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河北衡中同卷新高考押题模拟考试(三十)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河北衡中同卷新高考押题模拟考试(三十)
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1.成书于战国的《尚书》保存了商周时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如《尚书·酒诰》:“人无于水监(通“鉴”),当于民监。
”《尚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梓材》:“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根据这些史料判断,当时
A. 民本观念初步形成
B. 出现了早期民主思想
C. 已经形成儒家思想
D. 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中国的民本传统。
根据材料“当于民监”等可知,商周时期已初步形成民本观念,故A符合题意;我国商周时期尚无民主思想,故B不符合题意;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迷信神权色彩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据统计,两汉时期共修建水利工程56处,其中,18处在陕西,19处在河南,山西4处,河北处,安徽1处。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A. 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
B. 水患的地域分布不均衡
C. 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
D. 农业灌溉事业地位突出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
根据水利工程的分布可知,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故A符合题意;BC只是现象的描述,不符合“根本”的限定,故BC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农业灌溉的地位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唐朝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设计者,在都城设计上采用封闭式方案,以确保都城内的安全。
唐宋之际,都城的设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都城的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弱化
B. 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C. 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必然
D. 封建伦理教化的逐步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都城设计在唐宋之际由封闭式变成开放式,说明城市中容纳了更多的从事商业活动的市民居住和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活跃,推动了城市建筑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呈现强化趋势,故A不符合题意;儒释道三教融合和封建伦理教化不断加强,但与都城建设没有必然联系,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票拟制度开始于明宣德年间,票拟往往成为敕谕发至全国执行。
从此,内阁从不置官属变为下辖诰敕房、制敕房,两房均设中枢舍人。
材料说明此时的内阁
A. 直接威胁了皇帝的权力
B. 成为国家的正式权力机构
C. 具备了一定的行政权力
D. 可以统辖六部并管理地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票拟往往成为敕谕发至全国执行”说明内阁具备一定的行政权,故C符合题意;内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并非法定权力机构,不能统帅六部百司,其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不可能直接威胁皇权,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1821—1845年中国银钱比价表
1831 1388 110
1835 1420 112
1841 1547 122
1845 2025 160
由上表可知,当时
A. 白银外流恶化了中国经济形势
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 战争扭转了英国对华贸易逆差
D. 中国的综合国力仍处于世界前列
【答案】A
【解析】
【详解】晚明以来,白银成为中国主流货币,形成了“银钱兼使”的格局。
而英国鸦片走私导致的白银外流,使国内铜钱贬值,恶化了中国的经济形势,故A符合题意;英国鸦片走私导致我国的白银外流,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故B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之前,英国通过鸦片走私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的局面,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英国对华贸易顺差进一步加强,故C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综合国力已落后主要资本主义强国,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如图反映了晚清时期白话报刊的创办情况,据此可知
A. 白话报刊主要由革命派所创办
B. 文学革命的开展为白话报刊创办提供条件
C. 救亡图存推动白话报刊的创办
D. 科举制的废除推动白话报刊创办出现高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中白话报刊创办的时间可知,甲午战争以后,尤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来,晚清掀起了创办白话报刊的高潮,这是因为这两次列强入侵大大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呼声高涨,为开启民智,共赴国难,有识之士积极创办白话报刊,故C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反映白话报刊主要由革命派所创办,故A不符合题意;文学革命发生在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期间,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科举制的废除于1905年,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的废除与白话报刊出现高潮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
