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15829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PPT课件
相反:阴阳的属性完全相反,故构成对立的关系。 例: 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 降、昼与夜、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等等,皆 为属性相反的矛盾双方 制约:阴阳双方相互抵制、相互压制、相互克制 或相互牵掣。 例: 水与火的相互制约, 寒与热的相互制约; 兴奋与抑制的相互制约, 如同力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电学中的正 电与负电一样。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指阴和阳之间的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 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 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基 本形式。 具体表现为二类八种。
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 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此消彼长, 此长彼消。
阴消阳长 阳长阴消 阳消阴长 阴长阳消
关联性 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 者同一统一体中相互关联的 两部分,才能分属阴阳。 前提 属于同一范畴、同一层次。
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 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 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阴阳的无限可分 阴阳互藏 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事物、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
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 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 抑制的都属于阴;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 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 兴奋的都属于阳。
正常的阴阳对立制约 如:春夏秋冬的气候变化 异常的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 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 “制约太过”。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 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 “制约不及”。
统一(动态平衡)
正是由于阴阳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或 现象的阴阳双方之间取得统一,取得相对 的协调平衡——阴平阳秘 动态平衡:平衡的取得是阴阳双
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 中相互感应,即不断地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和变化的根本 条件。 阴阳交感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 件。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and Five Elements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 认识自然和理解自然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古人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对抗 运动 中不断地滋生和发展着,阴阳既代表自然界两种对 立的物质势力,同时,也代表着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并进而发展成为人们探讨和阐释事物运动变化 规律的阴阳学说。
2. 相 侮
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 相侮又称反克,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 化。 相侮次序为:
木
土
水
火
反克
金
木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利用五行来分析归纳脏腑等组织器官的特点 或属性,并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借助五行生克制化来分析和研究各脏腑系统 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运用五行生克的异常来阐释病理情况下各脏 腑系统的相互影响。
(一)解释生理现象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 五行配五脏: 木 火 土 金 水
肝
心
脾
肺
肾
(一)解释生理现象 2.阐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木
水
金 土
火
生
(二)解释病理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1)母病及子
如水不涵木,即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
(2)子病犯母
即先有子脏的证候,后有母脏的证候 如心火亢盛而致肝火炽盛,最终导致 心肝火旺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
古人把各种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性质或特点, 与五行相类比归类,这种归类方法分以下两种 情况: 1. 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 2. 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
五行归类示例
五行 木 火 人 肝 心 胆 小肠 目 舌 筋 脉 体 怒 喜 泪 汗 呼 笑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液 五声
阴阳五行学说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and Five Elements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 认识自然和理解自然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古人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对抗 运动 中不断地滋生和发展着,阴阳既代表自然界两种对 立的物质势力,同时,也代表着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并进而发展成为人们探讨和阐释事物运动变化 规律的阴阳学说。
2. 相 侮
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 相侮又称反克,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 化。 相侮次序为:
木
土
水
火
反克
金
木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利用五行来分析归纳脏腑等组织器官的特点 或属性,并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借助五行生克制化来分析和研究各脏腑系统 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运用五行生克的异常来阐释病理情况下各脏 腑系统的相互影响。
(一)解释生理现象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 五行配五脏: 木 火 土 金 水
肝
心
脾
肺
肾
(一)解释生理现象 2.阐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木
水
金 土
火
生
