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不断发展和蔓延。
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舆论中表现为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人群之间产生对立和对抗,严重影响了舆论环境的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等方面对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进行探讨。
一、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1. 信息过载导致认知落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提升,但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却难以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选择接受或者忽略某些信息,导致了认知落差的产生。
一旦出现认知落差,就会进一步加剧人们的立场和观点的对立和冲突。
2. 社交媒体的功利性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观点加入不同的群体,形成“信息茧房”,只接收到自己认同观点的信息。
这种信息的过滤和筛选导致了用户愈发固化的立场和观点,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更加严重。
3. 群体认同感的强化一旦个体加入某一特定群体,就会产生对这一群体的认同感。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来表达对同一立场的支持,从而增强了自身对该群体的认同感。
这种群体认同感的强化使得群体之间的对立更加剧烈,形成了群体极化现象。
二、治理对策1. 多元化信息来源为了避免信息过载导致认知落差,需要在网络舆论中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
政府部门可以加强网络舆论的治理,加大对网络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提高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媒体和社交平台也需要严格审核和监管用户发布的信息,避免利用网络舆论来制造对立和冲突。
可以倡导人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信息辨别能力,克服信息茧房的弊端,更全面地了解事实和观点。
2. 提升网络素质与道德水平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应该自觉进行理性表达,避免恶意攻击和谩骂,促进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开展网络素质教育活动,提升公众的网络素质和道德水平,鼓励理性、平和的交流和讨论。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摘要】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是当下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其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在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方面,社会分歧、信息过滤与传播技术等因素起到关键作用。
其发展过程中,网络媒体的助长、立场偏执等因素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对立。
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是关键措施。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促进理性讨论和信息传播,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通过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和谐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群体极化,产生发展,治理对策,信息真实性,透明度,网络素质,信息辨识能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舆论中出现了群体极化现象,即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日益加剧,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分歧加剧、信息传播渠道不畅、个人情绪引导等。
这种现象的发展过程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
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等措施被认为是有效治理群体极化现象的对策。
通过深入研究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舆论中的挑战与机遇,推动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日益凸显,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见分歧与对立愈发严重。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研究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从根源上寻求解决之道。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管理策略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管理策略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是指当一个观点或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后,不同的群体和个人往往会表现出极端的态度和行为,导致舆情扩大和深化。
这种现象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中越来越常见,而如何有效管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成为了需要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管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一、加强信息传播和沟通网络舆情的群体极化效应往往源于信息传播的不对称和沟通障碍。
当某个事件或观点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时,不同的人群和观点往往会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取和传播信息,导致信息不对称和互相误解。
因此,加强信息传播和沟通是管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一个关键策略。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建立多渠道的信息传播机制在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时,应建立多渠道的信息传播机制。
除了通过官方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外,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渠道进行信息传播。
同时,要确保传播的信息准确、客观、中立,尽可能地消除信息不对称和误解。
2、积极回应用户反馈在网络舆情中,用户的反馈和意见往往是极为重要的。
因此,对于用户的反馈和意见,应积极回应和处理,尽可能地减少用户的不满和疑虑。
同时,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回应机制,充分考虑用户意见和利益,减少造成舆情极化的风险。