到1933年底,苏区共设有夜校6462所,受教成人达94517人。
苏区对教育的重视
A. 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确立
B. 推动了苏区教育的完善和普及
C. 有利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
D. 增强了民众对共产主义的支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教育与宣传紧密关联,通过教育,提升苏区人民的识字率,有利于根据地人民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政策,有利于增强民众对共产主义的主持,故D符合题意;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革命统一战线不复存在,故A不符合题意;当时中共面临严峻的武装斗争的任务,苏区教育不具备完善和普及的条件,故B不符合题意;1937年洛川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开创敌后抗日根据地,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8.1978年以来党历次三中全会中心议题
据上表可知
A. 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
B. 市场经济是改革的一贯追求
C. 农业是党的工作重心
D. 经济改革的任务已基本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1978年以来的中国改革。
从表中历次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来看,改革一直在深化,故A 符合题意;我国是1992年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B不符合题意;经济建设是党的工作重心,故C不符合题意;我国经济改革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任重道远,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否则被视为犯罪行为。
但后来这条规则就逐渐废止了。
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公民个人自由具有绝对价值
B. 人文精神是法律的本质特征
C. 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 雅典城邦制度逐步走向衰落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原先雅典公民试图自杀必须获得批准,说明雅典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但后来的这条规则就逐渐废止了”,说明雅典公民个人自由不再受到严格的限制,而泛滥的不受约束的民主自由容易引起社会的混乱与内耗,造成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故D符合题意;由材料“后来这条规则就逐渐废止了”,说明对自由的并非一致的认同,故A不符合题意;公平正义是法律的本质特征,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公民的自由由严格限制到逐渐限制较少,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1787年参加美国制宪会议的代表共55人,最终39人在宪法上签字,其他16人因不能接受宪法或提前离开了会议没有签字认同。
这说明当时美国
A. 一些州缺乏国家意识
B. 联邦政府权力有限
C. 分权制衡机制已经建立
D. 民权州权传统浓厚
【答案】D 【解析】
【详解】基于邦联制
的
弊端,为巩固统治,美国召开制宪会议。
材料“不能接受宪法或提前离开了会议没
有签字认同”,说明存在要保持邦联制的看法,佐证了美国当时民权州权传统浓厚,故D 符合题意;美国制宪会议的部分代表没有签字,说明他们对制宪会议的内容有不同的意见,故A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对联邦政府的看法,故B 不符合题意。
故B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分权制衡机制的看法,故C 不符合题意。
故选D 。
11.如图为1950年《和谐之桥》的漫画。
这幅漫画可说明
A. 法德和解是西欧联合的关键
B. 西欧一体化不断发展的趋势
C. 冷战使西欧合作充满了曲折
D. 煤钢联营避免了战事的发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西欧合作、欧洲煤钢联营建立的关键是法德的和解,故A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西欧一体化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故无从得出西欧一体化不断发展的趋势的结论,故B 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反映西欧合作的曲折的信息,故C 不符合题意;煤钢联营说明经济合作,但战事的发生难以避免,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12.据统计,截止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97个国家是在二战后宣布独立的,其中亚洲27个,非洲48个,拉美10个,大洋洲11个,欧洲1个。
这说明 A. 西方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B. 欧洲民族解放运动迟缓 C. 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D. 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二战后大部分国家的独立,可以得知二战后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故A符合题意;相比较与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和地区,欧洲较早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故相对而言欧洲新兴独立国家较少,故B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出现了多种重要力量,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国家关系民主化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棉花,作为一种南方的全球性商品,改变了世界。
为什么是欧洲这个和棉花没有什么关系的地区缔造并支配了棉花帝国?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
而且事实上,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
