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课件详解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85745e1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b4.png)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42页
➢ (2)相克关系病理传变(相乘相侮) ①相乘
肝病传脾(木旺乘土、土虚木乘)→肝 脾不和
②相侮
肝病传肺(木侮金)→肝火犯肺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43页
(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诊疗
➢ 1.指导疾病定位诊疗 ➢ 诊疗: 面青、口酸→肝 ➢ 2.判断疾病传变趋势 ➢ 3.推测疾病预后转归
阳偏盛 阴偏盛 第17页
阴盛则寒, 阴胜则阳病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阳偏盛 阴偏盛 第18页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病理改变。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 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正常
阴偏衰 阳偏衰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肠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肾 膀 耳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胱
二 阴
骨恐唾
第35页
(三)五行生抑制化
1.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 : 促进、助长、资生 相生次序: 木→火→土→金→水 相克: 抑制、制约 相克次序: 木→土→水→火→金 相生关系: 生我——母、我生——子 相克关系: 克我(胜我,所不胜)、我克(我胜)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0页
火曰炎上——凡含有温热、升腾等性质事 物, 归属于火行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1页
土爰稼穑——凡含有承载、受纳、生化等 性质事物, 归属于土行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2页
金曰从革——凡含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事物, 归属于金行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3页
水曰润下——凡含有寒凉、滋润、闭 藏等性质事物, 归属于水行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b343cc4524de518974b7d11.png)
ppt课件
25
1、阴阳偏胜
(1)“阳胜则热”—(实)热证:高热、 大汗、烦躁、面赤、脉数
(2)“阴胜则寒”—(实)寒证:面白、 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淡、脉沉迟或 沉紧
ppt课件
26
2、阴阳偏衰 (1)“阳虚则寒”-阴相对偏亢-虚寒证: 面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 微 (2)“阴虚则热”-阳相对偏亢-虚热证: 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脉细数 (3)阴阳互损 原因:阴阳互根互用
ppt课件 20
(五)阴阳相互转化
-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物极必反” 量变——质变 形 式 1) 渐变-寒暑交替,昼夜转换 2) 突变-急性发热性疾病,高烧持续不退, 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 绝。-阳证转化为阴证
ppt课件 21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玻尔 -族徽:太极图 “contraviasuntcomplementa”(对立即互 补)
ppt课件 11
(三)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阴和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 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 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期和 条件。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阳互用: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 和助长对方。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1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 -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 2 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气与血、脏与腑、寒热与温凉
ppt课件 4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 明亮的、兴奋的 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 晦暗的、抑制的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 ppt课件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f049fcb84ae45c3a358c7e.png)
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的运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阳——上部 上下
阴——下部
人
阳——体表
背腹
阳——背 阴——腹
体 分 表里
四肢
阳——外侧 阴——内侧
阴
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阴——体内——内脏
阳——六腑 阴——五脏
阳—心肺
阴—肝脾肾
经脉
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面 阴经——循行于四肢内侧面
(二)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
• 普遍性: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存在阴阳关系
。
❖ 自然界:
❖ 机体:
• ❖阳
❖阳
日天昼火热温夏 春 干 清……
男 外 表 背 上气 腑 实……
❖阴
❖阴
月 地 夜 水 寒 凉 冬 ❖ 女 内 里 腹下 血 脏
秋 湿 浊……
虚…
相对性: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
阳来说明。
二.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阴阳对立 (二)阴阳互根 (三)阴阳消长 (四)阴阳转化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属性是对立、矛盾的。
如寒与热、上与下
相互对立基础上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 系。
表现出阴阳平和、阴强则阳弱、 阳盛则阴退等
阴阳的互根
• “阴”“阳”任何一 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 独立存在。
Relative and dynamic balance
阴阳转化
•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 的条件下的相互转移、变
化。
•
阴阳消长(量变)阴
阳转化(质变)
•
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
定的条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388217856a561253d36f18.png)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③阴阳消长含有“量变” 含义。
生理上
机体 物质与物质、功效与功效、物质 与功效之间 消长, 是维持着相对平衡状 态 消长。
病理上
机体中 阴阳消长, 不能维持相对平衡 消长, 即出现阴阳 偏盛、偏衰 病理 改变
调整月经
血营胞宫-调整月经,妊育婴儿
疏泄精液
疏泄与封藏(肾)结合-精液排泄通畅、适度
养肾之道
(一)说明五脏 生理功效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 生理特点 说明五脏 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 生理特点
肝属木: 木曰曲直, 枝叶条达, 有升发之性 肝性条达, 恶抑郁, 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 火曰炎上, 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 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 土性敦厚, 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 化生气血
肺属金: 金性清肃, 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 以降为顺
名称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特点 即不一样于五脏, 又不一样于 六腑
人体
五脏 五腑 五体 五官 五华 五志 五液 五脉 五神
五脏系统
心系统 肝系统 脾系统 肺系统 肾系统
心
肝
脾
肺
肾
小肠
胆
胃 大肠 膀胱
脉
筋
肉
皮
骨
舌
目
口
鼻
耳
面
爪
唇
毛
发
喜
怒
思
忧
恐
汗
泪
涎
涕
唾
洪
弦
缓
浮
沉
神
魂
意
魄
志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 ppt课件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4c2431452ea551810a687f3.png)
理论阐发
人体与天地相通应 一方面,天地之气入通人体以养脏腑,另一方面,人体的形态结构和 生理、病理又与天地的事物应象. 法天地之理养生治病的意义.
