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0693b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c.png)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导语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重要功能。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个优秀的导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导语设计的理论基础、导语设计的原则和导语设计的实施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语文教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导语设计的理论基础1. 教育心理学理论:导语设计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阶段,合理选择导语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 信息加工理论:导语设计要注重信息的传递和加工,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和能力。
3. 教学传播学理论:导语设计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和传播方式,借助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故事、事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学习内容的进一步传授和学习意义的理解打下基础。
二、导语设计的原则1. 引人入胜:导语要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用故事、借用图片等方式,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生动化,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2. 抓住重点:导语要抓住学习内容的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学习内容的脉络和逻辑关系,为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打下基础。
3. 激发思考:导语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4. 营造情感氛围:导语要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情感上与学习内容建立联系,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5. 个性化设计:导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设计,使导语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增加导语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fa6f42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a.png)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导语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文本、问题或话题引发学生思考的起点,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刺激。
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兴趣的激发。
下面我将从导语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导语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学生在认知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待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导语设计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清晰简练的语言,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文本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以提高学生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和启发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导语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学习语文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导语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学生熟悉的事例、故事、或者以学生关心的话题作为导语的素材,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运用感官形象的描写,使学生能够形象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导语设计要注重灵活多样。
导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问题导语、创设情境导语、递进导语等。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章节和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导语形式,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导语还可以设置多个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地调整导语的难易程度和形式,以充分发挥导语的作用。
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师通过合理设计和巧妙运用导语,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理解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导语设计的质量和效果,让导语成为引领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明灯。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技巧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c98f64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4.png)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技巧
语文教学导语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它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因此,掌握一定的语文教学导语设计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注重定位和设定学习目标。
语文教学的定位和目标的设定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和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其次,把握教学重点。
语文教学时,要把握重点,主要是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定重点,把讲解和理解巩固这两个环节用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的效果。
第三,要注重学习方式多样性。
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及形式,让学生们在融入时开发新的学习方式,如语言实验、现场观察、阅读研究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习的潜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要注重学习过程与不同媒介的融合。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们通过不同媒介来运用语言,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如图片、音频、视频等,融入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
最后,要注重评估。
语文教学要实行定期考核,看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度,以及学习方法和综合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从而不断完善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和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建立良好的
教学导语,再掌握一定的语文教学导语设计技巧:注重定位和设定学习目标,把握教学重点,注重学习方式多样性,注重学习过程与不同媒介的融合,以及注重评估,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3dd5fc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4d.png)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导语是指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简要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以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尤为重要,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导语的重要性、设计方法和实际操作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一、导语的重要性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是一门涉及感性认知和审美情感的学科,通过引人入胜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2. 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通过导语,教师可以明确向学生阐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巧妙的导语设计,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导语设计的方法1. 吸引注意力。
可以通过介绍一个刺激性的故事、谜语或者有趣的情节,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提出问题。
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或者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 联系生活。
可以通过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
4. 引用名人名言。
可以通过引用名人的名言或者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
5. 设计游戏。
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趣味性的语文游戏或者小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
三、导语实际操作1. 提前准备。
教师应该提前准备好导语的内容,确保导语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情景再现。
在导语中可以采取情景再现的方式,把学习内容真实地还原或者演绎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 互动交流。