二、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网络舆情的群体极化效应往往在舆情发生前就已经存在,因此,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也是管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一个重要策略。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建立科学的舆情监测体系在开展舆情监测工作时,应建立科学的舆情监测体系。
通过多渠道的舆情监测,对关键词、事件、人物等进行分析,及时获取并评估舆情风险。
在舆情预警和分析中,要及时判断舆情的性质、方向和影响,并预判可能形成的舆情极化效应。
同时,要及时制定应对策略,积极控制舆情发展方向,尽可能减少舆情极化的风险。
1、及时开展舆情引导和干预对于已经形成较为明显极化效应的舆情,应及时开展舆情引导和干预。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管理策略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管理策略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是指一组人的意见越来越极端化的现象。
这种现象会导致一些无意义的争吵和对立,并可能造成社会分裂。
因此,管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非常重要。
下面提供一些管理策略。
1. 提倡理性、客观、中立的言论网络上有很多偏激、激进、极端的言论,这些言论可能会加剧群体极化现象。
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理性、客观、中立的言论,避免把情绪引入到讨论中。
在评论和讨论中,我们应该避免使用攻击性语言,使讨论达成更好的结果。
2. 加强信息的可信度良好的信息是减轻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的重要手段。
人们容易相信和转发他们认为可信的信息。
因此,政府和媒体应该加强信息的可信度,提供真实的、客观的、准确的信息,并及时澄清错误信息。
3. 增加互动和交流相互交流是减轻群体极化现象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网络上,不同的群体可以通过互动和交流来更好地理解彼此,并减少他们之间的误解。
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举办辩论会、座谈会等活动来增加互动和交流。
4. 关注群体情绪和参与度如果群体情绪越来越激动、参与度越来越高,群体极化现象就会更加严重。
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密切关注群体情绪和参与度,并及时采取措施对其加以调节和引导。
5. 鼓励多元文化和多元观点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通常是由于人们只接受了一种观点导致的。
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鼓励多元文化和多元观点,让人们接受并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文化,进一步减轻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
总之,管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多种形式的策略去减小和消除这种现象。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也愈发明显,导致一些重大事件引发群体情绪积蓄、舆论激烈对抗。
本文将从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对策方面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社会对网络舆论的约束和治理。
1、信息的多元化不足网络媒体的发展,让我们可以掌握全球各地的信息,但是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不足,很容易形成信息的同质化与碎片化。
信息同质化的结果,会让人的思想趋于一致,群体互动则更可能形成群体极化现象。
2、人群心理人群心理是群体极化现象的另一重要原因。
网络舆论中有的群体容易形成“排外情绪”,发表对立的观点,甚至超越个人的利益,只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确性和独立性。
3、诱发机制社会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和口水战,这也容易激发人们的情绪,甚至出现群体情绪积聚。
已经形成的极化现象,反过来又会诱发更多的极化现象,形成恶性循环。
二、治理对策商业和政治的信息独占导致了信息的流量往往会被抽走,这也是发展同质化信息的原因。
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更多的信息来源和被信任值的新闻机构。
2、平衡互动平衡舆论互动是消除群体极化现象的有效方式。
当有反对意见的群体出现时,在媒体上必须有不同意见的出现,使反对方的言论也有机会让公众看到,这样的互动会让观点和立场相对平衡。
3、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管理网络言论的管理也必须进一步加强。
要通过信息技术,定期进行监管,发现违规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置。
打击恶劣的言论,消除过度极化因素,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4、社会应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在教育中体现多种族多元文化,尊重每个人的国籍、民族、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等具体情况。
通过教育提高群众的认同感,深化人民间的互联互动。
5、专业的调查报告政府应该对重大事件与危机进行及时、专业、真实、全面的调查和公开报告。
尤其是一些涉及国家利益和民族感情的事件,应该公正、中立、全面地公开真相,以平息群体情绪,避免群体极化现象的进一步恶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指的是在网络上,不同的群体因为观点、立场、利益等不同而形成对立甚至敌对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网络舆论中十分常见,不仅造成了用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会对社会舆论和公共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理解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并进行有效的治理对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1. 信息过载与筛选偏好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加多样和方便,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的过载。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采取筛选偏好,选择符合自己立场和观点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就造成了不同群体之间信息的割裂与对立,从而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
2. 社交网络算法与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平台借助算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兴趣,为其推送更符合其习惯和喜好的信息内容。
这种个性化的推送往往会加剧用户信息的碎片化和单一化,使得用户更容易沉浸于自己狭隘的信息范畴中,进而导致群体之间的观点和立场的差异进一步加深。
3. 情绪化倾向和信息碎片化网络舆论中,人们更容易受到情绪化倾向的影响,容易被一些煽动性、极端化的言论所左右,而忽视了理性思考和客观评价。
由于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很难对其进行系统性、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容易滋生出偏激的言论和观点。
