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论坛中的群体极化
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分析报告
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分析报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网络成为人们交流、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然而,近年来,一种被称为群体极化的现象在社交网络中逐渐凸显出来。
群体极化是指人们在社交网络中趋向于与同样立场或观点的人形成信息过滤和传播的倾向,从而导致意见分歧加剧和社会分裂的现象。
本报告将围绕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展开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信息过滤社交网络平台提供了大量信息和观点的流通渠道,然而人们往往会对信息进行主观选择和过滤,倾向于与自己立场一致的人交流和互动。
这种信息过滤的行为使得社交网络上形成了拥有相似观点的群体,而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对话相对较少。
2.信息传播在社交网络上,人们倾向于阅读和分享与自己立场相同的信息,并将其传播给自己的社交圈子。
这种信息传播的机制导致同一群体内的信息得以迅速传播,但也限制了与其他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
3.极端化观点由于社交网络上的信息过滤和传播机制,相似观点的人往往会聚集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封闭的社交网络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同一立场的观点,并且这些观点往往更为极端化。
这种群体内的观点极端化现象会加强彼此的相互认同感,同时也增大了不同群体间的认知差异和对立。
二、群体极化的原因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并非偶然出现,其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1.算法推荐社交网络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往往基于用户的兴趣和行为,这会导致用户更易接触到相似观点的信息。
算法推荐的存在使得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很难接触到与自己立场不同的信息,从而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
2.社会认同感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立场相近的人交往和互动,这种社会认同感在社交网络中也得到了强化。
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对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需求。
3.信息泛滥和验证困难在社交网络上,大量信息的泛滥使得人们难以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准确的验证。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不断发展和蔓延。
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舆论中表现为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人群之间产生对立和对抗,严重影响了舆论环境的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等方面对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进行探讨。
一、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1. 信息过载导致认知落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提升,但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却难以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选择接受或者忽略某些信息,导致了认知落差的产生。
一旦出现认知落差,就会进一步加剧人们的立场和观点的对立和冲突。
2. 社交媒体的功利性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观点加入不同的群体,形成“信息茧房”,只接收到自己认同观点的信息。
这种信息的过滤和筛选导致了用户愈发固化的立场和观点,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更加严重。
3. 群体认同感的强化一旦个体加入某一特定群体,就会产生对这一群体的认同感。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来表达对同一立场的支持,从而增强了自身对该群体的认同感。
这种群体认同感的强化使得群体之间的对立更加剧烈,形成了群体极化现象。
二、治理对策1. 多元化信息来源为了避免信息过载导致认知落差,需要在网络舆论中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
政府部门可以加强网络舆论的治理,加大对网络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提高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媒体和社交平台也需要严格审核和监管用户发布的信息,避免利用网络舆论来制造对立和冲突。
可以倡导人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信息辨别能力,克服信息茧房的弊端,更全面地了解事实和观点。
2. 提升网络素质与道德水平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应该自觉进行理性表达,避免恶意攻击和谩骂,促进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开展网络素质教育活动,提升公众的网络素质和道德水平,鼓励理性、平和的交流和讨论。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摘要】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是当下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其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在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方面,社会分歧、信息过滤与传播技术等因素起到关键作用。
其发展过程中,网络媒体的助长、立场偏执等因素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对立。
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是关键措施。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促进理性讨论和信息传播,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通过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和谐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群体极化,产生发展,治理对策,信息真实性,透明度,网络素质,信息辨识能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舆论中出现了群体极化现象,即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日益加剧,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分歧加剧、信息传播渠道不畅、个人情绪引导等。
