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
深入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具体操作和能量体现
深入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具体操作和能量体现“烧山火”、“透天凉”是明代针灸家提出的综合的针刺补泻手法,它是以徐疾、提插(或捻转)为主,结合呼吸、九六数、开合等补泻方法,分天、人、地三层进行。
“烧山火”组合了针刺的补法,目的要引“阳气”深入,使产生热感;“透天凉”组合了针刺的泻法,目的要引“阴气”浅出,使产生凉感。
本法的记载始见于徐凤所述《金针赋》(1439年),后在《医学入门》、《针灸问对》、《针灸大成》等书中均有解释。
《金针赋》写道:“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结合《针灸大成》等记载作些分析说明。
“烧山火”是因其能产生热感而名。
热以治寒,故主治“顽麻冷痹”等症。
其法“先浅后深”,意欲引阳气深入。
根据穴位深度可分两层(先5分深,后1寸深)或三层(先5分,后1寸,最后1.5寸)进行,提插时着重于插(按),故说“慢提紧按”,每层提插或结合捻转,共九次(阳数)。
产生热感后,仍紧闭针穴并将针按住,以纳阳气。
所说“三进三退”,《针灸大成》又作“三进一退”,即以进为主。
近人临床应用,按穴位的针刺深度,分成三等分。
当进针透皮肤后,在“天部”用紧按慢提法提插九次;然后进入“人部”,亦紧按慢提九次;最后深达“地部”,又紧按慢提九次;然后从地部一次提退到天部,再如上法“三进一退”,反复操作,至病人觉针下有温热感为止,出针时应快速按闭针孔。
如结合呼吸补泻的补法同用,即在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出针。
“透天凉”,是因其能产生凉感而名。
凉以治热,故主治“肌热骨蒸”等症。
其法“先深后浅”,意欲引阴气浅出。
根据穴位的深度可分两层(先1寸深,后5分深)或三层(先1.5寸,后1寸,最后5分)进行,提插时着重于提,故说“紧提慢按”。
每层提插或结合捻转,共六次(阴数)。
产生凉感后,缓慢提针以引阴气。
杜晓山等老中医的烧山火,透天凉的简单操作方法
杜晓山等老中医的烧山火,透天凉的简单操作方法一、杜晓山老中医的烧山火,透天凉的简单操作方法:烧山火:在进针得气的基础上,将针再插入1-2分深左右,行重插轻提多次,侯针下有沉紧感时紧握针柄,勿令气散(不使针下脱离针感,意在守气)使针下持续沉紧,直至产生温热感,一次不效,可再重复数次,出针时以拇指轻轻向后捻退约1-2次(以防滞针)最后将针轻轻退出皮肤,速闭其孔。
此法有温阳调气作用,常用于治疗顽麻冷痹等虚寒性疾病,效果确实较一般常用补泻手法为好。
透天凉:在进针得气的基础上,将针上提1-2分,行重提轻插多次,再以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单向捻转多次,此时守住针下之气,紧提针柄,使针下或全身产生凉感,出针时摇大针孔,急速拔针,不按或慢按针孔。
此法有泻热作用,多用于热痹或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此法简便易学,大家有机会好好体会看看。
二、李世珍、李传岐五世家传烧山火,透天凉的简单操作方法:烧山火: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现针感后,刺手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捻转后即紧捏针柄(使局部肌肉紧涩,以免刺深),向下适度地紧压,使之逐渐产生热感;透天凉: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现针感后,刺手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捻转后即紧捏针柄(使局部肌肉紧涩,以免将针拔出),向上适度地提针使之逐渐产生凉感。
提示:这里的紧压和提针,其实针是没有上下移动多少的,只是用那种动作气势,大家去体会吧!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易于掌握!成功与否与手法的基本功,病人的体质都有一定关系。
建议各位多练手法基本功。
正常的烧山火,透天凉各人有各人的作法,介绍也很多,但关键还是基本功。
基本功通了,凡事一法通万法通。
丰毓按:历代针刺手法形成了许多流派,操作方法各有特色,然而最终发展到各执一词互相攻歼,最终莫衷一是。
那么针灸的治疗原理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调气与调神相结合,针刺治疗取效的关键在于针刺时医者的意识和信息的传入。
这是我在学习《内经》气论是体会到的,这也正是各种手法均有效的原因。
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7种操作方法
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7种操作方法烧山火、透天凉作为针灸专业学生最为膜拜的针刺手法没有之一,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气息,掌握热补凉泻手法往往成为高手的象征。
下面搜集了17家烧山火透天凉的操作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概述1.烧山火烧山火手法属于常用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热补法的代表性手法。
最早在《素问·针解》篇中记载:“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在《灵枢·终始》篇中也记载:“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可见当时已有虚实补泻和针刺取热的概念。
其后,金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论述,成为后世热补手法的要点。
烧山火手法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
除寒之有准……皆细细搓之。