以上几点是导致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其根源可以归结为信息过载、社交网络算法的影响、情绪化倾向和信息碎片化。
在此基础上,群体极化现象得以不断发展与蔓延。
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对立矛盾逐渐加剧不同群体之间因为信息碎片化和情绪化倾向而导致的对立矛盾,将在网络舆论中逐渐加剧。
这种对立矛盾表现为言辞激烈、立场偏激,甚至演变成网络暴力,造成网络社会的分裂和纷争。
2. 兴趣聚焦导致的信息孤岛化网络舆论中,由于社交网络算法和数据分析的影响,人们更容易沉浸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信息范畴,形成信息孤岛化现象。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管理策略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管理策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即在一个社交网络中,各个群体的交流越来越少,彼此看法和态度也越来越极端化的现象,已经成为了当前网络舆情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策略的制定。
一、建立科学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在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中,必须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从量化和定量的角度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趋势,确定舆情的严重性和影响程度。
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网络舆情的变化,防止网络舆情爆发和蔓延。
二、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法律责任意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往往需要依靠特定平台的支撑,很多时候这一现象的成因也涉及到恶意散布谣言等非法行为。
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法律责任意识,落实网络舆情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强法律监管,对恶意散布谣言等非法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保障公众的利益和社会稳定。
三、推进多样化的舆情沟通和传播机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形成不仅与舆论环境和平台机制的制约有关,也与人们的思想动态和交流方式有关。
因此,需要推进多样化的舆情沟通和传播机制,鼓励多元化的思想和意见的交流,防止意见相对隔离和谩骂式交流带来的负面影响,增进民众的宽容和理解。
四、加强网络素养和舆情教育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的存在往往意味着公众对于信息的获取和理解存在偏差,也说明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缺乏科学方法和理性分析的现状。
因此,需要加强公众的网络素养和舆情教育,提升公众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增进公众和舆论机构的互信和合作,有效防止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存在是不成文的,但它对社会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从监测和预警、法律责任、多样化的舆情传播机制和舆情教育等方面,制定全面和科学的管理策略,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极化效应,维护公众和社会的利益。
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及策略
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及策略摘要: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舆论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群体极化”效应作为网络舆论中的显著特征,也受到了社会舆论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在对“群体极化”效应在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双向作用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对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从而为相关部门管理网络舆论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网络舆论群体极化影响策略一、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一)、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效应的积极影响一是网络舆论还可以制造出“民意”效应。
即通过体现和传播网民的关注度和意见参与的动态情况,呈现对相关问题的舆论热度,反映出一定的民意诉求。
即部分网民形成的网络群体可以借助网络传播平台,不断放大符合自身利益诉求的意见。
除此之外,网络民意的力量也促进了网络监督、网络维权的深化,间接促进了社会民主的进步。
二是群体极化有助于人们坚定信念,促进群体决策的意见统一,能够增强群体本身的内聚力,加强群体行为的行动力,加强群体成员之间的黏性。
三是群体互动有助于个体智慧的互补,产生群体智慧。
正如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詹姆斯?富勒在《大连接》一书中指出,社会网络可以让个体更有智慧,或者成为对个体智慧的补充。
(二)、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效应的消极影响一是群体极化容易造成公众理性的缺失。
公众以相同的立场发表自己的观点,势必造成强势意见无限膨胀,并且往往会转化为一种舆论压力,且这种舆论压力往往缺乏理性精神的指引,可能会将更多的人推向不理性的边缘。
二是网络舆论的意见指向往往以情绪化的意见表达居多,甚至出现人身攻击等言论,而网民这种极端化的情绪往往左右网络意见方向,从而使网络舆论产生偏离,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极端。
并且,网络群体极化不仅会对虚拟世界产生严重影响,还有可能从线上发展到线下,发展到真实的社会运动中来,带来的影响比一般的“群体极化”更广、更难以把控,对社会的稳定和谐构成的威胁也更大。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管理策略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管理策略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产生的舆论和言论,其影响力日益增强,成为影响企业、政府甚至整个社会的重要因素。
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发酵往往会出现群体极化效应,导致社会分裂和对立加剧。
如何有效管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管理策略的角度出发,探讨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一、认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是指在网络上对某一事件或者话题的讨论和评论趋向两极化,不同观点之间产生极端的对立和冲突。