临证指要
李×× ,女,10岁.病孩由其父抱持而来,合眼哆口伏在肩 上 , 四肢不自主地下垂软瘫 , 如无知觉状 . 其父代诉 : 病 已三日,每到中午午时和半夜子时左右 ,即出现上述症 状 , 呼之不应 , 但过一时许 , 即醒起如常人 . 岳见病状及 聆听病情亦感茫然,讶为奇症.乃深加思考,得出子时是 一阳生之际,午时是一阴生之际.子午两时正是阴阳交 替之候,而出现痴迷及四肢不收之病状 ,则治疗应于此 着眼,但苦无方剂,展转思维,想到小柴胡汤是调和阴阳 之方剂,故投以二帖试治.不意其父隔日来告服药二剂, 已霍然如常人,即拟上学读书云. (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
名词解释
1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食 ”音义均同饲。有供给、饲养 的意思。“五气”,即风、火、湿、燥、寒。
2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争修明,音声能彰:“五 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修明”,原义是 整治洁明。《韩诗外传》:“礼仪修明,则君子怀之。” 此处引申为明润。“彰”,即显著。指声音洪亮、清晰。 湿疹怎么治疗 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气和”,谓五脏之气 协调正常。“生”,指生化机能。“气和而生”,谓五脏 获得天气与水谷精微的营养,脏气趋于协调正常,因而能 保持旺盛的生化机能。“津液”,此处泛指精、血、津液 等有形物质,是产生一切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津液相 成”,说明人体生化机能得到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 资助,于是“神乃自生”。“神”这里指生命活动,它是 依附于形体而存在有功能表现。
临证指要
饮食生冷,而致吐泻,此脾胃虚寒所致无疑.而患者又有心烦,口苦,脉 数等热象.心烦,口苦表现为上,泄泻,呕吐病变在中下,一寒一热,一上一 下,错综复杂,刘老清上温下,选用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治,干姜以温中 ,芩,连以清上,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升降相因.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PPT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6731598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f5.png)
阴阳学说在中医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诊断方法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来判断阴阳的偏盛偏衰,从 而确定病证的性质和部位。如望诊观察面色、舌苔,闻诊听 声音、嗅气味,问诊询问病情、病史等。
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根据阴阳失调的具体 情况,采用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方法,使阴阳恢复平衡。 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阴阳五行学说概述 •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 阴阳五行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 • 阴阳五行学说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学习阴阳五行学说的意义和方法
01
阴阳五行学说概述
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阴阳观念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形成于殷周时期,西周 末年,以伯阳父为代表的一些贵族卿大夫把阴阳看作天地之气。
在建筑和风水布局中,阴阳五行学说 也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合理的布局 和设计,可以营造和谐、宜居的环境 。
阴阳五行学说可以指导农业生产,根 据时令和气候的变化,合理安排种植 和养殖活动,以获得更好的收成。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发展
春秋时期,阴阳学说被赋予哲学含义,战国时期,阴阳学说进一 步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
五行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五行学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方位 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发展
在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与阴阳学说相结合 ,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最初的含义是 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 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ddc534f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a.png)
202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阴阳学说•中医五行学说目录•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中医养生法01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先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起源汉代,张仲景、华佗等医家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
奠基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基础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出现了众多医学流派。
发展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在继承发扬古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现代发展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用阴阳两极的矛盾运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内的各种现象,包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主要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病理变化等,是中医基础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性质来类比人体内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1 2 3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有助于人们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
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弘扬中华文化02中医阴阳学说阴阳是事物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可表示事物的两个方面,具有普遍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阴阳的涵义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彼此依存和制约。
阴阳对立统一阴阳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阳极则阴,阴极则阳。
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两个方面在动态变化中维持着平衡关系,达到平衡状态时则表现为调和状态。
阴阳消长平衡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03指导养生保健阴阳学说指导养生保健,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饮食调理等。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d27298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18.png)
THANK YOU.