这种现象的发展过程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
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等措施被认为是有效治理群体极化现象的对策。
通过深入研究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舆论中的挑战与机遇,推动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日益凸显,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见分歧与对立愈发严重。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研究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从根源上寻求解决之道。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也愈发明显,导致一些重大事件引发群体情绪积蓄、舆论激烈对抗。
本文将从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对策方面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社会对网络舆论的约束和治理。
1、信息的多元化不足网络媒体的发展,让我们可以掌握全球各地的信息,但是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不足,很容易形成信息的同质化与碎片化。
信息同质化的结果,会让人的思想趋于一致,群体互动则更可能形成群体极化现象。
2、人群心理人群心理是群体极化现象的另一重要原因。
网络舆论中有的群体容易形成“排外情绪”,发表对立的观点,甚至超越个人的利益,只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确性和独立性。
3、诱发机制社会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和口水战,这也容易激发人们的情绪,甚至出现群体情绪积聚。
已经形成的极化现象,反过来又会诱发更多的极化现象,形成恶性循环。
二、治理对策商业和政治的信息独占导致了信息的流量往往会被抽走,这也是发展同质化信息的原因。
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更多的信息来源和被信任值的新闻机构。
2、平衡互动平衡舆论互动是消除群体极化现象的有效方式。
当有反对意见的群体出现时,在媒体上必须有不同意见的出现,使反对方的言论也有机会让公众看到,这样的互动会让观点和立场相对平衡。
3、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管理网络言论的管理也必须进一步加强。
要通过信息技术,定期进行监管,发现违规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置。
打击恶劣的言论,消除过度极化因素,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4、社会应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在教育中体现多种族多元文化,尊重每个人的国籍、民族、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等具体情况。
通过教育提高群众的认同感,深化人民间的互联互动。
5、专业的调查报告政府应该对重大事件与危机进行及时、专业、真实、全面的调查和公开报告。
尤其是一些涉及国家利益和民族感情的事件,应该公正、中立、全面地公开真相,以平息群体情绪,避免群体极化现象的进一步恶化。
BBS的群体极化效应和“沉默的螺旋”
一些传统的传播理论在网络传播时代受到了质疑。
如业界人士对群体极化效应和“沉默的螺旋”这两个理论在网络中的表现程度,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尤其在网络bbs中的表现,这两个理论争论地更加激烈。
笔者就从网络bbs出发,对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和“沉默的螺旋”效应进行相关比较和总结,笔者认为网络bbs中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和群体极化效应事实上具有相似性,都是网民群体压力心理作用的结果。
bbs中的群体极化效应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群体成员在网上就某一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后出现的意见和观点的分化、移动、集中,并达到对立或相反的一种网络现象。
①本文认为有些专家学者忽视了极化存在的原因,即因为群体的压力导致持相反观点的人为躲避群体的“攻击”不敢或者不愿意提出相反的意见,从而导致持相反意见的形成随波逐流或者只看不语的行为,这就进一步导致了群体极化的走向。
网络虽然是个虚拟的场所,它的匿名、草根的特性让人们有了自由发表的感觉,但笔者认为这只是网络虚拟性带给网民的一种“幸福的错觉”。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网络的每个客户端、每个节点是实实在在的人,他们的心理变化等都是实实在在的,网络bbs中和现实生活中的讨论并无太大差异,只是讨论的媒介和场景有所不同。
网络匿名性的存在,使网络bbs的发言者可以不考虑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导致了网络bbs中存在一种现象:参与讨论者的情绪失控,对持相反意见者反唇相讥、恶言讥嘲,甚至进行无理的漫骂和人身攻击。
这种现象的存在是网络群体压力存在的主要原因。
因为每个实体的人上网,都有实质的网络体验,对于网络中的恶言攻击不可能无动于衷。
要发表不同的观点或意见,必须忍受得住“群体的围攻”和粗俗的恶语,但是并不是每个网民都有如此的勇气。
这种群体压力的存在,使不同意见者大多宁愿成为“看客”,网络bbs群体极化现象由此产生。
群体极化有个加强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一致意见的网民跟帖的过程。
以天涯社区中对倪萍的“封杀山寨”事件的评议为例。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指的是在网络上,不同的群体因为观点、立场、利益等不同而形成对立甚至敌对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网络舆论中十分常见,不仅造成了用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会对社会舆论和公共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理解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并进行有效的治理对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1. 信息过载与筛选偏好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加多样和方便,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的过载。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采取筛选偏好,选择符合自己立场和观点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就造成了不同群体之间信息的割裂与对立,从而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
