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致病性
医院微生物分级报告制度

医院微生物分级报告制度概述医院微生物分级报告制度是指根据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按照特定标准对检测出的微生物进行分类、评估、报告,以便于医师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抗感染治疗的合理用药。
该制度旨在提高医院微生物检测工作的规范性、精准性和科学性,保证患者的诊治质量和安全。
分级标准医院微生物分级标准主要包括多个方面,以下为主要内容:1.微生物的种类:将微生物分为常见菌、非常见菌和真菌等类别,以便于医师针对不同类别的微生物进行抗感染治疗的调整。
2.致病性:将微生物分为致病性菌和非致病性菌,以区分需要抗感染治疗的微生物和不需要治疗的微生物。
3.药敏性:将微生物根据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分成敏感菌、中度敏感菌和耐药菌等分类,以便于医师选择最佳的抗感染药物来治疗患者。
分级报告制度的实施步骤医院微生物分级报告制度的实施包括以下步骤:1.微生物检测:医院通过标准化鉴定方法及检验技术对临床患者的样本进行微生物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上传至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
2.分级:根据医院微生物分级标准,对检测出的微生物进行分类并进行相应的评估。
3.报告:将分级结果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向医师推送报告,并在报告中注明微生物的种类、致病性和药敏性等信息。
4.指导治疗:医师根据报告中提供的信息,采用适当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以便于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疗效。
分级报告制度的优势医院微生物分级报告制度的实施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检测质量:分级报告制度能够保证医院微生物检测工作的规范性、精准性和科学性,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促进治疗效果:通过报告中提供微生物的致病性和药敏性等信息,有助于医师选择最佳的药物,并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
3.减少医疗费用:通过精准用药,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治疗,减少了医疗费用的浪费。
分级报告制度的局限性医院微生物分级报告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限制因素:微生物分级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到微生物的种类、致病性和药敏性等因素,因此可能会受到技术、实验室设备、检测方法等因素的限制。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致病菌的控制和灭活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致病菌的控制和灭活食品安全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日常生活中,微生物是导致食品中致病菌滋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控制和灭活食品中的致病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在食品中的致病菌的控制和灭活方法。
第一部分:微生物的致病性及其影响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小型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虽然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体并不具有致病性,但其中一些致病菌却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常见的食品中致病菌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它们通过食物传播,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严重的食物中毒和消化道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第二部分:预防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措施1. 关注食品卫生食品卫生是有效控制微生物污染的第一道防线。
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规和卫生标准,如保持良好的生产环境和设施设备的清洁卫生,有力地减少致病菌的滋生和传播途径。
2. 适当加热适当的加热是控制食品中致病菌的重要方法之一。
加热能有效杀灭绝大多数细菌、真菌和病毒,因为高温能破坏它们的细胞结构和代谢功能。
在烹调过程中,确保食物彻底加热至适宜的温度,能有效避免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3. 保持食品新鲜新鲜的食品往往不容易滋生致病菌。