(二)解释病理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1)母病及子
如水不涵木,即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
(2)子病犯母
即先有子脏的证候,后有母脏的证候 如心火亢盛而致肝火炽盛,最终导致 心肝火旺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
古人把各种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性质或特点, 与五行相类比归类,这种归类方法分以下两种 情况: 1. 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 2. 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
五行归类示例
五行 木 火 人 肝 心 胆 小肠 目 舌 筋 脉 体 怒 喜 泪 汗 呼 笑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液 五声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
兴奋、向上阳、向外、
扩散、开放等
晦暗、寒凉、沉静、
抑制、向阴下、向内、
凝聚、闭合等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凡类似“火”性的,均属于阳的范畴。 凡类似“水”性的,均属于阴的范畴。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 的。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二、阴阳学说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三、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一)生理方 面 (二)病理方 面 (三)诊断方 面 (四)治疗方 面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木有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 恶抑郁,主管全身气机的舒畅条达,故肝 属“木”。 火有温热炎上的特性,心阳有温煦之功, 故心属“火”。 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主运化水谷,为 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属“土”。 金性清肃、收敛,肺有肃降作用,故肺属 “金”。 水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 主水的作用,故肾属第“一章 水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起源,一般认为是从“五方 说”和“五材说”等演化而来。
五方指东、南、 中、西、北。 五材指木、火、 土、金、水。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水部失火,金尚 书大兴土木
北人南相,和中 堂什么东西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 水五种物质及其运行变化。
五行之间具有生克和制化的关系, 通过这些相互作用的关系,五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体获得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事物生 存和发展。
阴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阴阳 偏盛
阴 阳
伤阳 阳盛
伤阴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失
阴不制阳
扩散、开放等
晦暗、寒凉、沉静、
抑制、向阴下、向内、
凝聚、闭合等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凡类似“火”性的,均属于阳的范畴。 凡类似“水”性的,均属于阴的范畴。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 的。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二、阴阳学说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三、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一)生理方 面 (二)病理方 面 (三)诊断方 面 (四)治疗方 面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木有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 恶抑郁,主管全身气机的舒畅条达,故肝 属“木”。 火有温热炎上的特性,心阳有温煦之功, 故心属“火”。 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主运化水谷,为 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属“土”。 金性清肃、收敛,肺有肃降作用,故肺属 “金”。 水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 主水的作用,故肾属第“一章 水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起源,一般认为是从“五方 说”和“五材说”等演化而来。
五方指东、南、 中、西、北。 五材指木、火、 土、金、水。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水部失火,金尚 书大兴土木
北人南相,和中 堂什么东西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 水五种物质及其运行变化。
五行之间具有生克和制化的关系, 通过这些相互作用的关系,五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体获得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事物生 存和发展。
阴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阴阳 偏盛
阴 阳
伤阳 阳盛
伤阴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失
阴不制阳
第一章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
(绝对的) 制约——相互克制(相对的)
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相互依存(绝对的) 互用——相互促进(相对的)
4、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是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消——减少、消耗 长——增多、增长 消长——制约——动态平衡 (1)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SUCCESS
THANK YOU
•
辨证:阴虚火旺 治则:滋阴降火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 —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
以之分类而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运 动变化。 “行”——①行列,次序;②运动变化 ——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水(阴)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 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 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划分: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 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 2、普遍性(认识宇宙万物的发展与联系)
正气不足 阳气
阴精
偏衰
机体阴阳
平衡失调 发病
邪气侵入 阳邪
偏胜
阴邪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阴阳失去
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是其前提和基础。
1、阴阳偏盛: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
