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蜀酒文化
唐朝的酒文化美酒佳肴与文人雅士的交融

唐朝的酒文化美酒佳肴与文人雅士的交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而唐朝的酒文化则是独具特色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这个时代,美酒佳肴与文人雅士的交融,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从酒的种类、宴会礼仪、酒诗文等方面探讨唐朝酒文化的精华。
一、酒的种类唐朝的酒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糯米酿造的醪糟酒、由面筋发酵的面酒、以草木花果酿制的果酒等。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黄酒和米酒。
黄酒是用糯米、小米或黄米酿造的,酒色金黄、清香宜人;米酒则是以米为主要原料,入口柔和甘甜,醇香可口。
这些美酒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风味,深受唐代百姓的喜爱。
二、宴会礼仪唐朝人热衷于举办各类宴会,尤其是重要场合,如祭祀、庆贺、招待贵宾等。
在宴会上,饮酒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酒桌上,主人会事先将空碗、空杯准备妥当,当客人欲要饮酒时,主人会立即斟满,以示尊重。
在饮酒过程中,主人和客人则可以互相饮酒,通过饮酒表达彼此间的情谊和亲近。
三、酒诗文唐朝是文人雅士辈出的时代,众多文人墨客对酒有着独特的情感和理解。
许多酒文化的经典诗词就诞生于这个时代。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描述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壮怀激烈的情感。
而杜牧的《秋夕》中,写到了团圆的喜悦和节日的祥和:“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些酒诗文既表达了对美酒的赞美,又融入了文人的思考和感悟,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四、酒文化的影响唐朝的酒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它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也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诗人们以诗歌唱咏美酒,将酒看作是一种陶冶情操、沟通心灵的媒介。
他们通过酒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的感悟,从而使酒文化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总之,唐朝的酒文化美酒佳肴与文人雅士的交融,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通过了解和传承唐朝的酒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能够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
中国古代酒文化

中国古代酒文化1.追根求源——酒的源关于中国古代酒的发明,首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年代问题,什么时候开始发明的酒?谁发明的酒?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个是古猿造酒法,说酒不是人造的,是猿猴造出来的。
这种说法听起来是有点幼稚,似乎应该排除在话题之外,因为不属于人类的一种行为;第二个说法是仪狄造酒。
仪狄是夏代人,传说是大禹时期的;另一种说法是杜康造酒,是从汉代就开始的传说,叫做“少康造秫酒”。
少康就是杜康,曹操的诗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说明古代以杜康为酒名的酒很早就有了。
中国古代的酒有几千年的历史,比较可信的应该是考古学上的证据。
在河北的中山王墓里头,出土过战国时候的酒,经过科学家的鉴定,确定确实是酒。
比战国时代更早的时候,商代甲骨文中,对酒已经有明明白白的记载。
甲骨文中,占卜的时候问神灵说,我们可以用酒去祭祀祖先。
就说明商代确实有酒。
“酒龄万岁”说,所指的是果酒。
果酒的年龄其实不止万岁。
原始人过着采摘渔猎生活,采摘的野果要设法储存,在储存的过程中,水果自然发酵,果酒也就问世了。
在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遗存中,已发现有储酒的器具,有“具”也有“据”。
酒龄万岁之说也就由此立论。
龙山文化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开始使用谷物作为酿酒原料,谷物不能直接发酵成酒,必须经过糖化才能酿成酒。
使谷物中的淀粉糖化后制酒的工艺相当复杂,无疑是渐进的长期过程。
殷商时期,我国的酿酒业完成了由“单发酵酒”向“复式发酵酒”的转变。
龙山文化的出土器物中,尊、斝(jia)之属的酒器均已出现。
时至商代,用谷物造酒更加普遍,殷人嗜酒,各阶层均好饮。
出土文物中贮酒器、饮酒器的数量很大,有陶制器,也有青铜制品,工艺均很精美。
20世纪70年代,河北省平山县战国古墓中出土了两个铜制酒壶,内装有10斤陈酒,鉴定结果系曲酿酒,距今约2200多年,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酒。
《齐民要术》中载有“九酿烹酒法”,其酿造工艺已与现代大体相同。
唐代以前,我国的酒含酒精的浓度不高,制酒过程中所产生的糟要用压榨法除去,故归之为压榨酒。
先秦至唐代蜀酒文化的历史脉络

先秦至唐代蜀酒文化的历史脉络比较
秦代:在秦代,蜀酒出现了,距今约有2200多年的历史。
当时蜀酒以佐餐点缀、药材为原料,可食可饮,有营养保健的功效。
汉代:汉代时期,蜀酒受到了普及,当时不仅有红酒和白酒之分,还创造出泡沫酒、烈酒等不同类型蜀酒,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常常用来庆祝喜庆之事。
唐代:唐代时期,蜀酒风靡中原,当时它们还有来源地分类,从陇西(今甘肃)到江南(今江苏),到河南(今河南)、湖北(今湖北)都有当地特色的蜀酒出现。
唐代也是我国蜀酒出现品类最多的历史时期,炎黄子孙的饮食文化和蜀酒发展在漫长的历史历程中开创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四川蜀宴赋介绍

四川蜀宴赋介绍
四川蜀宴,源自巴蜀,源于中国。
所谓“蜀”,是指成都平
原的蜀;所谓“宴”,是指以酒为媒的盛宴。
故名之曰“蜀”宴,实为中国之宴。
然“蜀”字为人所熟知,而“宴”字则鲜有人知。
其实,宴饮乃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而“蜀”字则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瑰宝。
蜀宴者,乃酒之盛宴也。
四川自古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中国版图上则处于
西南一隅。
历史上的四川曾有过四次大移民和三次大融合。
到了
唐代,由于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藩镇割据等原因,四川人口锐减,经济萧条,民生凋敝,民不聊生。
公元781年,唐代宗下诏:“州县不得置酒浆酒店”(《旧唐书·武宗本纪》)。
自此以后,四
川的酒坊才逐渐恢复了生意。
公元767年,西川节度使高仙芝率
领唐军击败吐蕃大军,取得了对唐朝的决定性胜利。
公元768年
正月十一日,唐军将领郭子仪在西川节度使王建的率领下收复了
长安和洛阳两京。
—— 1 —1 —。
水井坊遗址的考古发现与蜀酒文化