但是随后事情发生了变化。
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占据了棉花产业的中心。
他们利用他们的新地位启动了工业革命。
中国和印度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则越来越屈从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
棉花主导了世界贸易。
棉花工厂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欧洲和北美其他制造业工厂数量。
几乎整个19世纪的美国经济都由棉花种植主宰。
棉花产业也几乎是美国、埃及、墨西哥、日本、中国等工业化的摇篮,同时,欧洲的控制导致非欧洲地区出现了“去工业化”浪潮,产生了一种融入全球经济的不同形式的整合。
自20世纪以来,工业资本主义模式已经传播到其它国家,并受到这些国家现代化精英的追捧,由此,棉花产业离开了欧洲,回到其发源地:全球南方。
中国的现代化也在这种产业转移中得到快速发展,并于20世纪末成为新的全球棉织业中心。
——摘编自夏继果《全球史读本》(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划分棉纺织业发展的阶段并分析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1)16—18世纪:中印阶段。
特征:传统农耕文明性质;手工业技术先进。
19世纪:欧洲阶段。
特征:属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工业化生产;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20世纪:全球南方亚非拉阶段。
现代化生产模式;与全球经济再分工有关。
(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口大国的需求;新中国独立自主经济方针的影响。
【解析】
【详解】(1)由材料“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直到1780年”,可得出16—18世纪属于中印阶段。
结合所学,当时革命尚未开展,中国和印度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
由材料“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
但是
随后事情发生了变化。
欧洲的夤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占据了棉花产业的中心。
”,可得出19世纪属于
欧洲阶段。
由材料“利用他们的新地位启动了工业革命……棉花主导了世界贸易”这是因为欧洲采用工业化
生产,属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当时初步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由材料“20世纪以来,工业资
本主义模式已经传播到其它国家……棉花产业离开了欧洲,回到其发源地:全球南方”,可得出20世纪:
全球南方亚非拉阶段。
这与全球南方采用现代化生产模式,顺应经济全球化下的经济再分工有关。
(2)关于“主要原因”,外部因素是从列强经济侵略,刺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就市场因
素来看,我国人口基数大,市场广阔,需求旺盛;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经济方针也促进现代中国棉纺
织业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1世纪初,美国学者彭慕兰提出“大分流”一词,迅速引发西方学术界的关注,他们为近代早
期东西方基本处于同样的发展水平,但此后历史仿佛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
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
图示如下: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比较
对于大分流的原因,西方学术界给出了各种解释:
观点派别代表学者具体解释
(美)兰德斯特别的文化和信仰
欧洲例外论
(澳)琼斯撞长征服的特殊政治能力
(美)莫基尔科学向技术的转化
革命论
(英)艾伦应对全球化挑战
(英)伯格奢侈消费
材料反映了多位学者对“大分流”的认识,请对这些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选择任意一种或多种,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
(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
【答案】示例:我赞成莫基尔的观点,科学向技术的转化推动了西方的崛起。
理由: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奠定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基础,推动了西方对科学和理性的崇拜;作为科学革命中心的英国,在工业革命中产生了众多技术发明,尤其是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变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结合得更加紧密,在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等诸多方面,科学迅速向技术转化,再次推动了西方经济的飞跃。
总之,两次工业革命改变了欧洲,更改变了世界,在推动欧洲崛起的同时,也拉开了东西方的差距,造成了“大分流”。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材料中美国学者彭慕兰提出“大分流”是提出近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的问题。
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历史视野而提出不同的见解。
可以选择某一特定观点,然后展开论说。
比如,可以赞成莫基尔认为科学向技术的转化推动了西方的崛起的观点。
在论证环节,可以从欧洲开展两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拉开东西方差距。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07年,普鲁士在与法国的战争中惨败,被迫割地赔款。
普鲁士自由派贵族在普王威廉三世的支持下,立志“自上而下地做法国人自下而上做的事情”。
第一位改革者施泰因取消了全普鲁士农民对容克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废除等级限制。
他主张城市自治,给予城市完全的财政管理权,并且宣布建立近代王家政府,统一领导国家事务,削弱地方势力的影响。
在军事方面,他设想实行义务兵役制,组织地方武装,废除贵族特权。
改革遭到容克貴族的竭力反对,施泰因被迫下台。
1810年,出任首相的哈登堡规定,农民在把世豪耕地变成自由地产时,必须割让部分土地给领主,并且缴纳赎金。
此后哈登堡基本上是根据施泰因的设想完成了军事改革和教育改革。