这种效应往往是由于网络上信息的过滤和筛选机制,导致用户只能看到和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从而强化自己的立场,形成群体极化的趋势。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存在,不仅加剧了社会的对立和分裂,也给企业和政府的舆情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一方面,企业和政府需要对网络舆情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和理解,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引导;需要避免自身言行导致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恶化,同时应该利用舆情分析和管理工具,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挑战。
二、管理策略建议1. 提高信息透明度,避免信息过滤在网络舆情管理中,提高信息透明度是防止群体极化效应的重要手段。
企业和政府应该将更多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化,避免信息的过滤和斩首,确保公众能够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从而减少信息对公众观点的影响。
2. 主动引导公众舆论在面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时,主动引导公众舆论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和政府应该通过发布公告、发表评论等方式,及时做出回应,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事件,避免情绪化的言论在网络上蔓延,进一步加剧群体极化效应。
3. 多渠道传播信息为了防止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产生,企业和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渠道传播信息,避免信息的单一化和片面化。
通过媒体、社交平台、公众演讲等多种方式,让公众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降低信息的偏见和片面性。
4. 强化舆情监测和分析为了更好地管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企业和政府需要加强舆情监测和分析能力。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主要渠道。
网络舆论所呈现出来的极化现象,给社会和公共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是指在互联网上,相对立的观点将会形成两个或多个针锋相对的群体,他们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和冲突。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复杂多样,需要深入分析和有效治理。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互联网上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使得各种观点都得到了表达和传播。
各种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支持和反对的声音。
互联网上的信息检索和推送算法也会导致人们只看到自己认同的信息,而忽视了其他观点。
这种信息的单向传播,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
另一个原因是社会分歧和矛盾的复杂性。
在一个多元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矛盾和分歧。
这些矛盾和分歧通过互联网得到了放大和传播,使得各种对立的观点和声音更容易形成群体。
最后一个原因是网络舆论平台和社交媒体的特点。
互联网上的言论空间广阔,人们可以在网络上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自由的表达虽然增强了言论的多样性,但也会导致一些不负责任和极端的言论出现,使得群体极化现象更难以避免。
在面对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时,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治理对策。
加强信息传播的规范和管理是治理群体极化现象不可或缺的一环。
加强网络舆论传播的规范和监管,对网络言论中的不当言论和极端观点进行有效控制和引导。
通过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管理,提高网络言论的质量和水平,减少不负责任和极端的言论,从源头上遏制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构建多元化的网络舆论平台和信息传播渠道,也是治理群体极化现象的一项重要策略。
通过建立各种不同形式的网络媒体和信息传播平台,提供不同观点和声音的表达空间,促进社会各界人士对不同观点的交流和沟通,加强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包容,从而减少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分裂。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对策分析--以人肉搜索为例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对策分析--以人肉搜索为例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指的是在网络上存在着两个极端立场的群体,他们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和对立,并容易形成排斥和敌对情绪。
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多种可能的原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1. 情感化表达:网络上容易发生情感化表达的现象,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距离,人们往往更容易表现出自己的情感面,而不顾及实际情况和事实真相。
2. 信息冲击: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其中包含了各种观点、数据、消息等等,这些信息的数量和速度对于一般网民来说难以消化,容易导致信息过载,从而形成“信息筛选”的倾向。
3. 社交网络:社交媒体使得人们更容易形成类似于小圈子或社群的社交模式,由于社群内成员大多是同质化的,容易产生思维惯性和在群体中的自我验证偏差,进而形成体系内逐渐极端化的观点。
以人肉搜索为例,其本质是由无关人员在网络上追逐寻找某个目标的过程,往往容易造成对目标个人的侵权和隐私泄露,甚至还可能未经事实核实达成错误结论和误导他人。
这种现象往往会引发大量网民的热议和分立,形成两个群体之间的对立。
为了应对网络舆论极化的现象,以下是一些不同的对策:1. 增加网络知识普及率:通过针对网民的网络知识普及宣传,提高网民对于网络安全、信息真实性和保护个人隐私等问题的关注和认识,减少信息过载和舆论极化。
2. 强化网络监管机制:采用更督促力度的监管机制,例如相关法律与规范,明确网民的责任和权利,规范网络社区,对于未经证实的舆论传播,能够及时阻止和打击。
3. 搭建多元化的舆论平台:在网络上鼓励多种观点的流通和交流,让不同观点的人民能够进行有建设性的互动与讨论,而不是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两个立场对立的群体。
总之,面对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需要从多种方面出发,加强安全教育、改进监管制度,并加强多元化的舆论平台建设。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极化现象表现为舆论集中于某一极端立场,而且不同立场的群体之间相互对立和难以沟通。
这种极化现象不仅会加剧社会矛盾,还会对社会稳定和和谐造成威胁。
如何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入手,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1.1 信息过滤和信息茧房效应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但同时也存在信息过滤和信息茧房效应。