2. 社交网络算法与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平台借助算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兴趣,为其推送更符合其习惯和喜好的信息内容。
这种个性化的推送往往会加剧用户信息的碎片化和单一化,使得用户更容易沉浸于自己狭隘的信息范畴中,进而导致群体之间的观点和立场的差异进一步加深。
3. 情绪化倾向和信息碎片化网络舆论中,人们更容易受到情绪化倾向的影响,容易被一些煽动性、极端化的言论所左右,而忽视了理性思考和客观评价。
由于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很难对其进行系统性、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容易滋生出偏激的言论和观点。
以上几点是导致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其根源可以归结为信息过载、社交网络算法的影响、情绪化倾向和信息碎片化。
在此基础上,群体极化现象得以不断发展与蔓延。
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对立矛盾逐渐加剧不同群体之间因为信息碎片化和情绪化倾向而导致的对立矛盾,将在网络舆论中逐渐加剧。
这种对立矛盾表现为言辞激烈、立场偏激,甚至演变成网络暴力,造成网络社会的分裂和纷争。
2. 兴趣聚焦导致的信息孤岛化网络舆论中,由于社交网络算法和数据分析的影响,人们更容易沉浸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信息范畴,形成信息孤岛化现象。
群体极化现象原因分析
群体极化现象原因分析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能观察到一种有趣且引人深思的现象——群体极化。
简单来说,群体极化指的是在群体讨论或交流之后,群体成员的观点往往会变得更加极端。
这种现象在各种情境中都有所体现,从网络论坛上的激烈争论,到政治决策过程中的立场分化,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小组讨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呢?首先,信息的选择性接触和传播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通常会更倾向于接触和接受那些与自己已有观点相符的信息。
比如,一个原本就对某个政策持反对态度的人,会更愿意去阅读和分享批评该政策的文章,而自动忽略支持的声音。
当这样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群体时,他们所交流和共享的也大多是强化这种反对观点的信息。
这种信息的同质性使得群体内的观点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从而逐渐走向极端。
其次,群体内部的社交压力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一个人处于某个群体中时,如果他的观点与群体的主流观点不一致,很可能会面临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和质疑。
为了避免被排斥或者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接纳,个体往往会调整自己的观点,向群体的主流方向靠拢。
这种社交压力会逐渐消除群体中的异质性观点,使得整个群体的观点变得更加一致和极端。
再者,群体讨论中的“回声室效应”也加剧了群体极化。
在一个封闭的群体环境中,成员之间的交流就像在一个回声室里,自己的声音不断被放大和回响。
相同的观点被反复强调和传播,而不同的声音则被压制或忽视。
这样一来,群体成员会误以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和普遍被认同的,从而更加坚定和强化自己的极端立场。
另外,领导者或意见领袖的存在也可能导致群体极化。
如果群体中有一个具有强烈影响力和权威的领导者,其观点和态度往往会对其他成员产生引导作用。
成员们可能会出于对领导者的尊重、信任或者追随心理,盲目接受并强化领导者的观点,从而推动整个群体朝着更加极端的方向发展。
从认知角度来看,人们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也是群体极化的原因之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及其应对策略黄靖逢【摘要】摘要:当前我国网络传播中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比较突出,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政府等社会管理部门需要疏通信息传播渠道以适时发布有效信息,在掌握网络舆情动向的基础上疏导群体舆论,将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和加强网络监管结合起来,合理规避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的负面效应。
【期刊名称】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群体传播;群体极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逐步展开,各种社会矛盾日渐凸显。
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在网络信息和舆论传播机制的作用下,加上社会事件的触发,一些利益群体在舆论上就容易形成一种“群体极化”现象,原来处于内隐状态的民意表达欲望,往往经由网络群体性事件来宣泄和释放。
从近年来的情况来看,突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数量迅速增长,其规模和影响也愈来愈大,已经逐渐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因此,探讨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本质和应对之策,加强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理性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群体传播与群体极化效应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将“群体”(Group)定义为“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1]。
岩原勉认为,在一个群体中,单个成员在目标取向上具有共同性,他们因共同的利益、兴趣、目的等集合到一起。
同时,群体成员也具有一定的主体共同性,往往具有共同的社会属性,他们因此而产生群体归属感。
这两个“共同性”意味着:群体都具有某种互动机制和使群体共同性得到保障的规范。
在这种机制和规范的作用下,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进行信息和舆论的互动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1],这个过程就是群体传播。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主要渠道。
网络舆论所呈现出来的极化现象,给社会和公共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是指在互联网上,相对立的观点将会形成两个或多个针锋相对的群体,他们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和冲突。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复杂多样,需要深入分析和有效治理。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互联网上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使得各种观点都得到了表达和传播。
