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
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分析报告
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分析报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网络成为人们交流、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然而,近年来,一种被称为群体极化的现象在社交网络中逐渐凸显出来。
群体极化是指人们在社交网络中趋向于与同样立场或观点的人形成信息过滤和传播的倾向,从而导致意见分歧加剧和社会分裂的现象。
本报告将围绕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展开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信息过滤社交网络平台提供了大量信息和观点的流通渠道,然而人们往往会对信息进行主观选择和过滤,倾向于与自己立场一致的人交流和互动。
这种信息过滤的行为使得社交网络上形成了拥有相似观点的群体,而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对话相对较少。
2.信息传播在社交网络上,人们倾向于阅读和分享与自己立场相同的信息,并将其传播给自己的社交圈子。
这种信息传播的机制导致同一群体内的信息得以迅速传播,但也限制了与其他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
3.极端化观点由于社交网络上的信息过滤和传播机制,相似观点的人往往会聚集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封闭的社交网络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同一立场的观点,并且这些观点往往更为极端化。
这种群体内的观点极端化现象会加强彼此的相互认同感,同时也增大了不同群体间的认知差异和对立。
二、群体极化的原因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并非偶然出现,其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1.算法推荐社交网络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往往基于用户的兴趣和行为,这会导致用户更易接触到相似观点的信息。
算法推荐的存在使得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很难接触到与自己立场不同的信息,从而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
2.社会认同感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立场相近的人交往和互动,这种社会认同感在社交网络中也得到了强化。
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对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需求。
3.信息泛滥和验证困难在社交网络上,大量信息的泛滥使得人们难以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准确的验证。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不断发展和蔓延。
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舆论中表现为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人群之间产生对立和对抗,严重影响了舆论环境的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等方面对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进行探讨。
一、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1. 信息过载导致认知落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提升,但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却难以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选择接受或者忽略某些信息,导致了认知落差的产生。
一旦出现认知落差,就会进一步加剧人们的立场和观点的对立和冲突。
2. 社交媒体的功利性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观点加入不同的群体,形成“信息茧房”,只接收到自己认同观点的信息。
这种信息的过滤和筛选导致了用户愈发固化的立场和观点,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更加严重。
3. 群体认同感的强化一旦个体加入某一特定群体,就会产生对这一群体的认同感。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来表达对同一立场的支持,从而增强了自身对该群体的认同感。
这种群体认同感的强化使得群体之间的对立更加剧烈,形成了群体极化现象。
二、治理对策1. 多元化信息来源为了避免信息过载导致认知落差,需要在网络舆论中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
政府部门可以加强网络舆论的治理,加大对网络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提高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媒体和社交平台也需要严格审核和监管用户发布的信息,避免利用网络舆论来制造对立和冲突。
可以倡导人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信息辨别能力,克服信息茧房的弊端,更全面地了解事实和观点。
2. 提升网络素质与道德水平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应该自觉进行理性表达,避免恶意攻击和谩骂,促进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开展网络素质教育活动,提升公众的网络素质和道德水平,鼓励理性、平和的交流和讨论。
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研究摘要:近些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且为传播信息带来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网络技术具有开放性,发散性等诸多特点,使得原本较为分散的信息逐步集结起来,由此出现了网络传播极化现象。
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研究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因此,对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网络传播群体;现象;研究引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越发迅速。
同时,由于信息的复杂性日益增大,新时代下公民对信息的需求也就呈现出复杂性。
但网络群体的集聚,使得极化现象日趋严峻。
因此,研究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不仅可以使得传播网络信息的质量和效率都以全面提升,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此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让社会各界能够在较为良性的网络传播氛围中,正确地解读相应的信息,进而为民众高效参政议政带来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一、新媒体时代参与极化的主要原因新媒体时代下,公民已主要采取新媒体工具对信息进行传播。
然而,新媒体也给有序参与带来一定的挑战。
这是由于公民的话语对立冲突将会导致偏激观点,进而出现秩序不佳等诸多问题,影响到公民参与的效率和质量。
如果任由其发展起来,将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因此,需要建立良性的新媒体参与环境,以便于更好地维持秩序,出现极化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第一,现实社会矛盾的存在已逐渐成为网络计划的潜在风险。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人民物质生活也逐渐富足。