可以在导语中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技巧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64fa5fd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05.png)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技巧语文教学导语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引导,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是有些教师却只注重开头或结尾,忽略了中间部分的导入技巧,这样就使教学流于平淡、琐碎和随意,这实际上是教学方法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听课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加强教材研究,充分地挖掘教材资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导语的创新,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对导语的设计及技巧做一粗浅探讨:我们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导语,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特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那么如何设计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激发学生兴趣,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进入课堂后,第一感觉是“有没有人在讲话”,教师在整个课堂的设计中是否能给学生带来欢乐,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如果教师每一次都把课堂变成吵架的场所,那么学生必然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语文也就提不起学习的劲头。
2、导入形式多样,富有情趣。
语文课总离不开读,要想让学生爱读书,首先教师要善读书,其次还需要合理运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投入到阅读活动之中。
3、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空间。
小学生年龄较小,知识经验缺乏,自制力差,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往往喜欢表象而轻视抽象。
比如《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弱点,将此故事改编成一则寓言故事,由此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导入。
比如利用音像媒介,利用图画等导入;还可以利用游戏导入,利用角色扮演导入…… 5、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
比如说,在教授《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前,可以播放电影录相,再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向学生描绘大榕树茂盛的枝叶,使他们仿佛置身于热带雨林之中,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
6、适度控制导入时机。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技巧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67de76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56.png)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技巧
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是新课程对语文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语文
学习最直接的学习目标,也是语文教学课程发展的核心,如何设计理想的语文教学导语,
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导语设计技巧应着重做到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背景重要性。
前人对语文教学导语中背景的重视度一直都是最高的,背景
应为课程设计提供可以充分利用的材料,有利于学生从教材中获得深层次的知识,有利于
扩展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视野。
第二,重视语言文字的构成方式。
语文教育导语的构成要求要求清晰、具体,引导学
生熟悉文体特点,了解文体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的文体特征有
助于他们写好论文。
第三,注重课题和主题的引入。
老师应尽量将有趣的话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地结
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话题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以
便学生在最少的死记硬背中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效。
第四,重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学生通过各种手段 effective way来体验教学内容,而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讲授学习,老师的教学过程应包括丰富的多媒体、评价手段,通过使
用多用途地点、多种形式来实现教学。
以上是语文教学导语设计技巧的要点。
在实践指导中,我们应以实用、工作性、创新
性为方向,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语言的感官魅力,运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实现语言能力的
提升,为他们创造一个结果导向教学的环境,最终做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技巧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69c443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6d.png)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技巧设计导语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在教学设计中,要做好导语设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首先,要在设计语文课程导语时切实把握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导语应该体现教材的教学目标,正确体现教材的教学纲要和核心教学任务,指导教学实施。
其次,导语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维度:教学视野、教学范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与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导语的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应从上述五个维度综合考虑,而不是只从其中一个维度出发;语文课程导语必须体现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主导思想。
再者,要把握语文课程导语的学习设计和教学设计原则。
策划语文课程导语时,应把学习设计和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要抓住教学细节的设计。
导语的设计不能简单化,而应该把细节考虑进去,精心布局教学过程中的识记、练习、探究活动,使之得到有效的结合。
在教学上,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形象思维、跨文化交流,使学生能在实践中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得到更深刻和快乐的学习体验。
最后,要强化评价。
评价是有效的把握教学质量的手段,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教师教学的实施的情况。
教师应在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中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做到测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每一节课结束时,都能够根据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反思,及时发现自身学习漏洞,并在反思中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设计语文课程导语非常重要。
教师应在设计语文课程导语时把握教学目标,综合考虑教学视野、教学范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与教学重点这五个维度,结合学习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原则,注重细节的处理,并加强评价的落实,以确保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效果的实现。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565fde3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9.png)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个过程。
好的导语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
本文将从导语设计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给出一些实例供参考。
一、导语设计的目标导语设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导语设计,可以提前介绍教学内容,概述学习的目标和意义,为学生打开思维的窗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二、导语设计的原则1. 导语设计要与教学内容相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导语设计应当反映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习的欲望。
2. 导语设计要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导语的表达方式要简练、明了,使学生能够迅速理解导语的含义,把握导语的要点。
3. 导语设计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
导语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的知识,增加学习的可感性。
4. 导语设计要体现师生互动的特点。
导语不应仅仅是教师的讲述,而是一种可以与学生互动的方式。
可以通过提问、引发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参与进来,形成师生共同学习的氛围。
三、导语设计的方法1. 利用问题导入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和争议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教学《论语》中,导语可以如此设计:“大家都知道儒家经典《论语》,你们都听说过孔子吧?你们对孔子有什么印象?他是怎样教导学生的呢?”2. 利用故事导入法。
通过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吸引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