信息过滤指的是人们更倾向于接触和相信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
信息茧房效应则是指人们在某些特定的网络环境中,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会不断地被强化,导致人们更加极端化。
1.2 群体认同和情绪共鸣网络上的群体认同和情绪共鸣也是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在网络上,人们容易聚集在与自己观点相似的群体中,与其他观点相悖的群体形成对立,而且在这种群体中情绪共鸣往往更为强烈,导致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更加激烈。
1.3 政治化和商业化倾向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还与政治化和商业化倾向有关。
在政治人物和政治组织的操作下,网络舆论被操纵,导致舆论分裂和对立更加严重。
一些商业机构也会通过精准营销和信息渗透来推动群体极化,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2.1 提高信息获取的多样性为了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可以从提高信息获取的多样性入手。
在政府层面,可以通过加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煽动性言论的传播。
也可以引导公众多元化地获取信息,提醒公众注意信息茧房效应,多角度看待问题。
2.2 加强网络舆论治理的制度建设加强网络舆论治理的制度建设是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关键。
政府可以加强网络舆论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规范网络媒体的运营行为,明确网络舆论的道德底线,确保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成为了影响社会公共意见和舆论导向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论中普遍存在的群体极化现象给公共讨论和社会和谐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
探究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匿名性是群体极化现象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网络空间,人们可以用匿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种匿名性意味着人们会更加倾向于极端化和激进化的言论,因为他们不必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治理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的对策之一是加强实名制管理,通过鼓励人们使用真实身份发言,有效减少了网络匿名性所带来的言论过激现象。
网络算法和推荐系统对于群体极化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推荐算法经常根据个人的浏览历史、兴趣偏好等个体信息为用户推荐内容,这种个性化的推荐容易使用户陷入信息过滤的困境,只接受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信息,进而加剧群体极化现象。
治理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的对策之一是调整算法和推荐系统,减少信息的个性化过滤,为用户提供多元的观点和信息,促进用户对不同观点的接触和思考。
网络舆论中的言论过激和恶意操纵也是群体极化现象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网络空间,一些人利用虚假信息、恶意攻击等手段散布仇恨、误导公众,进一步激化了群体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治理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的对策之一是加强舆论监管和网络治理,加强对恶意操纵行为的打击和惩罚,同时提高公众的舆论素质和辨别能力,增强对虚假信息的警觉性,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
促进公众的多元参与也是治理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的重要对策。
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往往是因为少数激进群体声音的过分夸张而导致的,扩大公众参与的渠道和机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能够减少极端声音的影响,增加舆论的多样性和平衡性。
政府和网络平台应该积极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和表达,形成多元的舆论格局,避免出现局部群体的过度激进现象。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网络匿名性、推荐算法、言论过激和恶意操纵等。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2019/3摘要:群体极化最初被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处于群体决策的人们如何影响相互之间的观点,随着全球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体极化现象发生在网络空间的意见表达,随之而来也引起了一系列网络暴力,人身攻击的乱象。
寻找这种现象发生的规律和形成机制,从评论方式上做出新的探索,增强网络群体“自我负责”意识,能净化网络空间环境。
关键词院网络舆论群体极化产生原因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网络凭借其简单、便捷、匿名等特点,聚集起海量的、具有明显偏向性的民意,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源地。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舆论扩张的速度也变得史无前例的迅速起来,网络舆论一触即发。
群体极化从现实转向网络,网络群体极化中,情绪型舆论越来越多,理性思考的成分越来越少。
网络空间中,说话的责任通过数万网民分担和弱化,群体极化变得更加容易发生。
各种由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所引起的现实群体性事件也有“井喷”之势,网络塑造的公民性格可能会影响未来社会,因此,群体极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注意。
网络群体极化的含义及表现“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概念最早从社会心理学领域发展而来,它是指个人在进行群体决策时,先前已有的想法和观点在经过群体讨论之后得到强化,变得更加坚信这个观点,并且有可能比原来更加偏颇。
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他的书中这样表述这个定义: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①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民话语权不断被解放,群体极化现象变得更加显著和激烈。
在这样一种语境下,笔者认为: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群体针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讨论,并通过讨论出现观点的交锋和偏移,最终使群体意见走向极端的状态和过程。
群体极化在现实社会中表现为群体性事件,在网络空间则表现为极端情绪和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实际上又是极端情绪的外在表现形式。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发表带有侮辱性、伤害性和煽动性的言语、图片、视频,对他人身心健康带来极大伤害的行为现象。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舆论已成为热点问题。
