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述评 终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述评
摘要:随着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网络群体”这一名词开始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群体行为容易产生极化性事件,在网络社会的条件下,这一现象更加明显。然而,网络群体极化的现象越来越多,但相关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研究方法单一和理论构建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对现有研究的进步性与不足之处进行评析,并对笔者关于网络群体极化中的社会心理学这一研究前景作出阐释。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群体价值取向,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
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社会化的特征促使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极化性事件与价值取向“移植”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中,虚拟的网络也成为人们“本性表达与释放”1的社会平台。网络群体极化、网络群体性事件以及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关联十分密切,将社会热点问题搬到网络上便被迅速地传播与放大,由于社会矛盾的冲突与碰撞,就会引起事件的相关人员和非相关人员的集体关注,并试图以群体行为和极化的价值取向来影响事件发展的走向,随着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群体极化”现象越来越多。比如在国内,2009年上海“错钓案”、2013年陕西交通执法人员带名表事件、2015年99%访民“精神病”说、2016雷洋案以及八达岭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等。在国外,2011年“阿拉伯之春”事件、2014年“冰桶挑战”事件等。
2005年到2016年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趋势
笔者自注
在查阅和了解国内外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之后,笔者发现随着网络社会化的发1宋嘉庚:《网络群体极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0年,第7页。
展,网络群体性事件引发的群体极端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如上曲线图所示。在国内,从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开始,网络群体极化开始缓慢出现在网络社会中,从2012年开始,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开始迅速增长,到2016年,网络群体极化事件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爆裂式的开始传播发展,长了10倍左右。反观国外,主要以欧美国家为例,从2005年到2016年群体极化现象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一直低于中国。在图表中,笔者根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网民网络从众化心理和暗性心理,对未来群体极化现象做出大胆预测,国内外大大小小群体极化现象将以波动上升的形式快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学者凯斯·R·詹姆斯提出的,说明网络群体极化在国外早有事例,但是国外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并不是很多。相反的是,国内关于此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网络群体极化的现象远远多于国外。关于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从政治角度来看,国外民主化程度高,人民在现实中有较多政治权利去表达自我对社会事务的不满甚至有权利去干涉相关事务的处理;而在中国,人民由于难以通过一些渠道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利益诉求和价值输出,就只能寻求网络的平台去表达意愿。第二,从社会大众心理与文化传统来讲,中国人民的社会心理从现实逐渐过渡到网络,网络有其特有的模糊性和责任轻化性,人们便将自己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极端心理付诸网络表达;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因,国外这种现象就相对较少,他们更倾向于面对面的发表言论、解决事物。
一、网络群体极化现有的研究情况
(一)国外网络群体极化研究的基本状况
据笔者在检索国外论文的网站“ProQuest”(欧美博硕士学位论文数
据库)中搜索的情况来看,以“Network Group Polarization”(网络群体极化)为关键词所检索到的论文有59篇,其中题目中含有“Network Group Polarization”的论文只有4篇。而且这是在模糊词条中搜索到的数据。从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来看,最早开始将“群体极化”与“网络社会化”结合在一起的是美国学者凯斯·R·詹姆斯,在2003年,其著作《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出版,书中第一次对互网络环境下的群体性事件和极端化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初步探讨了群体极化的内涵与影响因素。自此以后,国外对群体极化的研
究开始慢慢起步。
(二)国内网络群体极化研究的基本状况
据笔者在中国知网上的搜索情况来看,截止2016年12月13日,以“网络群体极化”为关键词检索到的文章有1961篇。论文题目中含有“网络群体极化”的文章有532篇。其中,所搜的文章包括从2005年到2016年10月发表的期刊论文、本科生以及硕博士论文。其中,符合本研究的期刊论文有126篇左右。在中国,最早将“网络社会化”和“群体极化”联系在一起的是郭光华在2004年著的《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但文章仅仅立足于舆论主体,并未从网民大众化的角度进行研究,所以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2004年到2012年,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所能找到的期刊论文已有110
篇左右。到2016年12月,相关研究的论文在质和量上均有很大的提高。
综合而谈,从上述统计可见,在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中,国内外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研究思路的明晰、理论框架的构建和研究方法都还很单一,大多数都是根据网络群体性事件所引发的极端思维或行为的现象来进行描述性和定性的分析。由于网络群体极化多源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和舆论的引导,所以大多数研究都从网络舆论的角度来对该问题进行描述性和梳理性的定性分析。不过,随着网络群体极化的现象和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定量研究也开始逐渐出现。在2010年,乐媛、杨伯淑所著的《网络极化现象研究》、2011年张志平、张晓鹏著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天涯论坛为例》以及具有最新研究成果意义的2015年霍凤宁、禹婷婷和孙宝文著的《网络群体极化的判定、测量与干预策略研究》中,都是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网络群体极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在《网络群体极化的判定、测量与干预策略研究》中,以发生在新浪微博上的“取缔余额宝”事件为例,文章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知识,从虚拟社区群体极化的判定方法、极化程度的测量方法以及多途径的干预方法三方面入手,对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虚拟社区群体极化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和科学的研究。2文章首先对虚拟网络生活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其次对该分析数据进行判定和测量,研究方法结合了经济学的数据分析法,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2霍凤宁:《网络群体极化的判定、测量与干预策略研究》,载《电子政务杂志》,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