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阳盛则热,阳胜则阴病
实热证 急性肺炎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实寒证
痛经
1、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相互依存(绝对的) 互用——相互促进(相对的)
4、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是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消——减少、消耗 长——增多、增长 消长——制约——动态平衡 (1)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SUCCESS
THANK YOU
•
辨证:阴虚火旺 治则:滋阴降火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 —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
以之分类而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运 动变化。 “行”——①行列,次序;②运动变化 ——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水(阴)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 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 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划分: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 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 2、普遍性(认识宇宙万物的发展与联系)
正气不足 阳气
阴精
偏衰
机体阴阳
平衡失调 发病
邪气侵入 阳邪
偏胜
阴邪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阴阳失去
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是其前提和基础。
1、阴阳偏盛: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
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阳盛则热,阳胜则阴病
实热证 急性肺炎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实寒证
痛经
1、阴阳的对立制约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ppt课件
例: 中午——阳中之阳
昼——阳 黄昏——阳中之阴
一天之中 午夜——阴中之阴
夜——阴 平旦——阴中之阳
注意:阴阳的两个主导
第一个主导——阴阳之间和谐为主导,而非对立制约 为主导。
“夫唱妇随”的关系。阴阳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更为具体的 例子。就是男女,就是夫妇,就是一个家庭关系。大家设 想一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妇两个以对立为主,一个面 南,一个面北,水火不相容,那这个日子怎么过,连基本 的日子都没法过,更不要谈事业了。所以,家庭的关系, 夫妇的关系,阴阳的关系应该以协同为主导。
说明:
1、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部分构成;
2、构成事物的阴阳两部分,都不是 纯阴或纯阳,它们都含着小于自己 的反面,通常称大阴含小阳和大阳 含小阴。
知识拓展
1、愚公移山的故事-----《列子》 :“帝感其诚,命夸 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 之阴,无陇断焉。”
2、阴奉阳违:阳是太阳,引申为表面的意思阴指黑暗, 引申为背面的意思,所以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正面奉 承你,背面贬损。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目的要求: 1、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熟悉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3、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三节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鱼太极图 它是以黑白阴阳两个鱼形纹组成的 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古哲学术 语,意为派生万物本原,它形象的 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 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它展现了一 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
(2)相关性
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 面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
五行中的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木,形成了一个循环的 相克关系。
五行与人体脏腑的关系
火对应心和小肠
心和小肠在五行中属火,与夏 季和红色相应,具有温热、兴 奋的特性。
金对应肺和大肠
肺和大肠在五行中属金,与秋 季和白色相应,具有收敛、清 肃的特性。
木对应肝胆
肝胆在五行中属木,与春季和 绿色相应,具有生长、升发的 特性。
五行学说
五行的定义
火
代表温热、升腾、 光明、燥动等物质 或状态。
金
代表沉降、收敛、 清洁、抑制等物质 或状态。
木
代表生长、生发、 条达舒畅的物质或 状态。
土
代表化生、承载、 受纳等物质或状态 。
水
代表寒凉、滋润、 向下等物质或状态 。
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
生长、生发、条达舒 畅,具有生发、条畅 的特性。
的作用机制和实质。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的 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 才和科研力量的支持,应加强 相关领域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阴阳的相互关系
总结词
阴阳的相互关系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阴阳互根和阴阳消长。
详细描述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感应,产生新的变化;阴阳 对立是指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 为用;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双方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
02
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着阴阳属性的生长、温热、稳定、 收敛和滋润等特性,体现了阴阳相互依存、制约和转化的关系。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形成了一个循环的 相生关系。
相克规律
制化规律
相生相克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和平衡的 关系,如木过度旺盛会导致土的缺乏 ,而土过度旺盛则会导致水的缺乏, 形成相互制约的制化关系。
中医学课件阴阳五行学说ppt
三、阴阳的相对性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明显的 相对性。
如: 人身 脏腑
阳: 背 腑 阴: 腹 脏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四、阴阳的可分性 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 的特点。 如:腑为阳,脏为阴;心肺在上属阳, 肝、脾、肾在下属阴;心脏又分心阴、 心阳。
2、子病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 气”,即病变由子脏及到母脏。
木(肝)
(肾)水
火
金土
例:肝病及肾,“子盗母气” 虚