但是来自于群体利益方面的问题,就会导致社会矛盾日渐突出。
突发事件的出现,让一部分人发表过激言论,试图宣泄自己的不满,就会出现极化现象。
第二,网民的从众心理、自身素养等方面的问题。
进入信息时代,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民的素质也不尽相同。
这是由于我国网民的年龄、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别,就会导致网民言论行为都会存在一些偏差。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docx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随着社会媒体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愈发明显。
所谓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上的人们在某个特定的议题或事件上,围绕着反对或支持的两极观点,逐渐形成严重的立场对立和敌对情绪。
本文将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定义、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定义网络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基于其惯有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在特定的话题及环境下逐渐形成两极化、极端化的立场。
常见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包括但不限于:社群分裂,言语暴力,恶意攻击和污名化等。
二、网络群体极化的影响因素1.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多次的与同一立场的人互动,影响了人们对其他观点的理解和接受度,倾向于接纳一定的信息和观点,进而深化个人立场。
2.信息过载:人们进入过多的信息噪声或者信源的偏颇导致了定向的信息获取,最终加重了个人对同一立场观点的信任度。
3.认知偏差:对不同信源的信息评价和讨论会因人们先验的基础知识和情感偏见而存在偏差,提高了定向和极端信仰的可能性,加速了群体之间的对立。
三、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方法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问卷调查、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
其中网络分析可以用于研究网络社区的形成和稳定性分析,包括社交网络、微博网络、新闻网络等。
而社会网络分析则可以用于研究网络中的影响者和指示者,以及群体之间的联系和信任度等。
四、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结论1.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群体极化存在密切关系。
同一立场的人们在一个相对闭环的社交网络内互动,相信分享同样立场的提供的信息,加深他们对同一立场观点的信仰。
2.不加限制的场景下,信息过载对网络群体极化的产生影响较大。
由于信息过剩,人们趋向于接受过去的信息,而不是采纳新的、与自己立场不同的、更准确的信息。
3.不同个体的认知偏差和价值观决定了群体之间的异化和极化。
仅靠简单信息的推送制动不能根治群体极化现象。
综上所述,网络群体极化是网络空间中的重要现象,其对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网络群体极化机制及治理研究
网络群体极化机制及治理研究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上的群体在某一特定问题上持不同立场的现象。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群体极化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从网络群体极化机制和治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过滤气泡效应社交媒体平台往往会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和行为习惯给用户推荐内容,这就导致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信息较为单一、局限。
这种过滤气泡效应会加剧群体之间的隔阂,使得用户更加倾向于相信自己所在群体的观点。
2.社交认同性群体成员之间彼此认同,且在意见上趋向一致,这对于决定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态度和立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网络中,人们可以迅速建立起认同感,这种认同感甚至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并倾向于支持自己所在群体的看法。
3.鲸鱼效应鲸鱼效应指少数人的言行能够影响大多数人的想法和行动,这种现象在社交媒体上尤为常见。
一些所谓的“大V”在网络中拥有很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他们发表的言论能够引起广泛关注,从而激起群体间的争议,并进一步加剧了群体间的分化。
1.扩大信息来源建议用户在网络上尽可能多地关注不同群体的内容,多方面获取信息。
同时,网络平台应该尽可能消除过滤气泡效应,使用户能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信息。
2.减少认知错误互联网上信息的“海量”特点让用户容易陷入“群体谬误”,从而导致思考和行为出现错误。
为了减少这种错误,需要在网络平台上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和发现,提高用户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强化社交责任网络平台应该加强社交责任的强制执行,鼓励用户发表具有同情心、包容性和相互尊重的言论,提高用户交流的道德水平。
同时,平台应该加强对恶意用户和低素质用户的管控,确保网络空间的规范化和良性发展。
结语:网络群体极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
加强网络群体极化机制和治理研究,对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和建设良好的社会网络空间至关重要。
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
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表达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
然而,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也使得网络舆情演化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群体极化现象便是其中之一。
群体极化,指的是在群体决策或讨论中,个体意见趋向于群体内更极端的立场,从而导致群体决策偏离理性、客观的状态。
这一现象不仅可能影响公众对事件的正确认知,还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过程,探讨其产生机制、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以期为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对网络舆情演化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明确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舆情演化中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对网络舆情演化的影响。
本文还将从信息传播、用户心理、社会环境等多角度探讨影响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因素,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