各种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支持和反对的声音。
互联网上的信息检索和推送算法也会导致人们只看到自己认同的信息,而忽视了其他观点。
这种信息的单向传播,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
另一个原因是社会分歧和矛盾的复杂性。
在一个多元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矛盾和分歧。
这些矛盾和分歧通过互联网得到了放大和传播,使得各种对立的观点和声音更容易形成群体。
最后一个原因是网络舆论平台和社交媒体的特点。
互联网上的言论空间广阔,人们可以在网络上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自由的表达虽然增强了言论的多样性,但也会导致一些不负责任和极端的言论出现,使得群体极化现象更难以避免。
在面对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时,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治理对策。
加强信息传播的规范和管理是治理群体极化现象不可或缺的一环。
加强网络舆论传播的规范和监管,对网络言论中的不当言论和极端观点进行有效控制和引导。
通过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管理,提高网络言论的质量和水平,减少不负责任和极端的言论,从源头上遏制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构建多元化的网络舆论平台和信息传播渠道,也是治理群体极化现象的一项重要策略。
通过建立各种不同形式的网络媒体和信息传播平台,提供不同观点和声音的表达空间,促进社会各界人士对不同观点的交流和沟通,加强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包容,从而减少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分裂。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极化现象表现为舆论集中于某一极端立场,而且不同立场的群体之间相互对立和难以沟通。
这种极化现象不仅会加剧社会矛盾,还会对社会稳定和和谐造成威胁。
如何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入手,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1.1 信息过滤和信息茧房效应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但同时也存在信息过滤和信息茧房效应。
信息过滤指的是人们更倾向于接触和相信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
信息茧房效应则是指人们在某些特定的网络环境中,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会不断地被强化,导致人们更加极端化。
1.2 群体认同和情绪共鸣网络上的群体认同和情绪共鸣也是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在网络上,人们容易聚集在与自己观点相似的群体中,与其他观点相悖的群体形成对立,而且在这种群体中情绪共鸣往往更为强烈,导致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更加激烈。
1.3 政治化和商业化倾向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还与政治化和商业化倾向有关。
在政治人物和政治组织的操作下,网络舆论被操纵,导致舆论分裂和对立更加严重。
一些商业机构也会通过精准营销和信息渗透来推动群体极化,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2.1 提高信息获取的多样性为了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可以从提高信息获取的多样性入手。
在政府层面,可以通过加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煽动性言论的传播。
也可以引导公众多元化地获取信息,提醒公众注意信息茧房效应,多角度看待问题。
2.2 加强网络舆论治理的制度建设加强网络舆论治理的制度建设是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关键。
政府可以加强网络舆论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规范网络媒体的运营行为,明确网络舆论的道德底线,确保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成为了影响社会公共意见和舆论导向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论中普遍存在的群体极化现象给公共讨论和社会和谐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
探究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匿名性是群体极化现象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网络空间,人们可以用匿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种匿名性意味着人们会更加倾向于极端化和激进化的言论,因为他们不必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治理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的对策之一是加强实名制管理,通过鼓励人们使用真实身份发言,有效减少了网络匿名性所带来的言论过激现象。
网络算法和推荐系统对于群体极化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推荐算法经常根据个人的浏览历史、兴趣偏好等个体信息为用户推荐内容,这种个性化的推荐容易使用户陷入信息过滤的困境,只接受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信息,进而加剧群体极化现象。
治理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的对策之一是调整算法和推荐系统,减少信息的个性化过滤,为用户提供多元的观点和信息,促进用户对不同观点的接触和思考。
网络舆论中的言论过激和恶意操纵也是群体极化现象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网络空间,一些人利用虚假信息、恶意攻击等手段散布仇恨、误导公众,进一步激化了群体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治理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的对策之一是加强舆论监管和网络治理,加强对恶意操纵行为的打击和惩罚,同时提高公众的舆论素质和辨别能力,增强对虚假信息的警觉性,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
促进公众的多元参与也是治理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的重要对策。
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往往是因为少数激进群体声音的过分夸张而导致的,扩大公众参与的渠道和机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能够减少极端声音的影响,增加舆论的多样性和平衡性。
