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
汪丽敏
2011-2-24 20:48:35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 2000年第2期
一南部斯拉夫人的分化
公元6世纪斯拉夫人向南迁移,7世纪已遍布巴尔干半岛,部分斯拉夫人则深入到南部的克里特岛和小亚细亚。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分别于9世纪和10世纪建立公国,12~14世纪塞尔维亚王朝兴盛,黑山是其组成部分,1389年科索沃战役后受土耳其统治400多年,1878年塞尔维亚和黑山分别成为独立国家。马其顿的名称源于公元前的马其顿帝国,后来与斯拉夫人融合,马其顿人直到二战后在南斯拉夫联邦国家内才被承认为单独的民族。克罗地亚人是斯拉夫人,但名称(Hrvat)并非源于斯拉夫语。史学界认为这一名词最早发现于公元前520年的波斯文献,很可能是波斯的Hrvat部族征服了部分斯拉夫人后强加给他们的名称,但Hrvat部族自己却被斯拉夫化了,接受了斯拉夫语言和习俗1。克罗地亚人于公元625年来到亚得里亚海沿岸,9世纪建立独立的王国,后受奥匈帝国统治,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斯洛文尼亚人在前南斯拉夫的文献中被视为南部斯拉夫人,但斯洛文尼亚史学界大多认为是西部斯拉夫人。2他们于公元6世纪沿多瑙河而上来到阿尔卑斯山以东的萨瓦河和德拉瓦河上游一带,曾加入斯拉夫人的卡兰塔尼亚公国,后来臣服法兰克帝国,13世纪开始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直到1918年。波斯尼亚人曾在12世纪建立独立国家,但信奉鲍古米尔教,而其他斯拉夫人都信奉基督教,因此受到排斥和镇压,土耳其占领后改信伊斯兰教,成了斯拉夫穆斯林,目前该民族的正式名称是波斯尼亚人。
南部斯拉夫人最初都操古斯拉夫语,大多信奉基督教。9世纪拜占廷皇帝派遣出生在萨洛尼卡的传教士基里洛和梅托迪耶两兄弟到斯拉夫人居住区传播基督教,他们所创造的古斯拉夫文字格拉果尔字母,曾被南部斯拉夫人普遍使用。
他们的学生克利门特创造的新斯拉夫文字基里尔字母(为纪念他的老师而得名),也曾为南部斯拉夫人所接受。但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6世纪又分裂出了新教)后,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接受了天主教(许多斯洛文尼亚人后来又改信了新教),而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等则接受了东正教,基里尔文字受到使用拉丁文字的天主教会的抵制,而只为东正教徒所使用,后来又传到了俄罗斯。
东政教与天主教的主要差别在于,在教义上东正教认为“圣灵”只源于“圣父”,天主教则认为“圣灵”也源于“圣子”;东正教的教权与世俗皇权密切联系或政教合一,天主教实行政教分离;东正教认为只有修道院僧侣才应独身,天主教则为了严肃教规而规定神职人员必须独身;3等等。东正教视自身为正统(又称“正教”),使用希腊文书写经文,保持了希腊和拜占廷的文化传统;天主教则以拉丁文字为宗教的正式用语,继承了西罗马的文化传统。在东正教区崇尚一元主义,有严格的宗法观念和道德规范,富于集体主义精神;在天主教区则崇尚多元主义和法制,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使同属南部斯拉人、语言十分相近的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在文化艺术、生活习俗、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政治取向等各方面产生了差别,一条东西方文明的分界线不仅把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分隔开来,而且沿匈牙利、斯洛伐克、波兰的东部边界直到波罗的海三国,形成欧洲大陆上东西方文明的分界线。在巴尔干半岛,土耳其近500年的封建统治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鲜明对照,其边界又与这条分界线重合,加深了两者之间的鸿沟。当塞尔维亚“维护僵死的教会斯拉夫语长达数百年之久直到18世纪”4时,克罗地亚中世纪文学已溶入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发展潮流,位于克罗地亚首都的哥特式风格的萨格勒布大教堂则被视为“最东部的西方教堂”。
二克塞和塞阿民族冲突的历史根源
1.克塞民族冲突初现