针对群体极化现象,本文将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政府、企业等相关机构在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网络舆情演化的内在规律,为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期待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相关学科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公众意见、塑造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中,群体极化现象尤为引人注目,它描述了群体决策过程中个体意见向群体内极端立场靠拢的趋势。
因此,对于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群体极化现象进行了深入探索。
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群体极化对社会共识形成和群体行为的影响,例如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出,群体决策往往倾向于极端立场,导致群体极化现象。
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则侧重于探讨群体极化产生的心理机制,如从众心理、权威效应等。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调研报告: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调研报告: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标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调研报告: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摘要:本调查报告是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进行的一项研究,旨在了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现状和原因,以及采取适当措施应对这一现象。
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我们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极化原因、影响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
结果表明,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的普及,意识形态冲突的加剧以及大学生自身心理状态等因素,都对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极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引言:1.1 背景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要力量之一,在网络时代深受网络信息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多样性也随之增强。
然而,随着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意识形态冲突与对立现象也逐渐增多,引起人们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关注。
1.2 研究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为高校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议。
二、研究方法:本调研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个案分析、访谈等。
通过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认同程度、网络使用情况、信息获取途径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科学客观的态度探讨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原因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
三、调研结果分析:3.1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原因(1)网络媒体的影响:网络媒体的普及,导致信息来源单一,易造成思维定势,加剧群体极化。
(2)社交平台的作用:社交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表达意见的渠道,但也可能加剧意识形态冲突,并强化群体极化现象。
(3)意识形态冲突的加剧:社会问题和价值观之间的分化,引发了大学生的矛盾和对立。
3.2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影响(1)社交关系受影响:群体极化使得大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受到限制。
(2)学习氛围下降:意识形态极化会导致学习氛围的下降,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3)心理问题增加:大学生群体极化可能造成心理问题的增多,如焦虑、抑郁等。
3.3 解决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建议(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辨识能力,增强其信息判断能力。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_刘青
2013 年 5 月第 3 期May 2013No.3北京警察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Police College【社会治安】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刘 青(北京警察学院,北京 102202)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网络极化现象的相关研究文献及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总结出从传播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不同角度分析网络群体极化这一现象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综述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58(2013)03-0056-04网络群体极化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复杂问题。
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研究群体极化的学术论文有一定的数量,但是有关网络群体极化的学术论文却很少。
在已出版的著作中,也没有把网络群体极化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单列出来系统地加以研究,只是涉及了其中的一部分问题。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发散性、快捷性、自由性的特点,网络信息存在着信息来源多元化和缺少把关人等特点,使得过去不容易集合起来的个体在网络中变得更容易聚集。
在经历了近年来由网络舆情引起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后,研究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概念研究关于群体极化概念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詹姆斯·莫斯托纳提出的“冒险转移”。
他指出,如果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谨慎,那么经过讨论之后的群体意见会更为谨慎;如果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冒险,那么经过讨论之后的群体意见会更趋于冒险。
在此基础上,法国心理学家塞奇·莫斯科维奇最早提出了“群体极化”一词,他认为群体极化是一种意见在从多数意见中脱颖而出并逐渐极化的过程。