肝血虚至肝肾阴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3、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来自例:肝病及脾,肝木乘脾土
4、五行相侮:指五行之间反向相克的异 常变化。(侮——欺侮,恃强凌弱)
五
木
行
相 侮
水
火
(
反
向
相 克
金土
)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解释生理现象
木(肝)
(肾)水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 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事物的发 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 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通过“比类取象”法,用五种 物质特点,概括为五种属性。
如: 人身 脏腑
阳: 背 腑 阴: 腹 脏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四、阴阳的可分性 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 的特点。 如:腑为阳,脏为阴;心肺在上属阳, 肝、脾、肾在下属阴;心脏又分心阴、 心阳。
2、子病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 气”,即病变由子脏及到母脏。
木(肝)
(肾)水
火
金土
例:肝病及肾,“子盗母气” 虚
肝血虚至肝肾阴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3、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来自例:肝病及脾,肝木乘脾土
4、五行相侮:指五行之间反向相克的异 常变化。(侮——欺侮,恃强凌弱)
五
木
行
相 侮
水
火
(
反
向
相 克
金土
)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解释生理现象
木(肝)
(肾)水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 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事物的发 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 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通过“比类取象”法,用五种 物质特点,概括为五种属性。
阴阳五行精品PPT课件
1.阴阳偏胜(盛)
阴阳偏胜──指阴邪或阳邪偏盛,导致机体阴或阳高 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胜则热”
(1) 阳偏胜
实热证
“阳胜则阴病” 实热伤阴
“ 邪气盛则实 ”
(制约太过)
“阴胜则寒”
“阴胜则阳病”
(2) 阴偏胜
实寒证
实寒伤阳
邪气盛 生理调节范围
正气虚
阴阳平衡示意图
生理调节范围
阴阳偏胜示意图
2.阴阳偏衰(虚)
(二)阴阳对立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 体中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其含义有二:
1.阴阳对立,是指阴阳代表了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 现象,或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矛盾的,相对立的, 因而是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
2.阴阳对立可导致阴阳的相互制约,即阴阳双方的相 互抑制,从而维持阴阳相对平衡。
3.阴阳消长与平衡的关系 阴阳消长是绝对的,无休 止的,而阴阳平衡是相对的、 动态的。
(五)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总体阴阳属性的改 变,即属阳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属阴,属阴 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属阳。
在一定条件下
阴
阳
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的关系: 消长是转化的必要条件,而转化则是消长的结果。阴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用阴阳的概念及其运动变化规 律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指导临床实践的一种独 特思维方法。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
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 的属性概括。它既可以标示相 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 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 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阳转化一般出现在阴阳消长变化的极期阶段,即所谓“物 极必反”。
第一章-阴阳五行课件
阳气有赖阴精的滋养
(五脏六腑的功能依赖 血液、津液等的营养) 血液、津液等的营养)
阴在内,阳之守也; 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5.阴阳的消长 5.阴阳的消长
• 阴阳双方,在对立统一中始终处于“阳消 阴阳双方,在对立统一中始终处于“ 阴长,阴消阳长” 阴长,阴消阳长”的不断运动之中 。
阴阳学说的基本要点: 阴阳学说的基本要点:
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着阴阳对应关系: ⒈ 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着阴阳对应关系: 任何事物都具有“ ”“阳 属性; ……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阴”“阳”属性; ……普遍性 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 ……相对性 相对性, ·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 ……相对性,可分性 阴阳双方,在不断运动中保持其统一性、和谐性: ⒉ 阴阳双方,在不断运动中保持其统一性、和谐性: ·阴阳相依——阴依附于阳,阳依附于阴; 阴阳相依——阴依附于阳,阳依附于阴; ——阴依附于阳 阴中有阳, ……统一性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统一性 阴阳消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 ·阴阳消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阴阳转化——阴阳相易,转相生也。 ——阴阳相易 ·阴阳转化——阴阳相易,转相生也。 ……对立性 对立性 阴阳双方在“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对立统一运动中, 阴阳双方在“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对立统一运动中, 保持统一的和谐关系; 当阴阳消长达到一定极限时, 保持统一的和谐关系; 当阴阳消长达到一定极限时,则 以阴阳相易的形式,形成新的阴阳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 以阴阳相易的形式,形成新的阴阳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
<<类经>> <<类经>> 类经
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 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 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 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哲学基础阴阳五行ppt演示课件
阳依阴而存 阴依阳而在
可分不可离
※相互为用 阴阳双方不断资生、促进和促长对方。
相互为用
阴精在内,是阳气的根基— 阴为阳之基
阳气在外,是阴精所化生— 阳为阴之用
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在自然界和人体的普遍 性。
例:
夏季虽热,但阴从
阳生,雨水增多
以自然界为例
维持四季相对稳定
冬日虽寒,但阳从
阴生,干燥少雨
血为阴,是气的物 质基础,血能生气 以人体为例
人体
的物质或属性
阴——具有宁静、凉润、抑制作用
的物质或属性
精血—— 有形物质,滋润营养