祛病准绳。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曰:“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法再施也。
”对烧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其后的历代医家虽根据各自的临床体会和经验手法各有侧重,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针刺手法为准绳。
当前,以国家规划教材为准的经典烧山火术式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插至深层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补法,出针时按压针孔。
该术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参考《金针赋》“烧山火”手法而定,但语言过于简练,对具体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没有详细阐述,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使人存在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烧山火”手法的术式操作过程是必要的。
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
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细针插入人体的特定穴位来调节和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
在针灸中有一些非常独特和高级的技巧和方法,被称为针灸绝学。
本文将介绍两种著名的针灸绝学,“烧山火”和“透天凉”,以及它们各自的操作方法。
1.烧山火烧山火是一种提高体内阳气的方法,常用于治疗阳气不足的症状。
操作方法如下:1)选择相应的穴位: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适当的穴位,如关元、脾俞、肺俞等。
2)准备火罐:用草纸、高度酒和火烧罐内,使其燃烧产生火焰。
3)迅速贴敷罐于选定穴位上,直到罐体完全吸附在皮肤上。
4)保持10-15分钟,直到火焰熄灭。
然后迅速取下火罐。
5)清理皮肤,使用养生药膏或按摩相关穴位以巩固疗效。
2.透天凉透天凉是一种降低体内热气的方法,常用于治疗内热的症状。
操作方法如下:1)选择相应的穴位: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适当的穴位,如大肠经、三阴交、肝俞等。
2)准备冰块:将冰块包裹在纱布内,以防止直接接触皮肤。
3)迅速贴敷冰块于选定穴位上,使其与皮肤充分接触。
4)保持10-15分钟,直到冰块完全融化。
然后迅速取下冰块。
5)清理皮肤,使用清凉药膏或按摩相关穴位以巩固疗效。
除了上述两种绝学,针灸还有一些其他常用的操作方法:1)单穴贴敷:选择特定的穴位,使用灸贴或药膏敷贴,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针刺绵帮:将针刺入患者特定穴位,然后将丝线或毛线绕在针上,配合呼吸运动来提高疗效。
3)针刺持针:将细针插入相应穴位后,用纱布固定在皮肤上,保持一定时间,以增加针刺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技术的实施需要专业的培训和许可。
请勿在没有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尝试这些技术。
道家烧山火透天凉针法
道家烧山火透天凉针法
道家烧山火透天凉针法;
传统的【烧山火透天凉】很难做出效果来,我的恩师肖云道长有一套针法效果很好反正恩师不在了拿出来让老师们都试一下实实在在道家的真家伙。
烧山火;不分天地人三步将针一次插入所需深度,得气必求其胀感,如非胀感搓法寻之紧按拇指向前,慢提拇指向后不分层次,不计其数以针下产生热感爲度,出针后疾闭其孔穴。
透天凉;将针一次性插入所需深度,得气必求其麻感,如非麻感揭法寻之,紧提拇指向后,慢按拇指向前不分层次,不计其数已针下产生凉感爲度出针后不闭其孔穴。
施术要点;首先辩证寒热虚实情况下实施针刺手法必须存在基础感,情况下进行,烧山火紧按拇指向前,慢提时拇指向后。
透天凉针时紧提拇指向后,慢提时拇指向前不分层次,不计其数。
烧山火;三进一退热涌涌,先浅后深--治顽麻冷痹——紧按慢提九数
透天凉;三退一进冷冰冰,先深后浅--治肌热骨蒸——紧提慢按六数
心腧旁边是神堂
肺腧旁边是魄户
肝输旁边是魂门
脾输旁边是意舍
肾俞旁边是志室
细看膀胱经一线二线
仔细体会中医五脏藏神体用不二。
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
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烧山火与透天凉古典文献的正本清源研究“烧山火”和“透天凉”是寒热手法的通称。
(一)《内经》中的取热取凉手法是寒热手法的源头《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
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二)“徐疾”的后世发展和对徐疾的补充可以看出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的操作技术是从《灵枢·九针十二原》上“徐疾”通过《小针解》的解释传承下来的。
经元明时期的充实,成为一个体系,一直发展到今天。
这个发展的脉络是很清楚的。
(三)《难经·七十八难》和窦汉卿《标幽赋》的取热取凉《难经·七十八难》中有“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泉石心制定的烧山火与透天凉的经典术式中,各有两次提插,即烧山火之“紧按”与“插针”;透天凉之“紧提”与“徐徐举针”。
由此可见“推”与“动”两项单式手法是至关重要的。
元·窦汉卿用歌赋的形式高度的概括了取凉取热手法的术式:“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动退空歇”和“推内进搓”八个字,把取凉取热两种手法的用针方向,用力趋势和力度大小都交待的一清二楚。
还用“动”和“推”为这两个字来领军,以合于《难经》之意。