并且在《群氓的时代》中,他论述了群体极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认为:“当个人聚集在一起时,一个群体就诞生了。
他们糅杂、融合、聚变,获得一种共有的、窒息自我的本能。
他们屈从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自己的意志则默默无闻。
网络群体极化机制及治理研究
网络群体极化机制及治理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群体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网络群体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网络群体的极化现象。
网络群体极化指的是在网络上形成的两个相对立的观点或阵营,它们往往以激烈、对立的方式争论,难以达成共识。
在面对网络群体极化问题时,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网络群体极化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外两个层面。
内因主要是个体的认知偏见和信息过滤算法的作用。
个体在获取和传递信息时,往往会有一定的认知偏见,倾向选择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而忽视相反的观点。
而信息过滤算法则会根据个体的历史行为和兴趣给予其相似的信息推荐,使得个体更加偏向于自己已有的观点。
外因方面,网络社交平台的算法和用户自由选择也会对网络群体极化产生影响。
算法会根据用户的点击和分享行为给予其相似观点的推荐,用户也倾向于与自己持相似观点的人交流。
网络群体极化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网络群体极化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对称。
在网络极化现象中,不同阵营的观点往往会被夸大宣传,给人一种认为某一方观点占据绝对多数的错觉。
这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平衡和错误传播。
网络群体极化也容易破坏社会的凝聚力和信任。
一些极化现象反映了社会对某些问题的分歧和矛盾,这种分歧和矛盾容易扩大,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网络群体极化也容易导致个体的认知偏见加深和思维的固化。
个体在与相似观点的人交流中,可能会加深对自己观点的坚持,并对不同观点持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
为了解决网络群体极化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对个体的认知偏见进行引导和调整。
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培养个体辨别信息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理性和客观的思维方式。
网络社交平台应该优化自己的算法,减少给用户的推荐信息中的极化倾向,提供更加多样化和客观的观点。
应该鼓励用户与不同观点的人交流,提供互相理解和共识的机会。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网络群体形成理性、开放和包容的氛围。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对策分析--以人肉搜索为例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对策分析--以人肉搜索为例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指的是在网络上存在着两个极端立场的群体,他们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和对立,并容易形成排斥和敌对情绪。
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多种可能的原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1. 情感化表达:网络上容易发生情感化表达的现象,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距离,人们往往更容易表现出自己的情感面,而不顾及实际情况和事实真相。
2. 信息冲击: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其中包含了各种观点、数据、消息等等,这些信息的数量和速度对于一般网民来说难以消化,容易导致信息过载,从而形成“信息筛选”的倾向。
3. 社交网络:社交媒体使得人们更容易形成类似于小圈子或社群的社交模式,由于社群内成员大多是同质化的,容易产生思维惯性和在群体中的自我验证偏差,进而形成体系内逐渐极端化的观点。
以人肉搜索为例,其本质是由无关人员在网络上追逐寻找某个目标的过程,往往容易造成对目标个人的侵权和隐私泄露,甚至还可能未经事实核实达成错误结论和误导他人。
这种现象往往会引发大量网民的热议和分立,形成两个群体之间的对立。
为了应对网络舆论极化的现象,以下是一些不同的对策:1. 增加网络知识普及率:通过针对网民的网络知识普及宣传,提高网民对于网络安全、信息真实性和保护个人隐私等问题的关注和认识,减少信息过载和舆论极化。
2. 强化网络监管机制:采用更督促力度的监管机制,例如相关法律与规范,明确网民的责任和权利,规范网络社区,对于未经证实的舆论传播,能够及时阻止和打击。
3. 搭建多元化的舆论平台:在网络上鼓励多种观点的流通和交流,让不同观点的人民能够进行有建设性的互动与讨论,而不是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两个立场对立的群体。
总之,面对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需要从多种方面出发,加强安全教育、改进监管制度,并加强多元化的舆论平台建设。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极化现象表现为舆论集中于某一极端立场,而且不同立场的群体之间相互对立和难以沟通。
这种极化现象不仅会加剧社会矛盾,还会对社会稳定和和谐造成威胁。
如何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入手,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1.1 信息过滤和信息茧房效应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但同时也存在信息过滤和信息茧房效应。
信息过滤指的是人们更倾向于接触和相信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
信息茧房效应则是指人们在某些特定的网络环境中,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会不断地被强化,导致人们更加极端化。
1.2 群体认同和情绪共鸣网络上的群体认同和情绪共鸣也是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在网络上,人们容易聚集在与自己观点相似的群体中,与其他观点相悖的群体形成对立,而且在这种群体中情绪共鸣往往更为强烈,导致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更加激烈。
1.3 政治化和商业化倾向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还与政治化和商业化倾向有关。
在政治人物和政治组织的操作下,网络舆论被操纵,导致舆论分裂和对立更加严重。
一些商业机构也会通过精准营销和信息渗透来推动群体极化,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2.1 提高信息获取的多样性为了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可以从提高信息获取的多样性入手。
在政府层面,可以通过加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煽动性言论的传播。
也可以引导公众多元化地获取信息,提醒公众注意信息茧房效应,多角度看待问题。
2.2 加强网络舆论治理的制度建设加强网络舆论治理的制度建设是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关键。
政府可以加强网络舆论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规范网络媒体的运营行为,明确网络舆论的道德底线,确保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
141Internet Security互联网+安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