然而,在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给社会稳定和和谐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解决该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本文将从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以及对策与治理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
其中,人们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是促成极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比如,在网络上,一些机构和个人会购买水军,利用网络虚假信息等手段,煽动某些团体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攻击,从而引发群体冲突。
此外,一些网络服务平台因盲目追求网站流量而刻意制造极端话题,甚至故意挑起群体对立,从而制造更多话题、增加点击率,获取利益。
这些因素都为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解决群体极化现象的对策和治理措施也有多种方式。
首先,在法律和监管方面,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管理、监督、规范,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加强舆情处置。
针对那些以攻击、辱骂、谩骂等手段来煽动群体对立的网络机构和个人,应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
其次,应加强传媒教育,以提高人们的素质水平,增强公民道德和职业伦理意识。
同时,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加大对网络舆论的投入力度,建设更加安全和规范的网络环境,保障网络和谐发展。
总之,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威胁,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治理过程中,我们既要加强法律监管,限制网络舆论的规范化,同时也要努力提高公众意识和素质,建立一个和谐、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应对群体极化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管理策略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管理策略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产生的舆情事件,是一种新型的公共舆论形态,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的特点。
但是,随着网络舆情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即不同观点的人群在网络上形成碎片化的群体,互相对立、互不理解,形成舆情持续加剧的恶性循环。
如何有效地管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是当前网络舆情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充分沟通和引导舆情网络舆情管理者要善于沟通和引导舆情,通过适当的语言、行动和策略,引导网络群体的思想和情感发展方向。
管理者要发挥自身的话语权,积极与群体沟通,了解群体需求,与群体一起共同解决问题,以此加强群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同时,应该掌握舆情形势,针对性地展开引导,通过有针对性的做法和策略,让舆情走向和谐、稳定的方向。
二、打造和谐舆论氛围在网络舆情中,打造和谐舆论氛围是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要营造和谐舆论氛围,首先需要在网络舆情监测、分析、预警等环节上提高效率,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舆情事件。
其次,要注重网络用户的保护,关注用户反馈和感受,营造一个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网络环境。
最后,要加强舆论引导,全面宣传主流价值观,扩大宣传力度,引导大众的价值观念向正面、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突出民意调查的重要性网络舆情管理者应该加强民意调查的工作,以获得更加真实、全面和客观的信息。
在调查过程中,要把握调查重点,了解民众的诉求和要求,避免主观性干扰。
同时,合理利用调查结果,及时作出反应和调整策略,加强群体与舆论的互动性,加强群体凝聚力和认同感。
四、注重网络素质的提高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管理策略中,注重网络素质的提高是最重要的一环。
通过深挖教育等社会的因素,可以提高公众的在线素养。
这可以包含各种形式的在线课程,如网络素养培训、公共意识教育、互联网安全教育等等。
良好的网络素质可以让公众更善于、更安全和更有价值地使用在线社交媒体和媒体信息。
理性、文明、法制的网络行为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开放和谐的在线环境,从而消除甚至避免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发生。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网络舆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在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舆论中,两个或多个群体由于意见不合而逐渐形成对立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网络舆论的秩序,也对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围绕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以及治理对策展开讨论。
一、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1. 社会分裂与利益冲突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往往源于社会的分裂与利益冲突。
在当前社会,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存在巨大差异,这导致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这些矛盾与冲突被放大并在网络舆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从而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2. 网络信息泛滥与引导网络信息泛滥与引导也是导致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网络时代,随着各种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同时大量的信息也容易受到人为引导和操控。
一些媒体和组织利用网络平台对信息进行筛选、编辑、引导,有意识地放大矛盾与冲突,从而制造舆论热点,激化群体之间的对立与分裂,促成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加剧。
1. 虚拟社交平台的迅猛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普及,各种虚拟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迅速崛起。
这些平台为人们提供了表达意见、进行互动交流的便利渠道。
在这些平台上,各种观点和信息交织在一起,造成了信息过载和认知负荷,容易引发群体的极化现象。
2. 算法推送与信息茧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性化算法推送已经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的标配功能。