因此,购买和食用新鲜食材非常重要。
同时,在储存和加工过程中要遵循适当的温度和时间原则,以确保食物的新鲜度和安全性。
第三部分:致病菌的灭活方法1. 高温煮沸高温煮沸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灭活方法。
将食物加热至沸腾点,可迅速杀灭其中的致病菌。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部分食物,如肉类、蔬菜、饭类等。
然而,一些烹调时间较短、温度不高的食物,如生鱼片、蛋黄等,可能需要其他灭活方法。
2. 辐照灭菌辐照灭菌是一种先进的微生物控制方法,通过使用电离辐射或紫外线辐射来杀死致病菌。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食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并且不会改变食品的味道和营养价值。
3. 保鲜剂和防腐剂为了控制微生物的滋长和繁殖,食品生产商常常添加一些保鲜剂和防腐剂。
微生物致病性总结

肺结核感染
(一)肺部感染
1、原发感染:常见于儿童,也称外源性感染。
沿淋巴管
肺泡渗出性炎症(原发灶)肺门淋巴结(肿大)
扩散(炎症)
原发综合症(哑铃型)
特点:特异免疫没有建立,故局部病变较轻,但易扩散
结局:机体抗击力强:形成结核结节→纤维化→钙化→自愈(但病灶内常有细菌的暗藏)机体抗击力差:活动性肺结核→干酪样坏死
全身播散→粟粒样结核
(2)继发感染——常见成人(原发病灶——内源性感染)
特点:局部病变重,但不易扩散
一样局限于肺部,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可形成空洞和开放性肺结核
(二)肺外感染
部份肺结核患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可经血液、淋巴液侵入肺外器官,引发相应的脏器结核,如脑、肾、骨等。
痰菌被消化道咽入,可引发肠结核等。
微生物的致病性

7
微生物的致病性
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的条 件下能在特殊的宿主体内引起特定疾病的能力。
在不同种或同种不同株的致病性有差异
致病性差异与毒力、数量、和侵入门户有关
8
毒力因子
致 病 性
侵入机体的数量 侵入门户 机体的免疫力等
9
一、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因子
毒力: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程度
1
微生物的致病性
2
病原微生物:能侵入宿主,引起感染甚至传染性疾 病的微生物,又称病原体。 感染:病原微生物体侵入生物
体内,在生物体内进行生长繁 殖和(或)产生代谢产物,破 坏生物体结构、功能,引起病 理改变的过程,又称传染。
3
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
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群引 起的感染。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包括自然 环境和带菌(毒)的生物体。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空气传播 病从口入
毒性程度
免疫原性
强,往往致死
强,刺激机体产生中 和抗体
弱,很少致死
较弱,免疫应答不足以中和毒性 不能
能否产生类 能,用甲醛处理 毒素
20
2、真菌毒素
毒性强 污染频率高 肝脏毒、肾脏毒、心 脏毒、造血器官毒等
3、病毒毒素样物质
21
黏附和侵入
侵袭力
繁殖和扩散 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毒力因子
毒素
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ID50) 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使一定体重或 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 病原体数量或毒素量。
10
黏附和侵入
侵袭力
繁殖和扩散 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致病性微生物

一、有检验意义的是能引起人类疾病和食物中毒的致病性微生物,常见的有:
1.沙门氏菌
2.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3.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4.副溶血性弧菌
5.变形杆菌
6.志贺氏菌
7.禽流感病毒 8.黄曲霉菌及病毒
9.口蹄疫病毒等。
二、致病菌即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
不同的食品和不同的场合感染致病菌的种类是不一样的,检测时的参考菌群也不尽相同。
例如:
海产品以副溶血性弧菌作为参考菌群;
蛋及蛋制品以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作为参考菌群;
米、面类食品以蜡样芽孢杆菌、变形杆菌、霉菌等作为参考菌群;
罐头食品以耐热性芽孢菌作为参考菌群等等。
三、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微生物的致病性

•菌体表面结构