网络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和社交的平台。
但网络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风险,如网络沉迷、网络暴力等。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学校应该重视网络管理,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并防范网络安全风险。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表现特征群体极化现象最早由美国学者J.斯托纳(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1],之后在网络环境下的群体极化概念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C.桑斯坦(Cass Sunstein)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中提出。
随着5G 时代的到来,微博、小红书等APP 为“意气相投”的大学生提供了发表观点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承担了事件发酵的功能。
在这些平台上,大学生们经常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频繁地发帖、回帖,使得在最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支持者,进而导致群体极化的现象。
具体呈现以下特征。
在微博热搜话题、高校超话等易引起群体极化的热点话题场域中,大学生凭借着网络上片面的报道和尚未成熟的辨别能力,较难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从而导致部分学生盲目站队与群体观点出现话语垄断的偏激倾向。
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表达空间,使得他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符的资讯,并且普遍不愿倾听与自己立场不一致的声音。
对于一些批判的声音,他们往往不在乎,而是享受自己的观点被众人认同与肯定的喜悦。
当大学生的观点与绝大多数群体观点不一致时,为了避免被孤立与排挤,少数学生选择沉默,或者改变自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身原有观点,选择与群体观点一致,这最终导致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极化现象。
当大学生的观点与言论遭到质疑,或者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群体内一些不理智的成员会采取人肉搜索、电话骚扰、个人信息曝光等暴力极端的方式进行反击,从而导致网络暴力等实际行动的发生。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及理性应对措施探讨
容 易被 聚 集起 来。近 年来 , 大 量网络 事件 在 互联 网空 间爆 国逐 渐 受 到重 视 。 发。面对 频发 的群 体事件及 网络 暴力 , 美 国学者 卡特 ・ 桑斯 “ 极 化”的概念 源 自政治 科学领域 , 意 指个体 民众对于 坦认为, 网络与极端 行为有 紧密的联系。川此后, 国内外均有 特 定 话 题 、政 策 的 立 场 被 他 们 所 属 的 党 派 的 理 念 所 限 制 , 特 学者就 网络群体极化效 应进行探讨。
网上 搜 索 , 仅有2 4 9 0条结 果 , 但 近 五年 论 文 数 量 呈 显 著上 升 的趋 势 。
华南理 工 大学 的苏宏元教 授在 《 网络传播 学导论》中提
作 用 。无论 是 尼 泊 尔 地 震 、英 国 脱 欧 、 2 0 1 6美 国 大 选 这 种 本 到 ,“ 中 国 网 民 群 体 极 化 倾 向 相 当严 重 , 主 要 体 现 在 两 个 方
总体 来说 , 境 内学界 对互联 网群体 极 化 的研 究相 对偏 少。2 0 1 7年3月, 笔者以 “ 互联 网+群体极化 ” 为关键词在知
一
、
引言
( 一 )“ 群 体 极 化 ”现 象 的研 究 价 值 探讨 近几 年来, 互 联 网在 国 内 外 各 种 大 事件 中都 发 挥 了重 要
( 二) 研 究 现 状 及 文 献 综述
定群体 的意识形态分歧 日趋 严重 。
美国哲学 家卡斯 ・ 桑 斯坦将 群体 极化定 义为:“ 参与协 而这 极 “ 群体 极化 ” 的 概 念 首 先 由美 国 哲 学 家 卡斯 ・ 桑 斯 坦 提 商 的成 员 在 群 体 讨 论 结 束 后 的观 点 会 变 得更 加 极 端 , 出, 并将 研 究的视 角转入到 互联 向 方 向往 往 和 参 与 群 体 讨 论 之前 一 致 。” 他 认 网群体 极化 ” , 桑斯 坦首先普及了 “ 信息 回音 室”的概 念 : 互 为群 体极 化产生的原 因主要有 二: 其一 , 在 大部 分参与者都 联 网科技 的发 展、“ 私 人定 制”的流行 使得 我 们更容 易 “ 过 持类似观 点的 “ 小团体”中, 网民倾 向于对符合他们观点的、 滤” 掉不 感兴趣 的信息 , 在 “ 信 息回音室 ” 中, 我 们 以为 自己 “ 可信 的” 的论点进行积极 的回应, 从而不符合 这些参 与者 的观点是主流 , 实际上这是一种假 象。 ’ 观点的论点就 显得更 为 “ 不可信 ” 其二 ,“ 沉默 的螺旋 ” 效 桑斯 坦认 为, 这种 “ 私人定制” 会使得用户无形 中加强了 应使然。
网络群体极化机制及治理研究
网络群体极化机制及治理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群体的规模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然而,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也在不断加剧。
网络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兴趣、价值观和态度的人们形成了一个集体,并对与其不同的人、群体或观点持有反对态度的现象。
网络群体极化不仅会导致网络空间中信息的单一化,更会引发社会恶性事件,严重危害社会稳定。
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方面因素。
首先,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个体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选择加入自己兴趣或价值观相同的群体,并与其他群体相互对抗,从而形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其次,社会心理因素也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的重要原因。
人类天生有将自己归为一群体并排斥他者的心理趋向,这种心理因素在网络空间中也得到了体现,更加剧了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
此外,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利用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进行选举操纵,商业利用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进行市场划分等。
网络群体的极化现象应得到有效的治理。
为此,必须从多个层面采取相应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建立合适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空间,加强对虚假信息的监管,严格打击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其次,互联网企业应该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建立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管理,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干预等方式,防止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
最后,个体也应该自觉遵守网络礼仪,摒弃不良的网络行为,积极发声,推动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总之,网络群体极化是网络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正确看待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有效治理,是保证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