精气
主静(属阴)
气——无形功能推动、激发
主动(属阳)
四、就阴阳属性划分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一)阴阳属性的相关性
用阴阳来概括或区分事物属性,必须是 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 方面,才具有实际意义。
例: 水与火、日与月、男与女、 左与右、上与下等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精气论基础上的古代 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 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 及其属性对立双方的概括。
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天——阳
对
地——阴
立
阴阳
统
一
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方面 昼——阳
阴阳学说大发展,渗透至各个领域: 阴阳学说作为一种方法论,渗入到天文、
地理、农业、气象等各方面,也包括医学 领域,成为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法。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末期,阴阳学说 便成为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PPT
阴阳学说在中医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诊断方法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来判断阴阳的偏盛偏衰,从 而确定病证的性质和部位。如望诊观察面色、舌苔,闻诊听 声音、嗅气味,问诊询问病情、病史等。
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根据阴阳失调的具体 情况,采用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方法,使阴阳恢复平衡。 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阴阳五行学说概述 •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 阴阳五行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 • 阴阳五行学说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学习阴阳五行学说的意义和方法
01
阴阳五行学说概述
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阴阳观念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形成于殷周时期,西周 末年,以伯阳父为代表的一些贵族卿大夫把阴阳看作天地之气。
在建筑和风水布局中,阴阳五行学说 也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合理的布局 和设计,可以营造和谐、宜居的环境 。
阴阳五行学说可以指导农业生产,根 据时令和气候的变化,合理安排种植 和养殖活动,以获得更好的收成。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发展
春秋时期,阴阳学说被赋予哲学含义,战国时期,阴阳学说进一 步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
五行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五行学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方位 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发展
在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与阴阳学说相结合 ,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最初的含义是 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 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第二节
心病
母子相传
母子
病病
及及
子母
母病及子
肾病
肝病
子病及母 木 金 侮乘 金木
木乘土 土侮木
脾病
肺病
中医学导论
2. 相 克 关 系 传 变
肝旺乘脾
肝旺
我克 克我
第一章 第二节
相乘 脾虚
相侮
脾虚肝乘 肝旺侮肺
肺虚
我克 克我
肝旺
肺虚肝侮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二节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一)生理方面 (二)病理方面 (三)诊断方面 (四)治疗方面 (五)预防方面
中医学导论
(一)生理方面
1.说明机体的组织结构 依据解剖部位或生理活 动属性,对机体的阴阳 属性进行划分。 2.说明机体的生理 物质为阴,功能为阳。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
(二)病理方面
1.疾病的病理变化 2.疾病的发展 3.疾病的转归
(五)预防方面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二节 五行学说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二节
1.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
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
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
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章 第一节
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最终都可导致阴阳两虚
分 类
共同证候
不同证候
治 常用 则 方剂
气 面色白或萎黄精 气短乏力,动则气急等症明 益 四君子汤
虚 神萎靡,身疲乏 显,脉虚无力
气
阳 虚
力,声低懒言, 自汗,纳少,舌 淡胖,脉无力
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长, 下利清谷,脉迟
补 阳
肾气丸, 参茸丸等
□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正气邪气亦分阴阳。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一节
(2)在阴阳偏盛(胜)的情况下,“阴
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
则寒。”阴阳偏盛(胜)所形成的病证是
实证。 “邪气盛则实”
☺阳邪偏盛则导致实热证(如高热烦躁、 口干、舌红少津、面赤、脉数等)。
☺阴邪偏盛则导致实寒证(如肢冷、蜷缩、 脉迟伏或细微欲决等)。
实寒证 寒者热之
(热性方药)
泻
偏盛
伤阳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其
实证
调
阳盛
实热证 热者寒之 有
(寒性方药)
余
整
伤阴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阴 阳
阴阳
阴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 补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其
偏衰 虚证
阳虚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 不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足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二)五行的归类
第一章 第二节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机体 五脏 五腑 五体 五窍
肝 胆筋 目 心 小肠 脉 舌 脾 胃 肌肉 口 肺 大肠 皮毛 鼻 肾 膀胱 骨 耳
五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中医学导论
(二)五行的归类
第一章 第二节
自然界 五行 季 五 五 五 五 方
节 化 色 味 气位
五行的相乘和相侮,
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克
制现象;
母子相及则是五行之
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