15世纪,土耳其占领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部分克罗地亚地区后,继续向奥匈帝国进犯。奥匈为抵御土军进攻,首先在克罗地亚境内建立了军事边区“克拉伊纳”(位于克罗地亚的斯拉沃尼亚地区和波斯尼亚北部的部分地区),后来扩展到沿海和伏伊伏丁那,并沿多瑙河向东扩展,最后形成了从亚得里亚海到喀尔巴阡山的完整防护带。在克罗地亚境内的军事边区最初的边民由克罗地亚和奥匈地区的居民组成,16世纪30年代被土军占领的东正教区的逃亡者成群结队大批涌进,其中有塞族人,也有信奉东正教的其他民族,当时曾把他们统称为“弗拉赫人”(即瓦拉几亚人)。5新的边民被安置在逃离家园的克罗地亚贵族遗弃的土地上耕种,军事边区受奥军直接统辖,边民享有免除一切税赋的优惠,只承担军事义务。这些新边民还曾一度获得自治权,并建立了东正教堂和在边区的大主教辖区。由于塞尔维亚东正教的强大影响,这些新边民逐渐塞尔维亚化,这一地区便成了克罗地亚境内的塞族聚居区。18世纪奥斯曼帝国日益衰落,军事边区逐渐非军事化,1881年军事边区已被取消,这一地区重归克罗地亚管辖。
19世纪奥匈帝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外国资本的渗入,使克罗地亚经济获得发展,但克罗地亚沿海地区曾被拿破仑军队占领,后又落入奥地利手中,克罗地亚民族仍处于分裂状态。当时克罗地亚已出现政党,但各党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目标存在分歧,与塞尔维亚人合作的克罗地亚民众党主张南部斯拉夫人统一,克罗地亚权利党试图建立单一的克罗地亚民族国家,联盟党则主张与匈牙利结为联盟。塞尔维亚则经过两次反土耳其的农民大起义,于1815年获得自治权,1878年被承认为独立国家,1882年恢复了世袭君主制王国。塞尔维亚作为独立国家,其民族的复兴纲领已成为国家政治纲领的组成部分。1844年塞尔维亚内政大臣伊利亚·加拉沙宁为塞尔维亚大公亚力山大·卡拉焦尔杰维奇起草的秘密文件《草案》(Nacertanije)为塞尔维亚民族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他预料土耳其帝国即
将崩溃并被奥、俄瓜分,认为塞尔维亚应继承杜尚王朝鼎盛时期的领土,并向西北有塞族居住的地方扩展,即以塞尔维亚为中心在巴尔干建立一个庞大的统一民族国家。6这就要求创造统一的南斯拉夫语言和形成统一的南斯拉夫民族。此后,统一南斯拉夫的“伊利里亚运动”兴起。塞尔维亚的一些文化团体对加拉沙宁的上述思想进行了广泛宣传,在克罗地亚的塞族人也通过自己的刊物《塞尔维亚屏障》(srbobran)等发表类似文章。1902年8月,一个名叫尼古拉·斯托亚迪诺维奇的塞族知识分子在上述刊物上发表一篇题为《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的文章,认为“克罗地亚人既没有他们自己的语言,又没有统一的社会习俗,没有共同生存的整体,也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民族属性的意识”, “克罗地亚人不是也不可能是专门的民族,但正在成为民族-塞尔维亚族的道路上”,至于那些具有专门民族意识的少数克罗地亚人,则应通过斗争消灭之,“这一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7这篇文章引起了广大克罗地亚人的愤怒,各大城市纷纷举行抗议活动,在萨格勒布市连续4天举行示威游行,许多塞族商店遭破坏。在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觉醒和复兴运动中,克塞两族已开始出现分歧和冲突。
2.塞阿结下民族仇恨
巴尔干半岛的土著居民被视为伊利里亚人,巴尔干半岛于公元168年被罗马帝国占领,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成东罗马(拜占廷)和西罗马后被划入拜占廷版图。公元8世纪以后“伊利里亚人”的名称被其中一个部落的名称“阿尔布里亚人”所取代,阿尔巴尼亚人由此得名。8在科索沃地区,公元前2世纪曾是伊利里亚人的达尔达尼部落在这里定居。由于战乱频繁,在塞尔维亚人战胜拜占廷后的杜尚王朝时期,科索沃地区的阿族人只占人口总数的2%(塞尔维亚人占97%),主要居住在西部靠近阿尔巴尼亚边境的山区。9杜尚王朝时期曾定都科索沃的普里兹伦(1389年),佩齐是塞尔维亚东正教的大总主教辖区的中心。
16世纪土耳其的占领和伊斯兰化政策,导致塞尔维亚人从南向北大逃亡,大批人逃到伏伊伏丁那、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等奥匈帝国辖区。1690年和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