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述评终极
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述评摘要:随着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网络群体”这一名词开始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群体行为容易产生极化性事件,在网络社会的条件下,这一现象更加明显。
然而,网络群体极化的现象越来越多,但相关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研究方法单一和理论构建不完善等问题。
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对现有研究的进步性与不足之处进行评析,并对笔者关于网络群体极化中的社会心理学这一研究前景作出阐释。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群体价值取向,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社会化的特征促使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极化性事件与价值取向“移植”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中,虚拟的网络也成为人们“本性表达与释放”1的社会平台。
网络群体极化、网络群体性事件以及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关联十分密切,将社会热点问题搬到网络上便被迅速地传播与放大,由于社会矛盾的冲突与碰撞,就会引起事件的相关人员和非相关人员的集体关注,并试图以群体行为和极化的价值取向来影响事件发展的走向,随着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群体极化”现象越来越多。
比如在国内, 2009年上海“错钓案”、2013年陕西交通执法人员带名表事件、2015年99%访民“精神病”说、2016雷洋案以及八达岭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等。
在国外,2011年“阿拉伯之春”事件、2014年“冰桶挑战”事件等。
2005年到2016年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趋势笔者自注在查阅和了解国内外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之后,笔者发现随着网络社会化的发1宋嘉庚:《网络群体极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0年,第7页。
1 / 9展,网络群体性事件引发的群体极端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如上曲线图所示。
在国内,从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开始,网络群体极化开始缓慢出现在网络社会中,从2012年开始,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开始迅速增长,到2016年,网络群体极化事件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爆裂式的开始传播发展,长了10倍左右。
最新-网络传播的群体极化现象综述 精品
网络传播的群体极化现象综述摘要网络几乎具备传统社会的一切要素。
传统社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中广泛存在且具有新的特点。
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特点剖析入手,分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几种类型产生原因一是网络本身的特点,它是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二是外在力量,它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起推动作用。
并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几条建议。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虚拟性;互动性;超越空间;;;网络媒体从诞生之日起,就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行为方式。
如果说网络10时代,信息是网络传播者编辑、定制并向受众传播的话,20时代每个网民则成了网络内容的供应者、参与者。
网民通过积极主动的出击,在网上攻城掠寨,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和话语空间。
网络媒体的个性化特征被技术进步催化后,在网上建立家园与话语空间的同质性群体广泛形成。
这些同质性群体形成诸多利益共同体,当其利益受到侵害时,这个共同体就易形成一种群体极化现象,共同反击并争取他们应得之利益。
一、群体极化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最早是由詹姆斯·斯通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的,含义是指在群体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群体极化现象和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1895年出版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所描述的群体无意识有异曲同工之妙。
斯通用三大理论支持他的观点一是群体决策规则,他认为人们在团体中作冒险决定将觉得较自在,因为其行动之责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员;二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一种想要被群体所接受及喜爱的需求,将使个体顺从群体之一般意见;三是讯息影响论,由于这些讯息倾向于支持成员的最初观点,人们会听到更多支持其主张的理由,群体可使成员确信其原来之观点,因此导致更加极端之意见。
斯通发现这种现象时,网络还未诞生。
对照斯通的观点,网络难以符合他的三大支撑观点。
事实上,网络上存在更多的非理性偏执行动。
网络群体极化机制及治理研究
网络群体极化机制及治理研究
现代社会发展,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央、地方、家庭甚至个人,得以以更自由和高效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产生了网络群体。
网络群体受到了明显的极化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非正常社会问题,使得极化在社会中显得尤为突出。
网络群体的极化主要源于信息结构的不均,人们会 fixer 在同样的信息圈之中,从而导致社会秩序的改变。
在开放的网络群体中,紧密的观点倾向有可能出现极化现象,而这种极端的观点得以提升,也容易影响到其他参与者,从而导致社会极化现象的非常容易形成。
要有效控制网络群体中的极化状况,首先需要建立不受个体国家、宗教和政治所限制的沟通平台,确保所有参与者均可以获得客观和公正的信息,从而保持信息流动和立场更加中立,并且以真实而非极端的观点来交流和讨论。
同时,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方法来消除思想失衡的情况,实施专业的全球信息推送系统,改正极化现象,使网络群体改善思想倾向,实现社会的更加和谐。
此外,政府也应该加强对网络群体的治理力度,建立适当的管制机制和法律法规,监控和打击网络无道的行为,坚持道德审美教育,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防止过度极化现象的出现。
网络群体极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必须引起重视。
只有深刻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潜在的危害,才能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阻止极化的加剧,使社会更加和谐、安宁。
网络群体极化机制及治理研究