在教学《古诗十九首》中,导语可以如此设计:“在古代,人们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的是用来歌颂美好的事物,有的是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人是怎样用诗歌来抒发情感的。
”3. 利用图片导入法。
通过展示一些精美的图片,激发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f6b79c016fc700aba68fc11.png)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大多数语文教师特别关注教学内容的设计,而对于导语觉得无足轻重,似乎不太在意。
其实,导语并不像某些老师所认为的那样无关紧要,导语的好坏关系着整个教学的成败。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的导语就像一块磁铁,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来,使其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
而不太好的导语只能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很难让学生进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
两者相差甚远。
因此,导语的设计异常重要。
那么,如何设计导语才能使其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具体方法如下:一、讲述故事,激发兴趣故事因其情节性强、易于吸引人的注意而深受学生的喜爱。
把与文章相关的故事作为导语,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在教学高一语文中“我若为王”这一杂文时,我先给学生讲了青蛙的王这一寓言故事,学生一听就来了兴趣,而且这则故事与文章主旨相同,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引用名言,警策人心名言含义深刻,哲理性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又出自名家之口,更有信服力。
因此,课堂导入时使用名言,警策人心。
三、设置疑问,引人注意导语的设计不妨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们在经历了“众里寻她千百度”的困惑和不解之后,体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
但设置问题时应该注意两点:1、问题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设疑。
2、问题难度要适中,如果难度太大往往卡了壳,如果难度太小则无需思考。
因此,问题难度要适中,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
四、创设情境,进入氛围我记得初中历史教师在讲日俄战争时,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假如和你不相关的两个人在你家打架,你会怎么做?”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然后,教师很自然地导入日俄战争。
时至今日,这一节课因其导语的特殊让我难以忘怀,可见好的导语对学生影响之大。
讲课之初,可采用图片或音乐或问题,引领学生进入氛围,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新知识。
浅谈语文导语的设计
![浅谈语文导语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e2733a03b3567ec112d8a6f.png)
浅谈语文导语的设计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
如何开启宝库,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 那么,怎样设计一节课的导语呢?一、摹实境、调激情就是指让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
如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是这样导入的:“每个同学的图画书里都有这样一幅画——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你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曾经想到过什么呢?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
啊!巍峨啊,它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那样雄伟,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
站在纪念碑前,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看现在解放后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我深感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在新长征中勇往直前。
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活动顺序和碑的方位顺序,认识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
”这段导语描摹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和质地坚硬,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了大体的概念,而且语言极有感情,学生们的思维极易跟着老师走,学生们的情感极易激发。
可见,描摹具体的实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二、讲故事、增趣味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
如有位老师在讲授《竞选州长》时,先讲了马克·吐温的一件轶事:马克·吐温发表了《竞选州长》的小说后,一次在大街上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小说家极端仇视,对他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说:“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呵。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精选五篇)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6358bec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73.png)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摘要]:导语的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导语设计要达到审美性、情感性、新颖性、趣味性、知识性、灵活性、联系性和启发性。
导语设计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
[关键词]:语文导语设计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
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
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一、导语设计的原则:1、导语设计要有新颖性、趣味性。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
中学生又具有想象丰富、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创造愉快的情景,营造活泼的氛围,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
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
学生因新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4f5c35c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f.png)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导语设计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和兴趣程度。
好的导语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一、导语设计的目的和作用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起着引导学习、预热气氛、激发兴趣、扩展思维等多重作用。
通过合理的导语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二、导语设计的要求1. 导语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导语要选取生动有趣的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2. 导语设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参与。
3. 导语设计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通过导语,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和理性的思考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4. 导语设计要与课堂内容相结合。
导语是学习内容的引子,要能够与后续的课堂内容相衔接,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导语设计的具体方法1. 故事导引法。
通过一个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故事情节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代表性,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2. 问题导入法。
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引入学习内容。
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 图片导览法。
通过展示一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想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图片要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注意图片的选择要与学习内容相符合。
4. 诗歌导向法。
通过朗诵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发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思考,以及对诗歌的情感共鸣。
诗歌要选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作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四、导语设计实例话题:《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326b3e8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8e.png)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导语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入、提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预设教学目标和任务的一种教学设计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本文将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
一、导语的作用1.引入新课导语是引领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关键环节,通过导语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主题、背景、内容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准备,为后续课堂的学习做好铺垫。
