风日下人心冷漠、对社会的冷血失望,“723温州动车”事故后纷纷质疑政府铁道部门的不负责任,中国船员在泰国被害后对比中美护照感叹天壤之别等等,无论什么性质的社会事件、真相到底如何,最终都会被认定归纳为政府不作为、社会道德败坏甚至发出“中国你到底怎么了”之类的感叹,而澄清的言论总是滞后于谴责的言论,并且容易被很快淹没。

2 群体极化效应形成原因2.1网络环境的影响首先,网络的匿名性所带来的个人责任感的缺失,减少发表意见的顾忌。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分析与引导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分析与引导
关键 词 : 网络舆论 ; 群 体极 化现 象; 引导 ; 正能 量 中 图分 类 号 :G 2 0 6 文献 标 志 码 :A ’ 文章 编 号 :1 6 7 4 — 8 8 8 3( 2 0 1 5 )1 4 — 0 2 8 6 — 0 2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 , 公众对特定的社会公 共 事务 , 公 开 表达 的 , 基本 一致 的意 见或 态度 。反 映在 互联 网上 , 网络 舆 情 即是 在互 联 网 这一 样一 个 媒介 中体 现 出来 的社 情 民意 , 它不 是个 别 网民 的个别 意见 , 而 是 网民作 为一 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一见的综合状况。… “ 群体极 化”这一概念是 由凯斯・ 桑斯坦在其著作 《 网络共和国 》


群体化现象 , 形成群体化意见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
发 生 主要 有 以下几 点原 因 : ( 一) 信 息的碎 片化表 达形 成 一致 意见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初期体现为各种信息的碎片化 表达 , 这些意见大多在论坛 、 贴吧 、 朋友圈、 微博等小众圈
子形成 , 通过各种碎片化的传播暴露出各种社会问题 , 各个 网络主体根据 自身取向选择符合 自身认知习惯 的意见 , 进 行再传播。庆安枪击案在发生之后便有网民在各种社交媒 体上对 民警开枪进行质疑, 也有网民以社会安全加 以概括 “ 挺警” 。这些言论伴随着互联 网裂变式 的传播形成各种独
民拥有完全的信息加工能力 , 各个网络平台具有不可替代 的开放性 , 任何网民只需要注册账号即可进行公开信息传 播, 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加速了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 公开化 的匿名传播使各种意见得 以表达 , 一方 面显示 出意见交流 的平等性和多元化; 另一方面也造成网络舆论 中部分网民 缺乏社会责任感 , 不 良虚假信息很容易传播。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舆论已成为热点问题。

然而,在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给社会稳定和和谐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解决该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本文将从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以及对策与治理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

其中,人们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是促成极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比如,在网络上,一些机构和个人会购买水军,利用网络虚假信息等手段,煽动某些团体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攻击,从而引发群体冲突。

此外,一些网络服务平台因盲目追求网站流量而刻意制造极端话题,甚至故意挑起群体对立,从而制造更多话题、增加点击率,获取利益。

这些因素都为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解决群体极化现象的对策和治理措施也有多种方式。

首先,在法律和监管方面,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管理、监督、规范,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加强舆情处置。

针对那些以攻击、辱骂、谩骂等手段来煽动群体对立的网络机构和个人,应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

其次,应加强传媒教育,以提高人们的素质水平,增强公民道德和职业伦理意识。

同时,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加大对网络舆论的投入力度,建设更加安全和规范的网络环境,保障网络和谐发展。

总之,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威胁,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治理过程中,我们既要加强法律监管,限制网络舆论的规范化,同时也要努力提高公众意识和素质,建立一个和谐、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应对群体极化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网络舆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在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舆论中,两个或多个群体由于意见不合而逐渐形成对立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网络舆论的秩序,也对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围绕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以及治理对策展开讨论。

一、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1. 社会分裂与利益冲突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往往源于社会的分裂与利益冲突。

在当前社会,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存在巨大差异,这导致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这些矛盾与冲突被放大并在网络舆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从而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2. 网络信息泛滥与引导网络信息泛滥与引导也是导致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网络时代,随着各种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同时大量的信息也容易受到人为引导和操控。

一些媒体和组织利用网络平台对信息进行筛选、编辑、引导,有意识地放大矛盾与冲突,从而制造舆论热点,激化群体之间的对立与分裂,促成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加剧。

1. 虚拟社交平台的迅猛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普及,各种虚拟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迅速崛起。

