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致病性与免疫性共94页
微生物致病性总结

肺结核感染
(一)肺部感染
1、原发感染:常见于儿童,也称外源性感染。
沿淋巴管
肺泡渗出性炎症(原发灶)肺门淋巴结(肿大)
扩散(炎症)
原发综合症(哑铃型)
特点:特异免疫没有建立,故局部病变较轻,但易扩散
结局:机体抗击力强:形成结核结节→纤维化→钙化→自愈(但病灶内常有细菌的暗藏)机体抗击力差:活动性肺结核→干酪样坏死
全身播散→粟粒样结核
(2)继发感染——常见成人(原发病灶——内源性感染)
特点:局部病变重,但不易扩散
一样局限于肺部,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可形成空洞和开放性肺结核
(二)肺外感染
部份肺结核患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可经血液、淋巴液侵入肺外器官,引发相应的脏器结核,如脑、肾、骨等。
痰菌被消化道咽入,可引发肠结核等。
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毒力 细菌侵入机体的数量及门户 细菌感染的类型
一、细菌的毒力
细菌的毒力是指病原菌致病性强弱的程度。 构成细菌毒力的因素有侵袭力和毒素两个方面。
(一)细菌的侵袭力
细菌的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并在体 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细菌的侵袭力与以下两 方面因素有关。
与侵袭力有关的酶类 与侵袭力有关的酶类
胶原酶:魏氏梭菌能产生一种蛋白质分解酶,它能 水解动物肌肉中网状结缔组织,使肌肉软化、崩解、坏 死。此酶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作用。 DNA酶:细胞裂解后可析出DNA,DNA能使渗出 液黏稠,使病原微生物活动受限。而DNA酶能使DNA溶 解,从而有利于细菌扩散。 凝血浆酶: 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凝血浆酶,使血 浆凝固,产生纤维性的网状结构,从而保护细菌免受吞 噬。
第九章 微生物的致病性
微生物的数量多,种类复杂,分布广,大多数不引起 人和动物发病,只有少数能引起人及畜禽发病的微生物, 称为病原微生物。绝大部分病原微生物都是寄生性微生物, 从生活的寄主获得营养,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以一定的 毒害方式侵害机体,造成机体损伤和疾病。另有一些寄居 性微生物,长期生活在机体中,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表 现出致病作用。
Ⅰ型 α β Ⅱ型 γ
较强 较弱
较弱 较强
四、病毒的干扰现象与干扰素
D.干扰素还具有下列特性 D.干扰素还具有下列特性
无抗病毒特异性,即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有高度 种属特异性;有抑制细胞分裂、分化及成熟的作用,可 用于肿瘤的治疗;有活化巨噬细胞及抑制细胞内寄生物 的作用;抗病毒作用与抗体不同。
E.干扰素的诱生与抗病毒机理 E.干扰素的诱生与抗病毒机理
三、细菌感染的类型
微生物的致病性

2)抗体液免疫机制
(1)抗原伪装或抗原变异 (如金葡菌癿SPA伪装成抗原不抗体结合) (2)分泌蛋白酶降解免疫球蛋白(如嗜血杆菌可以分泌IgA蛋白酶,破坏黏膜表 面癿IgA) (3)某些菌体结构可抑制抗体产生 (如脂多糖LPS、荚膜、)。
3)内化作用
某些细菌粘附于细胞表面之后,能迚入吞噬
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癿过程(如单增李斯特菌
三、细菌癿侵入部位
有了一定毒力和数量,还要有适当癿 侵入部位,否则丌能构成感染。 如: 伤寒杆菌(经口)→小肠 脑膜炎球菌(呼吸道)→鼻咽部 破伤风杆菌(创伤)→破伤风 结核杆菌(多途径)→入侵最常见肺
途 径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接触感染
方 式
气溶胶,飞沫方式吸 入 粪-口方式,食入 直接、间接、性接触
白
喉
破伤风梭菌引起的肌肉痉挛
霍 乱
• 毒力 :致病菌癿致病性强弱程度称 为毒力。
• 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 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接种途径,
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癿某种动物半 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癿最小细菌数或
毒素量。
侵袭力
毒力
定居、繁殖 、扩散癿能 力
内、外毒素
毒素 致病性
侵入数量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抗原性
• 2、真菌毒素:
• • • 真菌产生癿代谢物,目前已知有200多种 根据作用靶组织丌同分为: 肝脏毒、肾脏毒、心脏毒、造血器官毒 等。 • 可引起多种中毒症状,长时间积累可产生 致畸、突变、致癌等。
、结核分枝杆菌等)。
意义 :宿主细胞为迚入其内癿细菌提供了一个增
殖癿小环境和庇护所,使细菌逃避宿主免疫机制
微生物的致病性