政府和网络平台应该积极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和表达,形成多元的舆论格局,避免出现局部群体的过度激进现象。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网络匿名性、推荐算法、言论过激和恶意操纵等。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2019/3摘要:群体极化最初被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处于群体决策的人们如何影响相互之间的观点,随着全球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体极化现象发生在网络空间的意见表达,随之而来也引起了一系列网络暴力,人身攻击的乱象。
寻找这种现象发生的规律和形成机制,从评论方式上做出新的探索,增强网络群体“自我负责”意识,能净化网络空间环境。
关键词院网络舆论群体极化产生原因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网络凭借其简单、便捷、匿名等特点,聚集起海量的、具有明显偏向性的民意,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源地。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舆论扩张的速度也变得史无前例的迅速起来,网络舆论一触即发。
群体极化从现实转向网络,网络群体极化中,情绪型舆论越来越多,理性思考的成分越来越少。
网络空间中,说话的责任通过数万网民分担和弱化,群体极化变得更加容易发生。
各种由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所引起的现实群体性事件也有“井喷”之势,网络塑造的公民性格可能会影响未来社会,因此,群体极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注意。
网络群体极化的含义及表现“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概念最早从社会心理学领域发展而来,它是指个人在进行群体决策时,先前已有的想法和观点在经过群体讨论之后得到强化,变得更加坚信这个观点,并且有可能比原来更加偏颇。
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他的书中这样表述这个定义: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①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民话语权不断被解放,群体极化现象变得更加显著和激烈。
在这样一种语境下,笔者认为: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群体针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讨论,并通过讨论出现观点的交锋和偏移,最终使群体意见走向极端的状态和过程。
群体极化在现实社会中表现为群体性事件,在网络空间则表现为极端情绪和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实际上又是极端情绪的外在表现形式。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发表带有侮辱性、伤害性和煽动性的言语、图片、视频,对他人身心健康带来极大伤害的行为现象。
浅析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
浅析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们可以以自由、匿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与全世界范围内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然而,在这样一个自由的环境里,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网民群体极化行为就是其中之一。
网民群体极化行为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基于政治、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念的分裂现象,表现为网民在某个话题或议题上形成两个或多个阵营,彼此对立,互相攻击,直至产生对立或冲突。
导致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很多,下面针对这些原因进行一些浅析。
1. 社交媒体算法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被认为是导致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交媒体平台通过自己的算法,推送和筛选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和信息,倾向于给用户传递一些与他们已有看法相符的信息,让用户更加舒适,这导致用户越来越多地获得一些偏向自己看法的信息,进而加深了观点的固化程度,形成了网民群体极化现象。
2. 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差异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差异是产生群体极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往往受到家庭、文化、教育和政治的影响。
当人们从不同的背景、文化和肤色中成长起来,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会根据不同的影响而产生差异。
这导致网民在相同的话题和议题上,会彼此保持巨大的分歧和分裂。
3. 大众传媒的利用大众传媒对于一定的政治议题和话题的宣传推动,也是产生群体极化的贡献因素之一。
新闻媒体的报道往往有选择性地传递一些信息来满足特定的政治议程和立场,从而在某些话题和议题上,产生一些不同意见的意见在不同的社交媒体中对立。
这也促进了社交媒体上网民极化的存在。
4. 社交媒体的虚假信息社交媒体上存在许多虚假信息或负面言论,这些言论条件了一些人在话题或事件中的观点,从而引发极端主张的存在。
虚假信息会影响人们的思考和决策,从而鼓励极端的表达,产生一定影响。
这使得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对同一话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行动,导致群体极化的存在。
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分析
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分析摘要如今的网络随着其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越来越成为普通受众表达意见、形成社会舆论最重要的渠道之一,这为信息的公开、社会的公正、社会事件的监督和解决带来了便利。
但由于网络的表达意见的匿名性、非理性等特殊性质,导致网络负面舆论大行其道占据主流,群体极化效应随处可见。
群体极化效应能够促使一些社会事件的解决,但同样有其负面影响存在。
本文正是针对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现象,从其形成的动因带来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并讨论如何应对这一现象。
关键词社会热点;网络舆论;群体极化效应1 群体极化效应定义及表现所谓的“群体极化”现象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
”[1]浏览网络,尤其是各大微博、论坛、BBS、社交网络等能够公开发表舆论的平台可以看到,如今网民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很高。
