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今生今世的证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今生今世的证据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17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本次说课将分为5个部分:1、说教材;2、说教学目标;3说教学重点难点;4、说教法学法;5、说教学过程。
首先是我的说课流程的第一步:说教材
《今生今世的证据》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乡关何处版块,是一篇自读课文。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和一般的思想作品有所不同,刘亮程并没有过多地抒情,他深藏自己的思乡情,显得克制,理智。
刘亮程是一位题材和风格都很独特的散文作家,他通过对西北农村的细腻描写,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对乡村,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对乡村日常生活意义的发掘,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冲突的反思。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研读文本,了解并深刻体会作者“家是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含义和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对场景的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
第三部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深刻体会作者“家是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含义和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
第四部分,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
1、讲谈法: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这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教学原则。
2、讨论法:提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
能力,使学生独立自主掌握知识。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获得认识的同时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等综合能力。
第五部分:教学过程
我将本环节分为5个部分
1、诗词导入
(PPT上展示余光中的《今生今世》)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过许多坎坷和悦耳的笑声,无论怎样,这些都是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的证据,它对我们来说是那么重要,证明过我的存在,今天我们就借助这篇文章来了解它的重要性。
通过相关诗词的展示,紧扣本文“今生今世”主旨,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到文章中来。
2、阅读思考
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1-3小节,想一想,作者苦苦寻觅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什么?以及在故乡时,他对这些:“证据”的态度如何?
在完成以上两个问题的探索之后,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作者寻觅这些证据有何意义?请1-2组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这一部分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曾经的故乡事物是生命历程的证明”这一主题,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3、品读鉴赏
学生齐读课文4-5小节,请1-2名学生概述4、5小节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许多生活场景?品味作者对场景的细腻描写,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并不是雷同的,故乡对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不可替代的道理”。
4、讨论探究
自由读课文第6-8小节,首先回答问题:作者寻觅今生今世的证据的结果是什么?归纳出任何事物都会随时间归于沉寂的结论。
在完成了以上问题的探索后,思考“既然任何事物都会归于沉寂,那么证据对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虽然文中含蓄地说证据是否变得毫无意义,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对故乡的爱更多的是心中的感觉。即使物化的痕迹留不住,但它们会长留人们心中,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
(家园一方面是指具体的家园,另一方面是指精神的家园,家园是精神归宿的代名词)5、总结升华
总结课上讲过的内容,给学生时间讨论,并揭示人生哲理,鼓励学生重视精神修养,为自己建构一个精神归宿,真正证明自己活着。
人无法选择生活,但可以选择记忆。对于刘亮程来说,这个村庄不仅是他终生所要表达的对象,更代表着他的生活和写作方式,是他的灵魂领地。
作业设计:结合自己的实际,以“今生今世”为题写一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