荚膜:细菌的荚膜具有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溶菌酶及补 体等杀菌物质的作用,因而有助于在体内迅速繁殖和扩散。
菌毛等粘附因子:细菌首先通过粘附因子宿主呼吸道、消 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上皮细胞上,才能在局部定居、繁殖 并引起疾病。 其它表面物质:其它表面物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A蛋白、 链球菌的M蛋白、大肠杆菌的K抗原等都具有抗吞噬和正常体液 中杀菌物质的作用。
无临床症状,病毒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对 机体有保护作用。 显性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致使细胞 被破坏、死亡,组织损伤,机体出现明显症状。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2.先天感染与后天感染
先天感染:病毒由母体经胎盘传给胎儿,或在 分娩
过程中经产道感染胎儿的方式,又称垂直感染。如 孕妇于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 儿而致胎儿先天畸形。 后天感染:出生后,病毒在不同个体之间传播所导
致的感染,又称水平感染。
三、病毒的致病机理
1.病毒对细胞的直接致病作用 病毒对细胞的直接致
病作用主要是指由于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干扰和破
坏了宿主细胞的正常代谢,造成细胞死亡即所谓杀 细胞效应。
2.机体的免疫应答引起的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感染细
胞后,细胞表面可产生新的病毒抗原,可诱发宿主 产生免疫应答,也能造成病理损伤。 3.病毒感染与肿瘤
斥、干扰后进入的病毒,数量多的、增殖快的病毒干扰数量
少的、增殖慢的病毒,这多见于异种病毒之间。
四、病毒的干扰现象与干扰素
(二)干扰素:
A.干扰素是由大多数脊椎动物细胞受病毒或其他因子 诱导产生的低分子蛋白质。 B.干扰素的种类:根据干扰素的来源,人细胞诱生的干 扰素有α 、β 和γ 三种类型。
C.干扰素的性质:干扰素性质比较见表。
微生物致病性

微生物致病性
微生物致病性是指微生物引起感染的能力。
一种病原体的致病性有赖于它的侵袭宿主并在体内繁殖和抵御宿主抵抗力而不被其消灭的能力。
微生物致病性有种属特性,致病能力强弱的程度称为毒力。
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
疾病感染由微生物毒力和宿主的健康状况与免疫功能状态两方面决定。
所以,病原体的毒力与宿主抵抗力两者之间的较量,引起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由于病原体和宿主之间适应程度不同,双方抗衡的结局各异,产生各种不同的感染谱,即感染过程的不同表现。
微生物致病机制

– 真菌性中毒 – 肿瘤
真菌感染的来源
• 内源性感染
– 平时寄居在机体上的真菌
• 外源性感染
– 多为生存于自然界而正常机体内不存在的真菌
真菌性感染类型
• 浅表真菌感染:
致病性强的外源性真菌,如皮肤癣菌
• 真菌机会性感染:
内源性真菌感染, 机体免疫力低下 如白假丝酵母菌、曲霉、毛霉等引起
喉毒素失活肽链延伸因子EF-2,抑制蛋白合成。
肠毒素 (enterotoxin):肠上皮细胞功能紊乱导致腹泻。如 霍乱毒素激活腺苷环化酶、cAMP升高导致腹泻。
4
细菌毒力
• A-B型外毒素
毒性但能与细胞受体结合。A、B亚单位分离时无毒性,完整的 毒素分子才有毒性作用。
6
细菌毒力:外毒素、内毒素
特性
来源 化学性质 释放方式
外毒素
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蛋白质或多肽 外分泌为主 质粒或噬菌体 强(致死量约1微克) 多样化 需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发 挥毒性作用,故对组织器官有 选择性毒性,故临床表现差异 较大 较强,可诱生高效价抗毒素
内毒素
细胞壁的脂多糖 细菌裂解后释放为主 细菌染色体 较弱(致死量数百微克) 诱导炎性细胞因子及引起细胞坏死 机体发热、白细胞反应、休克等, 可依赖脂类直接进入各种细胞,不 同细菌内毒素引起的临床症状和体 征基本相似 较弱,诱生的抗体无保护性
溶细胞型感染:多见于无包膜病毒,杀细胞效应
稳定状态感染:多见于有包膜病毒
细胞凋亡:激活细胞凋亡基因
细胞的增生和转化:细胞失去细胞间接触抑制;细胞
形态及生物学行为发生变化,导致细胞转化。
病原微生物危险等级划分依据

病原微生物危险等级划分依据一般来说,病原微生物的危险等级划分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致病性,包括微生物对宿主的致病能力、毒力因子等,通常
通过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来评估。
2. 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水源
传播等,不同的传播途径会影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范围和速度。
3. 传播能力,包括微生物的传染性、潜伏期、感染率等,这些
因素直接影响了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中的传播和流行程度。
基于以上因素,通常将病原微生物划分为不同的危险等级,例
如高危、中危、低危等级。
对于高危病原微生物,通常需要采取更