以新浪微博为例,截止到12月6日,“小悦悦事件”以“请停止冷漠”为关键词的微博内容共65万条,事件总评论766万条;“甘肃幼儿园校车事件”相关微博510万条,“聊聊好校车的标准”24万条;“李阳家暴事件”评论221万条;“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话题评论78万条。
这种大量的评论在网络环境内很容易形成群体极化效应。
如“杨武案”后一窝蜂给杨武带上“史上最窝囊丈夫”的帽子对其大肆谩骂嘲笑,“小悦悦事件”后感叹世风日下人心冷漠、对社会的冷血失望,“723温州动车”事故后纷纷质疑政府铁道部门的不负责任,中国船员在泰国被害后对比中美护照感叹天壤之别等等,无论什么性质的社会事件、真相到底如何,最终都会被认定归纳为政府不作为、社会道德败坏甚至发出“中国你到底怎么了”之类的感叹,而澄清的言论总是滞后于谴责的言论,并且容易被很快淹没。
2 群体极化效应形成原因2.1网络环境的影响首先,网络的匿名性所带来的个人责任感的缺失,减少发表意见的顾忌。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及解决方法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提出的,指在群体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美国哲学家凯斯•桑斯坦最早把群体极化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提出“网络群体极化”的概念,同时指出:团体成员最初就存在某些偏向,并引起偏向性而组成团体;在讨论后,因为缺乏对立的意见和争论,人们更强化了原有的偏向,甚至形成了极端的观点。
①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传播路径《2012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集中在权、民、法,即官员的依法行政、民众的公共利益、政法机关及其司法正义三个方面的矛盾冲突最容易引发舆情风暴。
②传统媒体是第一层面上的传播者,然而当媒体上的评论被呈现在网络上之后,网络载体成为另一层面上的传播者,将事件推向新的热点,引起更多网民关注。
之后,事件引起网民的聚集,网民开始发表对事件的看法。
与此同时,意见领袖也发表看法,通过博客、微博、论坛等形式传播出去。
而网民情感和观点被意见领袖所感染,其言论在意见领袖的影响下趋向于同一。
随着网络热议升温,网民的负面意见出现强化,继而形成群体极化现象。
一般而言,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网络言词的极化,即网民的意见偏向一个观点,向一个极端偏斜。
另一个层面是现实行为的极化,即网络上的群体行为作用到现实社会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
当前,我国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存在以下一些特点:1.直接“讨论”的缺乏。
在很多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路径中没有看到网民的“讨论”过程,网民完全凭借自己的经验、观念或是意见领袖的意见对事件发表看法。
2.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呈现短期的爆发式效果。
随着时间的进展,网络受众对议题的关注度下降,这与网络自身的传播特性是密切相关的。
3.主流媒体责任重大。
媒体在报道中的偏颇是导致受众意见产生群体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意见领袖在网络群体极化中的作用在很多网络热点事件中,意见领袖在其文章、微博、博客和论坛言论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种网络群体。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舆论已成为热点问题。
然而,在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给社会稳定和和谐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解决该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本文将从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以及对策与治理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
其中,人们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是促成极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比如,在网络上,一些机构和个人会购买水军,利用网络虚假信息等手段,煽动某些团体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攻击,从而引发群体冲突。
此外,一些网络服务平台因盲目追求网站流量而刻意制造极端话题,甚至故意挑起群体对立,从而制造更多话题、增加点击率,获取利益。
这些因素都为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解决群体极化现象的对策和治理措施也有多种方式。
首先,在法律和监管方面,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管理、监督、规范,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加强舆情处置。
针对那些以攻击、辱骂、谩骂等手段来煽动群体对立的网络机构和个人,应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
其次,应加强传媒教育,以提高人们的素质水平,增强公民道德和职业伦理意识。
同时,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加大对网络舆论的投入力度,建设更加安全和规范的网络环境,保障网络和谐发展。
总之,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威胁,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治理过程中,我们既要加强法律监管,限制网络舆论的规范化,同时也要努力提高公众意识和素质,建立一个和谐、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应对群体极化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网络舆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在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舆论中,两个或多个群体由于意见不合而逐渐形成对立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网络舆论的秩序,也对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围绕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以及治理对策展开讨论。
一、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1. 社会分裂与利益冲突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往往源于社会的分裂与利益冲突。
在当前社会,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存在巨大差异,这导致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这些矛盾与冲突被放大并在网络舆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从而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2. 网络信息泛滥与引导网络信息泛滥与引导也是导致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网络时代,随着各种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同时大量的信息也容易受到人为引导和操控。