确可以从这个对句的字里行间品味出两种手法的不同操作特色。
正是窦汉卿在《标幽赋》里对“动”、“推”两法的突出的摆法,才进一步使我们清楚了《难经·七十八难》中“动”、“推”两法的正真价值。
明·吴崑在其《针方六集》中转入了《标幽赋》,并进行了注解。
在本句的注文中,明确的指出:“持针力入谓之推”。
这“力入”二字,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四)泉石心《金针赋》的烧山火、透天凉是寒热手法的第一次规范泉石心在《金针赋》的序言里,已经讲清楚,他是窦氏学派的传人,是师承倪孟仲和彭九思的,是二位先生传给了他“发明窦太师针道之书”。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一、烧山火:手法轻,时间短。
①穴位找准。
②一定要得气。
③撵转了以后滞针。
④提插(快进慢出)。
⑤下压(豆许)。
⑥守住这个气,然后等待热感。
二、透天凉:速度快,时间长。
①穴位找准。
②得气。
③撵转滞针。
④提插补滞(快出慢进)。
⑤提针(豆许)。
⑥守气等候凉感。
凉感比热感难,要操作两三次。
提示:给病人治疗时要言语引导一下,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成功的几率。
三、控制方向:共五种,只讲三种。
①撵转法:垂直下针,转到滞针,然后往上走或往下走,如果想往下走它却往上走了没有按照想去的方向走,这时就变换撵转的方向,针感就会向另一个方向放射了。
频率越快传感越快,传感到达病所的时候,再利用补滞方法行针。
②针尖的方向:针刺得气以后,将针尖朝向想要的方向(病所),做提插补滞。
针尖两种:a、入针45度入针,但要在扎针的前后错开的位置进针,这样针尖就落在穴位上了。
刺到针下穴位敏感点撵转滞针做提插补滞法,针感就向针尖的方向走了。
b、直刺到敏感点后撵转到滞针,扳着针柄,针尖向着想要传感方向做提插,即是把针扳弯了,这样做提插气就能到所要的地方。
当传感到所要位置后守住气,就可以做烧山火透天凉入豆许提豆许,等待所过经络全部发热。
③压手按压控制方向:用手按压穴位上下,用压手控制方向,想让气向上走按下面,想让气向上走按下面。
力度补加力,滞稍稍的按压皮肤。
用食指或拇指。
从而达到关闭经脉另一端的作用。
拇指向针尖的方向揉推。
可以达到经气通关过节的作用。
针灸手法:烧山火法(补法)
针灸手法:烧山火法(补法)
山火法(补法):该法由三进一退、一进三飞、提插、九六、呼吸、迎随、开合等法中的补法组成,以产生热感为目的。
《金针赋》说:“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
”《针灸大成。
三衢杨氏补泻》说:“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指出按本法操作,可以产生热感,治疗寒证。
烧山火法示意图
操作方法:令患者自然地鼻吸口呼,随其呼气,用单指押手法将针进至天部,右手拇指向前连续飞3次或9次,以催其气至(如针下沉紧,则轻提1~2分或轻微回转以解除滞针);再将针插至人部,操作方法与天部相同;然后将针急插至地部,仍按天部的方法操作。
飞毕候到针下气至沉紧时,用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在1分上下的范围内急(重)插慢(轻)提3次,促其产生热感(如有热感则用推法守气,促其热感放散传导;如无热感则将针退至天部,另行操作)。
操作完毕后,随患者吸气而缓慢将针拔出,急扪针穴。
此法如在天部或人部操作时,就已见到患者皮肤发热或出汗或自觉针穴附近甚至全身有热感时,则不必继续操作。
若医者手法熟练,不利用呼吸和九数操作也能产生热感。
留针与否应根据病情而定。
手太阴肺经
适应症:一切虚寒证,如中风脱证,瘫痪麻痹,风湿痹证,肢冷便溏,阳痿偏坠,腹痛腰酸等。
因为该法能发汗解表,故可用于外感风寒。
临床应用该法时,针风池、合谷,可以发汗解表,治疗外感风寒;针梁丘、膝眼、足三里,可以温散寒湿,治疗风寒湿引起的膝关节炎等。
烧山火、透天凉与平补平泻四手诀、退针法
烧山火、透天凉与平补平泻四手诀、退针法《金针赋》里讲了一种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现在有神话的趋势。
烧山火和透天凉是一种组合手法,先浅后深,一退三进是烧山火,一进三退,先深后浅是透天凉。
用烧山火法治疗“顽麻冷痹”,用透天凉法治疗“肌热骨蒸”。
那是不是必须用这样的手法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呢?未必!我在临床中治疗“顽麻冷痹”,从来没有使用过烧山火的手法,就是常规针刺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位,最多做个迎随补泻或提插补泻,但很多人会说整条腿都是热乎乎的,一直持续到起针以后。
“肌热骨蒸”我没有治过,但有些腰腿疼病人,在扎上针后,会有风呼呼的感觉,一直持续到起针之后。
说明得气后就会有发热或发凉的感觉,普通的补泻手法也可以起到这种效果。
所以,我认为不必花大价钱去跟师学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这些小众的手法。
如果有人就是愿意学习传统手法,可以按照我我画的图表来练习,看图就会明白烧山火,透天凉的手法怎么做。
剩下的就是刻苦练习,手法纯熟之后就可能会做出来。
为什么说可能?因为做这种手法,需要有气功功底,没有气功根底的人,单纯靠手法就可能有效有不效。
关于补泻手法能达到的效果,有一个徐文伯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后宋皇帝刘昱喜欢研究长生不老之术与医术,诊断疾病的水平也挺高。
有一次他和徐文伯在外面行走,看见一个怀孕的宫女,挺着肚子。
刘昱说这个宫女怀的是一个女孩,徐文伯说不是女孩,怀的是双胞胎,一男一女,而且男孩要比女孩小一点。
刘昱听了心中不服,认为自己的水平不会看错,于是要将宫女的肚子剖开来验证一下谁对谁错。
徐文伯怜悯这个宫女,找了一个借口,说肚子剖开后恐有变故,然后他就用针灸堕胎法将小孩生了出来。
关于堕胎法,有文字记载的就是徐文伯的医案。
他泻三阴交,补合谷穴之后,胎儿应针而落,果然是双胞胎。
泻三阴交补合谷是堕胎的方法,也是催产的方法。
通过这个医案,我们还可以思考安胎的方法。
现在的年轻人,由于过早的性生活,一不小心就会中弹,医院又不负责任,不讲流产的后果,只是宣传无痛人流术的好处,导致习惯性流产越来越多。
【天地人独门针法】烧山火;透天凉的针灸手法!
