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逐句翻译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师,动词,从师学习;道:名词,风尚。
欲:动词,想要。
译文:唉!从师求学的风尚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 很难了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出:动词,超出。 远:多,形容词。 犹且:还,副词。 问:请教,动词。
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 师请教学问道理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泛指多数(三人成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贤:胜过 术业:学问和技艺。 攻:研究。 如:动词,像。 是:代词,这样子。
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译文: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 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胜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 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名词,老师)
( 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的人) (名词做动词,学习)
师
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吾从而师之: ⑥则耻师焉: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 ,从师学习)
(老师)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呢?
孰与 与......孰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孰与用在名词或代词前,与....孰之
望时而得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惑 1 :疑惑
1
2
从:动词,跟从,追随。
为:动词,作为,成为。
惑 2 :疑难的问题
解:解决
译文:(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 题,终究不能解决。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代词,代方位,这里可译成“地方”。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译文:因此,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年少,道理所存 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阐述道理
1、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的人
状语后置
下:名词作动词,低于,相差。
耻:意动,“以……为耻”。
译文: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 为羞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前一个“圣”,名词,圣明的人;
后一个“圣”,形容词,圣明。
益:更加
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词 在、 比 介词 向 而耻学于师 介词 对于 于其身也 介词 在、从 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 ,表被动,被 不拘于时
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末语气助词 表判断 与“者”连用,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其可怪也欤
句末语气词,与“欤”连用, 加强语气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代词,他的;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译文: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身:自身,自己。
则:副词,表转折。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惑:糊涂,形容词。
译文: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糊涂啊!
dòu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文: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早,我 跟从他并以他为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疑问,岂,哪。
年:年龄,生年。
于:比
译文: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比我早出生还是比我晚出生呢?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是故:所以,因此。 无:不论,不分,动词。
第三段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 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 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好:喜爱。 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礼》、《乐》、《 易》、《春秋〉。 通:普遍。 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也是介词,向,从。
2、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修辞探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顶 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 难矣 !
师 说
韩 愈
二、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 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 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 是得狂名。” 》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 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 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 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 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相互学习为耻 辱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之:代词,这。
族:类。
曰:称,说。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 法”。
则:连词,就。
译文: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 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彼: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 相若:相似 道:学问道德水平。 则:表并列连词
足:够得上。
羞:可羞愧。 盛:地位高。 谀:阿谀,奉承。 译文:"那个人与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相近,修养和 学业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 (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第二段
1.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论证第一段 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这一段的分论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是否尊师重道, 1、纵比: 是圣愚分野的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关键所在
对其子,择师而教; 自相矛盾的从师 态度指出“小学 2、自比: 对其身,耻学于师。 而大遗”的谬误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小的方面。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儿童初等教育的学校
遗:遗漏,舍弃。 明:明智。
译文: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疑惑)却丢弃, 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前):名词,表示“……的人”。
师(后):动词,学习。
耻:“以……为耻”,意动。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译文: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齿:并列, 不齿:不屑与之并列。(区别:不耻/不齿)
不齿:指不屑与之并列,表示鄙视。 不耻:不顾羞耻不以为有失体面。一般翻译成“不以 ...为耻 及:赶得上。
乃:副词,表转折。
不齿”前边可以加“所”,构成“××所不齿”。如:“世人所 其:副词表加强语气,真是。 不齿”等。“不耻”前边不能加“所”。 不齿”后边一般不接东西,如果要接就必须在所接东西前加 欤: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于”,构成“不齿于……”。如:“不齿于人” 译文:巫医,乐师,各类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 不耻”后边可直接接东西,构成“不耻××”,如“不耻下问”。 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之:代词,代童子。
习:学习。
句读:古时指文章的断句。
所谓:说的。
译文:那些教他读书,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 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之:宾语前置标志。 或:有的。
f源自文库u
不:通“否”
译文:不懂得文章的断句,不能解决的问题,有的(字句) 向老师学习,有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
嘉:赞许
贻:赠送
译文: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 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 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分 论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点 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师 说
写作缘由:赠李蟠
实虚词总结归纳
结构助词 的 1.古之学者必有师 代词,知识、道理 2.人非生而知之者 助词,主谓之间,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
之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些 这一类 6.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批判当时社会上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3、横比:
轻视师道的风气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常:固定的,永久的。
师:以……为师,意动。
徒:类,辈。 贤:道德、才能。 及:比得上
译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 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都)比不上孔子。
(名词,风尚) (名词,道理)
道
③吾师道也:
④道相似也:
(名词,道德学问)
而
连词,表承接 人非生而知之者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与“已”连用,表陈 如是而已 述语气
其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 那些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 他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 他的 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 表揣测语气 大概 其可怪也欤 语气词 加强语气
唉!从师求学的传统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 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 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 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 那些教他读书,学习句子的停顿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 师。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 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 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 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 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恢复, 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奏乐之人,各类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 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 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 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 被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 送给他。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 愈
知人论世
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县, 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 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推崇儒学,力排佛老。主 张写文章要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为唐宋实用 散文奠定了基础,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三、分析课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者:辅助性代词,这里指“人 ” 。 古:即求学的人 学者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老师
第 一 段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所以
1、表示“‥‥‥的原因”。
2、表示“用来 ‥‥‥的东西”。 这里是:“用来 ‥‥‥的”
1
2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 1 :介词,在。
闻:知道,懂得。
固:本来
乎 2 :作“于”用,比的意思。
从:追随,跟随,省略了宾语(之)。
师:意动,“以„„为老师”。
译文: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传:传授 道:道理,具体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 想理论。 受:通“授”,传授 业:学业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 的(人)。
知:动词,懂得,明白。 间为名词或代词,则表示在比较中 询问,一般 译为“与谁(哪一个) 之:代词,代道理,知识。 相比....” 孰:谁,疑问代词。 吾孰与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惑:名词,疑难问题。 孰与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 反问,意在肯定后者,一般译为"哪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的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的问题 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
愚:前一个“愚”,名词,愚蠢的人,
后一个“愚”,形容词,愚蠢。
译文: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所以:...的原因 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概的意思 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译文: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 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欲:动词,想要。
译文:唉!从师求学的风尚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 很难了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出:动词,超出。 远:多,形容词。 犹且:还,副词。 问:请教,动词。
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 师请教学问道理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泛指多数(三人成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贤:胜过 术业:学问和技艺。 攻:研究。 如:动词,像。 是:代词,这样子。
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译文: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 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胜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 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名词,老师)
( 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的人) (名词做动词,学习)
师
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吾从而师之: ⑥则耻师焉: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 ,从师学习)
(老师)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呢?
孰与 与......孰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孰与用在名词或代词前,与....孰之
望时而得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惑 1 :疑惑
1
2
从:动词,跟从,追随。
为:动词,作为,成为。
惑 2 :疑难的问题
解:解决
译文:(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 题,终究不能解决。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代词,代方位,这里可译成“地方”。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译文:因此,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年少,道理所存 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阐述道理
1、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的人
状语后置
下:名词作动词,低于,相差。
耻:意动,“以……为耻”。
译文: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 为羞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前一个“圣”,名词,圣明的人;
后一个“圣”,形容词,圣明。
益:更加
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词 在、 比 介词 向 而耻学于师 介词 对于 于其身也 介词 在、从 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 ,表被动,被 不拘于时
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末语气助词 表判断 与“者”连用,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其可怪也欤
句末语气词,与“欤”连用, 加强语气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代词,他的;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译文: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身:自身,自己。
则:副词,表转折。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惑:糊涂,形容词。
译文: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糊涂啊!
dòu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文: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早,我 跟从他并以他为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疑问,岂,哪。
年:年龄,生年。
于:比
译文: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比我早出生还是比我晚出生呢?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是故:所以,因此。 无:不论,不分,动词。
第三段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 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 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好:喜爱。 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礼》、《乐》、《 易》、《春秋〉。 通:普遍。 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也是介词,向,从。
2、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修辞探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顶 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 难矣 !