严格的防控措施,包括隔离、消毒、个人防护等措施,以防止其传
播和流行。
而对于低危病原微生物,则可能只需要一些基本的卫生
措施即可进行有效的控制。
病原微生物危险等级的划分依据不仅对于疾病防控工作具有指
导意义,也对于科研、医疗、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科学准确地评估和划分病原微生物的危险等级,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微生物的致病性

2)抗体液免疫机制
(1)抗原伪装或抗原变异 (如金葡菌癿SPA伪装成抗原不抗体结合) (2)分泌蛋白酶降解免疫球蛋白(如嗜血杆菌可以分泌IgA蛋白酶,破坏黏膜表 面癿IgA) (3)某些菌体结构可抑制抗体产生 (如脂多糖LPS、荚膜、)。
3)内化作用
某些细菌粘附于细胞表面之后,能迚入吞噬
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癿过程(如单增李斯特菌
三、细菌癿侵入部位
有了一定毒力和数量,还要有适当癿 侵入部位,否则丌能构成感染。 如: 伤寒杆菌(经口)→小肠 脑膜炎球菌(呼吸道)→鼻咽部 破伤风杆菌(创伤)→破伤风 结核杆菌(多途径)→入侵最常见肺
途 径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接触感染
方 式
气溶胶,飞沫方式吸 入 粪-口方式,食入 直接、间接、性接触
白
喉
破伤风梭菌引起的肌肉痉挛
霍 乱
• 毒力 :致病菌癿致病性强弱程度称 为毒力。
• 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 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接种途径,
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癿某种动物半 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癿最小细菌数或
毒素量。
侵袭力
毒力
定居、繁殖 、扩散癿能 力
内、外毒素
毒素 致病性
侵入数量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抗原性
• 2、真菌毒素:
• • • 真菌产生癿代谢物,目前已知有200多种 根据作用靶组织丌同分为: 肝脏毒、肾脏毒、心脏毒、造血器官毒 等。 • 可引起多种中毒症状,长时间积累可产生 致畸、突变、致癌等。
、结核分枝杆菌等)。
意义 :宿主细胞为迚入其内癿细菌提供了一个增
殖癿小环境和庇护所,使细菌逃避宿主免疫机制
微生物的致病性

微生物的致病性微生物是引起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它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并繁殖,从而对机体造成损害。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的致病性,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微生物的致病性是指它们进入人体并在其中导致疾病的能力。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有些微生物通常是无害的,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变得致病。
微生物的致病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微生物的类型、毒力、数量、传播途径以及宿主体状况等。
例如,病毒和细菌具有不同的致病性。
病毒往往通过宿主细胞的弱点侵入,利用宿主的细胞机制进行复制,导致细胞死亡或组织损伤。
而细菌则可能通过表面受体与宿主细胞结合,进入细胞并复制,最终导致感染。
空气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微生物传播到空气中,其他人吸入后可能感染。
食物和水源: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可能导致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的传播。
接触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分泌物等可能导致感染。
生物媒介传播:如蚊虫叮咬可将微生物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
预防和治疗是减少微生物致病性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建议:加强卫生教育:教育公众了解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卫生意识。
改善环境卫生:包括改善居住条件、加强水质管理、提供安全的食品和饮水等。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某些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治疗措施: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应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例如,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抗生素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隔离措施:对于某些传染病,采取隔离措施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例如,将患者隔离在医疗机构或家庭中,以减少传染给他人的风险。