化。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二节
(1)五行相乘
乘:欺负;相乘:过度克制。五行相乘
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
制,其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木乘土,
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中医学导论
(2)五行相侮
第一章 第二节
侮:欺侮、欺凌;相侮:反克。五行相侮
第一章 第一节
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交合感应、互错 相融的关系。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中医学导论
(2)阴阳的对立制约
第一章 第一节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中医学导论
(3)阴阳的互根互用
第一章 第一节
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 关系。“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
中医学导论
(三)诊断方面
以阴阳来概括说明病 变部位、性质及各种 症候的属性,从而作 为辨证的纲领。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一节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 阴阳”。“凡诊病施治,必 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 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 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 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 能明彻阴阳,则医道虽玄, 思过半矣。”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2.火的特性:“火曰 炎上”,是指火具有 温热、上升的特性。 引申为具有温热、向 上的性质或作用的事 物,均属于火。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3.土的特性:“土爰稼 穑”,泛指人类种植和 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承 载、收纳等性质或作用 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4.金的特性:“金曰 从革”。金之质地沉 重,且常用于杀戮, 因而凡具有沉降、肃 杀、收敛等性质或作 用的事物,都归属于 金。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5.水的特性:“水 曰润下”是指水滋 润下行的特点。引 申为凡具有滋润、 下行、寒凉、闭藏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 物,皆归属于水。
(4)阴阳的消长平衡
第一章 第一节
此长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此消彼长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此长彼长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此消彼消 气虚引起血虚,
血虚引起气虚。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一节
(5)阴阳相互转化
是阴阳消长的质变过程。 “重阳必阴,重
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一节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
向克制。其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木侮金,
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中医学导论
相乘和相侮发生的条件
某一行太强 某一行太弱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二节
(3)五行母子相及
及:连累。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
犯母。属五行之间相生异常的变化。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
1.疾病的病理变化
第一章 第一节
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
所以疾病均可用阴阳失调(偏盛偏衰)来
概括说明。
中医学导论
阴阳 偏盛
阴 阳 失 调
阴阳 偏衰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第一章 第一节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生理方面 (二)病理方面
(三)诊断方面 (四)治疗方面
中医学导论
(一)生理方面
第一章 第二节
木有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 郁,主管全身气机的舒畅条达,故肝属 “木”。 火有温热炎上的特性,心阳有温煦之功,故 心属“火”。
中医学导论
(一)生理方面
第一章 第二节
木 春 生 青 酸 风东 火 夏 长 赤 苦 暑南 土 长夏 化 黄 甘 湿 中 金 秋 收 白 辛 燥西 水 冬 藏 黑 咸 寒北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二节
(三)五行的相互关系
1.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
2.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二节
(2)五行相克 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 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即:木克 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 为“所胜”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一节
阳偏胜
阴偏胜
阳虚则阴盛
阴虚则阳亢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一节
(1)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正气邪气
□ 正气:是指机体的机能活动和对
病邪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
应能力和对损伤组织的修复能力等。
1.概念:以阴和阳的 相对属性及其消长变 化来认识自然、解释 自然、探求自然规律 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 论,是中国古代朴素 的对立统一理论。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交感相错 (2)对立制约 (3)互根互用 (4)消长平衡 (5)相互转化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
(1)阴阳的交感相错
中医学导论
生 木
生 克
水
生金
第一章 第二节
火 生
土 生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二节
(3)五行制化 五行之间互相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 平衡协调的关系,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相 互结合。 “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 第二节
2.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中医学导论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 第二节
(一)五行的特性
(二)五行的归类
(三)五行的相互关系
中医学导论
(一)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木曰曲 直”,即树木枝条具有 生长、柔和、能曲又能 直的特性,引申为凡有 生长、升发、条达、舒 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均属于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