载而去。还有彭县出土的“ 酒肆” 画像砖( 图二) 羊尊酒 古发掘被国家文物局评为 1 9 与“ 9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9 肆” 画像砖( 图三)同样表现了店主于酒肆内卖酒与酤酒者 20 年6 2 水井街酒坊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 , 01 月 5日, 肩挑车载而去的热闹情景。此外 , 、 成都 广汉、 新都等地出土 文物保护单位。 的“ 市井” 画像砖( 图四) 市集” 与“ 画像砖( 图五)画面中亦有 , 卖酒酤酒的情景。成都地区还出土了不少表现宴饮 内容 的 画像, 如郸县出土石棺上的“ 宴客乐舞杂技图”图六)成都 ( 、 羊子山一号汉墓出土画像砖上的“ 宴集图” 生动形象地描 等,
’ 、
争相饮用这玉液琼浆。
一
地 处成都平 原的 古蜀国, 同中原殷商王朝一样, 酿酒技
术和酒事活动都是相当发达昌盛的。除了三星堆出土的众
多 酒器, 竹瓦街商周窖藏、 彭县 成都西郊土坑墓、 新都马家战
国 早期墓葬等都出土有各种铜酒器。据统计成都平原出土 的古蜀铜酒器已有一百多件。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铜鍪 , 李学
丰富 , 充分反映了 四川酒文化的悠久 历史 与丰富 内涵 。水 井街酒 坊遗址 的考 古发掘 在 中国传统酒 文化 的研究 上获 得 了重大的收获 , 对探讨蜀 地酒文化 是一次重大 的突破 , 有极大 的科 学研 究价值。
关键 词 :蜀酒 ; 井 街 酒 坊 遗 址 ; 酒 工 艺 水 酿
图五 、 莱 画像 砖( 市 新都 文 管所 藏 )
图三 、 羊尊 酒肆 画像 砖 ( 彭县 出土 )
田 六 、 客 乐 舞 杂 技 画 像 石 ( 县 出土 ) 宴 郫
水井街酒坊遗址的考古发掘在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研究 上获得了重大的收获 , 了我国古代酒坊遗址 、 填补 酿酒工艺 等方面的考古空白, 极大的丰富了中秦汉以后,
巴蜀文化—四川的酒与酒文化

巴蜀文化—四川的酒与酒文化巴蜀文化—四川的酒与酒文化川酒史话天府之国的四川,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四川酿酒历史悠久,素有名酒之乡的美称。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作为四川一大支柱产业的川酒,也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异彩,香飘海内外。
一、关于酒的传说与酒的起源酒是一种非常奇特而美妙的饮料。
世界上几乎没有不饮酒的民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对世界酿酒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而特殊的贡献。
那么,酒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开始酿造的呢?古书上说法不一。
较多的传说有两种:一是仪狄开始酿酒。
《世本》说:“仪狄始作酒醪。
”《战国策·魏策》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
”另一种传说是杜康发明造酒。
杜康何许人也?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陕西人,有人说是河南人。
有的说他来自民间,有的说他出身贵族。
《说文解字》则说:“少康,杜康也。
”少康是夏禹的儿子启建立的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第五世君王,少康即杜康,那么杜康就是一个君王了。
杜康造酒的影响颇为深远,后来成了酒的代名词。
曹操在《短歌行》中曾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今日杜康酒,即由此而得名。
值得注意的是,许慎在《说文解字》“酒”条中,先说“古者仪狄作酒醪”,后说“杜康作秫酒”。
这就是说,仪狄在先,杜康在后。
仪狄造的“酒醪”,是一种汁滓混合的谷物酒。
杜康造的则是“秫酒”。
秫是高粱的统称,就是说杜康造的是高粱酒。
高粱中含有丰富的淀粉,尤其含有少量单宁,是酒中芳香族物质的主要来源,所以高粱是一种很好的酿酒原料,四川的不少美酒如泸州老窖、五粮液、郎酒、剑南春等都是以高粱为重要原料酿造出来的。
既然仪狄造酒比杜康早,而仪狄又是夏禹的一个部下,那么,夏禹又是哪里人呢?在四川古史传说中,以夏禹为中心的传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禹生石纽。
《蜀王本纪》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
先秦至唐代蜀酒文化的历史脉络

二○二○年·第二期巴蜀文化62在我国,酒的酿造历史可追溯至7000年前。
在中国的佳酿之乡中,巴蜀地区的酿酒历史相当悠久,目前可知至少在3000多年前已有渊源,众所周知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就出土了大量酒器。
《世本》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1],仪狄是文献记载中最早的酿酒人。
《战国策·魏策》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2],可知仪狄作酒献于禹。
仪狄乃夏禹之臣。
《蜀王本纪》和《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出生在蜀地,后在蜀地娶妻生子、治水建功立业。
再联系仪狄作酒进之禹,似乎也与蜀地、与蜀酒有关。
自古以来,酒与巴蜀地区人们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
巴蜀是道教发源与道家思想盛行之地,陈剑在《四川酒文化考古新发现述析》中推论道家炼丹术与蒸馏术的发明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巴蜀这片土地上较早掌握蒸馏酒技术的可能性极高。
久远的酿酒与饮酒历史,深刻影响着蜀地的风俗礼仪、社会观、生活观的形成。
随着历史的发展,众多关于蜀酒的历史文化现象汇聚成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蜀酒文化,在整个中国酒文化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而蜀酒仍在当代中国酒业中独占鳌头。
在此,笔者将从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对先秦至唐代的蜀酒历史文化现象以朝代为顺序进行探索与梳理。
一、先秦时期蜀酒文化现象先秦时期,对蜀酒的文献记载可见《仪礼·聘礼》中的“醙、黍、清,皆两壶”,郑玄注:“醙,白酒也。
”[3]龙晦先生在《蜀酒与烧酒》中考证三国时期“以蜀为‘叟’,因此蜀地的酒可以用‘醙’做代表。
……蜀在周初已为周之与国,以周为其宗主,因此醙酒亦当是蜀人上供与周之酒。
”既是上供之酒,蜀酒定当质量上乘,也作为聘礼使用。
《仪礼注疏》中,郑玄又注:“凡酒,稻为上,黍杨梦秋先秦至唐代蜀酒文化的历史脉络摘 要:先秦时期,《仪礼·聘礼》中的“醙”酒是蜀地上供与周之酒,并用作聘酒,在聘礼用酒中规格最高,品质最好,以白酒尊先设之。
唐宋酒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绝佳品味