微生物的致病性微生物是引起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它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并繁殖,从而对机体造成损害。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的致病性,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微生物的致病性是指它们进入人体并在其中导致疾病的能力。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有些微生物通常是无害的,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变得致病。
微生物的致病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微生物的类型、毒力、数量、传播途径以及宿主体状况等。
例如,病毒和细菌具有不同的致病性。
病毒往往通过宿主细胞的弱点侵入,利用宿主的细胞机制进行复制,导致细胞死亡或组织损伤。
而细菌则可能通过表面受体与宿主细胞结合,进入细胞并复制,最终导致感染。
空气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微生物传播到空气中,其他人吸入后可能感染。
食物和水源: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可能导致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的传播。
接触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分泌物等可能导致感染。
生物媒介传播:如蚊虫叮咬可将微生物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
预防和治疗是减少微生物致病性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建议:加强卫生教育:教育公众了解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卫生意识。
改善环境卫生:包括改善居住条件、加强水质管理、提供安全的食品和饮水等。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某些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治疗措施: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应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例如,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抗生素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隔离措施:对于某些传染病,采取隔离措施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例如,将患者隔离在医疗机构或家庭中,以减少传染给他人的风险。
微生物的致病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预防和治疗。
通过加强卫生教育、改善环境卫生、接种疫苗等措施,我们可以减少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的威胁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防控疾病的传播,迫切需要发展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技术。
近年来,纳米磁性免疫层析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生物的致病性

致病菌: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 小孢子菌属等
部位:皮肤、毛发、指(趾)甲,引 起发炎和细胞病变。
治疗: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霉唑
位置: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
层。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
主细胞反应 13.10.2020
33
真菌的致病性
浅部感染性真菌
代表:秕糠马拉癣菌 症状:皮肤表面出现花斑癣(汗斑)
3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
毒力 侵入机体的数量 侵入途径 机体免疫力 环境因素
13.10.2020
4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机理:毒力
毒力-病原菌致病的强弱程度。
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 量(ID50)表示。即在规定的时间内,通 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
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
42
思考题
1. 细菌的致病性与
、
和
有关。
2. 毒力包括
和
、 。
13.10.2020
43
3. 毒素分为
和
。其中毒性
强的是
;耐热性强的是
;
有特异性的是
;由细菌裂解释放的
是
;能制成类毒素的是
;
化学成分是蛋白质的是
。
13.10.2020
44
1.下列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的结构是 ( )。
A.细胞壁
B.荚膜
C.普通菌毛
D.以上均是
2.病毒的致病因素是( )。
A.内毒素
B.外毒素
C.侵袭力
D.以上都不是
13.10.2020
45
3.关于病毒的致病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微生物与免疫学 细菌细菌的致病性护理课件

免疫系统概述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 疫分子组成,它们共同作用,维护机 体的免疫平衡。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识别、清除和调节的功 能,能够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和清 除体内异常细胞。
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微生物可以刺激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同时也能引起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未来研究方向与重点
深入研究细菌致病机制
为了更好地理解细菌致病性,需要深入研究细菌与宿主的相互作 用机制,以及细菌在感染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和调控机制。
发展新型诊断和治疗方法
针对细菌的致病特点和耐药性发展,需要发展新型的诊断技术和治 疗方法,以提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全球范围内的细菌耐药性和传播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未来需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厌氧菌
在缺氧环境中生长繁殖, 抵抗力较强。常见的有 破伤风杆菌、梭状芽胞 杆菌等。
放线菌
呈分枝状生长,常在皮 肤、口腔等部位感染。
细菌的致病机制
01
02
03
04
黏附作用
细菌通过黏附素与宿主细胞表 面受体结合,进而侵入细胞或
组织。
毒素产生
细菌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破 坏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
免疫逃避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宿主的 免疫攻击,如形成生物膜、改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治疗措施
遵医嘱治疗
一旦感染,应遵医嘱接受治疗,包括 药物治疗和休息。
支持性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 提高身体抵抗力。
密切监测病情
定期监测体温、呼吸等生理指标,及 时发现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