这些平台为人们提供了表达意见、进行互动交流的便利渠道。

在这些平台上,各种观点和信息交织在一起,造成了信息过载和认知负荷,容易引发群体的极化现象。

2. 算法推送与信息茧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性化算法推送已经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的标配功能。

这种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喜好和点击记录,为用户量身定制信息流,使得用户只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这种信息茧房的存在,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孤岛更加严重,容易导致群体观点的极化。

1.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针对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可以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来加强治理。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平台。

然而,在网络舆论中出现了一种群体极化现象,即人们在互联网上往往会在某些话题或事件上出现两极化的分裂,一方集中力量打压另一方的声音,进而产生了一种严重的舆论焦点和分裂现象。

这种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因此治理对策成为了非常必要和紧急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机制和方式的不同导致。

在网络上,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社交媒体、搜索引擎、推荐系统等渠道得到的。

不同的渠道其信息获取的方式、优先级等都不同,可以看成是互联网算法对信息的优化和过滤。

这样的话,就很容易出现人们在不同的信息渠道中获取到的信息有很大的差异性,甚至产生相反的立场和观点,从而形成了极化的社群。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治理对策。

首先,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策划工作,合理引导进行多视角、多来源的信息获取。

在网络舆论中,政府、公共机构、媒体和公民等不同的主体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让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和交流。

其次,我们需要完善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极化现象。

网络舆情的分析和监测对于保持互联网的健康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管控网络极化问题,才能有效减少网络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网络舆论管理和规范,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

管理和规范是网络极化治理的重要手段,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和体系,强化对网络冲突、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违规现象的打击和处理,同时通过舆论引导、网络教育、诚信宣传等方式,加强网络舆论的规范和引导,营造一个和谐、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总之,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对于公众舆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削弱和威胁,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这种现象的治理和控制,通过多方合作、科学管理和规范引导,打造一个健康、正能量和友善的网络舆论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公共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
去年5月3日“成都女司机被男司机拖下车暴打”的视频在网络疯传,网友纷纷对男司机出手伤人表示一致谴责,而几天后女司机不文明驾驶,多次变道险造成事故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人们的言论又一致地转为对女司机的批判。

还是在去年,10月13日网上出现一则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的新闻,网络上传播后网友纷纷对女子的“善举”表示赞许并捐款,七天内筹集善款多达70万元。

而在一周后,有媒体人爆料称此事是一场从头至尾的策划,伤者是被男友养的狗所咬伤,并没有做出见义勇为的行为。

舆论哗然。

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我们对它们并不陌生。

这些事件都在发生的过程中引发了公众态度和言论的极大变化,它们被称为网络舆论反转事件。

我们注意到舆论反转事件中每一次公众舆论的发声都十分统一,同时在舆论反转事件中存在至少两次甚至更多群体极化现象。

那么在舆论反转事件中公众舆论反复极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归纳了以下几点。

其一,从新闻报道本身来说,一些新闻报道过分求新求快,导致内容“失真”。

一则包含耸人听闻或触及社会敏感问题内容的新闻出现时往往就吸引公众眼球。

其二,主流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会对公众对事件的认识产生很大影响。

主流媒体对某个事件的评论转发会使得事件更加引发公众关注。

主流媒体对公众议题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事件的认知,最终导致公众观点的“一边倒”。

其三,从网民群体来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网民的行为会与现实生活中不同,会不经过审慎思考,轻率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其四,群体行为的内在机制也会导致舆论的极化。

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加之互联网的匿名性,带来了网络舆论的迅速发酵。

舆论会随新闻的走向而改变。

新闻事实突然逆转,舆论立刻随剧情变化而出现反转,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真假难辨。

如果舆论反转事件频发,不仅反映了当前网络环境中信息可信度的低下,还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亵渎。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舆论反转事件是群体极化现象的一个载体,以舆论反转事件为表现的群体极化现象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舆论场的稳定。

减少舆论反转事件的频发,社会各方都应做出相应努力。

媒体在报道新闻前应反复确认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报道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标新立异,编造事实。

主流媒体尤其应该仔细甄别新闻事实,避免对公众造成误导。

而作为公众的我们,在发声前应该充分了解事实情况,理性思考,不凭借刻板印象和较少的事实就发表对事件的看法。

自信和理性永远是这个时代的网民最应具备的素质。

新闻2班王晶陈木子新闻3班杨懿凡(后附2015年舆论反转事件相关统计图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