唐宋酒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绝佳品味唐宋酒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绝佳品味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其中的酒文化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唐宋酒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中国人对酒文化的独特理解和品味。
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论述唐宋酒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
一、酒文化的发展背景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也是酒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
当时,酿酒技术逐渐完善,种类繁多的美酒涌现出来,酒文化开始渗透到各个社会阶层。
同时,唐宋时期也是宴会文化的鼎盛时期,人们通过宴会来展示自己的礼仪、品味和人脉。
二、酒文化的社会意义唐宋酒文化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社交文化。
在唐朝,人们经常举办诗歌酒会,文人雅士们畅饮美酒,吟诗作对,彼此交流文化艺术。
到了宋朝,酒楼的兴起使得酒文化变得更加繁荣,人们可以在酒楼中一边品酒一边欣赏艺术表演,体验多元化的文化娱乐。
三、酒文化的艺术表现唐宋酒文化不仅仅在社交场合得到展现,更在文学艺术中有着深远影响。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中都有酒的身影。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其中透露出他在品味美酒的同时,思乡之情也涌上心头。
四、酒文化的医学价值在唐宋时期,人们逐渐发现了饮酒对身体的好处,并将酒与医学相结合。
宋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千金方》中详细介绍了酒的药用价值,推崇饮酒可以起到护肝、补脑、通窍等作用。
这种将酒与医学结合的理念,为后来的中医药学奠定了基础。
五、酒文化的道德追求唐宋酒文化中,人们强调饮酒要有“节制”和“品味”。
酒的品质不仅体现酒的口感,更体现了饮酒者的品位和修养。
人们倡导以酒会友,以酒交心,将饮酒视为一种陶冶情操的方式,追求与他人的真诚交流和精神共鸣。
六、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唐宋酒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然而在现代社会,它并没有被遗忘,而是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如今,在中国的各个酒文化节庆活动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唐宋时期酒文化的独特魅力。
唐朝的酒文化花样酒的世界

唐朝的酒文化花样酒的世界唐朝的酒文化:花样酒的世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酒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代,酒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成为了一种社交、艺术和文化的象征。
唐朝的酒文化中,最著名的当属花样酒,它以其丰富多样的制作方法和文化内涵而闻名。
一、唐朝花样酒的制作方法唐朝的酒坊中可以用各种食材制作出千姿百态、味道独特的花样酒。
其中,首推的要数果酒。
唐代开展了大规模的果树种植,各种水果都被广泛利用于酿酒。
例如,采用葡萄酿制的葡萄酒,色泽琥珀,口感醇厚;使用杏子制作的杏花杏酒,清香甘醇;以梨子做原料的梨花酒,香气浓郁。
这些果酒不仅口味独特,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除了果酒,唐朝还以花酒著称。
在制作过程中,将酒与花混合发酵,使得酒的口感更为芳香。
比如,桂花酒是将鲜嫩的桂花与酒混合酿制而成,花香扑鼻,回味悠长;玫瑰酒则运用了鲜花的芬芳,给人一种浪漫的感觉;菊花酒则富有清凉的口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这些花酒既可以用作饮品,也可以用来品味。
唐朝的酒文化还发展了一种独特的制作方法,即药酒。
唐代的医药学非常发达,人们发现将草药与酒相结合,可以增加草药的功效,并使其更易入药。
因此,唐朝的酒坊中出现了许多药酒。
比如,黄药酒以其色泽碧黄,味道甘甜而闻名;保健酒则采用了一些珍贵的中草药,具有保健身体的功效。
这些药酒不仅具有美味,还能为人们的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二、唐朝花样酒的文化内涵唐朝的花样酒不仅仅是一种口感上的享受,更寄寓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酒的饮用过程成为了一种社交和交际的方式。
人们常常在宴会、宴请和团体活动中分享花样酒,通过酒来增进友谊和加深彼此的交流。
饮酒成为了人们社交的一部分,也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
其次,花样酒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一种艺术品。
唐朝的酒坊中的酒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精心的调配和工艺处理。
制作花样酒需要考虑材料的配比、时间的控制、温度的把握等等,其中蕴含着酿酒师傅的智慧和技艺。
唐朝的酒文化与酒令

