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
银行关于加强不良贷款管理化解贷款风险的实施意见
银行关于加强不良贷款管理化解贷款风险的实施意见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快速发展,银行业也面临了多重挑战。
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不良贷款管理,不良贷款对银行的财务稳定性和信誉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银行加强不良贷款管理,化解贷款风险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
本文基于银行关于加强不良贷款管理化解贷款风险的实施意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不良贷款管理制度建设银行要制定完善的不良贷款管理制度,尽可能避免贷款风险。
其中应包括贷款审批程序、贷款资质审查、风险评估、贷款追收等程序。
具体来说,银行应对客户的贷款申请进行谨慎审查,杜绝不良贷款的产生,并采取严格的风险评估程序,确保借款人有能力偿还并能够履行约定。
而对于不良贷款,银行也需要建立起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
在监管机构的要求下,通过划分产品类型及限制放款额度、防范一次性还贷风险、加大对不良催收力度等去降低亏损风险,建立起健全的风险管理流程和机制。
二、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银行应严格把控风险,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确保不良贷款风险最小化。
对于审批贷款、贷后管理、风险防控等流程都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来进行有效控制。
要通过设立分行长期部门,逐步实现分行的事中风险控制固定,提高一干与分行的事后责任,防范风险失控。
另外,合理的内部审计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银行应每年对所有部门及分支机构进行内部审计,将不良贷款情况定期报告总行,避免包庇着手化解不良贷款。
三、加强不良贷款风险处置不良贷款的风险处置是银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核心任务,其目的是尽快清理不良资产,减少不良资产对银行财务状况的影响。
对于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银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予以处置,如:小额借款逐户核对信息并上门催收,通过调整还款计划或延长还款期限等方式化解不良资产等。
一旦发现大额不良资产结构复杂的风险,应及时启动设立专项清收机构进行风险处置。
当然,化解不良贷款风险成本高,只有把不良贷款的比例降到一个合理水平,才能不断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
不良贷款防控措施有哪些
不良贷款防控措施有哪些随着人民生活需求的增多,现在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贷款行业。
例如最常见的银行贷款,人们可以用银行贷款来买房买车,只要准时还贷,信用不受影响就可以继续贷款。
有些人错误地贷到了不良贷款,那么不良贷款防控措施有哪些?以下是我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不良贷款防控措施有哪些1、加强准入管理。
在授信环节,做到科学核定总量、明确区分种类、严格遵循权限;在用信环节,做到深入调查、详细审查、充分审议、严格审批,提出行之有效的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在审查环节,探索建立独立审查制度、审查合议制度、审查学习制度以及审查监理制度。
2、加强预警监控。
风险预警是防范信贷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
要实现“零距离”预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提高监测的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3、加快信贷调整。
打死你信贷结构调整不能操之过中国,必须掌控好节奏和力度,防止在退出中形成不良。
4、加强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就是要不断发现营销机会和客户风险预警信号,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并付诸行动。
在密切监测风险变化的同时,做好对边缘贷款的动态跟踪和监测,制订完善的风险监控方案,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二、不良贷款的类型有哪些1、逾期贷款。
指逾期(含展期后到期)不能归还的贷款(不含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
2、呆滞贷款。
指逾期(含展期后到期)2年(含2年)以上仍不能归还的贷款和贷款虽然未到期或逾期不到2年但生产经营已停止、项目已停建的贷款(不含呆账贷款)。
3、呆账贷款。
指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进行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
三、不良贷款的主要成因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风险防范能力不强,不良贷款是银行贷款粗放式经营的必然结果。
从银行内部来看,导致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也是很多的,贷款粗放式经营是主要原因,信贷资产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是银行自我扩张的结果。
简单来说,贷款防控措施主要在防控、监控和贷后管理三个方面。
浅谈银行不良贷款化解难点及对策
浅谈银行不良贷款化解难点及对策银行不良贷款是指贷款违约或无法按时还款的情况,是影响银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化解不良贷款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关键举措。
不良贷款化解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需要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
不良贷款化解难点之一是高额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形成和使用。
由于不良贷款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银行需要设立相应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以应对可能的损失。
确定准备金的具体金额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结合不良贷款的风险特征、资本充足度、盈利能力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不良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使用也需要掌握度,避免过度使用导致银行资本实力减弱,影响正常经营。
不良贷款化解难点还包括资产处置难度。
银行通过处置不良贷款下降承担的风险,但是处置过程中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银行需要进行资产评估和定价,确定合理的处置价格。
银行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处置方式,如转让、公开拍卖、债务重组等,以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并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
资产处置过程中也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需要银行加强对市场和法律环境的研究和把握。
不良贷款化解难点还涉及到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加强。
银行在化解不良贷款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确保风险的及时发现和防范。
银行需要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和流程,确保风险的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