微生物的致病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预防和治疗。
通过加强卫生教育、改善环境卫生、接种疫苗等措施,我们可以减少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的威胁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防控疾病的传播,迫切需要发展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技术。
近年来,纳米磁性免疫层析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生物学理论:细菌的致病性的相关因素

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毒⼒强弱、侵⼊机体细菌数量多少、侵⼊部位是否合适密切相关。
细菌的毒⼒是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是致病性强弱的概念。
毒⼒的物质基础有侵袭⼒和毒素。
(⼀)侵袭⼒ 1.概念突破宿主⽪肤、粘膜⽣理屏障等免疫防御机制,进⼊机体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
2.构成侵袭⼒的物质基础 ①荚膜和微荚膜,如肺炎链球菌的荚膜、A群链球菌的M蛋⽩、伤寒杆菌的Vi抗原及⼤肠埃希菌的K抗原,有抗吞噬和阻挠杀菌物质的作⽤,使病原菌得以在宿主体内⼤量繁殖; ②粘附素(菌⽑、膜磷壁酸等⾮菌⽑粘附物质)是细菌表⾯存在的⼀些特殊结构和相关蛋⽩质,具有使细菌粘附到宿主靶细胞的作⽤; ③侵袭性物质(链球菌透明质酸酶等胞外酶和志贺菌等的侵袭性蛋⽩质)虽然⼀般不具有毒性,但可协助病原菌抗吞噬和向全⾝扩散。
(⼆)毒素 1.概念是细菌在粘附、定居及⽣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释放的多种对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有损害作⽤的毒性物质。
2.毒素的种类依据毒素产⽣的来源、性质和作⽤的不同,分有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种。
3.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4.细菌外毒素对机体有益作⽤ ①把外毒素与单克隆抗体连接,制备免疫毒素和重组毒素作为导向药物治疗肿瘤; ②利⽤外毒素强⼒丝裂原,有刺激多种细胞因⼦产⽣的作⽤特性可作为免疫调节剂以增强宿主抵抗⼒; ③有些⾁毒毒素可直接治疗功能性失明的眼肌痉挛及内斜视,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细菌的侵⼊数量 细菌引起疾病,除需有⼀定的毒⼒外,尚需要有⼀定的数量。
毒⼒愈强,致病所需菌量愈少;毒⼒愈低,致病所需菌量愈多。
三、细菌的侵⼊门户与感染途径 有⼀定的毒⼒和⾜够数量的病原菌,还要经过适当侵⼊门户,到达⼀定的器官和组织细胞才能致病。
若侵⼊门户不适宜,仍不能引起感染。
致病微生物3篇

致病微生物第一篇:细菌的致病性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它们广泛分布于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包括土壤、水体、大气中和人、动物、植物的体内等。
大多数细菌是无害的,甚至有一些对人和动植物有利,但也有一些细菌会对宿主产生致病作用,引起严重的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致病细菌。
1.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通过口腔、食物、水源等途径进入人体并引起肠道感染的细菌。
感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并且会导致胃肠道出血和脱水等并发症。
沙门氏菌感染最常见的途径为食物中毒,包括肉类、蛋类、奶制品、水果等易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
针对沙门氏菌感染,常见的治疗方法为抗生素治疗和积极补液、补充盐分等措施。
2. 炭疽杆菌炭疽杆菌是一种产生芽孢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可以在土壤、植物中生长繁殖,并通过动物或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宿主体内。
感染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血炭疽等,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预防炭疽杆菌感染的措施包括接种炭疽疫苗,同时对于职业接触炭疽杆菌的人群,需要适当的个人防护和环境卫生措施。
目前治疗炭疽杆菌的方法主要为抗生素治疗。
3. 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的杆菌,是引起肺结核和其他形式结核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慢性病程。
结核分枝杆菌侵入呼吸道后可以产生结核性病灶,这些病灶在未经过治疗的情况下会不断扩散和恶化。