唐朝的酒文化与酒令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酒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唐朝,酒文化与社交娱乐密不可分,成为人们交流感情、表达情绪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这个时代,不仅有丰富多样的酒品,还有各种有趣的酒令游戏。
一、酒文化唐朝时期,饮酒成为一种社交活动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宴会还是普通的聚会,都离不开美酒的陪伴。
人们不仅喜欢品尝酒的美味,更重视酒的品质和文化内涵。
在唐朝,有各种不同口味和品质的酒。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花雕酒、葡萄酒和明月清酒。
花雕酒是一种具有丰富层次的陈年老酒,十分珍贵而受欢迎。
葡萄酒则是由引进的葡萄种植和酿造而成,口感香甜,受到了宫廷贵族的青睐。
而明月清酒则是一种色泽透明、香气清雅的酒品,被视为高雅、清新的象征。
除了酒的品质外,唐朝人还重视酒的文化内涵。
在唐朝,人们喜欢赋诗吟咏以表达对酒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都是酒的爱好者,他们通过写诗作赋来歌颂酒的美好。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通过描绘酒的美酒,表达了文人追求自由、豪放、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二、酒令唐朝的酒文化不仅体现在酒的品质和文化内涵上,还有各种有趣的酒令游戏。
酒令是一种交际游戏,通过一些规定和约定来增强酒宴的氛围和娱乐性。
这些酒令有时候需要参与者进行歌唱、舞蹈或其他表演形式,以增加娱乐性和互动性。
在唐朝,一种非常著名的酒令是“琵琶行”。
这个酒令的参与者是一群诗人和音乐家,他们围坐一起,以木板为琴,用鼓槌敲击琴弦,同时吟诵《琵琶行》。
这个酒令结合了音乐、诗歌和表演,营造出一种独特而艺术的氛围。
另一个有趣的酒令是“流水行”。
这个酒令的参与者将酒倒入一个流水瓶中,然后大家用纸杯依次从中取酒。
但是,取到第四杯时,拿杯的人必须喝下杯中的酒,并给其他人讲述一个趣事或者唱一首歌。
这个酒令不仅增加了酒宴的趣味,还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总结唐朝的酒文化与酒令是唐朝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现了唐代人民的开放、豪放和享乐的一面。
唐宋时期的蜀中酿酒业--从“剑南之烧春”谈起

文献,确乎未见过带“烧”字的酒名,这就说明,唐 的明证。
二
代之前,蒸馏酒尚未发明。据前些年学者考证:明确
按《新唐书·德宗纪》所载,剑南生春时为贡
二 一
记载“剑南烧春”的史料在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酒;既如此,当剑南烧春大行于世后,其理所当然地
年 ·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称,《唐国史补》“凡二百五 亦应进贡于朝廷,且极可能成为皇帝喜爱的御酒。
是唐代剑南道所属的汉州绵竹县生产的,值得特别 一盏也会醉。他如果酒、醪糟、清酒、重酿酒,也
关注。
都是在常温下发酵酿制的,是含酒量在20%以内的
杜甫寓居成都时,就曾赞叹蜀酒浓烈,可与江 水酒。
鱼媲美:“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13]这足见
“烧酒”则不同,顾名思义,是将充分发酵的
盛唐时期,蜀酒的质量已经无敌于天下了。值得注 谷物放进烧锅中闷蒸出来的酒,其酒精含量可达
诗句对仗工稳,但意思让人费解。琥珀是珍贵矿 为酒精和酯类成分;再用生物物理方法取酒:蒸馏
物,作者似乎难以辨别烧酒的滋味,用琥珀比喻, 用的密闭闷锅分上下两层,锅底注入足够的清水,面层层码放完成发酵过程的谷物,烧锅上部 从雍门学,酒是蜀城烧。”[15]诗人将诗歌与“烧 沿锅盖下有蒸汽通过的冷却槽。锅盖密闭后,在大
唐代青城山生产的“青城乳酒”,杜甫在《谢 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坛》诗中云:“山瓶乳 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1]此外还有郫县出产 的“郫筒酒”,诗人杜甫诗云:“鱼知丙穴由来美, 酒忆郫筒不用沽。”[2]宋代诗人范成大说:“郫筒, 截大竹长二尺,以下留一节为底,刻其外为花纹, 上有盖,以铁为梁,或朱或黑,或不漆,大率挈酒 竹筒耳。”[3]唐代的戎州(今宜宾),出产“重碧” 酒,杜甫诗有“重碧拈春酒,轻红掰荔枝。”[4]梓州 射洪县也出好酒,杜甫诗云:“射洪春酒寒仍绿,极 目伤神谁为携?”[5]蜀中美酒知名度很高,被李唐王
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中国人将酒视为一种神圣的饮品,与宗教、礼仪、医学等方面密切相关。
以下是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历程:1. 古代酿酒技术的初级阶段(约前6000年-前1600年):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了酿酒活动。
当时的酿酒技术相对简单,主要使用水果、谷物等天然材料进行发酵。
2. 商周时期的礼仪酒文化(前1600年-前256年):商周时期是中国酒文化逐渐成熟的时期。
酒作为一种重要的祭祀品,被列入正式的礼仪程序中。
酒具备了祈祷、祭祀、祝福等意义,同时也与统治者的权威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
3. 酒文化的咸阳时代(前202年-前220年):秦朝的首都咸阳成为酿酒业的中心,酿酒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时期还出现了《酒经》等专门研究酒的文献,酒文化开始逐渐形成。
4. 隋唐时期的酒文化繁荣(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在隋唐时期,酒文化达到了巅峰。
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大量描绘了酒的场景,酒也成为文人雅士交流情感、释放思想的表达方式。
同时,隋唐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名酒,如绍兴酒、贵州茅台等,这也为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明清时期的酒文化的转变(公元1368年-1911年):明清时期,酒文化经历了一定的转变。
随着中国的饮食文化发展,酒的品种和酿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改进。
此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以美酒品尝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酒成为享受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6. 当代中国酒文化的发展与传承(20世纪至今):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中国酒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现代科技的应用使得酿酒技术更加精细化和规模化,各种新型的酒品也层出不穷。
同时,鉴赏酒、品酒文化也逐渐兴起,人们开始更加注重酒的品质和品味。
总的来说,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酒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川酒文化——古代蜀国的酒