银行还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确保不良贷款带来的风险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防止内外部欺诈行为的发生。
银行还需要加强对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针对上述的不良贷款化解难点,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
在高额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形成和使用方面,银行可以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贷款风险评估和准备金计提工作,确保准备金的合理性和充分性。
在资产处置方面,银行可以加强对资产市场和法律环境的研究,提高资产评估和定价的准确性,选择合适的处置方式,提高处置效率。
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银行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思考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的不断壮大,商业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商业银行的业务运作中,不良贷款风险一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不良贷款不仅会对银行自身造成巨大的损失,也可能对整个金融市场和经济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不良贷款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
一、不良贷款风险的成因不良贷款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无法按时或者无法按约定的条件向商业银行偿还贷款本息,从而造成银行资产损失的风险。
不良贷款风险的成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借款人信用状况差。
借款人信用状况差是导致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借款人可能没有按时还款的能力,或者存在一定的违约记录,这些都会增加银行放贷的风险。
2. 不良贷款管理不善。
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如果管理不善,没有严格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容易导致不良贷款增加。
没有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和严格的贷款审查程序。
3. 经济环境变化。
经济环境的波动和变化也可能会影响到不良贷款的增加。
当经济处于低迷期时,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会下降,不良贷款风险增加。
4. 不当的信贷政策。
商业银行不当的信贷政策也可能会导致不良贷款风险增加。
过度放贷或者过度借贷都会导致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
1. 加强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风险评估、贷款审批、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
在风险评估时,要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以及抵押品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确保借款人有偿还贷款的能力。
在贷款审批和贷后管理环节,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借款人的还款情况,及时跟进不良贷款的管理,防止不良贷款的增加。
2. 加强内部控制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合规审查等。
通过强化内部控制,可以对贷款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从源头上控制不良贷款的风险。
商业银行还需要完善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风险预警和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贷款风险。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
浅谈新增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不良贷款通常是指该笔贷款到期后,借款人在未办理相关展期或转贷手续的前提下,未按照借款合同约定借款期限归还贷款本金及利息,形成贷款超出约定期限的一种现象。
一、新增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新增不良贷款检查,发现其形成原因主要归结为客观原因和主管原因两大方面。
客观原因表现在:第一,借款人收入减少,还款能力下降。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因素。
贷户自身经营管理不善、货款未能及时收回或产品大量积压,流动资金被占压,致使借款人经营困难、亏损、甚至停产,造成贷款逾期或无力还款。
第二,发展某种产品上存在“一哄而上”现象,即行业风险。
如:以黄安镇和唐庙乡为主要区域的木材加工业,因今年行情不景气,相互拖欠货款,外欠货款难以收回,抗风险能力较小,致使借款不能按期归还,形成市场风险。
第三,贷款用于购销货物、外地经营、承包工程,贷款后外出务工较多,有的农民以发展种养业为名,借款后外出打工,长时间不回家;有的跑回家乡信用社贷款,到别的乡镇或进城创业,游离于信用社的有效监控之外,给收贷工作带来难度。
主观原因表现在:第一,管理职能没有有效发挥。
部分信用社班子成员的在信贷管理上处于粗放型管理,重经营、轻管理,重规模、轻质量,重增量、轻存量,对于不是本人参与审查、审批的贷款,不能对每笔贷款的情况做到全面、及时的了解,放松了贷后检查及催收,对贷款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防控风险的意识薄弱。
部分信贷人员违规操作,借款手续存在瑕疵,存有个人征信报告中显示借款人有不良贷款记录、担保人超保证能力现象,形成贷款风险。
第三,“三查”制度流于形势。
部分客户经理贷款调查不深入、工作不细致,不能正确分析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结构和风险程度,只是围绕申请金额去做调查报告;贷款审查流于形势,审贷不分离,无贷款审查小组审批记录,审查意见不明确;贷后检查的形式重于实质,仅在贷后检查跟踪表上签个字了事,不能及时了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准确掌握贷款使用情况,致使贷款挪用、债务转移,不能根据风险程度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贷款逾期后,不能及时尽职催收,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尽职催收去化解风险。
2023年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防范措施
2023年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防范措
施
不良贷款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为了有效防
范不良贷款风险,2023年农村信用社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农村信用社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包括对贷款申请人的
信用评估和贷款项目的风险评估。
通过科学的评估,确保只有符合
一定信用标准和风险可控的申请人和项目才能获得贷款。
2.加强贷后管理
农村信用社在贷款发放后,应加强对贷款的监管和管理。
定期
对贷款进行检查,了解贷款使用情况,并确保贷款按时还款。
对于
逾期的贷款,要及时采取催收措施,以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和规模。
3.加强内部控制
农村信用社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风险管理制度、审批制度、内部监控制度等。
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确保贷款业务的风险可控和内部运作的规范。
4.加强信用风险教育培训
农村信用社应加强对员工的信用风险教育培训。
通过提高员工的信用风险意识和专业知识水平,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整体风险防范能力。