导语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激发学习兴趣导语的设计应注重情感因素的引入,通过富有创造力和情感色彩的导语,能够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渴望。
导语的设计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生的经验和感受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思考,增加学习的乐趣。
3.明确教学目标导语的设计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目标要求。
通过导语的设计,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4.激发思考导语的设计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导语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思考中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导语的设计原则1.生活化原则导语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生活性。
导语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情感化原则导语的设计要注重情感因素的引入,通过情感化的表达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投入感。
4.差异化原则导语的设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设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1.提问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境法通过创造一个真实或虚构的情境,将学习内容融入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0581361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3.png)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
导语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语言和文字,通过引出话题、提出问题或展示教学资源等方式,为学生打开思路,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消化和吸收知识的过程。
本文将从导语设计的重要性、导语设计的原则以及几种常见的导语设计方法三个方面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
首先,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导语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的关键一步,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好的导语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广泛的联想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此外,导语设计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心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信心,增加学习的效果。
其次,导语设计应遵循一些原则。
首先,导语设计应与教学内容相契合。
导语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导语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导语应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注重启发式的引导,帮助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此外,导语设计还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背景,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和生动性。
最后,针对语文教学中导语设计的方法有很多。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引用名言警句。
通过引用名言警句,可以有效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思考。
同时,名言警句还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提问法。
通过提问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将一些重要的问题引入学生的学习范围,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此外,还可以运用故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设计导语,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
好的导语设计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地掌握知识。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f9e9dd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6d.png)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导语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负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
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果。
以下是一些关于导语设计的建议:一、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导语设计之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
例如,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状况、价值观等等。
只有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为他们量身定制合适的导语。
二、结合教学内容导语和教学内容应相互呼应。
导语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红楼梦》时,可以引用一些《红楼梦》中的经典句子,通过引用经典语句来引导学生进入这个课文的世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通过引用一些背景知识或者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三、结合学生的兴趣在导语设计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兴趣作为重要参考因素。
学生的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也是他们最好的助手。
例如,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引用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古诗词,或者引用一些小动物或植物的形象,通过形象化的方法引入古诗词的学习,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教师的风格与语气导语的设计不仅仅是内容的创作,还包括教师的语气、情绪的表达等等。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摆脱生硬、呆板的语气,给学生传递积极、活泼的阳光能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融入学习中。
五、频率和重复导语的语言要简洁明了,重要内容可以多次强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导语设计中,教师要注意频率和重复。
经常重复听到的话语可以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在学生中形成共识,进而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
最后,导语是启发学生学习的基石,好的导语不仅能引导学生,还可以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更高效的学习效果。
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班级情况,设计出更加富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导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b125d98d4d8d15abe234e2d.png)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导语,即课文教学的开场白。
教学伊始,教师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导入教学就像拉开一场好戏的序幕。
课伊始,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却是一致的。
新颖、迷人的起始能立刻抓住学生的心,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像一股伴随美妙音乐的涓涓细流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语,蕴涵丰富深刻的哲理,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因此,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导语方式,仅供大家参考。
一、开门见山式这种导语干脆利落,可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较快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
接着,教师叙述课文内容梗概,讲清课堂要求,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设置疑问式疑,往往使人感到新奇。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及课题特点故意设置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绿色的办公室》时,我先设“疑”:同学们,你们去过我或者父母的办公室吗?办公室里都有些什么?这些办公室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接着揭题:世界上就曾有过一个非常特别的办公室,它叫“绿色的办公室”。
这种巧设疑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障碍但又并非不可逾越的境界,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解释课题式这种方式常用于古诗及较难理解的课题,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时,我先向学生讲解了惠崇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宋朝一个非常有名的和尚,而“春江晚景”是他的一幅画。
这首诗是大诗人苏轼为这幅画做的题画诗。
此时,不但消除了学生对课题的疑问,还顺利引入正文教学。
四、温故知新式巴普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
”也就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
所以,“温故知新”的过渡式导语,就成了教师最常用的导课方式。
例如,教学《春》时,一开始上课教师就充满感情地说:“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联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描绘春天,比如杜甫的《绝句》,你们还记得吗?”学生齐背后进入了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