川酒⽂化——古代蜀国的酒我们四川简称“蜀”,重庆⼀带⼜称为“巴”。
在重庆市直辖以前,巴⼭蜀⽔、巴蜀⼉⼥是四川地区和四川⼈民的称谓。
从历史⽂献考察,“蜀”和“巴”最初是两个部落的名称。
殷周之际,蜀族以今成都平原为中⼼,建⽴了蜀王国。
⽽巴族则以今重庆⼀带为中⼼,建⽴了巴王国。
于是“蜀”和“巴”就变成了奴⾪制国家的国名。
公元前316年,秦国出兵灭掉了蜀国和巴国,在这⾥设置了巴郡和蜀郡,这样,“蜀”和“巴”⼜成了地名,并且⼀直沿⽤⾄今。
由于川、渝已经分治,我们在介绍川酒发展历程时,⾃然应当以今⽇四川辖区内酒的发展为主线。
在处理“蜀”与“巴”的关系上,则是以蜀族、蜀国、蜀⼈、蜀地为主线,但因历史上巴、蜀交叉变化,巴蜀⽂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与内涵,我们在叙述古代川酒时,也就免不了要涉及巴⼈、巴族、巴国、巴地的酒及酒⽂化。
四川的古代⽂明,最早诞⽣在成都平原。
据历史记载,蜀族在成都平原建⽴的国家,经历了蚕丛、柏濩、鱼凫、杜宇、开明⼏个王朝。
《蜀王本纪》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柏濩,⼜次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
”鱼凫之后,杜宇“⾃称为蜀王,号⽈望帝,治汶⼭下,⾢⽈郫”。
《华阳国志·蜀志》也说:“后有王⽈杜宇,教民务农,⼀号杜主。
”杜宇王朝末世,成都平原发⽣⽔患,杜宇⽆⼒治⽔,荆⼈鳖灵治⽔有功,最终推翻杜宇,建⽴开明王朝,号⽈丛帝。
开明王朝凡⼗⼆世,于公元前316年被秦所灭。
今⽇郫县的望丛祠,即为纪念古代蜀国望帝与丛帝的遗迹。
纵观有关古代蜀国的历史⽂献,直接涉及酒的⽂字不多。
《华阳国志·蜀志》载:“九世(《路史·余论》为五世)有开明帝,始⽴宗庙,以酒⽈醴,乐⽈荆,⼈尚⾚,帝称王。
”从这条史料中可以看出,到了开明九世(或五世)时,蜀国在礼乐⽂化制度上进⾏了改⾰,建⽴起⼀套为巩固奴⾪制国家所必需的宗庙祭祀制度。
此处专讲“以酒⽈醴”,说明酒在蜀国社稷宗庙中的重要性。
我国商代就有了名叫“醴”的酒,开明九世(或五世)“以酒⽈醴”,是仿效中原的称呼,把酒统称为“醴”,并不是说这时蜀国才有醴酒。
汉代的酒文化

汉代的酒文化自古以来,酒便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汉代,是中国酒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大量历史文献、孙子兵法、红楼梦、笑傲江湖等文学作品中,都有对汉代酒文化的描述。
一、汉代酒文化的起源在汉代初期,文学盛行,人们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来讴歌酒的美好和深情。
酒文化这种习俗因为所涉及的东西是小麦、稻米等,所以与中国的农业文化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白老汉在《水浒传》中说:“古人有云,‘饮酒狂人说英雄’”,可见汉代酒文化的起源还是在远古时候,尤其是商周时期。
二、汉代酒文化的特点1.文艺气息浓厚据史书记载,在汉代前期,人们把酒看作是一种娱乐方式,晚会上每人要饮三升让性情舒畅。
价格越来越高昂,也是将酒作为礼节的体现之一。
汉代文学繁荣,让文化人们更爱好酒文化。
2.礼节繁琐汉代之中,除了宴饮,酒文化还被上层社会列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礼节,就有了饮用时动用的器具,如匏,方盅等具有较强社交象征性的礼仪性质的酒具多有过关,饮酒的礼节也繁琐。
3.酒的种类多样据《淮南子》所载,汉代时期的酿酒技术及酿酒原料都比唐宋时要简单和单纯。
当时的酒主要分为黄酒、烧酒、都酒三类,是以小麦或米为原料酿制而成。
三、汉代酒文化的影响1.促进文化传播汉代酒文化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汉代文学、音乐、书法、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繁荣,有助于汉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2.增进社交交流在汉代,酒文化的发展和普及,有助于不同层次的人们相互认识,更好地开展交流。
3.推动饮血文化中生产技术的上升同时在汉代时期,社会的经济状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酒文化的出现也推动了生产技术的进步,以便更好的生产、储存和运输酒。
总之,汉代酒文化是中国酒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仅丰富了文学、音乐、书法、绘画、艺术等文化方面,同时也增进了社交交流和中生产技术的上升。
汉朝关于酒文化故事

汉朝关于酒文化故事在古老的汉朝,有着独特且深厚的酒文化流传至今。
这是一个讲述汉朝酒文化的故事。
很久以前,汉朝时代,有一位名叫“孝廉”的官员。
他非常关心国家的繁荣与人民的幸福,无论是政务上还是生活上,他都尽力为人民做好事。
他所在的职位虽然低微,却常常碰到各种困难和阻碍。
一天,孝廉接到了国王的命令,他需要赶紧接待一位重要的外交使节。
这位使节来自遥远的西域,为了表示对他的重视,孝廉决定邀请他一同品尝汉朝的美酒。
孝廉前往附近的酒馆,选择了一款精心制作的白酒。
白酒经过大师们严格的酿制工艺,以小麦、大米和优质水源为原料,采用陈年贮存的传统方法来提高酒的品质和口感。
孝廉将一尊酒壶端给使节,使节闻之沁人心脾。
两人举杯对饮,畅谈国家之事。
孝廉借此机会向使节倾诉他所遇到的困境和他作为一名官员的职责。
使节倾听后,被孝廉的真诚和努力所感动。
他告诉孝廉,只要人们携手合作,就能克服一切。
他还赞扬汉朝的酒文化,认为它象征着国家的团结和繁荣。
在孝廉和使节的交流中,两人更加了解了彼此的文化和传统。
他们共同认识到,无论身处何地,酒文化都具有连接人们的力量。
它能让人们在欢庆时聚在一起,也能在困难时给予支持。
孝廉和使节成了好友,并共同努力发扬汉朝的酒文化。
他们通过举办酒宴、文艺表演和酒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汉朝的美酒。
这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汉朝的酒文化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骄傲。
每年,人们都会举办盛大的酒文化节庆,庆祝着这个古老而又独特的文化传统。
人们相信,汉朝的酒文化将永远传承下去,成为人们心中的永久记忆。
蜀酒浓无敌——四川酒史简论