【天地⼈独门针法】烧⼭⽕;透天凉的针灸⼿法!天地⼈独门针法天地⼈针法中的烧⼭⽕、透天凉”是复式针刺补泻⼿法的代表。
⾸见于泉⽯⼼的《⾦针赋》中,并详细叙述了它的操作⽅法和主治范围。
后世医家包括近代、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挥,操作⽅法虽不⼀致,但均遵循《⾦针赋》中的操作原则。
各家对烧⼭⽕、透天凉⼿法的研究认识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不同流派、不同学术思想为“烧⼭⽕、透天凉”⼿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天地⼈独门针法在主操作中“紧”字⾄关重要。
“紧”字的含义:第⼀是得⽓后,以针下沉紧为准;第⼆是指“⼒”的轻重。
紧按是⼒向内,针是⼒的载体,⼒贯针中,⼒随针⼊。
著名针灸学家张缙教授提出此观点。
紧提是⼒向外,⼒贯针中。
我们认为,在按、提的全时程(时间和路径),要保持得⽓(针下沉紧),使⽓、针、⼒成为⼀个整体,才能达到引阳⼊阴、引阴⼊阳的⽬的,这是紧按紧提⼿法术式的宗旨。
2、“细细搓之”《⾦针赋》“烧⼭⽕、透天凉”⼿法技术关键除“紧按”“紧提”之外,泉⽯⼼在⼿法操作描述的最后有“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字。
其中“细细搓之”意义深邃,后世对此多未予重视,最具权威性的《针灸学》精编教材也只字未提。
在《⾦针赋》⼀百多年之后的《针灸⼤成》也未继承此法。
《针灸⼤成》的⼿法在《⾦针赋》基础上加⼊呼吸补泻,此时的呼吸补泻通过空⽓的温差对取凉、取热⽆疑能起到诱导的作⽤。
呼吸补泻⼀般不能单独使⽤,需在其他补泻⽅法基础上使⽤,所以起到补泻作⽤和产⽣热凉效应还是主要宗于《⾦针赋》⼿法术式所为。
以后⼜有学者给烧⼭⽕、透天凉⼿法加上捻转补泻,可以说在《⾦针赋》之后对“烧⼭⽕、透天凉”⼿法的研究⽅⾯,多是补泻⼿法的叠加。
诚然“紧按”“紧提”能达到取热(热补)、取凉(凉泻)的⽬的。
为什么泉⽯⼼的⼿法中使⽤了“皆细细搓之”?现代针灸学家张缙教授是这样阐述的:“单式⼿法中“搓法”占有重要位置。
实践证明,⽤搓针来取⽓,效果是最好的。
在取⽓⽅⾯,我们先选⽤了提插法,此法在得⽓的程度上不够,也就是得⽓的量不⾜,得⽓后守⽓也较难。
烧山火--二十四种针灸手法口诀
烧山火--二十四种针灸手法口诀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01—二十四种针灸手法一、烧山火。
【口诀】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鼻吸气一口呵五口。
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始是五分络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
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其一寸者,即先浅后深也。
若得气,便行运针之道,运者男左女右,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插针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
四肢似水最难禁,憎寒不住便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甯。
二、透天凉。
【口诀】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口,鼻出五口。
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
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一身浑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
三、阳中隐阴。
【口诀】能治先寒后热,浅而深。
阳中隐箇阴,先寒后热入,五分阳九数,一寸六阴行。
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
却行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瘲,先补后泻也。
先寒后热身如疟,医师不晓实和弱,叮咛针要阴阳刺,祛除寒热免灾恶。
四、阴中隐阳。
【口诀】能治先热后寒,深而浅。
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病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
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补也。
先热后寒如疟疾,先阴后阳号通天,针师运起云雨泽,荣卫调和病自痊。
补者直须热至,泻者直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法在浅则当浅,法在深则当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乱也。
五、留气法。
【口诀】能破气,伸九提六。
留气连针先七分,纯阳得气十分深,伸时用九提时六,症瘕消溶气块匀。
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刺一寸中,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可治症瘕气块之疾。
痃癖症瘕疾宜休,却在医师志意求,指头手法为留气,身除疾痛再无忧。
烧山火透心凉的具体手法
烧山火透心凉的具体手法