5.加强合作与信息共享
农村信用社应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与信息共享。
通过共享不良贷款信息和风险控制经验,提高全行业对不良贷款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综上所述,2023年农村信用社在不良贷款风险防范方面应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加强贷后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加强信用风险教育培训并加强合作与信息共享。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农村信用社降低不良贷款风险,保护金融机构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总结不良贷款经验-防范不良贷款发生
总结不良贷款经验,防范不良贷款发生——不良贷款/问题贷款案例分析主要内容:一、我行不良贷款概况及清收现状二、不良贷款/问题贷款的成因分析三、不良贷款/问题贷款案例分析四、不良贷款/问题贷款的防范五、经办授信业务如何尽职尽责一、我行不良贷款概况及清收现状今年以来,分行不断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力度。
截止8月底,已成功回收不良贷款本金合计8531.7万元,存量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开展顺利。
目前全行不良贷款余额4662.79万元,不良贷款率降至0.16%,信贷资产质量优良。
但自第二季度以来,逾期贷款有所回升,截止8月底,共有3076.75万元贷款跨月逾期,逾期转不良的压力仍然较大。
二、不良贷款/问题贷款的成因分析(一)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源是制度问题。
制度问题包括制度的漏洞问题、制度的执行力不足问题。
(二)每笔不良贷款的背后都有一系列“难以置信”的偶然事件,这些偶然事件的叠加形成了必然。
三、不良贷款/问题贷款案例分析(一)东莞市xx针织服装有限公司1、情况介绍东莞市xx针织服装有限公司为东莞市本地民营企业家创办的一家服装生产企业,主营业务为生产男女毛衫,自身拥有厂房、机器设备。
授信时总资产约一亿元,年主营业务收入约两亿元,采购生产方式包括自行接单生产、来料加工,销售方式主要销售给香港中介公司转美国市场。
我行以原材料、成品质押、零星机器设备抵押、股东保证的担保方式,给予借款人使用人民币1000万元开票额度。
在我行介入前,借款人已在他行以房地产抵押、核心机器设备抵押等方式融资4000万元。
某日,个别供应商上门催收货款未果,开始围堵厂区,借款人实际控制人全家随即逃匿,企业陷入停产状态。
根据目前了解,借款人受香港中介公司拖欠货款影响,导致资金链断裂。
2、经验教训(1)严格客户准入借款人属劳动密集型行业,行业竞争充分、无自身品牌,并且我行介入前核心资产已在他行抵押融资。
因此,在此重申客户的准入标准:符合“双优、双主”的要求;争取核心条件,成为主要合作银行。
国家银行监管部门:加强风险检测和防范,控制不良贷款增长
国家银行监管部门:加强风险检测和防范,控制不良贷款增长。
银行监管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风险检测,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及时预警和管控。
针对金融市场的波动,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不同风险类型的分析和预判,及时出台相应的调控政策。
在2023年,我们将会看到金融工具和产品日新月异,监管部门必须做到紧抓市场动态,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不利情况。
在防范不良贷款方面,银行监管部门也需要开展更加全面费用和有效性的控制措施。
在执行贷款审核过程和贷款风险评估时,监管部们应该采取更为严格和细致的手段,防止不良贷款的生成。
同时,加强对实际借款人的调查和评估,以提高不良贷款的发现和排除率。
要做到随时掌握贷款状况,确保中国金融市场不受不良贷款的波及。
其三,对于银行监管部门而言,强化风险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在监管方面进行改革。
监管部门应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管数据分析系统。
在对金融机构执行的规范和纪律检查中,不仅要依据前期的经验,还需要突出技术措施应用的重要性。
同时,该部门还需不断推广监管体制的改革和优化,确保监管制度更加完备和高效。
监管部门也需要在接下来几年召开有关金融行业的论坛和会议,通报金融市场情况和展望,以及细致分析金融监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定期进行评估也必不可少,同时,监管部门还需要深入跟踪和整理各项监管政策的执行效果,及时更新和调整各类政策,以确保银行业的流通和健康发展。
总之,加强风险检测和防范,控制不良贷款增长是银行监管部门的职责所在,也是中国金融市场安全发展的根本保障。
2023年,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进程中,银行监管部门需要跟进市场动态,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和不断优化监管体制,以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健运行。
防范和管控逾期贷款工作方案
防范和管控逾期贷款工作方案作为一种融资方式,贷款机构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企业的融资需求,也有利于贷款机构的扩大业务。
然而,随着贷款市场不断扩大,也有出现逾期贷款的情况。
逾期贷款不仅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也会影响贷款机构的稳定和声誉,这就需要采取防范和管控逾期贷款的措施来减小风险。
本文建议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制定防范和管控逾期贷款工作方案。
一、制定严格的贷款审核标准制定严格的贷款审核标准是防范和管控逾期贷款的第一步。
在审核贷款申请时,要认真把关借款人和担保人的信用情况、还款意愿、还款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也要逐步有计划地扩大贷款规模,做到:“小额为主,分散风险;大额为辅,控制风险。
”二、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帮助贷款机构更好地预防风险。
贷款机构应建立日常管理制度,围绕担保方式、信用评估、流程操作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同时,还应细化贷后管理流程和程序,包括逾期预警、催收、法律诉讼等方面,确保不良贷款能得到及时处理。
三、加强贷款利率管理加强贷款利率管理可以帮助贷款机构控制逾期贷款风险。
适当抬高逾期贷款的利率可以让借款人明白逾期会给自己带来高昂成本,从而促使其积极地还款。
当然,利率定高也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权威部门的监管,避免因规定利率过高导致社会反弹。
四、加强对担保物品的管理担保物品是保障贷款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担保物品的选择上,贷款机构应当采取科学、开放、公正的原则,根据其价值、稳定性、市场流转性等因素进行选择。
此外,对担保物品的管理也应保证能够对其稳定性、状态及时进行监管,为做好风险控制提供有力支撑。
五、实施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预警机制是及时预警、监测和防范逾期贷款的手段。
通过设置预警指标和预警流程,及时识别逾期贷款风险,并进行防范控制。
此外,贷款机构还可以与借款人建立友好联系,建立一种互相体谅和信任的关系,加强沟通,及时掌握其经济情况,建立更为紧密和合作的关系。
综上所述,防范和管控逾期贷款是贷款机构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
清收不良贷款措施及建议
清收不良贷款措施及建议一、清收不良贷款的措施及建议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不良贷款成为银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清收不良贷款是银行业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举措,以下是一些清收不良贷款的措施及建议。
1. 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银行应该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通过建立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加强对贷款项目的审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预测潜在风险。