这种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喜好和点击记录,为用户量身定制信息流,使得用户只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这种信息茧房的存在,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孤岛更加严重,容易导致群体观点的极化。
1.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针对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可以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来加强治理。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平台。
然而,在网络舆论中出现了一种群体极化现象,即人们在互联网上往往会在某些话题或事件上出现两极化的分裂,一方集中力量打压另一方的声音,进而产生了一种严重的舆论焦点和分裂现象。
这种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因此治理对策成为了非常必要和紧急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机制和方式的不同导致。
在网络上,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社交媒体、搜索引擎、推荐系统等渠道得到的。
不同的渠道其信息获取的方式、优先级等都不同,可以看成是互联网算法对信息的优化和过滤。
这样的话,就很容易出现人们在不同的信息渠道中获取到的信息有很大的差异性,甚至产生相反的立场和观点,从而形成了极化的社群。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治理对策。
首先,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策划工作,合理引导进行多视角、多来源的信息获取。
在网络舆论中,政府、公共机构、媒体和公民等不同的主体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让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和交流。
其次,我们需要完善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极化现象。
网络舆情的分析和监测对于保持互联网的健康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管控网络极化问题,才能有效减少网络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网络舆论管理和规范,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
管理和规范是网络极化治理的重要手段,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和体系,强化对网络冲突、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违规现象的打击和处理,同时通过舆论引导、网络教育、诚信宣传等方式,加强网络舆论的规范和引导,营造一个和谐、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总之,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对于公众舆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削弱和威胁,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这种现象的治理和控制,通过多方合作、科学管理和规范引导,打造一个健康、正能量和友善的网络舆论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公共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作者:牛月龚小润来源:《新闻论坛》2019年第03期【内容提要】群体极化最初被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处于群体决策的人们如何影响相互之间的观点,随着全球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体极化现象发生在网络空间的意见表达,随之而来也引起了一系列网络暴力、网络人身攻击的乱象,寻找这种现象发生的规律和形成机制,净化网络空间环境,成为一项重大课题。
本文的重点是网络环境下对群体极化现象的探讨,主要是从网络舆论方面入手,从群体的言语表达进行观察。
【关键词】网络舆论; 群体极化; 意见气候; 产生发展; 治理对策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网络凭借其简单、便捷、匿名等特点,聚集起海量的、具有明显偏向性的民意,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源地。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舆论扩张的速度也变得史无前例的迅速起来,网络舆论一触即发。
群体极化从现实转向网络,网络群体极化中,情绪型舆论越来越多,理性思考的成分越来越少。
网络空间中,说话的责任通过数万网民分担和弱化,群体极化变得更加容易发生。
各种由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所引起的现实群体性事件也有“井喷”之势,网络塑造的公民性格可能会影响未来社会,因此,群体极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网络舆论和网络群体极化的含义及表现(一)网络舆论“网络舆论简称网舆,是指在互联网空间形成的、关于公共问题的网民的一致意见。
因舆论主体的虚拟化和全球性,大大提高了人类沟通、融合意见的能力,为广大民众参与社会舆论设置了平台。
”①网络舆论相比传统的舆论而言具有快速性和集中性,“在一定意义上,传统群体的意见形成舆论总有较长的过程。
网舆的快速性和集中性,使意见纷争更加激烈,各种众意特别是两种对立的舆论很快就会出现。
”一个舆论热点的诞生从客观上提供了网络群体极化产生的可能,“舆论”一词本身就代表了公众极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群体在网络上形成不同的舆论场,不同观点之间针锋相对,并且伴随着各自的支持者尖锐对立,这种对立发展到不能被调解的地步也有可能出现网络暴力。
(二)群体极化和网络群体极化“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概念最早从社会心理学领域发展而来,它是指个人在进行群体决策时,先前已有的想法和观点在经过群体讨论之后得到强化,变得更加坚信这个观点,并且有可能比原来更加偏颇。
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他的书中这样表述这个定义: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②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民话语权不断被解放,群体极化现象变得更加显著和激烈。
在这样一种语境下,我们认为: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群体针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讨论,并通过讨论出现观点的交锋和偏移,最终使群体意见走向极端偏颇的状态和过程。
在这里我们把群体极化理解成为一种状态和过程,是因为群体最终形成的那个极端的观点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各方因素的推动下不断激化和发展的。
(三)网络群体极化的表现群体极化在现实社会中表现为群体性事件,在网络空间则表现为极端情绪和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实际上又是极端情绪的外在表现形式。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发表带有侮辱性、伤害性和煽动性的言语、图片、视频,对他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伤害的行为现象。
在网络舆论中,大量网民就一个舆论热点争论不下,并出现大规模的言语攻讦和谩骂是群体极化的直接表现。
在最近几年里,网络暴力性事件并不少见,“辽宁女张雅事件”“艾滋女事件”“重庆公交坠江事件”都能看到网络暴力带给人们的巨大伤害。