网络群体极化机制及治理研究网络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在某一议题或观点上持有极端的意见和立场,并且互相排斥、对立。
网络群体极化是信息爆炸、社交网络快速发展等因素导致的一个现象,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和广泛性,对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网络群体极化的机制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信息过滤算法和推荐系统的运作,使得用户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符的内容,形成“信息狭隘化”,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对立。
网络匿名性使得用户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极端观点,同时也使得网络上的讨论更加激烈和偏激。
社交媒体等平台的群体化特征和传播机制,也是网络极化的推手。
心理学因素如陷阱思维和群体认同,以及社会因素如经济不平等和种族隔离等,也会影响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和发展。
针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需要进行有效的治理。
政府和社交媒体平台应加强监管,遏制网络谣言和假新闻的传播,加强对有害信息的过滤。
教育机构应注重网络素养的培养,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解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群众的信息辨别能力。
社会各界应加强互联网伦理建设,倡导理性讨论和多元声音,减少极端观点的传播。
加强社会信任和彼此理解也是减少极化现象的重要途径。
在治理网络群体极化过程中,需要注意平衡多种利益和原则。
一方面,要保障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避免对异议声音的打压和封锁。
要设立相应的法律和规范,来限制网络暴力和仇恨言论,并保护人们的人格尊严。
要建立和完善有序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网络极化问题。
网络群体极化是一个复杂的现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进行治理。
通过加强监管、培养网络素养、倡导理性讨论等措施,可以减少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和发展,促进和谐稳定的网络社会。
治理网络群体极化也需要平衡多种利益和原则,确保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有效保护社会成员的权益和尊严。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网络舆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在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舆论中,两个或多个群体由于意见不合而逐渐形成对立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网络舆论的秩序,也对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围绕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以及治理对策展开讨论。
一、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1. 社会分裂与利益冲突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往往源于社会的分裂与利益冲突。
在当前社会,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存在巨大差异,这导致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这些矛盾与冲突被放大并在网络舆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从而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2. 网络信息泛滥与引导网络信息泛滥与引导也是导致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网络时代,随着各种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同时大量的信息也容易受到人为引导和操控。
一些媒体和组织利用网络平台对信息进行筛选、编辑、引导,有意识地放大矛盾与冲突,从而制造舆论热点,激化群体之间的对立与分裂,促成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加剧。
1. 虚拟社交平台的迅猛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普及,各种虚拟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迅速崛起。
这些平台为人们提供了表达意见、进行互动交流的便利渠道。
在这些平台上,各种观点和信息交织在一起,造成了信息过载和认知负荷,容易引发群体的极化现象。
2. 算法推送与信息茧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性化算法推送已经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的标配功能。
这种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喜好和点击记录,为用户量身定制信息流,使得用户只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这种信息茧房的存在,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孤岛更加严重,容易导致群体观点的极化。
1.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针对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可以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来加强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
作者:周田溆
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5期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国内网络集体群化现象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回顾和分析,认为“现状、诱因和引导”是网络群体极化研究的主题。
由于网络给舆论主体提供了一个新型的交流平台,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促使了网民的聚集,同时也导致网民群体出现极化倾向。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全媒体公民新闻
在网络这一开放的领域里,网民们对某个观点或某件事情可以自由发表评论。
但网络无中心、发散式、多向度的特点,也带来网络把关人缺失、信息流向和舆论多元化等诸多问题。
群体极化在网络上发生的机率大大增加,不断发生的群体极化事件使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国内关于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研究者对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予以关注,如何控制其未来走向以及其对公民社会体系构建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是研究者采取实证方法对群体极化进行研究已经比较常见。
三是在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的环境下,群体极化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一、网络群体极化原因研究——群体心理与去个性化
1961年James stone在验证群体决策时发现:“如果一开始群体内成员意见比较保守的话,经群体讨论后,决策会变得更加保守;相反,如果个人意见趋于冒险的话,那么讨论后的群体决策就会更趋于冒险,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现象’”。