"烧山火"与"透天凉"是中医针灸领域中两种特殊而具有代表性的补泻手法,主要通过不同的操作技巧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状态以达到温补或清泻的目的。
烧山火手法:
其特点在于使患者产生热感,适用于寒症、虚证以及需要激发阳气的情况。
具体手法如下:
紧提慢按:进针得气后,先浅层快速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快提慢按),使局部组织受到较强的刺激,产生温热感。
徐徐推进:在保持得气的情况下,逐渐将针深入,并继续运用提插捻转手法,使温热感传导至深层。
透天凉手法:
主要用于清泻热邪或调整亢进的功能状态,令患者感觉凉爽舒适。
具体手法如下:
慢提紧按:进针得气后,采用慢速小幅度的提插捻转(慢提紧按),手法较轻柔且节奏缓慢,减少对组织的强烈刺激。
缓缓退针:在手法操作的同时,缓慢将针退出一定深度,再施以轻柔的捻转和提插,使患者感觉到凉意从深部向表层扩散。
这两种手法都要求操作者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准确把握刺激量和刺
激方式。
并且,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这种传统的手法往往结合了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知识,确保其安全有效。
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之立论依据
张 缙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2008年10月
一、前言 “针刺手法”是一个体系。它包括了:单式 手法和复式手法,它的基本理论即循经感传理论, 针刺得气和针刺补泻,以及相适应的进针法和基 本功训练。 最重要的复式手法只有两类,一类是热补凉 泻的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一类是飞经走气,气 至病所的龙虎大段通经接气手法。 我国在针刺手法系列研究上是有序进行的 和全方位推进的,从而为针刺手法制定规范,打 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先浅后深
用三才法,将穴分为天、人、地三部,先由天部施术,递次由浅入深, 在人部、地部施术。每部要插针(主操作)三部共三次,然后一次提针(从 用力方向 属动作)回到天部,这三次与一次相比较,也寓意为慢。由浅入深则寓意由 由外向内 外向内 速度要慢 在天、人、地三部中的每一部都要用插针或插捻针相结合,其力度要用九阳 用力程度与六阴比要强 之量,体现古代的量化理念。 指上法要反复操作,一般以三次为度,但不限于三次。 “慢提”有轻提之意,乃是一种从属性操作; “紧按”有重按之意,这是主操 作。速度要慢,力度要强。 反复操作 紧按是向下用力
《内经〃灵枢》中 “徐疾”之原文
“徐疾”的医理 “徐疾”在操作 上的特色 《难经》对“徐疾”的补充 是进出针时要在针上用力
推而内之是谓补(热) (七十八难) “推”是用力进针 “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用力程度重,用力方向向内,要“徐 内” 。以“推”法领军,这是一综合用 力趋势。 先浅后深 由“徐入”脱化 三进一退 而来 慢提紧按(向内用力插针) 先浅后深 三进一退 慢提紧按
《内经》上三篇有关 取凉取热内容互参示意表:
《九针十二原》 原 文 徐而疾则实 疾而徐 则虚
《灵枢〃小针解》 原 文
补和泻--针灸的烧山火和透天凉
补和泻--针灸的烧山火和透天凉这是一个网友的问题引起我的思考。
/forum/viewthread.php?tid=61032lxhaf 问:补和泻到底是哪个方向为对?为什么有些书说从指尖到指根直推为泻?比如《儿童经络使用手册》和本站五行观见的小儿推拿?刘老师的观点是所谓清都是离心性的,补为向心性的。
急盼指点!老汉回帖如下:我以为,这个刘老师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清都是离心性的,补为向心性的。
为什么呢?我也没有学过针灸和推拿,但是读《郝万山讲伤寒论》第30讲结胸证一节,关于“虚则喜按,实则拒按”的问题,郝老师有深入而精彩的思考。
这一段非常能够给人启发。
以下节引自《郝万山讲伤寒论》第30讲结胸证其实按压病证加剧或者减轻,是临床判断虚实的一个很重要的客观指标。
如果一个头疼的病人,他是这样两个手按着太阳穴来的,或者是拿手顶着脑袋来的,那你看到这种情况,他肯定是一个虚证的头疼、或者是血虚不能上养清窍、或者是清阳不升。
如果你一看这个病人,他把这儿揪出一条血印来,这儿也揪出一条血印来,这儿也揪出一条血印来,他说头疼,那么这个头痛或者是肝阳上亢、或者是肝火上炎、或者是痰浊上蒙,这一般是实证。
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们一个同班同学,胃疼得简直吃不了饭,睡不了觉,尤其是夜间经常疼醒,然后医务室就认为,这是一个虚寒性的胃疼,就用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胃疼并没有怎么缓解,血压开始升高。
因为用了温中补虚的药,血压就开始升高。
有一天我发现,他的手老是在衣服里头,我说你这手在这干什么?他说我胃里难受,我开始以为他胃中虚寒,喜温喜按,我就把他衣服掀开,(他)是个男生,我就发现他的手在里边揪肚皮,这儿揪一条血印,这儿揪一条血印,这儿揪一条血印,我说你为什么揪呀?他说我就是揪得舒服。
我说我明白了!你这个胃不能再吃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了,因为你是个热,因为热才喜揪呀!然后后来改用一些清胃热的药,逐渐逐渐病证有所缓解,血压也逐渐逐渐下降。
中医针灸不传之秘烧山火、透天凉究竟该如何操作?