其他形式的结核病包括骨髓结核、淋巴结核、脑膜结核、肠结核等。
目前治疗结核病的方法包括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4. 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的球菌,是引起肺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该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繁殖,引起肺部感染。
肺炎链球菌感染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胸痛、咳出黏液性痰等,严重时可导致肺功能衰竭和死亡。
目前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方法为广谱抗生素治疗。
5.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之一,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病菌。
鱼的致病性微生物

保持水体的清洁和卫生,定期更换水,使用过滤器等设备 去除水中的污染物,以及避免将不同来源的鱼类混养在一 起,可以有效预防原生动物感染。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是一类两侧对称、扁平的动物,常见的有猪 肉绦虫、牛肉绦虫等。
输入 标题
致病性
扁形动物寄生在鱼类肠道内,吸取鱼类的营养,导致 鱼类营养不良、生长缓慢等症状。同时,扁形动物还 会释放毒素,对鱼类的健康造成危害。
鱼的致病性微生物
目录
• 常见鱼类致病菌 • 鱼类病毒 • 寄生虫 • 微生物对鱼类的致病机理 • 防治措施
01
常见鱼类致病菌
细菌类
嗜水气单胞菌
鳗弧菌
荧光假单胞菌
爱德华氏菌
一种常见的水生细菌, 可导致鱼类出现败血症、
肠炎等症状。
主要感染鳗鲡、鲈鱼等, 引起鱼类出现败血症和
肠炎。
可导致鱼类出现皮肤溃 疡、败血症等症状。
种类
传播方式
避免将不同来源的鱼类混养在一起,定期检查鱼类的 健康状况,发现感染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同时,保持
饲料的新鲜和卫生,避免使用被污染的饲料。
防治措施
扁形动物主要通过食物链传播给鱼类,如鱼类吃了被 扁形动形动物是一类长条形的动物,常见的有蛔虫、钩虫等。
药物防治
合理使用药物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进行治疗,并严格按照用药说明使用药物。
轮换用药
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采用轮换用药的方式 降低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
中药防治
利用中药的天然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开发新型的 抗菌和抗病毒药物,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
谢谢观看
健康状况,发现感染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04
微生物对鱼类的致病机 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四)分枝杆菌
分枝杆菌属是一类细长略弯曲的微生物,常有分枝或丝状 体出现,故名分枝杆菌。该菌属无鞭毛、无芽孢、不产生内、 外毒素,其致病性和菌体成分有关,引起的疾病都呈慢性,并 伴有肉芽肿。分枝杆菌分布广、种类多,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 有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另有部分非结核分枝杆菌也 能致病,但毒力较弱。 结核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
(一)钩端螺旋体属
简称钩体。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C”或“S”形。钩体分寄生 性(致病性)和腐生性(非致病性)两大类。致病性钩端螺旋 体可使人畜等患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 传染途径:人类一般是通过接触含有钩体的污水和土壤而感染 钩体病。钩体可经破损皮肤和眼、鼻、口腔黏膜侵入人体。 预防:灭鼠、防鼠,加强带菌家畜管理,保护水源;接种疫苗。 治疗:可用青霉素、四环素等。
麻风分枝杆菌
•
•
麻风分枝杆菌俗称麻风杆菌,是引起麻风病的病原菌。麻风 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流行广泛,我国建国前流行较严重,近3 年发病率较低,病例稳定在2000例左右。麻风患者是本病的唯 一传染原,主要是与患者密切接触传染。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机体,也可通过呼 吸道和痰、汗、泪、入志、精液及阴道分泌物进行传播。麻风 杆菌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少数病例可累及深部组织和内 脏器官,麻风病病程缓慢,但一些患者可突然出现症状加剧、 病情恶化,此为麻风反应。
霍乱 布氏杆菌病 鼠疫 炭疽 气性坏疽,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 白日咳 军团菌肺炎