阴阳理论
阴阳对立
阴阳双方彼此对立,相互 制约,存在排斥、斗争的 关系。
阴阳互根
阴阳双方彼此依存,相互 扶助,存在依从、促进的 关系。
阴阳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双方 可以互相转化,阴可以转 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
五行理论
五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
五行相克
木、火、土、金、水之间按照特定的顺序依 次相生,促进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保健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情志等方 面来预防疾病。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发展历程
中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展重点,如汉代张 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现况
现代中医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阴阳五行与中药治疗
阴阳学说
中药的性味归经是中医治疗的关键。中药 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 四种药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并且归属于不同的脏腑经络。根据中药 的药性、药味和归经的不同,可以调节人 体的阴阳平衡。
VS
五行学说
根据五行养生法,中药可以按照五行属性 进行分类,如肝属木,与酸味、绿色、春 季等相应,因此治疗肝病多用具有酸味和 绿色属性的中药材,如柴胡和茵陈蒿等。 同样地,其他脏腑也可以通过五行养生法 来选择相应的中药材进行治疗。
中医与阴阳五行
01
02
03
阴阳学说
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的基 本规律,人体内部也存在 阴阳平衡的问题。
五行学说
中医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 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 人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阴阳学说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三)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
相对性和可分性 (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起源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而后逐渐引申到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研究中,凡是光 明、温暖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寒冷的 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阴,所以《内经》说:“阴阳者, 一分为二也”。
(二)五行的特性
木: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火曰炎上 温热、升腾、向上 土:土爰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 金:金曰从革 清肃(清洁、肃杀)、收敛 水:水曰润下 寒凉、滋润、向下
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性质的事物,归属于木行。
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等性质的事物, 归属于火行
(二)概括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是
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衡的结 果。
(三)说明病理变化
⒈ 阴阳偏胜: ⒉ 阴阳偏衰: ⒊ 阴阳互损: ⒋ 阴阳转化:
(四)指导疾病诊断
八纲辨证
表、热、实三纲属阳 里、寒、虚三纲属阴
(五)指导疾病治疗
1.确定治则
损其有余 补其不足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目的要求
1、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熟悉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3、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 认识自然和理解自然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古人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对抗 运动 中不断地滋生和发展着,阴阳既代表自然界两种对 立的物质势力,同时,也代表着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并进而发展成为人们探讨和阐释事物运动变化 规律的阴阳学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
概括。
(二)阴阳的基特征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 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 “阳”;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 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 都属于“阴”。
(三)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1. 阴阳的普遍性 2. 阴阳的相关性 3. 阴阳的相对性 4. 阴阳的可分性
(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 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互用的观点是指阴和阳任 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3.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是指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 变化之中,就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过程。
(二)解释病理传变
2.相克关系传变
木能克土,木气有余,相克太过,其 病由肝传脾。如肝炎病,相侮即反克为 病,如木火刑金(木侮金)
(三)指 导 诊 断 疾 病
通过望、闻、问、切等收集来的综 合材料,根据五行学说理论来推断 病情所在。
如:面色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 象,可能与肝病有关。脾虚病人, 如面色兼见青色,提示木旺乘土。
2.归纳药物性能
归纳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分析五味:辛、甘(淡)属 阳;酸、 苦、咸属 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Theory of Five Elments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五行的特性 (三)对事物属性的分类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 本物质。“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列、 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因此,可将“五行” 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 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木、火、土、金、水乃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不 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而且这五者之间具有着相 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处于不停地运动变 化之中,从而构成了物质世界。因此亦逐渐发展 成为探索万物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并应用于中医学领域, 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 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 响。
(四)用于治疗
1.控制疾病传变,肝有病,木旺乘 土,应先健脾护胃。
2.确定治则与治法。
⑴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包括 “虚则补其母”和“实则泻其子”
⑵ 根据相生规律制定具体治法:这类 方法均属于“补母”和“泻子”的具 体化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滋水涵木法 培土生金法 益火补土法
五行归类示例
人体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液 五声 木肝 胆 目 筋 怒 泪 呼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汗 笑 土脾 胃 口 肉 思 涎 歌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涕 哭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唾 呻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利用五行来分析归纳脏腑等组织器官的特点 或属性,并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土爰稼穑——凡具有承载、受纳、生化等性质 的事物,归属于土行
金曰从革——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的事物,归属于金行
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闭藏等 性质的事物,归属于水行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
古人把各种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性质或特点, 与五行相类比归类,这种归类方法分以下两种 情况:
1. 直接归类 2. 间接推演
借助五行生克制化来分析和研究各脏腑系统 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运用五行生克的异常来阐释病理情况下各脏 腑系统的相互影响。
(一)解释生理现象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 2.阐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二)解释病理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1)母病及子
如水不涵木,即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
(2)子病犯母
即先有子脏的证候,后有母脏的证候 如心火亢盛而致肝火炽盛,最终导致 心肝火旺
事物在总体上呈相对稳定,此时就称作 “平衡”,所谓健康的人,其主要标志就是 阴阳的消长处于动态平衡。
(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 立面转化。它主要是指阳证可以转阴证, 阴证亦可以转为阳证。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解释人体组织结构 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