中医针灸不传之秘烧山火、透天凉究竟该如何操作?《金针赋》曰: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
而事实上《金针赋》所提及之法有八除了烧山火透天凉之外还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之诀、留气之诀、抽添之诀等一共八种手法。
这八种手法可谓是中医的不传之秘。
针灸是一个十分讲究技术的治疗方法。
虽然原文给与了我们操作方法,但是鲜有人能够将八种方法完全演示并且用其来治病,而逐渐导致这些针灸的手法失传。
如今我们连烧山火和透天凉都鲜有医生能够复制出来更不要谈先寒后热及先热后寒的阳中隐阴、阴中隐阳了。
应用烧山火或透天凉法,以选用肌肉比较丰厚处的穴位为宜,头面、胸部、肢端等肌肉浅薄处的穴位皆不宜使用。
当得气感应强时,手法也不宜太重,重复次数不要太多。
经过数度操作而始终未引起温热或凉感的,更不可强为其难。
烧山火的刺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应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而透天凉的刺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热性疾病。
而即便是我们知道该如何操作,但临床上想要真正地复制出烧山火和透天凉等针灸秘法仍不尽人意。
想要了解更多中医药知识,就关注我吧!。
79、【倪海厦讲解】烧山火与透天凉
79、【倪海厦讲解】烧山火与透天凉【倪海厦讲解】烧山火与透天凉第一个口诀,下针的口诀叫烧山火,第二个我们叫透天凉。
这个烧山火,还有透天凉,是我们大补和大泻的手法。
顾名思义,烧山火是补,透天凉是热症。
病人大热的时候,我们用透天凉的手法。
病人里寒很盛的时候我就用烧山火的手法。
烧山火怎么做?你针扎到皮层以后,因在皮层引不到气,你就把针扎深一点,还引不到气,你就再深一点。
所以,第一个先引气。
气一到,皮肤表面一圈会比较红,或病人感觉酸麻胀。
气到了以后,开始把针提到皮肤表面。
心想,底下差不多一寸的距离,针扎到这个点,这是一寸的距离,从这个一寸分三段。
就是天、人、地。
当你在天部的时候进针,我们数是九。
什么叫做补呢?补就是紧按慢提,这就是补。
这就是医书上写的。
怎么样去观想,针下去以后,怎样叫紧按慢提?就是很快速的下去,然后慢慢、慢慢的起来。
你不要去记,假设脚踏车车胎没气了,我要把气打起来。
打气的时候,你会很快的压下打气筒。
若你很快又拔起来,气也就回头了。
所以,要紧按慢提,这就是补。
不要让他回头,所以你要快按下去,慢慢的拉回来。
在天部这个部分,要做九次。
九次做完了以后,再把针扎到人部,在人部又是三分之一寸的地方,再做九次。
再到地部,在这个地部再做九次。
这是烧山火。
顾名思义,烧山火真的是烧山火,那火很大。
比如说,胃家的寒症、胃痛、呕酸。
你怎么知道是寒,脸色青,你一望就知道。
问病人口渴不口,回答:“不渴”。
就算喝也要喝热水,因为里面是冷的。
那你在中脘上可以做烧山火。
如果人很瘦,肚子是平的,中脘就不适当,你就在足三里,胃经的本穴做,你要找肉多的地方做。
足阳明胃经是属土,按照井荣俞经合五俞穴的话,是金水木火土。
所以足阳明的厉兑穴是它的井穴,井穴也是母穴,对不对。
那你如果在厉兑上做烧山火,那这是拷问犯人用的刑罚。
要找肉多的地方做,知道我的意思吗。
我们有很多穴道可以做,哪有跑到厉兑上做的,做完以后脚趾头肿很大,病人是被吓好的,不是真的好了。
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针灸干货)
本文就烧山火、透天凉其手法操作技术关键及相关问题加以分析,文字简约,义理精深,对古今此手法传承阐微发幽,拾遗补阙,实为针灸干货,医家所宜。
“烧山火、透天凉”是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的代表。
首见于泉石心的《金针赋》中,并详细叙述了它的操作方法和主治范围。
后世医家包括近代、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挥,操作方法虽不一致,但均遵循《金针赋》中的操作原则。
各家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研究认识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不同流派、不同学术思想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方面,要师古不泥古,更不要神秘化。
不知何因连最具有权威性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精编教材《针灸学》在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内容中最关键问题:“紧按慢提,紧提慢按”的术式操作,也未作多一个字的阐述。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是取热、取凉手法的代表。
但不是补泻手法的叠加,研究“烧山火、透天凉”应该找到手法技术关键,在手法技术关键方面,发挥总结提高,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结合笔者多年的临床应用体会,仅就《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技术关键及几个相关问题分析如下。
1、“紧提慢按,紧按慢提”1.1“紧按慢提,紧提慢按”是《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操作中的关键技术这是医家们公认的。
据此,后世医家多认为,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是“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基本形式。
要准确理解、运用、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首先要理解泉石心单式手法“按”“提”的真意。
在《金针赋》十四式单式手法中有“提”“按”法,没有“插”法。
虽然杨继州《针灸大成》有“按者插也”之说,但这是泉石心十四式单式手法百余年之后之说。
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必须理解领会《金针赋》中“提”“按”单式手法之含义,这才是泉石心《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本意,其他后世医籍只能做参考。
笔者认为表述上可以用“插”代替“按”,但操作上必须领会“按”法之含义,按照“按”法的术式操作。
神奇的古针法,烧山火透天凉的针法千古奥秘