同时,银行还应定期对不良贷款进行风险评估,确保风险的及时识别和处理。
2. 加强债务人的监督管理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应加强对债务人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的贷后管理制度。
这包括加强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评估,定期进行还款情况的跟踪和监管,及时发现还款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政府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对银行清收不良贷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法律程序,加强对债务人的法律追索权利,并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和监督。
4. 加强资产管理和处置能力银行应加强资产管理和处置能力的建设,建立起专业的清收团队。
这包括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提升清收能力和效率,制定合理的处置方案,并通过拍卖、转让等方式尽快处置不良贷款。
5. 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清收银行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
这些第三方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的清收服务,通过多方合作,提高不良贷款的清收率和回收率。
6. 加强与债务人的沟通和协商银行应加强与债务人的沟通和协商,寻求双赢的解决方案。
这包括与债务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了解其实际情况,帮助其解决还款问题,避免不良贷款的进一步恶化。
7. 鼓励债务人主动还款银行可以通过一些措施鼓励债务人主动还款。
这包括提供优惠政策,如减免利息、延长还款期限等,帮助债务人缓解还款压力,增加其还款意愿。
8. 加强风险分散和防范措施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应加强风险分散和防范措施。
这包括合理控制贷款规模,加强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的贷款分布的监控,降低风险集中度,防止不良贷款的扩散和蔓延。
不良贷款风险化解方案
不良贷款风险化解方案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业务不断扩大,不良贷款风险也越来越突出。
为了有效化解不良贷款风险,银行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应对。
本文将探讨一些可行的不良贷款风险化解方案。
一、风险分析与分类要化解不良贷款风险,首先需要进行风险分析与分类。
通过对不良贷款的原因和风险程度进行全面评估,将不良贷款按照风险大小进行分类,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化解方案。
二、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是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重要一环。
银行应当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测和预测不良贷款风险,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化解。
三、加强内部控制银行需要加强内部控制,防范和规避不良贷款风险。
应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和流程,加强对贷款申请人的审核与尽职调查,确保贷款风险可控。
四、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在不良贷款风险化解方案中,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审批过程中,应严格遵守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审批环节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杜绝不良贷款产生的机会。
五、加大不良贷款追偿力度对于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银行需要加大追偿力度,以减少贷款损失。
可以通过强化催收措施,与借款人进行积极沟通,采取法律手段等方式,力争挽回损失。
六、设立不良资产处置中心为了有效处理不良贷款,银行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不良资产处置中心。
该中心可以负责制定有针对性的资产处置方案,加大处置力度,实现不良资产的有效处置和变现。
七、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要化解不良贷款风险,银行还需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设。
可以通过培训员工、引进专业人才等方式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确保银行在面对不良贷款风险时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
综上所述,不良贷款风险化解是银行业务中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风险分析与分类、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内部控制、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加大不良贷款追偿力度、设立不良资产处置中心以及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的综合应用,才能够有效化解不良贷款风险,保证银行业务的安全稳定发展。
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如何防控
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如何防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业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资金的储蓄、贷款和中间业务等职能,但同时也面临着不良贷款风险的挑战。
不良贷款风险对银行业的稳定经营和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银行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防控不良贷款风险。
首先,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体系是银行风险防控的基础,包括风险管理结构、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管理工具等。
银行应明确风险管理的责任和权限,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并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流程,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此外,银行还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和评估各类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银行应加强风险评估和审查。
在贷款审批过程中,银行应严格遵守贷款审查制度,对借款人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对其信用状况、还款意愿和偿还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
银行还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贷款业务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贷款业务的合规性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此外,银行还应定期对贷款资产进行风险分类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的不良贷款。
第三,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监管和应对。