1813年,普鲁士再度加入反法同盟,两年后击败法军,成为德意志邦联内最为强大的国家,同时正式跻身欧洲列强之一。
——摘编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普鲁士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普鲁士改革的影响。
【答案】(1)背景:普鲁士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启蒙思想的传播;统治阶级对改革的共识;容克贵族在普鲁士占据主导地位。
(2)影响:推动了普鲁士社会的全面近代化;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增强普鲁士的综合国力,摆脱民族危机;为普鲁士统一德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1)由材料“1807年,普鲁士在与法国的战争中惨败,被迫割地赔款”可得出普鲁士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结合所学,当时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由材料“普鲁士自由派贵族在普王威廉三世的支持”可得出统治阶级对改革的共识;由材料“容克贵族的竭力反对,施泰因被迫下台”可得出容克贵族在普鲁士占据主导地位。
(2)由材料“军事改革和教育改革”,可得出推动了普鲁士社会的全面近代化;由材料“建立近代王家政府,统一领导国家事务,削弱地方势力的影响”,可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由材料“成为德意志邦联内最为强大的国家,同时正式跻身欧洲列强之一”,可得出增强普鲁士的综合国力,摆脱民族危机,为普鲁士统一德国奠定了基础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殖民地制度逐步瓦解,但是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仍然取决于少数西方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基于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独立后面临的共同任务,希望通过群体会议而展现政治团结,从而增加与前殖民地宗主国以及更广泛的发达国家的谈判能力。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确定了合作磋商的原则,促进了原料生产国和输出国组织的建立,提出了在发展中国家间实施资金和技术合作的倡议。
由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都处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些国家摆脱发达国家的控制,发展民族经济,开展专门的经济合作,被称为南南合作。
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是南南合作的两个最大国际组织。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在联合国的支持、引导下,在各成员国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南南合作蓬勃发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摘编自查道炯《南南合作运动历程:对“一带一路”的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南合作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南合作的特点。
【答案】(1)背景:二战结束后,殖民体系逐步瓦解;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未发生根本变化;发展中国家达成“求同存异”的共识;世界形势的相对和平稳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2)特点:以经济合作推动政治斗争;获得了联合国的支持;建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殖民地制度逐步瓦解”,可得出二战结束后,殖民体系逐步瓦解;由材料“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仍然取决于少数西方国家”,可得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未发生根本变化;由材料“广大发展中国家基于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独立后面临的共同任务”,可得出发展中国家达成“求同存异”的共识;结合所学,还可以从世界局势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等角度归纳作答。
(2)结合所学, 南南合作以经济合作为突破口,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政治斗争;由材料“联合国的支持、引导”,可得出获得了联合国的支持;由材料“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是南南合作的两个最大国际组织”,可得出建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
他少时拜朱熹的弟子吴稚为师,又与当地名流学者交往,咨询经典,广记博览,颇能融会贯通,形成了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宋慈从青年时代开始先后担任了四任提点刑狱,具有相当丰富的法医检验经验。
在任广东提点刑狱时处理了大批悬案积案,惩处了一些贪赃枉法的基层执法狱吏,群众颂之为“清官”。
他任湖南提点刑狱期间,所到之处地方官吏和豪强缙绅不敢为非作歹。
他对狱事能够采取慎之又慎的严肃态度,实事求是,以民命为贵,这在封建法官中是少有的。
公元1247年,宋慈采撷前人著作如《内恕录》《折狱龟鉴》等书中有关记载,参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吸收了当地民间流传的医药知识,编辑刊刻了5卷本《洗冤集录》,成为历代刑狱案头必备参考书,后来,《洗冤集录》流传到海外,被公认为是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摘编自周武《世界法医学鼻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慈著述《洗冤集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慈的历史贡献。
【答案】(1)背景:宋代学术的繁荣,理学的发展;宋代官僚制度下官员专业性分工的发展;中国古代学术成果的积累与传承;儒家注重民本的传统。
(2)评析:开创了法医学的先河,对中国和世界的法医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把书本学习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执法公正,作风清廉,是封建法官中的典范人物。
但是他的著作侧重于实践经验的积累,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