容 易 变 酸 。 春 天 气 温 低 ,最 适 宜 酿 酒 ,这 个 季 节 酿 出
来 的酒 一般 都 是好 酒 。烧春 ,即烧 春酒 的简称 。唐代 的烧 春酒 ,是 剑南地 区人 民发 明 的 、用 火 烧酿 酒 法生
方面 :
首先 。唐代 四川 的酒肆 多 、酒 家 多 .成 都地 区尤 多 。 唐 代 诗 人 张 籍 《 都 曲》 诗 : “ 江 近 西 烟 水 成 锦
促 柱 .歌 江 上 之 飕 厉 。纡 长袖 而屡 舞 ,翩 跹 跹 以 裔
裔 。 合 樽 促 席 , 引 满 相 罚 。 乐 饮 今 夕 , 一 醉 累 月 。 ”
此情 此 景 与东 汉 蜀地 《 宴饮 》 画像 砖 所 绘 十分 吻 合 , 确信 此 乃沿 袭 已 久 的 “ 旧俗 ” “ 以 清醺 ” 的 “ 。 觞 清
便 把 “ 人 作 酴酒 法 ”介 绍 给全 国的 老百 姓 。 【 】 蜀 梁
萧 子 显 《 女 篇 》 诗 云 : “ 酤 成 都酒 ,暝 数 河 间 美 朝 钱。 ”南北朝 时代 。 “ 都酒 ” 已成诗 人笔 下 的 习语 , 成
46 巴蜀炙志 ・0 JJ 2 1 ・・
史乏 料 窗
其 知 名 度 之 高 ,不 难 想 象 。
地在 成都 地 区 。唐代 的春 酒指 春 天酿 造 的酒 ,古 代 用
原 始 酿 酒 法 酿 酒 ,天 气 冷 暖 至 关 重 要 ,天 暖 酿 造 的 酒
二 、唐 代 四 川 的酒 业 与 名 酒 品牌
唐 代 四 川 的 酒 业 ,在 魏 晋 南 北 朝 三 百 多 年 的 发 展 l 基 础 上 ,又 出 现 了一 个 崭 新 的 局 面 。 主 要 表 现 在 三 个
汉朝白酒才三度多汉代酒文化

汉朝白酒才三度多汉代酒文化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长按二维码扫描关注【诗经】,先秦经典,你我共赏!汉朝白酒三度多汉代时,酒已经不再神秘化和特权化,而成为各基层都可以享用的日常品。
汉朝所造酒的度数,只有3度而已。
一部分汉代酿酒者把精力关注在制曲方面,想方设法提高酒曲的发酵能力,以求酿出度数更高的酒。
由于汉代所造酒曲的发酵能力仍然比较弱。
因此,汉代酿酒虽然用曲量大,但酿出的酒度数仍然不高。
根据王赛时的研究,汉代酒可能是翠绿色的,这是因为当时酒曲的微生物种群就是绿色的,当时的人们在培育微生物种群时不能保证酒曲的纯净。
汉代还出现了各种香料酒,包括桂酒、椒酒、菊花酒等。
这些酒都属配制酒,有的是直接泡制,有的是在制曲过程中就加入草药。
在南京地区,也出土过汉代的饮酒器。
记者查阅资料后得知,在属于汉代丹阳郡的江宁丹阳镇地区,曾发现过西汉的耳杯和漆碗。
耳杯是带握把的小杯,长圆形,可用来饮酒,也可盛羹,两个耳朵(握把)为弧形,犹如两只耳朵。
南京还发现过一只三足硬陶把杯,其外形和现在的杯子很形似,可能就是汉代人拿着直接喝酒用的。
汉代酒文化汉代还有乡饮的仪式,乡饮是古代的一种宴饮风俗,起源于上古时代氏族集体活动,周代乡人因时而聚会,是在举行射礼前的宴饮仪式。
仪式严格区分长幼尊卑,升降拜答都有规定。
这种聚会有举荐贤士以献王室的意义所以一般选择吉日举行。
成帝永嘉二年,春,三月博士行“乡饮酒礼”。
每年三月学校在祭祀周公、孔子时也要举行盛大的酒会。
“明帝永平二年三月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
”当时的乡饮仪式非常受重视,伏湛为光武时的大司徒“以为礼乐政化之首颠沛犹不可违。
是岁奉行乡饮酒礼,遂施行之。
”按照汉代的礼俗当别人进酒时,不让倒满或者一饮而尽,通常认为是对进酒人的不尊重。
灌夫与田蚡有矛盾,灌夫给他倒酒时被田蚡拒绝了,灌夫因此骂座。
当时的贵族和官僚将饮酒成为“嘉会之好”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太极殿大宴群臣,“杂会万人以上”场面极为壮观。
蜀酒探源话绵雒