师 说
韩 愈
二、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 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 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 是得狂名。” 》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 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 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 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 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相互学习为耻 辱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之:代词,这。
族:类。
曰:称,说。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 法”。
则:连词,就。
译文: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 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彼: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 相若:相似 道:学问道德水平。 则:表并列连词
足:够得上。
羞:可羞愧。 盛:地位高。 谀:阿谀,奉承。 译文:"那个人与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相近,修养和 学业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 (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第二段
1.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论证第一段 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这一段的分论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是否尊师重道, 1、纵比: 是圣愚分野的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关键所在
对其子,择师而教; 自相矛盾的从师 态度指出“小学 2、自比: 对其身,耻学于师。 而大遗”的谬误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小的方面。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儿童初等教育的学校
遗:遗漏,舍弃。 明:明智。
译文: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疑惑)却丢弃, 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前):名词,表示“……的人”。
师(后):动词,学习。
耻:“以……为耻”,意动。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译文: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齿:并列, 不齿:不屑与之并列。(区别:不耻/不齿)
不齿:指不屑与之并列,表示鄙视。 不耻:不顾羞耻不以为有失体面。一般翻译成“不以 ...为耻 及:赶得上。
乃:副词,表转折。
不齿”前边可以加“所”,构成“××所不齿”。如:“世人所 其:副词表加强语气,真是。 不齿”等。“不耻”前边不能加“所”。 不齿”后边一般不接东西,如果要接就必须在所接东西前加 欤: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于”,构成“不齿于……”。如:“不齿于人” 译文:巫医,乐师,各类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 不耻”后边可直接接东西,构成“不耻××”,如“不耻下问”。 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之:代词,代童子。
习:学习。
句读:古时指文章的断句。
所谓:说的。
译文:那些教他读书,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 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之:宾语前置标志。 或:有的。
f源自文库u
不:通“否”
译文:不懂得文章的断句,不能解决的问题,有的(字句) 向老师学习,有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
嘉:赞许
贻:赠送
译文: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 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 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分 论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点 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师 说
写作缘由:赠李蟠
实虚词总结归纳
结构助词 的 1.古之学者必有师 代词,知识、道理 2.人非生而知之者 助词,主谓之间,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
之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些 这一类 6.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批判当时社会上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3、横比:
轻视师道的风气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常:固定的,永久的。
师:以……为师,意动。
徒:类,辈。 贤:道德、才能。 及:比得上
译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 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都)比不上孔子。
(名词,风尚) (名词,道理)
道
③吾师道也:
④道相似也:
(名词,道德学问)
而
连词,表承接 人非生而知之者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与“已”连用,表陈 如是而已 述语气
其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 那些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 他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 他的 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 表揣测语气 大概 其可怪也欤 语气词 加强语气
唉!从师求学的传统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 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 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 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 那些教他读书,学习句子的停顿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 师。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 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 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 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 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恢复, 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奏乐之人,各类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 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 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 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 被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 送给他。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 愈
知人论世
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县, 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 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推崇儒学,力排佛老。主 张写文章要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为唐宋实用 散文奠定了基础,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三、分析课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者:辅助性代词,这里指“人 ” 。 古:即求学的人 学者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老师
第 一 段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所以
1、表示“‥‥‥的原因”。
2、表示“用来 ‥‥‥的东西”。 这里是:“用来 ‥‥‥的”
1
2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 1 :介词,在。
闻:知道,懂得。
固:本来
乎 2 :作“于”用,比的意思。
从:追随,跟随,省略了宾语(之)。
师:意动,“以„„为老师”。
译文: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传:传授 道:道理,具体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 想理论。 受:通“授”,传授 业:学业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 的(人)。
知:动词,懂得,明白。 间为名词或代词,则表示在比较中 询问,一般 译为“与谁(哪一个) 之:代词,代道理,知识。 相比....” 孰:谁,疑问代词。 吾孰与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惑:名词,疑难问题。 孰与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 反问,意在肯定后者,一般译为"哪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的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的问题 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
愚:前一个“愚”,名词,愚蠢的人,
后一个“愚”,形容词,愚蠢。
译文: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所以:...的原因 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概的意思 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译文: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 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