风险监管是银行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包括对银行风险状况的定期检查和评估,以及对风险事件的监测和预警。
银行应积极配合监管机构的工作,主动接受监管,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确保监管机构对银行风险状况的准确了解。
一旦发现风险事件,银行应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包括暂停贷款业务、催收不良贷款、加强风险防范等,以降低风险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最后,银行应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
内部控制是银行风险防控的重要手段,包括对贷款业务流程的规范和控制,以及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银行应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同时,银行还应加强对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类风险。
综上所述,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的防控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评估和审查,加强风险监管和应对,以及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
浅谈银行不良贷款化解难点及对策
浅谈银行不良贷款化解难点及对策随着金融机构不断扩大业务范围,银行不良贷款也随之增加。
不良贷款不仅会让银行资产质量下降,还可能导致银行利润大幅减少,进而影响到市场信任。
如何化解银行不良贷款是当前金融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
本文将从难点和对策两个方面来谈谈银行不良贷款的化解问题。
难点1.难以发现不良贷款。
银行虽然开发了多种风险监测系统,但是不良贷款的判别难度依然很高。
有的客户违约现象不明显,需要借助银行人员的临场经验和对风险的敏感度。
2.容易导致达不到预期效果。
银行不良贷款化解需要制定公正、科学、有效的方案,但是方案的实施效果并不能像预期的那样稳定,很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一拖到底”。
3.难以挽回损失。
由于繁琐的诉讼程序和手续,许多不良贷款最终难以收回,导致银行损失沉重,无法弥补。
对策1.风险防范措施。
保持银行资产质量稳定是防范不良贷款发生的关键。
除了强化贷前风险评估,更要完善贷后风险评估,实施科学的分类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信用风险。
2.优化机制。
银行应该开发多元化工具,创新金融产品,从而有助于提高盈利水平,以充实资本,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3.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
银行的内部管理和控制必须得到强化,包括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加强对金融产品的管理和监督,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风险。
4.有效化解不良贷款。
银行应该尽快制定化解不良贷款的方案,例如优化法律程序、积极催收和提供诉讼服务等,以确保不良贷款尽早得到解决。
同时,银行可以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不良贷款置换、债务重组等合作。
总的来说,银行不良贷款化解是一个系统性的项目,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银行应该优化机制,提高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同时要求政府加强监管,提供必要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切实降低不良贷款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引言不良贷款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过程中,因借款人违约或还款能力不足等原因,出现违约或逾期还款的贷款。
不良贷款的形成对金融机构和整个经济体系都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分析1.经济因素–经济周期波动:经济下行周期中,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还款能力减弱,容易导致不良贷款增加。
–行业结构调整:某些行业面临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变化等问题,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不良贷款风险上升。
2.借款人因素–资金链断裂:企业由于资金周转困难,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导致不良贷款的形成。
–经营管理不善:企业由于管理不善、决策失误等原因,盈利能力下降,借款偿还能力减弱。
–个人消费过度:个人负债过重,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3.银行因素–不合理的信贷政策:银行过于宽松的信贷政策导致贷款风险增加,容易形成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管理不善:银行在贷款审批、风险评估、贷后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不良贷款的形成。
不良贷款对策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风险管理–完善信贷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信贷政策,控制信贷风险,避免过于宽松的信贷条件。
–强化风险评估:加强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估和审核,确保贷款的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
–加强贷后管理:建立健全的贷后管理机制,及时跟踪借款人的还款情况,发现问题并采取及时措施。
2.优化金融服务–提供定制化贷款产品:根据借款人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和推出灵活的贷款产品,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加强金融教育:提供金融知识和理财规划的教育培训,增强借款人的风险意识和还款意识。
–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为借款人提供更便捷、高效的贷款体验。
3.健全监管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不良贷款的界定、处置和追责等事项。
–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提高监管效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贷款风险。
总结不良贷款经验防范不良贷款发生
总结不良贷款经验防范不良贷款发生不良贷款是指无法按时按约还款的贷款,对银行及整个金融体系都会造成重大影响。
为了防范不良贷款的发生,我们需要总结一些不良贷款经验,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和整个金融系统的利益。
首先,个人借款人需要建立正确的借贷观念。
借款不是一种消费方式,而是一种金融工具,应该用于有明确的回报和增值的投资,而不是用来满足一时的消费欲望。
借款人应该根据自己的还款能力来决定借款金额和期限,不要过度借款导致无法按时还款。
其次,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该加强贷款审查和风险评估。
在借款人申请贷款时,应该对其信用历史、资产状况、还款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借款人具备偿还债务的能力。
同时,对借款用途进行审查,确保资金不被用于高风险投资或非法活动。
再次,建立完善的贷后管理制度。
贷款发放后,银行应该进行跟踪和监督,确保借款人按时还款。
如果借款人出现资金状况不佳的情况,银行应及时与其沟通,了解情况,并帮助其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
如果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银行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还款计划、催促借款人还款等,以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此外,加强金融监管和法律保护。