浅谈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
![浅谈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75fa2df5022aaea998f0ff7.png)
浅谈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在语文教学中,导入新课极为重要。
教师如能用三、五分钟的时间精心设计导入语,吸引学生进入到学习的美好气氛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尽快地接受新的知识。
一、激情激趣法在导入新课时,要使新课开始就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师就要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一开始我便满怀激情地说:“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
谢眺描写春是“杂英满芳甸”,韩愈描写春是“百般红紫斗芳菲”,杜甫描写春是“春风花草香”,王安石描写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些短诗只从一两个角度,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
今天,我们学习的朱自清的《春》写春的内容很多,我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多方面写春的?”这样的开头语,充满激情,意境深邃,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学习情绪很高。
二、故事导入法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正式讲授新学内容之前,通过讲述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而导入新课。
这样,可使学生在精力高度集中听故事中引入正题,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快速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讲《与朱元思书》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这是吴钧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作者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真是美不胜收。
同学们是否知道富春江畔有一处名胜——严子陵钓鱼台?严子陵与汉光武帝刘秀曾是同学,在刘秀即位后,便隐居在富春江不愿入仕途。
刘秀几次派人用重礼征召他,他都推辞了。
刘秀后来邀请严子陵入宫叙旧,得意地问严子陵:‘我比起以前,怎么样?’严子陵说:‘只是肥了一点儿。
浅谈语文教学的导语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的导语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ba8288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1.png)
浅谈语文教学的导语艺术一堂课开始时,教师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导入,能加快学生思考和理解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导语,形成有自己特色、符合学生兴趣的导入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点有效做法:一、提问导入法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上《沁园春·长沙》之前,我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写《沁园春·雪》时的毛泽东是个中年人,那么他在年青时又是怎样的性格和个性呢,学生时代的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这时不少学生看过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于是纷纷就看过的剧情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讲《夜归鹿门歌》时,我提问:“什么样的人适合做隐士呢?“学生大部分回答热爱山林田园、淡泊名利、愤世嫉俗等,有学生提出在仕途受到挫折的人也会想要归隐,于是我可以顺势导入孟浩然的生平及其归隐缘由。
二、悬念导入法好奇是人的天性,学生的好奇尤甚,我们在如果能把握住这一点,将他们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兴趣,就能在教学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观看的公开课视频中,一位老师的导语设计十分成功,讲《药》这篇课文,他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你们见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么?今天要讲的这篇小说《药》,写的就是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
这‘药’说明了什么呢?中国古老的名称,除了叫赤县、神州外,也曾叫华夏。
华夏本是一家,现在分成两家,而且华家吃的是蘸过夏家人血的人血馒头,这又说明什么呢?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放中国人民,那么,无数革命先烈寻求的救国救民的‘药方’是什么呢?”这一连串问题的提出,诱发了学生的兴趣,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保持一种旺盛的求知状态,急于想获取新知识。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语的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语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d2da7d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5.png)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语的设计【内容摘要】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
一个精心的导语设计,往往会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
导语设计的方法很多、本文就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及思考,概括了几种常用的导语设计方法。
【关键词】语文导语设计方法“导语”,即开导、引导的话,又叫“开讲话”、“引语”等,都是指导入新课的引言,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
上好一堂新课,导语的巧妙设计和运用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过程设计好导语就是开好了头,就像一个节目主持人在开场、间场中的精彩话语,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课文的情景和意境中去,主动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语的设计谈谈自己的浅见:一、熟读教材,找准导语的切入口。
深入钻研,熟读教材,是设计好导语的关键。
教师备课时,对教材的整体内容、结构、思路、语言特色以及与单元上下篇有什么联系,教材有哪些基础知识和技能需要教给学生的,阅读时进行什么思想教育等等,都必须心中有数,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特点,选准阅读的切入口。
阅读课文的切入口,可以从下面的途径去寻找:1、利用课文的题目切入。
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窗口、眼睛,有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能引起读者的种种联想,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我们可以透过“眼睛”了解课文大意。
如新教材第九册的《海豚救人》一文,当学生读完课题后提问:海豚为什么要救人?怎样救,结果如何?又如《草船借箭》,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怎样借呢?结果有没有借到?既然借了,要不要还?2、创设情景切入。
即运用感情描述的语言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进入新的教学情境。
如第十二册《草原》的导语设计:“你们有没有看见过美丽的大草原?你们想不想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色?现在让我们唱着《草原之歌》,去欣赏美丽的草原。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68cd80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f.png)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导语是指引学生进入学习内容的过渡性语言材料,具有激发兴趣、准备思维、引导回归文本等多种功能。
好的导语设计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增强学习效果。
下面就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进行探讨。
一、导语设计原则导语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引起学生的兴趣,具体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开放性原则。
导语要具有吸引人的特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和思考。
2.导入性原则。
导语要紧密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对文本主题进行思考,并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3.情感性原则。
导语要注重情感渗透,既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又要引导他们对文本内容产生情感共鸣。
4.启发性原则。
导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可以通过提问、设置问题、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
5.回归性原则。
导语要与课文内容相呼应,在内容上保持一致性,使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文本学习环节。
二、导语设计策略1.提问题引导思考。
导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学习《孟子》的内容时,可以问:“什么是仁义道德?”、“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等问题。
2.讲故事引起兴趣。
导语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
在学习《红楼梦》的内容时,可以讲述一些与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有关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3.引用名言警句。
导语中可以引用名言警句,突出文本的重要主题或思想,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在学习《骆驼祥子》的内容时,可以引用老舍先生的名言:“灵魂与肉体的抉择,是人生最重要的问题。
”4.设计情境材料。
导语中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材料,使学生能够通过情境感受学习的内容,增加学习的体验感。
在学习《荷塘月色》的内容时,可以设计一幅描绘夏夜荷塘月色的图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来想象课文中的情景。
5.以问题引导回归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摘要]:导语的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导语设计要达到审美性、情感性、新颖性、趣味性、知识性、灵活性、联系性和启发性。