神奇的古针法,烧山火透天凉的针法千古奥秘烧山火透天凉的千古奥秘自烧山火透天凉出现以来,一代代名医都为此神魂颠倒,每位针灸临床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烧山火透天凉技法,或先浅后深;或先浅后深;或轻刺激;或重刺激;或九六补泻;或配合呼吸;或反复提插;或要气功配合;一根小小的银针竟然比天书还难懂,数百年来大家相互争论各执一词,这就是当前学术界的真实状态!针道本来至简至易,何来这么多胡思乱想凭空想象与猜测?皆是人心浮躁贪婪劣根所致,世人都好小技巧,岂不知如此离道愈远!特别至明代《金针赋》及《针灸大成》以来推崇烧山火透天凉及各种针刺手法以来,大家更是趋之若鹜,都想模仿做出此技法,但却无一人能完全复制出来,更无一人能将其理论及原理说透彻!笔者想问大家:《内经》中有过烧山火透天凉技法吗?对于烧山火透天凉针法为什么一直没有正确的理解?是这些名家笨吗?蠢吗?笔者看未必!他们的问题根结就是急功近利爱耍小聪明,素不知研究学问必须潜沉静心严谨,不可模棱两可,必须理法兼备研究透彻,方是真明医!烧山火透天凉现已成为了针灸界的千古疑案!谁破解了谁就是针灸界的神!因为自古以来无一人能掌握其技术核心,笔者一直说技术就是王道,掌握了烧山火透天凉就抓住了调气的核心秘密,目前国内基本无人从理论至实践去真正掌握,有了此技术所有人都会请你去调养治病,因为只有此技术才能让患者元气充足百病不侵真正健康易如反掌有起死回生之能力!“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最早的记载始于《黄帝内经》。
在《内经》(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曰:“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这些《内经》原文是学术界公认的最初烧山火透天凉的本源,正是对这句原文的错误理解才造成了现今百家烧山火透天凉技法。
刺虚则实之,一次就能实吗?《内经》中记载有数刺乃知!任何疾病都能一次治愈吗?大家看到这里应该恍然大悟了吧。
《内经》的本意:通过《内经》中所论述的正确补泻方法调气,让经气正气虚弱的得到充实,针下自然发热,因为针下正气得到了充实,反之亦然!因此烧山火透天凉是一种现象一个过程是经气有虚变实的自然现象,是由量变到质变而非技法!后人皆因急功近利想象出烧山火透天凉技法实乃本末倒置主次颠倒,由此笔者还烧山火透天凉之本来面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烧山火、透天凉作为针灸专业的针刺手法,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气息,掌握热补凉泻手法往往成为高手的象征。
一、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概述1.烧山火烧山火手法属于常用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热补法的代表性手法。
最早在《素问·针解》篇中记载:“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在《灵枢·终始》篇中也记载:“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可见当时已有虚实补泻和针刺取热的概念。
其后,金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论述,成为后世热补手法的要点。
烧山火手法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
除寒之有准……皆细细搓之。
祛病准绳。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曰:“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法再施也。
”对烧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其后的历代医家虽根据各自的临床体会和经验手法各有侧重,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针刺手法为准绳。
当前,以国家规划教材为准的经典烧山火术式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插至深层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补法,出针时按压针孔。
该术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参考《金针赋》“烧山火”手法而定,但语言过于简练,对具体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没有详细阐述,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使人存在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烧山火”手法的术式操作过程是必要的。
2.透天凉“透天凉”手法属于传统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凉泻法的代表性手法。
该手法源于《黄帝内经》,原书未提出“透天凉”的概念,但寓含了针刺补泻的思想,如《素问·针解》记载:“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
气虚乃寒也。
“初步阐述了凉泻法的应用与效应。
“透天凉”手法的名称首见于泉石心的《金针赋》:“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祛病准绳。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街杨氏补泻》中曰:“‘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口,鼻出五口。
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
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
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一身混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
对“透天凉”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其后的历代医家虽然各有发挥,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透天凉”手法为根基。
此外,《奇效良方》记载:“‘透天凉’属性,夫用针时,先进入分寸之内,行六阴之数。
若得气便进伸,渐退至五分之中,三慢入,三紧出,其针自紧,徐徐举之,得冷气渐至,其热自愈,不效再施。
”该书所载“透天凉”手法一改《金针赋》分三层操作的方法,简化为两层操作,为后世“透天凉”手法的演化提供了依据。
二、17家烧山火、透天凉的操作方法1.《黄帝内经》的烧山火、透天凉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2.《金针赋》的烧山火、透天凉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
3.焦勉斋的烧山火、透天凉——《针术手法》烧山火:进针气至后,先将针上提至浅部,用紧按慢提,三进一退的手法(不限于三一之数,以进多出少为原则,透天凉则以少进多出为原则)配合医者之呼吸运气,向下插针时,用紧按法,口鼻呼气;向上退针时用慢提法,微微吸气,这样提插进退配合,约5分钟即有热感。
透天凉:进针气至后,先将针插至深部,用紧提慢按,配合医者呼吸运气而施术,向上提针时,医者吸气并用力捻转针柄,向下插针时徐徐口鼻呼气,进退提插配合,约5分钟即有凉感。