一些媒体和组织利用网络平台对信息进行筛选、编辑、引导,有意识地放大矛盾与冲突,从而制造舆论热点,激化群体之间的对立与分裂,促成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加剧。
1. 虚拟社交平台的迅猛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普及,各种虚拟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迅速崛起。
这些平台为人们提供了表达意见、进行互动交流的便利渠道。
在这些平台上,各种观点和信息交织在一起,造成了信息过载和认知负荷,容易引发群体的极化现象。
2. 算法推送与信息茧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性化算法推送已经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的标配功能。
这种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喜好和点击记录,为用户量身定制信息流,使得用户只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这种信息茧房的存在,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孤岛更加严重,容易导致群体观点的极化。
1.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针对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可以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来加强治理。
互联网空间的群体极化探析与对策
互联网空间的群体极化探析与对策[摘要] 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便捷提供了人们信息传递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同时也会产生“群体极化”现象。
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群体极化众所周知,互联网空间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公共论坛(如BBS)实际的“协商”过程,时常伴有“极端化”现象。
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把这一现象称为“群体极化”。
其内涵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他进一步指出:“在网络和新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的更极端了。
”群体极化发生的原因第一,网络使群体组成更加便捷,成本低廉。
人们有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客观愿望,但在网络媒介出现之前,由于群体组成的成本高,所以这种愿望的实现往往“望而却步”或“知难而退”。
直到网络媒介出现之后,这种曾经被压抑的诉求,突然释放出来。
第二,网络超时空的海量信息,使人们对信息的有效选择更加不易,甚至茫然,客观上易于从众。
众所周知,一方面,便捷发送的网络信息被无限放大,而信息的质量(如真假、优劣、事件真实或本质真实等)却参差不齐。
另一方面,一个具体的人常常要忙于职业或营生的需要,很难完整了解一个事件的全过程,实际的信息接收量和信息质量分辨水平又受限。
换言之,可能海量信息的推送并没有深化人们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认识,反而使人们变的更加茫然。
茫然导致从众,从众确认并强化了茫然。
第三,基于“算法”的网络链接和基于“爱好”的网络社区相互依存,是群体极化的温床。
“算法”具有“投其所好”的功能,使具有同质倾向的不同网页和信息相互切换,进一步深化了已有的认识。
凯斯.桑斯坦大致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他认为群体极化是社会影响和论据有限的产物。
网络社区往往按照同类主题设立,社区人员组成常常基于共同爱好参与其中。
因此,真实的网络社区可能是具有同质性的网络共同体。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平台。
然而,在网络舆论中出现了一种群体极化现象,即人们在互联网上往往会在某些话题或事件上出现两极化的分裂,一方集中力量打压另一方的声音,进而产生了一种严重的舆论焦点和分裂现象。
这种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因此治理对策成为了非常必要和紧急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机制和方式的不同导致。
在网络上,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社交媒体、搜索引擎、推荐系统等渠道得到的。
不同的渠道其信息获取的方式、优先级等都不同,可以看成是互联网算法对信息的优化和过滤。
这样的话,就很容易出现人们在不同的信息渠道中获取到的信息有很大的差异性,甚至产生相反的立场和观点,从而形成了极化的社群。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治理对策。
首先,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策划工作,合理引导进行多视角、多来源的信息获取。
在网络舆论中,政府、公共机构、媒体和公民等不同的主体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让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和交流。
其次,我们需要完善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极化现象。
网络舆情的分析和监测对于保持互联网的健康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管控网络极化问题,才能有效减少网络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网络舆论管理和规范,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
管理和规范是网络极化治理的重要手段,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和体系,强化对网络冲突、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违规现象的打击和处理,同时通过舆论引导、网络教育、诚信宣传等方式,加强网络舆论的规范和引导,营造一个和谐、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总之,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对于公众舆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削弱和威胁,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这种现象的治理和控制,通过多方合作、科学管理和规范引导,打造一个健康、正能量和友善的网络舆论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公共平台。
群体极化现象的社 会影响
群体极化现象的社会影响《群体极化现象的社会影响》在当今社会,群体极化现象日益显著,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所谓群体极化,指的是在群体讨论或互动中,群体成员的观点往往会朝着更极端的方向发展,比个体原先的观点更为激进或保守。