事实上,群体极化在现实生活中和在网络空间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我们可以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且相互影响和催化。
总而言之,极化的观点一旦形成,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要看清和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找到群体极化得以滋生的土壤,以及在它背后推波助澜的因素。
三、网络群体极化产生的原因和推动极化的各方因素(一)群体心理是网络群体极化产生的心理基础1.群体无意识要探究群体极化的原因,首先要探讨作为舆论主体的“群体”或者说“公众”的特点。
不少学者认为,真正处于群体环境下的人们在讨论问题时实现的不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理想状态,而是人云亦云的附和,或者是失序的争吵。
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里面指出“群体经常失去方向感,表现为一种纯粹的无意识形态。
在群体的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时吞没,无意识占了上风。
当群体无意识在更大范围内积聚起来的时候,结果便是瘋狂,这是一种可能导致革命、战争或类似事件的精神瘟疫。
”③法国学者塞奇·莫斯科维奇在《群氓的时代》里也表示“当个人聚集到一起时,一个群体就诞生了。
他们混杂、融合、聚变,获得一种公有的、窒息自我的本能。
他们屈从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自己的意志则默默无闻”。
④“一个人一旦加入一个群体,深陷于一种民众之中,就可能变得过分暴躁、惊惶、热情或者残忍”。
诸多群体研究都显示了群体的这种不可避免的缺陷性,他们难有自己的主见,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同时易于煽动和控制。
在莫斯科维奇的观点里,群体就是一群被牢牢掌控在领袖手掌之下的“码好的砖块”,群体深深地奉承和效忠自己的领袖,领袖的形象让人疯狂,他的话语充满魅力,他唤起的敬畏感能感染每一个人。
群体商议鼓励相同意见,压制不同意见,致使原本就占优势的某个观点走向极化。
2.怂动心理还在孩提时代的我们就会因为有哥哥姐姐或伙伴的陪同而变得更加大胆地去做一件之前不敢做的事,事实上不止是孩提时代,群体怂动心理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整个过程,这种心理可能会影响我们方方面面的行为。
小时候你看到一方山洞,但是却不敢去探索,这个时候如果你的哥哥姐姐或是伙伴提出一起去探索这方山洞,你会立马变得大胆起来,并且付诸行动。
中学的时候你可能会有一个逃课的念头盘旋在脑海中却久久不敢去实践,但是如果有一大群或者至少三五个同学和你产生了一样的想法并商议在某一节课集体逃课,这时你的顾虑会下降到最低,最后也极有可能加入到这场逃课行动。
这种心理扩散到网络群体中同样适用,有了这样一个心理基础,群体在行事中表现出更少的顾虑,更低的理性,更大的胆量,更高的情绪。
群体极化现象在这样一种心理基础下催生也不难理解。
(二)责任缺失是网络群体极化产生的根本原因1.群体之下责任分化责任的分担让更多越轨的行为发生,自古以来人们就受到法不责众观念的影响。
一件事情一个人不敢做,但是一群人就不一样了。
有更多人分担责任就像壮胆的酒一样拥有着神奇的功效,在这样一种心理机制下,群体甚至还隐隐抱着能够逃避责任的侥幸心理,“因为人多不好罚”“因为人多找不到具体的人来罚”……种种想法为群体提供着心理上的安慰和“鼓励”。
2.匿名之下责任弱化人们现在已经普遍感受到了网络空间匿名化的缺陷性,匿名在让人大胆说出自己想法的同时,也使得人们认为可以乱说那些当面说不出口的话,不负责任地去说一些话。
网上言论几乎不受限制、不受拘束,有相当宽泛的言论自由,舆论的形成速度比真实社会快得多。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敢讲的话,在网上没有顾忌,突破了现实社会的表达限制。
失去限制自然也失去了责任,在不用背负任何责任的轻松的心理下,说话的程度往往会失去分寸,过分夸张的表达,失范词汇的任意使用,是群体极化产生的又一因素。
“网络的匿名性并没有减轻人们发表不同意见时的社会群体压力,过于自由的言论反而纵容了情绪化和极端化言论的产生。
”(三)意见集中是网络群体极化产生的重要支撑1.网络空间中舆论观点裂变式扩散使得意见集中化群体极化部分依赖于群体高涨的情绪,而使群体出现高涨的情绪则需要群体拥有一致的意见做支撑。
网络空间里舆论观点的扩散呈现一种裂变式的趋势,在这样一种趋势下,人们可以第一时间获得他人意见,并迅速找到和自己意见一致的另一个群体交换意见。
这个意见通过交换和商议后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同并且拥护的观点,甚至能内化成为群体心中坚定的信念。
这样一来,外界一旦出现不同的声音,就等于在挑战群体的这个信念,于是大家群起而攻之抵抗与之相违背的不同声音。
这个一致的意见或者说信念可以说是群体极化的重要支撑。
2.“沉默的螺旋”效应加剧意见集中并推动群体极化在人文科学领域,尤其是心理学领域,不管怎样的现象要探讨成因都会略显苍白,因为这些从心理角度出发寻找的原因很难避免主观臆断,但无数学者们还是试图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审慎地给出一些意见。
李良荣和于帆老师在2003年合著的一篇论文——《网络舆论中的“前10效应”——对网络舆论成因的一种解读》中提出了“前10效应”。
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这篇论文收集了新浪新闻频道的60条新闻数据下的49424条评论,对这49424条评论进行分析发现,网上出现的某些新闻或社会现象,前十位网民的意见和评论决定了后续的数十甚至成百上千的意见和评论的内容与态度。
这就是所谓的“前10效应”。
其实我们可以很快联想到“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在做决定时总是要先观察周围环境的意见气候,如果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相符,他们就选择大胆地表达出来,而如果与周围的大多数意见相反,他们则选择默不作声。
“前10效应”可以看作是对“沉默的螺旋”的印证。
“沉默的螺旋”效应无疑是加剧了群体极化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占优势意见的人讨论热烈,意见气候持续升温,情绪不断被激化,极化的一方势力高涨走向极端。
(四)表达相对不受限是网络群体极化产生的刺激因素1.理想的“公共领域”的诞生让表达空间和时间不受限哈贝马斯在其《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出的“公共领域”是指: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
它是一个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民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发表言论,而不受国家的干涉。
網络空间的出现似乎就是或者说确切就是这样的一个理想的公共领域,在这个公共领域里,人们自由发表意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
网络上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区,这些社区或是根据兴趣爱好组织起来,或是根据专业领域组织起来,或是根据自己喜爱的偶像组织起来,又或者是根据一个共同参与的事件活动组织起来。
总之,这些社区的人们拥有共同的话题和语言。
在这个社区里,人们的意见高度一致,并且愿意去接受另一些人的说法和观点。
网络空间这个理想的公共领域为社区群体交流搭建了平台,通过网络,哪怕这些人相隔很远,也经常能在这个虚拟空间进行聚会和讨论。
2.话语权的充分扩大让表达自由相对不受限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带来了全球又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全世界被连接编织在一张巨大的信息网络里,麦克卢汉的“地球村”预言已然成为现实。
互联网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意见获取的方式以及平等交流的空间和权力,在这个开放的社会空间,人类的话语权从来没有达到这样大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