4.陆瘦燕的烧山火、透天凉——《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烧山火:先进针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处),慢提紧按九次,按针时左转;次进至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处),提插、捻转如前数;再进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处),施术同前;然后从地部一次退至天部,这样为一度。
反复三度,倘热至,出针揉闭孔穴;如无热感,可反复再施,直到热至。
透天凉:进针直至地部,在该部紧提慢按六次,提针时右转;次退至人部,同前提插、捻转六次;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法施术;这样一进三退,称为一度。
操作三度,若凉生,则可出针,出针前摇大其孔,不闭其穴。
如无凉感,应反复再施,直至凉生。
5.周树东、周楣声的烧山火、透天凉——《金针梅花诗抄》烧山火:烧山火可补虚寒,法取三才逐步探,三按拇前呼始入,一提拇后吸相关,由浅渐深天至地,慢提紧按九成三,疾以出针当疾扪,热生针下效非凡。
有歌曰:“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
始是五分终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
”分天、地、人三部徐徐进针。
初进针时可将针直入至适当深度,得气后将针向上提至天部,随即用紧按慢提,三进一退。
因患者之呼吸而运用手法,目视患者,手不离针。
当患者呼气时向下三次进针为主,吸气时一次退针为辅。
呼气时口唇微闭,如吹风状,三次从口呼出。
吸气时即闭合其口,一次由鼻吸入。
向下进针时用紧按法,拇前食后行九阳数。
停针时要用力按针不动。
向上退针时是用慢提法,食前拇后,在天部提三按九,左捻多右捻少,呼进吸退;热生以后将针从人部再至地部时,也同样行之。
患者即感有针下发热,并能沿经传布,上下周流。
当针深入地部后,将针再提至人部,如此反复行之。
最后一次出针至天部,少停再尽出针,疾扪其穴。
透天凉:透天凉可除烦热,直针至地徐后撤,紧提随吸食指前,慢按随呼食后说,针下凉生再上提,三退一进热自夺,退针至天再入深,如此反复同前撤。
有歌曰:“透天凉法退热烧,一进三飞冷风飘。
先针一寸退五分,三出三入紧提消”。
先一次进针至应有深度,再先深后浅,分地、人、天三部徐徐退针。
直针入地得气后,注视患者呼吸,紧提慢按,三退一进,目视患者,手不离针。
当患者吸气时向上三次提针为主,并用食前拇后稍向右捻,行六阴数。
呼气时一次按针为辅,同时拇前食后稍向左捻。
吸气时口唇微开,三次用口吸入。
呼气时即闭其口,一次用鼻呼出。
当针下发凉时,即退针至人部,施术如前。
能使凉气循经传导,最后遍体清凉。
出针时不按针孔。
所谓一进三飞或一退三飞者,意即连续前进三次或后退三次,轻巧快捷,犹如鸟之飞翔也。
6.彭静山的烧山火、透天凉——《针灸秘验》烧山火补法:适用于虚寒症。
选好穴位,针刺得气以后,这时拇指用力向前作龙眼推旋,当拇指向前推旋完毕,左手拇、食两指用力夹住针柄上端,不使针向回松劲,急用右手拇指指甲,从上向下刮动针柄。
这时病人酸麻的感觉,就变为热的感觉。
这种热由针穴局部向远处传导。
透天凉泻法:适用于实热症。
选好穴位,针刺得气后,拇指用力以凤眼法向后拉捻,急用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柄上端,夹的紧点,固定针柄,不使它向回松劲,然后用右手小指指甲,从下向上刮动针柄。
这时病人已产生的酸麻感觉,就会变成凉的感觉。
其凉从内向外,直透出来,颇感愉快。
7.吴倬仙的烧山火、透天凉——《子午流注说难》灵枢经云:“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
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此即继起者用透天凉烧山火之两手法。
针灸家师承有云:提针为热。
插针为寒。
内转为泻。
外转为补。
补泻之法。
可停针侯气。
迟迟转之。
提插之法。
不可偏用。
盖尽量插之。
而至于骨。
则不可再插。
尽量提之。
而针以外出。
则不能再用。
故定为三提一插。
提针呼气。
插针吸气。
为烧山火。
盖提数多。
则气之出于卫分者多振振恶寒之证。
用此手法。
阳日用偶数。
阴日用奇数。
必能使之发热。
反言之。
三插一提。
插针吸气。
提针呼气。
为透天凉。
盖插数多。
则气之入于营分者多蒸蒸发热之证。
用此手法。
阳日用奇数。
阴日用偶数。
必能使其退热。
除寒退热。
乃针灸家必要之手法。
故灵枢经列于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之末。
等于冠诸本腧篇之首也。
以上所言烧山火透天凉之正法。
乃男用于午前。
女用于午后。
如男子午后。
有大寒证大热证。
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
则反而用之。
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证大热证。
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
以反而用之。
歌曰:三插一提透天凉。
三提一插火烧山。
提针吹气插针吸。
女午后兮男午前。
8.刘炳权的烧山火、透天凉——《针灸疗法与实例经验荟萃》烧山火烧山火(热补法)是指施术后病人自觉穴位针下有热感。
此法常用于治疗寒证、虚证。
它将穴位分天、人、地三部分进行操作,表层为天,中间为人,深层为地。
方法是进针得气后浅层为天部,操作拇指向前单方向捻转(顺时针),捻转度为120度,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捻转同时将针提插,插时用力要重,提时用力要轻,称重按轻提。
天部捻转提插9次,完毕,然后将针进入人部,同法施术,完毕,再将针进入地部,同法施术,完毕后将针提至天部可重复上述操作3-4次,直至病人有热感,每隔5-7分钟行针一次。
透天凉透天凉(凉泻法)是指施术后病人穴位针下自觉凉感,常用于治疗热证、实证。
它亦是将穴位分天、人、地三部进行,但此法与烧山火操作相反,由深层即地部开始,操作拇指向后单方向捻转(逆时针),捻转度为140度左右,频率每分钟60-80次,捻转同时将针提插,插时用力要轻,提时用力要重,称轻按重提。
地部捻转提插6次,完毕,然后将针退至人部,同法施术完毕,再将针退至天部,同法施术,完毕后将针进入地部,可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病人有凉感,每隔5-7分钟行针一次。
9.罗逸仙、张鹳一的烧山火、透天凉——《张鹳一医案医话集》罗老先生烧山火:拇指与中指夹针,成兰花式,待病人呼气时进针天部(应刺深度的上1/3处),左捻九数;再呼,再进入人部(应刺深度的中1/3处),行九数;再呼,再进入地部(下1/3处),行九数。
侯病人吸气时,将针一次提至天部,反复行之,共九九八十一捻,则病人自觉热气内生矣。
行此法须注意四点:一是适宜于虚证、寒证,凡火证、实证均禁用之;二是行针时,聚精会神,细心观察病人呼吸与捻转节律,不可紊乱;三是捻力轻徐均衡,不可忽轻忽重,忽快忽慢;四是吸气提针时,以净巾掩病人口鼻。
透天凉:拇指与食指持针,成展翅式,待病人吸气时,将针一次进入地部,右捻六数,呼气时将针慢提至人部,行六数;再呼,再提至天部,行六数。
如此再吸再插,反复行之,六六三十六数,则病人自觉寒冷内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