政府应建立严格的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按照规定进行贷款审查和贷后管理。
同时,应加强法律保护,对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进行打击,并加大对担保人的保护力度,防止贷款滥用和丧失信用的情况发生。
最后,提高金融教育水平。
培养借款人正确的财务管理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金融素质教育,提供贷款知识和金融消费指导,帮助借款人合理规划贷款和还款,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总之,防范不良贷款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通过建立正确的借贷观念、加强贷款审查和贷后管理、加强金融监管和法律保护,以及提高金融教育水平,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保护我们自身和整个金融系统的利益。
信用社不良贷款的防范与化解
信用社不良贷款的防范与化解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在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由于体制不顺,产权不清,管理不规范,以及历史、政策和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始终是困扰农信社发展的一大顽疾。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不良债权问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关系到农信社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
本文从不良贷款成因入手,结合工作实践,试图就化解不良贷款、保全农信社债权以及加强不良贷款内部防范作粗浅的探讨。
一、农信社不良贷款的主要成因导致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行社脱钩遗留问题、行政干预、企业逃废债务等外部原因,也有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等内在因素。
具体表现在:(1)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和不当的行政干预引致不良贷款;(2)农信社经营政策不明确,地方经济环境不稳定,企业管理不善,引发不良贷款居高不下;(3)借款人信用意识差,社会信用环境恶化,造成大量信贷资产“沉淀”;(4)农信社自我约束机制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贷款缺乏有效管理和控制,导致信贷资产持续恶化;(5)现行的司法制度不健全,法律手段软弱,无法保证贷款本息的收回。
二、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化解措施目前,解决农信社不良贷款问题,可考虑如下几种措施和方法:1、可借鉴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的做法,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资产管理公司,试行不良贷款的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
对于问题贷款严重、亏损面较大的农信社,可采取集中处理模式,由政府出资设立或由信用合作管理部门直接经营一个单独机构,来统一处理农信社存在的不良贷款。
这有利于借助政府的财政资源来帮助信用社核销不良贷款,充实农信社资本金。
对于不良贷款尚不十分严重的农信社,可采取分散式的处理模式,在农信社内部成立专门的资产保全部门或工作小组,利用自身的力量来处理本辖区内存在的不良贷款。
这有助于农信社认识自身管理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而加快自我改造的步伐。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思考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壮大,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之一,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是资金的储备和储蓄的渠道,还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其中包括贷款。
由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复杂性,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面临着不良贷款风险。
不良贷款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借款、担保物的价值不足或贷款违约等原因,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出现的损失。
商业银行必须制定有效的措施,对不良贷款风险进行预防和化解。
一、风险防范1. 严格的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必须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财务状况、还款能力进行充分的评估。
通过对借款人的个人和企业信息、经营状况、历史信用记录以及担保物的价值等进行全面分析,银行可以更好地了解借款人的实际情况,从而减少贷款违约的风险。
商业银行还应建立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贷款申请进行风险预测和评估,从而减少贷款违约的可能性。
2. 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贷前、贷中和贷后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
在贷前阶段,银行需要建立严格的贷款审查程序和决策机制,严格控制贷款的品种、金额和期限,确保贷款符合风险承受能力。
在贷中阶段,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贷后监控制度,及时了解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借款人的经营状况,防范贷款违约风险。
在贷后阶段,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不良贷款处置机制,及时催收不良贷款,化解风险。
3. 多元化的担保方式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应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贷款用途,选择合适的担保方式。
除了传统的抵押和质押以外,还可以采用信用担保、信用保险、保证保险、第三方担保等多种担保方式,从而提高贷款的安全性和可回收性。
商业银行还可以开展信用风险互换、信用违约互保等多种金融衍生品业务,进一步降低贷款违约的风险。
二、风险化解1. 主动化解不良贷款当商业银行发现贷款出现违约或拖欠现象时,应采取主动化解措施,及时与借款人进行沟通和协商,了解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原因。
农信社涉农不良贷款风险防范
农信社涉农不良贷款风险防范农村信用社是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其主要业务是为农村居民提供贷款、储蓄、结算等金融服务。
由于农村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农民的信用状况,农信社的涉农贷款风险相对较大。
农信社在涉农贷款业务中必须加强风险防范,防止不良贷款的发生。
本文将从涉农不良贷款的原因和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涉农不良贷款的原因1. 农村经济的不稳定性。
农村经济受天气、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导致部分贷款无法按时偿还。
2. 农民信用状况较差。
农村居民的信用状况相对较差,缺乏信用记录和担保条件,容易造成贷款风险。
3. 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
农村金融市场相对不发达,金融服务和监管不足,存在一些不良的从业机构,导致涉农贷款风险增加。
二、涉农不良贷款的风险1. 信用风险。
农民信用记录不良,无法按时还款,导致不良贷款。
2. 市场风险。
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可能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无法偿还贷款。