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环境中尤为突出。
网络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使得具有相同观点和兴趣的人能够迅速聚集在一起。
例如,在一些社交网络平台或网络论坛上,关于某个热点事件的讨论往往会形成不同的阵营。
持有相似观点的人群在交流过程中,不断强化彼此的观点,排斥不同意见,最终导致观点的极化。
这种现象可能导致网络舆论的极端化,使得理性的声音被淹没,进而影响公众对事件的客观判断。
在政治领域,群体极化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不同政治立场的群体在交流中愈发坚定和强化自己的立场,导致政治分歧加剧。
政党之间的对立更加尖锐,合作与妥协变得更加困难。
这不仅影响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效率,也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例如,在一些国家的选举中,选民的政治观点因群体极化而更加极端,使得政治环境充满了对抗和冲突,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群体极化对于社会决策也有着负面的作用。
当一个群体的观点趋于极端时,可能会忽视其他可能的选择和解决方案。
这可能导致决策的片面性和短视性,无法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和潜在的风险。
比如在城市规划中,如果某个群体强烈主张某种建设方案,而忽视了环保、文化保护等其他重要因素,可能会给城市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此外,群体极化还可能加剧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当不同群体之间的观点差异越来越大,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变得困难,容易产生误解和偏见。
这种分裂不仅存在于社会阶层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中。
长期的分裂和对立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团结,影响社会的整体发展。
然而,群体极化现象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例如,在一些社会运动中,群体极化可以增强参与者的凝聚力和行动力,推动社会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群体的极化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相互争论激烈。与现实生活相比,网上讨论和争 论径渭分明, 持不同观点的人之间甚至互相攻击。
二争斗, 这样导致观点的更加分化。
群体极化的原因
群体极化的产生原因历来是有争议的,甚 至在特定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成因。但是从 大的方面来说,可以总结为归属感,安全 感和责任风险。
群体极化的原因
1.归属感:群体成员倾向于与其他成员保持 行为与信念的一致,以获取群体对他的认 可及团体归属感。在群体讨论中,群体成 员相互之间变得更加熟悉了,随着他们之 间的融洽相处,他们会变得更加勇敢和大 胆,从而使决策更加极端。
网络论坛中的群体极化现象
FUDAN UNIVERSITY 复旦大学新闻学
视频
1,早上起床 2、
什么是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这一 概念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 凯斯· 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网 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的。他 在书中指出,“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 团队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之 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 成极端的观点。”
谨慎的个人 疯狂的群体
阐述论点
逻辑论战
塞奇· 莫斯科维奇对群体极化 现象进行过深刻的研究,他 在其著作《群氓的时代》里 详细地论述了群体极化是如 何发生作用的。他认为,当 个人聚集到一起时,一个群 体就诞生了。他们混杂、融 合、聚变,获得一种公有的、 窒息自我的本能。他们屈从 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自己 的意志则默默无闻。
什么是群体极化
即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 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 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 佳决策的现象。
什么是群体极化
换言之,群体的讨论可以使得群体中 多数人的意见得到加强,使得原来可能不 是很强烈的意见取向变得强烈,甚至偏激; 而原本群体所反对的意见取向,经过讨论 之后,其成员反对的倾向也更为明显。
互联网提供了交往选择的工具。众多的网站 大多是以趣味取向和意见倾向分类的, 网民根据 个人的喜好自动分类, 自动汇集到某一网站, 所以 网上聚集的网民具有较大的同质性。网络为志同 道合者的沟通提供了便利,让人更容易找到同类, 可以帮助并强化那些分布遥远但具有相同意识形 态的边缘社团。
•匿名效应
网络群体极化还受到匿 名效应的影响。网络广泛存 在的匿名制, 一方面给网民 带来了操作的方便和言论的 自由, 但另一方面也削弱了 发言者的社会责任, 刺激了 网民在网上随心所欲地发表 极端言论。
什么是群体极化
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 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 或者群体中冒险人数占多数时,态度或者 做出的决策会变得更为冒险甚至激进,称 为冒险偏移。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群体中 谨慎保守人数占多做出的决策就比个人更 保守,群体决策偏向保守一端,称为谨慎 偏移。
什么是群体极化
勒庞也认为,群体经常失去方向感, 表现为一种纯粹的无意识形态。在 群体的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 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 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占 了上风。当群体无意识在更大范围 内积聚起来的时候,结果便是疯狂, 这是一种可能导致革命、战争或类 似事件的精神瘟疫。这样一些运动 极富感染力——差不多是压倒一切 的,因为当群体无意识被激活时, 你就不是原来的那个你了。
群体极化的原因
2.安全感:群体成员在对需要决策的事件拿 不准的时候,模仿与顺从他人的行为与信 念往往是安全的; 3.责任风险:群体决策分散了责任。群体决 策使得任何一个人用不着单独对最后的选 择负责任,因为没有一个成员能够承担全 部责任,即使决策失败。所以群体的决策 会更加冒险。
网络中的群体极化
• 导致网络群体极化的三个因素
一、信息选择
二、交往选择
三、匿名效应
•信息选择
互联网提供了信息选择的工具。网络技 术在增强人们接触信息机会的同时, 也增强 了人们选择信息的能力。它还可以依据人 们的偏好, 替人们量身打造信息。 人们在网络上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 听到 的是自己的回音。 —桑斯坦
•交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