二、常见致病性病毒
呼吸道病毒 肠道病毒 肝炎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SARS病毒
呼吸道病毒
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是引起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的病原体。 流感是一种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播快、 蔓延广,常造成局部流行,历史上曾引起多次世界性大流行。
沙门菌属
沙门菌属是一群寄生在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生化 反应和抗原结构相似的G-菌。 主要致病物质 内毒素,个别产生肠毒素。 导致疾病 伤寒和副伤寒由伤寒干菌和甲、乙、 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沙门菌食物中毒(急性胃肠 炎),为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由鼠伤寒杆菌、猪 霍乱杆菌、肠炎杆菌等引起;败血症可导致脑膜炎、 胆囊炎、心内膜炎、肾盂肾炎等的发生多见于儿童 或伴有慢性病的成年人。
(五)其他常见病原性细菌
除前述的病原菌外,还有一些常见 的病原性细菌,现将其致病物质、传染途 径、所致主要疾病列表如下炎球菌 淋球菌
致病物质 荚膜 菌毛,荚膜,内毒素 菌毛,荚膜,内毒素
传染途径 呼吸道 呼吸道 生殖泌尿道
所致主要疾病 大叶性肺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淋病
霍乱弧菌 布氏杆菌 鼠疫杆菌 炭疽杆菌 产气荚膜杆菌 肉毒杆菌 白日咳杆菌 嗜肺军团菌
菌毛,霍乱肠毒素 内毒素,侵袭性酶 鼠疫毒素,内毒素 荚膜,炭疽毒素 外毒素,侵袭性酶,荚 膜 肉毒外毒素 荚膜,菌毛,外毒素 多种酶,内、外毒素
消化道 接触病兽或食用该菌污 染的食物 呼吸道,皮肤等 呼吸道,皮肤,消化道 创伤,食入含肠毒素食 物 食入带肉毒毒素食物 呼吸道 呼吸道
(二)密螺旋体属
密螺旋体属微生物具有8~14个细密螺旋,运动活泼。仅以 梅毒螺旋体为例加以介绍。 梅毒螺旋体是人类梅毒的病原体。 梅毒是一种危害较大的性病。人是梅毒唯一的传染源,主要 通过两性直接接触传染,梅毒螺旋体由皮肤或黏膜上极小破 损处侵入,造成局部溃疡病变。随后,螺旋体通过血流遍布 全身,损害皮肤黏膜、骨、关节和内脏器官,特别是心血管 系统和神经系统,引起相应部位的病损。 梅毒螺旋体抵抗力弱,对冷、热、干燥都敏感,41.5经1h死 亡,在50时5min死亡,离开人体后1~2h即死亡。对化学消 毒剂敏感,肥皂水将其杀死,对青霉素、红霉素、砷剂等敏 感。
(三)疏螺旋体属
疏螺旋体两端梢尖,运动活泼。以回归热为例加以说明。 回归热是一种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发病症状一发热期与 间歇期反复交替出现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病原体 两种: 回归热螺旋体,以虱为传播媒介,引起虱型或流行性回归热; 杜通螺旋体,以蜱为传播媒介,引起蜱型或地方性回归热。 预防 回归热主要在于加强个人卫生。 治疗 四环素、青霉素、金霉素等抗生素。
链球菌
根据链球菌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的溶血现象可将其分为3类: 甲型、乙型和丙型溶血型链球菌。 致病物质 主要是其产生的外毒素(溶血毒素、红疹毒素也称 猩红热毒素、)和胞外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和M 蛋白等) 导致疾病 淋巴结炎、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痈、脓疱疮 等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扁桃体炎、咽炎、咽峡炎、鼻窦 炎、产褥热、中耳炎等呼吸系统及其它系统的化脓性感染;猩 红热以及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等链球菌感染后的变态反应 性疾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即艾滋病(AIDS)。 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注射、母婴传播,同性恋者及静脉药 瘾者发病多。 目前,已成功的使用HIV血清抗体、蛋白印记等方法对病人血 清进行检测和诊断。
SARS病毒
2002年11月,在广东省佛山市发现首例非典病人,这是一种新出现的病 症,是由一种新的冠状病毒所致。它又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 “非典型肺炎”、“沙士”英文简称是“SARS”。 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新型冠状病毒),科学 家将其命名为“SARS病毒”。 RNA病毒。 在无生命物体表面可存活24h,在人类排泄物中存活4天,潜伏期1~12天, 平均4.5天。果子狸是SARS病毒的主要载体。 SARS病毒对一些普通消毒剂就很敏感,能在5min内将其杀死,如10%甲 醛、10%次氯酸钠、75%乙醇和2%苯酚混合液。SARS病毒对紫外线和 热辐射敏感。用强度大于90μW/cm2紫外线照射冠状病毒,30min就可将 其杀死;56℃以上高温可在30min内将其杀死,但在0℃可无限存活。 SARS病毒对抗菌药物不敏感。
结核分枝杆菌
•