3. 操作风险。
农信社在涉农贷款过程中操作不当,未能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
4. 利率风险。
利率变动对农民的还款能力造成影响。
三、涉农不良贷款的防范措施1.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涉农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对涉农贷款业务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监控。
2. 加强信用审查。
对涉农贷款申请人进行严格的信用审查,拒绝不良信用记录的贷款申请。
3. 提高贷款担保要求。
对于涉农贷款,需要设定更高的担保要求,提高农民的还款意愿和能力。
4. 增加涉农金融产品。
开发适合农民的金融产品,降低涉农贷款的风险。
5.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提高农信社员工的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6. 完善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对涉农贷款业务进行全面的信息管理和监控。
四、涉农不良贷款风险防范的意义1. 保障农业生产。
农信社涉农不良贷款风险防范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贷款需求,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不良贷款化解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方案
不良贷款化解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方案一、背景和意义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中存在大量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已成为金融风险的主要源头。
不良贷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还贷能力减弱,以及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干预等因素导致的信贷风险。
大规模的不良贷款不仅威胁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还制约了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因此,制定不良贷款化解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方案迫在眉睫,旨在加快不良贷款的处置和化解,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行动目标1.加强监管,严格化风控,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长速度,避免风险扩散。
2.规范不良贷款处置的市场和机制,促进金融市场有效运作。
3.提高不良贷款的处置效率,加快不良贷款的化解速度,减轻金融系统的风险。
三、行动原则1.科学合理的风险定价不良贷款的处置需要对债权进行有效定价,以实现风险的最优化配置。
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和监控系统,提高风险定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市场化的处置机制建立健全的市场化不良资产处置机制,倡导市场化运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
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建立更为完善的不良贷款处置机制,加速处置速度,提高处置效率。
3.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为了有效化解不良贷款,需要吸引多种资金来源,包括银行资本金、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市场等,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确保不良贷款的化解工作顺利进行。
4.风险共担的原则不良贷款化解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分担风险。
金融机构、政府和市场主体应共同承担不良贷款化解的风险,形成合力,确保不良贷款得到有效化解。
四、具体措施1.优化金融环境为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不良贷款的处置,需要优化金融环境,减少不良贷款处置的限制性政策,降低金融机构参与的门槛。
2.建立不良贷款处置专业队伍组建专门的不良贷款处置队伍,通过培训和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不良贷款处置的专业能力。
3.完善债务重组和破产法律框架债务重组和破产程序是化解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需要完善法律框架,加强法律的适用和执行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长期支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积聚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不良贷款的居高不下。
不良贷款的居高不下已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
深入研究分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防范化解不良贷款,是确保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的关键。
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其稳定健康发展,需要选准着力点,以便抓住关键环节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根据本人在齐齐哈尔市市区农村信用联社工作中的实践与经验,现就农村信用社风险贷款防范及化解应思考的措施及应采取的对策作以论述。
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齐齐哈尔市市区农村信联社2005年底不良贷款占比为35.55%,2006年底不良贷款在上年底基础上绝对额压缩7835万元,比例下降10.27%,但仍然占贷款总额的25.28,农业贷款、其他贷款占比较高,2005年占65%以上,2006年占46%以上。
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根据我多年工作的实际经验,我认为齐齐哈尔市市区农村信用联社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总的来说有内、外两上方面原因:(一)内部原因:1、历史性因素:一部分是齐齐哈尔市市区农村信用联社与齐齐哈尔市农业银行在1996年脱钩后,大部分政策性贷款,如:政府指令性贷款、本由财政负担的资金等由信用社来承担形成的不良贷款;另一部分是农村基金会并入时,吸纳了很大一部分不良贷款;还有一部分是城市信用社并入时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2、信贷管理因素:一是以前信用社风险意识不强,目前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和金融维权难皆是几年前信贷管理不到位,贷款审批制度和“三查”制度没有落到实处,一定程度的集中暴露;二是信贷约束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个别信贷人员素质低下,违规放贷形成不良贷款;三是信用社在化解不良贷款时,不注重法律维权,未能与司法部门配合好。
二、外部原因1、社会信用因素:一是社会信用制度薄弱造成企业信用观念谈薄,甚至恶意拖欠贷款、逃废信用社债务;二是体制变革等因素造成企业无法偿贷造成不良贷款的产生。
2、政策性因素:一方面政府部门承担着承办公用事业的责任。
由于财政收入少,需要资金时,政府部门没有借款资格,政府部门采取了以干部个人名义借款,政府部门使用的现象,但贷款到期后政府部门无力偿还,形成不良贷款;另一方面政府干预贷款,政府为完成即定的任务和目标,如:发展多少家民营企业、扶持国企等,干预信用社信贷资金投放,使信用社发放了一些不合规贷款,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三、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措施通过分析,既然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探述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应多措并举,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根除“肿瘤”,促使信用社稳健发展,我认为,盘活不良贷款应采取以下对策:一、加大对债务人清收债务的力度。