作者: 宁志奇[1];何天正[2]
作者机构: [1]绵竹县文管所;[2]剑南春酒厂
出版物刊名: 四川文物
页码: 49-53页
主题词: 蜀酒文化 大汶口文化 考古发掘资料 古代酿酒 巴蜀文化 历史渊源 实物资料 古文化 四川 碳水化合物
摘要: <正> 巴山钟灵,蜀水毓秀,勤劳智慧的巴蜀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巴蜀古文化。
誉满中外的四川名酒,就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追本溯源,对于开展酒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搞好四川名酒的生产建设,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笔者拟就绵、雒两地考古发掘实物资料,结合文化记载,对蜀酒的历史渊源作初步探索。
一、早蜀酒文化的历史印迹 中国古代酿酒的起源,从现在掌握的考古发掘资料看,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时期。
当时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逐步对碳水化合物经过糖化发酵可以转化为酒精有所认识,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步掌握有意识的酿酒技术。
“酒”字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汉代蜀中的酒汉代四川经济文化高度发展,酿酒业也更加兴旺发达。
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全国开始征收酒税,并开始实行酒的专卖制度,这说明酒在国家税收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专家考证,从西汉到蜀汉时期,巴蜀地区生产的酒主要有以下几种:甘酒:民间酿制的一种粮食酒。
其酒“少曲多米,一宿而熟”。
在成都凤凰山汉墓中,就曾出土刻有“甘酒”二字的陶罐。
清酉票酒:发酵期长,冬酿夏熟,酒味浓厚,据说有“一醉累月"的效力。
左思《蜀都赋》载:“觞以清酉票,鲜以紫鳞”。
酴醾酒:采用酴醾花酿制的酒。
扬雄《蜀都赋》中称道的“酴清”,即是此酒。
郫筒酒:将麦曲装在竹筒内酿成的酒,主要产于郫县。
有人说:古僰道上的枸酱,也是一种酒。
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酒器,包括青铜器、陶器、瓷器、漆器等等。
在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个东汉铜制酒樽,为汉光武帝二十一年(公元45年)蜀西工所造。
酒樽附有托盘,通体镏金,并在樽和托盘的三个熊形足上镶嵌绿松石和水晶,制作极其精致,反映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在所有出土酒类文物中,以东汉画像砖中的《酿酒》、《酒肆》和《宴饮》图案最为引人注目。
在新都出土的一匹被称为《酿酒》的画像砖上,形象地展示了酿酒的工艺和分工。
画面正中的妇女,双袖高挽,左手扶着大筛盘,右手正用力搅动盘中的酒渣;右面的那位男子,正烧火加温;酒槽左端的男子则神情专注地观察接酒过程;画面左角肩挑两桶的当是槽房中的供水工;画面左上还有一人正推着独轮车往外送酒,想必是酒坊中的运酒员或推销员。
《酒肆》画像砖则展示了当时酒的贸易场景:铺面临街,酒坛累累,店主站在柜内,正在应酬前来沽酒的客人。
左上方有两位饮客正急匆匆地向酒店走来,左下方则是推着独轮车的运酒员。
《宴饮》画像砖图中有七人,正面三人,左右各二人,座次井井有序。
峨冠广袖,举止从容优雅,展示了他们的身份。
席前樽爵并列,碟碗横陈。
众人捧盘举杯,互相推劝,饮酒作乐。
东汉画像砖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汉代酿酒、沽酒与饮酒的情景。
六、“文君当垆,相如涤器”新解汉代饮酒之风盛行,不仅官吏、富豪、文化墨客饮酒,一般百姓甚至奴仆也普遍饮酒。
王褒《僮约》就曾严格限制奴仆饮酒的数量,“奴但当饭豆饮水,不得嗜酒。
欲饮美酒,唯得染唇渍口,不得倾杯覆斗”。
当时城邑中出现了专门酿酒的作坊,市场上设有销售酒的商铺,路边道旁开有沽酒的小店,路上常见推酒的独轮车和挑酒的挑夫。
在这幅酿酒、售酒、饮酒图中,“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千古佳话。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是我国汉赋的奠基者。
汉景帝时曾担任武骑常侍,后东游梁国(西汉封国)受到梁孝王的热情接待,写了《子虚赋》等名篇。
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返回成都。
因家贫,受临邛令王吉之邀到了临邛(今邛崃市)。
一次,临邛巨富卓王孙大宴宾客,邀请县令王吉与司马相如参加。
酒酣,王吉请司马相如演奏古琴。
相如知道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才貌双全,丈夫死去不久,正寡居家中,于是拨动琴弦,弹奏了一曲《凤求凰》。
卓文君早就仰慕司马相如的才华,听到相如奏出的琴音中含有挑动之意,又从窗户中窥见了相如的翩翩风度,于是二人通过琴音产生了爱情。
一天深夜,卓文君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毅然投奔司马相如住处,二人结伴驰归成都。
卓王孙对女儿的叛逆行为十分气愤,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一钱不分也。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在成都一贫如洗,无以为生,不久便一起回到临邛,“尽卖车骑,买酒舍,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
卓王孙感到丢了面子,杜门不出。
后经昆弟诸公反复劝告,卓王孙才改变态度,“分与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
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这段史料,《史记》和《汉书》均有记载,内容基本一致。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
据此,通常的理解是,他们在临邛开了一家卖酒的小店子,卓文君坐在柜台内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则负责跑堂刷洗酒碗酒杯。
这种理解,未必妥贴。
因为,《汉书·司马相如传》说他们“尽卖车骑,买酒舍”。
这“酒舍”,可以理解为既酿酒又卖酒的酿酒作坊,即通常所说的前店后坊,自酿自销。
既然西汉时期的“甘酒”可以“一宿而熟”,而东汉画像砖《酿酒》图上搅拌酒糟的又是妇女,说明妇女酿酒在当时是普遍现象,聪明能干的卓文君很可能就是一名酿酒高手。
司马相如身穿犊鼻裈(围裙或裤子),“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既表现了司马相如“大不拘"的“名士风度”,又说明他们所开的“酒舍”还雇佣了若干名酿酒卖酒的小工,并不是规模很小的夫妻店。