•
•
结核分枝杆菌俗称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 结核杆菌不产生内、外毒素,其致病性与其特殊的菌体成分有关, 与细菌在组织细胞内大量繁殖引起的炎症及代谢物质的毒性有关, 也与菌体成分产生的免疫损伤有关。 致病物质 可能与荚膜、脂质和蛋白质有关,荚膜起到黏附入侵、 提供营养和保护的作用,脂质在细胞壁中的含量较多,与细菌毒力 密切相关,蛋白质有抗原性,和蜡质D结核喉能使机体发生变态反 应,引起组织坏死和全身中毒症状。 传播途径 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损伤侵入易感机体,引 起多种组织器官的结核病,如肺结核、淋巴结核、肠结核、肾结核、 脑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等疾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支原体 (一)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之间的 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独立生长繁殖, 以二分裂繁殖为主,也有芽殖。 因为它无细胞壁,故其形态不定,可呈球状、丝状、杆状、分枝 状等多种形态。因为能形成有分支的长丝,故称之为支原体。 支原体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种类较多,只有少数能致病。 支原体体积微小,能通过0.45μm滤菌器。 支原体抵抗力不强,比细菌弱,45℃、15min即被杀死。易被 消毒剂灭活,但因缺乏细胞壁,故对青霉素不敏感,对醋酸铊、 结晶紫的抵抗力也比细菌强。
志贺菌属
是人类细菌性痢疾追常见的病菌,通称痢疾杆菌。 致病物质: 内毒素:主要的。 外毒素:有些志贺菌产生外毒素,称志贺毒素,能引起神经麻痹 等症。 侵袭力:主要是菌毛的粘附作用和细菌的胞壁脂多糖,与肠粘 膜上皮细胞糖脂结合,使细菌粘附在肠壁上。 传染途径:主要消化道,人食入污染有痢疾杆菌的食物、水。
肠道病毒
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克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是指由消化道侵入、并在肠道上皮细胞中增殖,可随粪便排出 体外的一组病毒,它们可经血液侵入神经系统及其他组织,引 起多种疾病。
肝炎病毒
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能引起肝炎的病毒主要是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病毒。 病毒性肝炎传播极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除引起急、慢性肝 炎外,还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传播途径 主要为输血或注射, 其次是公用物品、亲密接触、共餐等。 因此,有效的防治肝炎,控制其传播是当前医药界研究的重点 课题之一。
白喉杆菌
白喉杆菌是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即白喉的病原菌。 致病物质 主要是白喉外毒素。白喉杆菌是在β-棒状噬菌体侵入 时才产生白喉毒素的。 传播途径 白喉杆菌从呼吸道侵入,在鼻、咽、喉等部位黏膜上 生长繁殖并分泌外毒素,引起局部组织炎症、坏死及全身中毒症状。 白喉杆菌本身一般不侵入血流,只在局部生长繁殖,但被吸收的外 毒素可通过血液与易感组织结合,如可与心肌、肝、肾、肾上腺及 外周神经结合,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内脏出血和神经麻痹等症状。
第九章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三节 常见病原性细菌与病毒
一、常见病原性细菌
(一)化脓性细菌 指能引起机体组织化脓性炎症的细菌。种 类很多,仅介绍几种主要的化脓性细菌。 葡萄球菌 链球菌 绿脓杆菌 大肠杆菌
葡萄球菌
最常见的化脓性细菌,大多数的化脓性疾病都是由它引 起的。根据葡萄球菌的生化特性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金黄色 葡萄球菌;另一类是表皮葡萄球菌。 致病物质 主要是血浆凝固酶、α-溶血毒素、杀白细胞素、肠 毒素,此外有些菌株还可以产生表皮溶解毒素、葡激酶、酯酶 等多种致病物质。 导致疾病 疖、痈、毛囊炎、麦粒肿、伤口化脓等皮肤组织炎 症;还可引起气管炎、肺炎、脓胸、中耳炎、脑膜炎等内脏器 官感染;也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和葡萄球菌性肠炎等疾病。
第四节
螺旋体 支原体 衣原体 立克次氏体
其他微生物的致病性
螺旋体
螺旋体是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形态 菌体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大小:(.1~0.3) μm×(5~250)μm。 结构 具有与细菌相似的细胞壁,含脂多糖及胞壁酸,对抗生素 和溶菌酶敏感,它有不定形的细胞核,以二分裂繁殖,无鞭毛,但 运动活泼,借助富有弹性的轴丝运动。 生活方式 寄生(致病性) 腐生(非致病性) 分类 根据其个体大小,螺旋数目、规则程度,两螺旋尖距 离,可分为五个属,其中对人类具致病性的有以下3个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