导语设计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
[关键词]:语文导语设计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
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
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一、导语设计的原则:1、导语设计要有新颖性、趣味性。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
中学生又具有想象丰富、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创造愉快的情景,营造活泼的氛围,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
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
学生因新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
2、导语设计要有审美性、情感性。
青少年学生正值如诗年华,他们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在导语设计时要力求有美感。
让优美、生动的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追求美感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通过“言”和“声”,显情感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善于批文入情,以情动人,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沟通彼此的心灵,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3、导语设计要有联系性和启发性。
联系性是指教师设计导入的根据是教学内容。
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不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启发性则是指导入要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4、导语设计要有知识性和灵活性。
导语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
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
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孟子说:“教者多术也”。
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因此也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在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尽的,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
在选择导入方法、设计导语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标、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灵活处理。
二、导语设计的方法:语文导语设计的方法有很多,在此我简单介绍几种:(一)情境导入法。
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
例如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有老师就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烟雨蒙蒙,如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人如在画中游。
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
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
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
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学习散文《春》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在一个季节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热闹。
这些花有的红得像火,有的粉红像云霞,有的洁白像雪花,花里带着香甜的气息,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是什么季节呀?”“是春季。
”“春天里还有哪些景象吗?”让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印证课文。
(二)故事导入法。
即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如典故、传说、历史故事等)导入对新知识、新课题的讲解。
故事导入最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去。
但要注意:故事的内容与课题要紧密相联,做到贴切、典型。
如教《愚公移山》时就可以先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地讲述李白小时候“铁杵成针”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回答:“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持之以恒。
”由此导入课文。
那么《天上的街市》导入就可以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通过故事,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地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具导入法。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 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片等教具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在讲说明性的文章时,就可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
例如《中国石拱桥》这一课,可以拿出赵州桥的挂图,请同学们说说桥的结构特点。
讲授《三峡》可拿出几幅“三峡”的景物挂图,并辅以介绍,这样学生很快就会被图片中优美的景物所吸引,对三峡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
录音有课文朗读带和与课文相关的乐曲,朗读带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
乐曲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
录音一般适应于散文、小说、诗歌的讲授。
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
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
诗歌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李煜的《虞美人》等都有相应的乐曲,这些乐曲既让诗情变得更加浓郁,还有助于学生背诵。
除了播放相应的乐曲,还可以播放与文意相符的歌曲。
视听结合,更能增强教学效果,运用影视片、FLASH动画等现代化教学媒体,会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会、去领会、去把握。
如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前放一段有关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电影片断;学习《安塞腰鼓》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豪放痛快的“安塞腰鼓”录像。
这样艺术地导入课题,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有时也可以进行直观演示。
如《核舟记》一课,我就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教《小桔灯》时,我就按文中介绍的方法自制了“小桔灯”带进课堂。
学生一见实物,兴趣大增。
这时我适时地引导:“可别小看这不起眼的小玩艺,在特殊环境下,它也会发出不寻常的光辉。
下面要介绍的就是一盏特殊的‘小桔灯’。
”这样以物引题,导入正文。
教具分门别类,各具特色,运用哪种教具,由教学内容和当地教学设施所决定。
教师在运用教具时要注意运用的适度,做到自然和谐、恰到好处。
(四)背景导入法。
即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让学生理解了文意,拓宽了视野,与作品产生了共鸣。
如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就可以说说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纸笔都买不起,他就在母亲的教导下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
经过刻苦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以此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五)问题导入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如: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便设置了悬念。
她说,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
孔乙已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我们仔细读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回答。
于漪老师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巧设问题,造成悬念,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往下讲述效果自然会好。
(六)温故知新导入法。
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
”温故知新导入,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
如于漪老师在《春》一课时的导入:“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万象更新。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
同学们,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现在我们就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
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
《社戏》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道鲁迅先生有一块乐园,他曾在那里度过难忘而美好的幼年时期。
现在我们学习《社戏》,那里曾有一块乐土——平桥村,他曾在那里吃过以后再也没有吃过的蚕豆,看过以后再也没有看过的好戏,让我们一起去追寻鲁迅先生昔日的踪迹吧!”(七)析题导入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
通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
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
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开始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几个地点?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讯息?“从……到……”揭示的是什么?分析出来后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