不良资产的形成,债务人是直接制造者。
如何调动债务人履行债务的积极性,是化解不良贷款资产关键。
债务人不履行债务,客观原因是确实没有能力履行债务。
主观原因是有能力,但无履行债务的意愿。
信用社应区别对待,多方举策,调动其还款积极性。
对第一种原因,分析其现状,如是其产品有市场、有竞争力,因经营周期等原因,暂时陷入困境,可以注入资金帮助其渡对难关,恢复还款能力。
如脱困无望,可用其抵(质)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归还贷款。
对第二种原因,加大社会诚信教育,消除其逃债心理,达到诚信、互惠的信贷关系,如果还不能按时偿还债务,可利用社会对其施加大压力,让其受道德约束。
一是可采取“黑名单”制,让不守信者在“黑名榜”上有名,在电视媒体上有声。
二是,实行“关联法”,农村信用不仅对不守信者禁止贷款,还要限制与其有关联的家人及亲戚的信贷支持,让他们因不守信而得不到信贷支持,从而强烈责他。
三是,加大法律诉讼力度,用法律武器震慑不守诚信者。
主要是收集其经营信息、财产分布情况及相关证据,保证诉讼一笔,胜诉一笔,并且增大可执行的系数。
二、争取政府及社会力量帮助清收盘活。
不良资产形成与社会信用环境恶劣息息相关,良好的诚信环境是化解不良贷款的基础。
维护良好诚信环境,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确保一方金融平安是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共同目标和任务。
信用社要加强与政府及社会力量联手,运用市场处罚和政府约束职能,打击逃废债行为,共建诚信社会。
一是营造政府讲诚信的氛围,让其成为社会诚信的倡导者。
二是信用社联系政府使其引导工商、税务、国土、司法等部门积极配合信用社化解不良贷款,积极落实化解不良贷款各种优惠政策,解决信用社赢官司输钱及执行不力的老问题。
三是政府动用行政手段,实行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制裁债务人恶意逃废债。
对不守信者实行市场退出处罚,呆销其营业执照,限期归还信用社债务。
四是建立社会竞争机制,用公开招标、竞卖的方式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降低清收费用。
充分发挥信用社职工清收盘活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调动信用社职工化解不良贷款的积极性。
信用社职工是化解不良贷款“主角”,调动其积极性,是化解不良贷产的动力。
(一)提高业务员工操作技能的积极性。
部分不良贷款是因信用社职工操作不当造成,因此应提高其业务操作技能。
提高操作技能应分为单位组织培训与建立执行制度相结合。
一是单位结合实际,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内部职工,对新政策、新业务进行培训;及时通报新情况、新经验、新教训。
如接收抵债资产时,应让经办人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明确处置难易程度。
二是建立执行制度,将执行内容作为考核的一个“软指标”进行量化与细化,完善其操作技能,解决因操作风险造成新不良贷款的问题。
主要内容是以政策、制度、法规的执行能力为软指标,进行日常考核。
三是积极落实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从落实责任、责任清收、责任追究环环相扣,使职工增强清收的主动性。
(二)建立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完善奖惩激励机制。
一是健全严格的约束机制,规避道德风险。
合理授权、授信,明确农村信社贷款审查人与审批人的具体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对违规操作、违章放贷造成信贷风险的人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
社内设置监督岗,明确职责(按一定比例划分贷款责任),让各岗位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民主管理。
二是健全化解不良资产激励机制,利顺效益与风险、动力与压力间的相互关系。
不仅要实行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同工资总额挂钩的质量效益工资制,而且要制定专门的不良贷款清收奖励政策,对那些在清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员,敢于在物质上给予重奖,在待遇上打破常规。
四、严格把好新增贷款发放关,认真落实贷款“三查”制度。
一是把好贷款审批关,正确选择贷款投向是新增贷款风险管理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民主,发挥贷审会职能,严格审贷分离制度。
二是切实落实信贷“三查”制度是信用社防范风险贷款的关键环节,不能流于形式,贷款调查信息是否真实,是否遗漏,对贷款查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误导,审贷是贷款发放的重要关口,审贷人员应根据借款人和信贷人员提供的信息严格坚持信贷政策,适时把握贷款投入时机和调整信贷投向,着眼于贷款的效益性和安全性有效结合。
贷后检查监督是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的继续。
信用社贷后跟踪检查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贷款潜在的风险有直接关系,贷款发放后,信用社应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和用途,分别做好跟踪检查和监督工作。
如果信贷人员跟踪检查不及时,督促不到,致使问题贷款被及时发现应承担相应责任。
五、积极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方法的准确运用,真正反映信用社资产质量状况。
采取科学的分类方法,避免以借新还旧方式来调整贷款形态使不良贷款产生。
严格统计减少人为因素,使统计趋于客观真实。
加强对企业等级评定的监督考核,建立以优化资产质量为核心的信贷文化,加强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与交流,加强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品行的约束。
六、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预报预警工作,不断创新监督管理机制。
清收和化解仅仅是对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提前预防,从源头上杜绝风险才是提高贷款质量的关键,对此,在强化贷审会履行审批、授信管理职能和严格贷款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的基础上,要积极创新稽核管理和监督体制,将会计辅导员的职能转化为稽核职能,将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将事后稽核为主变为事前与事后稽核并重。
首先,加强大额贷款的事前审查。
对各信用社发放万元以上的贷款要认真审查贷款对象,条件的合规合法性以及抵(质)押物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由齐齐哈尔市市区联社统一发文批复,逐户登记,建立好贷户档案,其次,搞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事后审计,将农户户主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与当地派出所进行逐户核对,并加盖稽核员印章,以确保其真实性,对农户建档内容和贷款限额外负担进行审查,确保内容真实,限额合理,对发放的每一笔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户主核对,防止出现多头贷款、化名贷款和跨辖区贷款,同时与贷款账户核对,防止累大户、超限额放款问题,通过加强信贷管理的稽核监督,搞好金融保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1]中国农村金融研究。
2000年——2007年有关各期。
[2]金融研究。
2000年——2007年有关各期。
[3]东北金融。
2000年——2007年有关各期。
[4]财经。
2000年——2007年有关各期。
[5] 郭田勇郭修瑞著。
农村合作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6]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编。
信贷政策调研与金融市场分析.2006。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