至今邛崃市内还有一口“文君井”,相传卓文君即从井中取水酿酒。
如果只开一个零售酒店,而当时的酒,所含酒精浓度本身就低,再从井中取水往酒里注,那还有什么酒味呢?如此说来,司马相如在临邛开的是一家自产自销的酿酒作坊,卓文君应当是“文君酒”的创始人。
成都的琴台,相传是司马相如的故宅,唐宋时期为成都名胜古迹,宋以后荒芜不存。
明代觅址修建的琴台,已非故址。
当年的琴台在哪里?说法不一。
据专家考证,大约在今通惠门附近的东南面。
后来的好事者,多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再次返回成都后,曾在“琴台卖酒”。
梁载言《十道志》复谓“琴台即相如与文君卖酒处”。
此说大谬。
因为,《史记》、《汉书》都说“文君当垆”之地在临邛而非成都,更何况他们已经得到卓王孙的资助,回成都即“买田宅,为富人”,何必再去卖酒?今日成都琴台路上的“文君酒家”,自称即为当年文君卖酒之处,显然是一种商业炒作。
七、诸葛亮酿酒与禁酒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成都,史称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
蜀汉的疆城,除今四川、重庆外,还包括陕西、甘肃、云南、贵州、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担任丞相,辅佐后主刘禅,总揽蜀汉军政大权,担当起了治蜀的重任。
诸葛亮治蜀,成绩斐然,深受川人敬仰。
至今巴蜀地区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诸葛亮治蜀的故事,其中也包括诸葛亮与酒的故事。
相传蜀汉时期,诸葛亮为防止魏兵偷袭,在靠近陕西的大巴山麓的城口一带,布防了一支军队。
由于士兵来自成都平原,不大适应山区的气候,不少人染上了“瘴疫”,舌头起泡,咽喉红肿,牙龈出血。
诸葛亮见状着急,经访问当地老人,发现当地人之所以不染瘴疫,主要是常常吃一种卵形的野果。
于是诸葛亮令士兵采摘了许多这种野果,让染病的士兵吃了以后,果然病都好了。
可是,这种野果不便存放,采下后容易腐烂。
诸葛亮又去请教当地群众,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野果腐烂而让士兵免于染上瘴疫呢?经过考察和多次实验,诸葛亮终于用这种野果作原料酿出了一种酒,蜀军士兵饮用后,再也不会染上瘴疫了,边防也得到了巩固。
这种野果,就是猕猴桃。
猕猴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酿成酒后含量也很高。
士兵长久不食蔬菜,体内缺乏维生素c,大概就是染病的原因。
这么说来,诸葛亮也许是猕猴桃酒的发明人。
相传公元225年,诸葛亮屯兵江阳(今泸州),在忠山上训练士兵,以备南征。
当时,江阳一带瘟疫流行,诸葛亮便叫人采集草药百味,制成曲药,合南城营沟头龙泉之水酿制成酒。
令将士日饮一勺,并兼施百姓,即避瘟疫。
诸葛亮配制曲药酿酒的方法,为泸酒乃至川酒增添了一段趣话。
上述两则诸葛亮酿果酒、制曲药的故事,都与军旅和防治瘟疫有关。
是不是诸葛亮就很主张饮酒呢?史书上记载,诸葛亮为了集中人力物力,尤其是为了筹集军粮,以便北伐曹魏,曾采取过若干限酒、禁酒措施,不准用粮食酿酒。
甚至规定,私自酿酒、售酒者处死,就连家中藏有酿酒工具不上交者也处死。
由此看来,诸葛亮对酒的态度,完全取决于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
在中国历史上,不独诸葛亮如此,许多朝代的当权者都有类似情况。
八、唐代的蜀酒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战乱频仍,政权不断更迭,经济文化发展停滞。
入唐以后,巴蜀地区一直比较安定,经济文化出现了可喜的繁荣景象。
川籍诗人陈子昂认为,成都平原“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
中唐以后,川西平原已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唐宣宗时,卢求游历成都,在其《成都记·序》中说“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以扬为首,盖声势也。
人物繁盛,皆系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熟。
较其妙要,扬不足侔其半。
”当时的成都,商品经济发达,酿酒业十分兴旺。
市区内有专门经营酒的区域和商铺,称为酒行、酒肆。
成都的富春坊,常是达官贵人、骚人墨客饮酒作乐的地方。
费著《成都游宴记》载,唐玄宗入蜀,就曾饮酒于富春坊。
据文献记载,唐时蜀中著名的酒主要有以下几种:生春酒:《新唐书·地理志·成都府蜀郡》载:“土贡,生春酒”。
此酒属名特产品,因而成为奉献朝廷的贡品。
烧春酒:唐宪宗时,中书舍人李肇在撰写《唐国史补》时,把“剑南之烧春”列入天下名酒之列。
青城乳酒:此酒气味浓香,出自青城山道士之手。
杜甫在《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诗中写道:“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郫筒酒:此酒早负盛名。
杜甫在《寄严郑公》诗中写道:“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沽。
”蜀酒有什么特点呢?杜甫在诗中写道:“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浓无敌”可以理解为浓度最高,芳香美味,也许就是浓香型川酒的来历。
有人说:诗为酒侣,诗见酒魂。
唐代是诗人的时代,诗酒交相辉映,酿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
李白与杜甫,人称诗仙与诗圣,也可称为酒仙与酒圣。
李白自幼入蜀(或说出生在四川江油),26岁离川,在蜀中生活了20多年;杜甫为河南巩县人,为避安史之乱流寓蜀中达10年之久。
李杜二人均嗜酒。
据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统计,李白诗1050首中,与酒有关的170首,占总量的16%;杜甫诗1400多首,与酒有关的300多首,占总量的21%。
李白年轻时曾游历绵竹县,因随身携带的钱不够,为饮绵竹美酒,只好“解貂赎酒”,在当时便留下了“士解金貂,价重洛阳”的佳话。
正是有了蜀中美酒和蜀中秀丽山水的陶冶,才成就了李白一生的诗酒豪情。
杜甫入蜀后,曾卜居成都浣花草堂,“种竹植树,纵酒啸咏”,写了许多诗作,为我们了解唐代蜀中社会经济尤其是蜀酒留下了许多珍贵资料。
除了咏青城乳酒、郫筒酒外,还有不少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借酒抒怀的名句佳作。
例如: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至》)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除李白、杜甫外,许多川籍诗人及客居四川的著名诗人如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高适、岑参、张籍、孟浩然、刘禹锡、白居易、元稹、贾岛、李商隐等都曾游历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