具体来说,网友的选择性行为使他们很容易发现与自己见解相似的讨论,造成群体极化现象;存在文本偏见的新闻或帖子由于其本身的某种倾向,不仅引来持相同或类似观点的网友发表意见,而且吸引更多不了解情况的网友关注并同意该观点,加强了群体极化;网络匿名状态下的群体心理,在讨论层层展开的过程中,这种激烈的情绪和观点不断复制,传染给其他成员,造成态度极化。
在理论研究方面,有研究者将网络传播中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机制归纳为——“沉默的螺旋”机制、协同过滤机制和群体感染机制。
具体来说,“沉默的螺旋”机制指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协同过滤机制是指受众面对互联网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并不是不加选择地接触,而是根据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兴趣爱好、阶级状况等因素进行选择,这就是选择性接触机制。
那些不为受众所喜欢或支持的观点在无形中就被过滤了。
在这种情况下,会强化网友本身所持有的观点,与其不同的
观点就会被过滤掉,从而加剧了舆论传播的单向性。
所谓群体感染机制,则是指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网络传播中的群体极化现象与群体感染有很大关系。
群体是一个“无名氏”,个人在群体中处在匿名状态。
这种集体无意识,使群体中个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所受刺激的影响。
群体间个体情绪的相互感染,使群体行为转向同一个方向。
还有学者从社会心理方面分析,认为是网络自身的特点以及由此造成的把关人缺失、现实社会中的矛盾为群体极化埋下了伏笔。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背后是社会问题的暗涌,社会情绪的反映、激化和宣泄。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引爆点往往是正义名义下的民族主义、同情弱势群体的心理、仇富仇官心理等等。
有研究者则认为网民们以其个人超强的信息筛选能力,在信息世界里选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商品,充分行使自己的“消费者主权”。
这时“e 见领袖”进一步过滤网上意见,并将越来越极化的意见扩散给更多的网民。
网络群体在一个无意识的弱智化过程中进行“形象思维”,在这一群体互动过程中,他们容易冲动,且易受暗示。
极化群体的这种“去个性化”,在群体决策中趋于一致,促发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二、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公民新闻与社会心理
群体极化现象是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这种传播方式促使了一个焦点新闻迅速传播放大。
全媒体时代,是不同媒体一起合奏“新闻交响曲”,正是由于不同媒体所具有的不同优缺点,才使得舆论监督变得“给力”。
尤其是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使得网络空间成为“意见的自由市场”,无论是网络社区论坛、博客还是微博、QQ 群,到处众声喧哗。
这些虚拟的网络社区每天都活跃着成千上万的网民,谈论着诸如房价物价、食品安全、劳动就业和官员腐败等大大小小的话题。
与传统媒体时代只是接受信息的“读者”、“听众”、“观众”不同,互联网时代的网民自身就可以成为新闻来源,他们有着更加简单易行的自我表达方式——这种自媒体的特性推进了公民新闻的产生。
对公民新闻学界还没有一个权威定义,根据《维基百科》有关条目的解释,“公民新闻”也称为“参与式新闻”,它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以上定义里的所谓“公民”,是特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
“我爸是李刚”就是大学生充分利用手机、网络在论坛上发布其所见所闻的公民新闻事件。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公民新闻都会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病态反应,但这种做法也毕竟是对公共空间的破坏,无益于形成理性的舆论氛围,需要我们警惕和尽力规避。
以“6·9 圣战”事件为例,韩国偶像团体Super Junior 的粉丝索取门票未果而谩骂、殴打展馆工作人员,该消息在网上曝光后,大量网友以“魔兽世界吧”为发源地,在天涯、猫扑等各大网
站出现网友有组织地反对Super Junior 及其粉丝的活动,并攻击多家韩国网站和明星贴吧,致其瘫痪。
而在凤凰网对网友的调查中,577065人约92.2%视其为爱国行为,只有不到8%的5 万人视其为炒作行为。
该事件由现实生活中一则扰乱公共秩序事件在网络中迅速演变成以“爱国主义”为旗号的具有破坏性的群体极化现象。
三、网络群体极化影响研究——权衡利弊与规范引导
研究者认为,对网络群体极化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从好的一面看,群体极化很可能让一些比较重要的理念成为现实,特别是在为公民争取较好权利方面,比如美国历史上的反种族歧视运动。
对整个社会而言,只要有不同意见不同团体就会产生争辩,只有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相互争辩,才能维护公民之间的利益。
从不好的方面来讲,过于类似的团体容易使成员有不受束缚的感觉,比较容易放纵自我。
情节严重的会对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
丹麦哲学家祁克果曾经说过,“现代社会重视的不是个人的意见,而是大众的意见,即所谓舆论。
人们很容易受到大众传媒舆论的影响而没有自身独特的见解,严重的会完全放弃自身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个人完全融入到舆论当中……往往以自己是某个组织成员为荣”。
网友将心中积淀已久的反抗情绪释放出来,极具个体倾向性和主观色彩,不考虑对社会造成多大危害。
在群体决策时,整个组织承担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组织成员就会比较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面对一些重要决策时会铤而走险,所以社会负面影响会更大,更持久。
通过对国内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网络开放性和匿名性带来了言论表达自由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的无序传播。
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和引导,促使网络群体的表达走向客观和理性,将有助于消除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①[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②王营,《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新闻世界》,2011(6)
③王龙珺,《浅析网络传播中的群体极化现象——从“我爸是李刚”说起》,《新闻世界》,2011(5)
④刘超,《简述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科教导刊》,2011(6)
⑤戴松、王小杨,《论诱发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主观因素》,《科技传播》,2010(2)
⑥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⑦戴笑慧、冷天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新闻记者》,2009(7)
⑧乐媛、杨伯溆,《网络极化现象研究———基于四个中文BBS论坛的内容分析》,《青年研究》,2010(2)
⑨郭光华,《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1)
⑩王邈、蒋一斌,《网络群体极化及其心战功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8)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新闻学系)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