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东战略55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中东战略55年
以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为契机,美国在中东地区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经营。

而经过冷战与苏联的争夺,以海湾战争的胜利为标志,美国确立了自己在中东地区最有控制权的国家地位,也使其得以凭借这种控制推行全球战略。

而年初(2011年)到现在一直延续的中东乱局,却让美国进退两难。

美国最担心的当然是——在中东这个全球战略重中之重的地方,一夜之间回到原点。

“被动”迎来好运
美国在中东的战略,一开始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处于一种被动“接招”的状态。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尘埃落定,曾经控制中东的英法势力被驱逐,而中东内部尚没有能够一统江山的强大势力,这使得英法留下的实力真空急需外力来填补。

美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中东展开了较量。

这是美国正式经营中东的开始。

当时,美国虽然是世界首强,但核垄断早已被打破,朝鲜战争的创伤尚未完全修复,印度、欧洲问题层出不穷……一言以蔽之,美国要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应对苏联的压力与挑战。

然而,美国的运气出奇的好。

美苏的明争暗斗,使阿拉伯人饱受“代理人战争”之苦。

看清了这种“用提线木偶骑马打仗”的实用霸权主义后,以萨达特为代表的部分阿拉伯政治家,开始寻找新的方法化解矛盾。

《戴维营协议》,实现了埃以和解,但这种政治尝试的真正受益者却是美国。

由于埃及由“亲苏”倒向“亲美”,使得中东形势发生颠覆性变化,美国由此掌握了中东地区的战略主动。

如果说以色列曾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滩头堡,那么加上埃及就是整片海滩了。

埃及和以色列的地缘优势,使得美国获得了在中东实施战略布局的稳定依托。

而苏联通过策动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入侵阿富汗来破解美国的布局。

然而苏联的棋局非但未能撼动美国的战略优势,反而赌上了整个国运,最后深陷迷局,输掉全盘。

难得的是好事又成双。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实施石油禁运,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为之一震。

而战后,在美国游说下,沙特等产油国竟然同意以美元结算石油,美国因此获得了掌控全球能源的话语权。

这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下的美国,重新获得了全球金融优势。

好运来了似乎就有点挡不住,这还不算完。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原来在冷战对峙下掩盖的地区矛盾逐渐突显出来,而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萨达姆·侯赛因领导下的伊拉克,曾经是海湾地区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但这个国家却因为两伊战争的拖累而外强中干。

加之萨达姆对国际形势的误判,令其吞下科威特容易,可抵挡“沙漠风暴”就没那么简单了。

于是,曾经的海湾霸主被联军打得七零八落,美国也趁势建立起维持地区秩序的强权形象,一举获得中东的军事优势。

连续的成功,让美国对中东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开始积极介入中东事务。

靠着海湾战争胜利的余威,美国插手巴以问题,成功地把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拉到了谈判桌上。

年轻的克林顿张开双臂,面带微笑地站在阿拉法特和拉宾两位饱经战火老人中间的照片,成为当时的经典瞬间。

一时间,美国在中东地区可谓“大风起兮云风扬”,但很快,山姆大叔就发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叹。

“主动”惹出麻烦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信息技术革命,美国完成了产业结构转型,经济飞速发展。

在现实的鼓舞下,美国的全球战略也越发积极,在中东地区也更加主动。

本以为靠着已经确立的战略优势,美国可以在中东稳步推行自己的战略,却不料这恰恰是麻烦的开始。

萨达姆性格强悍,国际制裁下的伊拉克依然不屈不饶;在以色列,拉宾遇刺使中东和平进程受阻;在波斯湾,制裁下的伊朗对美国一如既往地桀骜不驯;在利比亚,“黄金峡谷”行动的成功,也没有让卡扎菲屈服;在叙利亚,阿萨德对美国的态度总让五角大楼不舒服;而统一后的也门,对美国的好感度,甚至还不如当年社会主义的南也门;在索马里,艾迪德的手下直接爆掉了美军的“黑鹰”直升机……一切的一切,让美国无奈地发现,其面临的中东局势,与当年拿破仑进攻俄国所遇
到的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越深入,所遇到的问题越多”。

美国插手巴以冲突,就免不了和叙利亚及黎巴嫩产生龃龉;与叙利亚交涉,又不得不考虑约旦;和约旦达成协议,自然要涉及到伊拉克;对伊拉克动手,海湾的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甚至土耳其的态度都十分重要;安抚了沙特等国,临近的也门也要一些承诺;而也门问题,又牵扯到红海对面一水之隔的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中东问题可谓环环相扣、错综复杂,美国就像闯进了辛巴达的迷宫,打开一扇门后又是一扇门,不困惑是不可能的。

“9·11事件”在此时突然发生,恐怖行动让美国人清醒了一些。

于是,美利坚合众国的战争机器开动了,美军大举进入阿富汗、伊拉克,塔利班被打击,萨达姆被生擒(后被审判处死)。

然而,美国也为此付出了昂贵代价,国际舆论的谴责令其颜面扫地,国内民众的质疑更让政府一筹莫展。

此外,这种主动出击的行动,表面上似乎达到了敲山震虎的效果,而实际上却是雪上加霜。

尽管通过大选变更执政党的方式,美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很快,事实就再次证明,这种解决方式只不过是“暂时麻醉”。

2011年初,中东风起云涌,局势严峻到使美国可能枉费半个世纪的努力,输掉整个中东。

手段过于单一
美国中东战略情境的前后反差,无疑暴露了美国进行战略布局的方式存在缺陷:美国在中东战略扩张的手段过于单一,试图只通过简单的实力投放,来达到全方位的战略目的。

不断变化的中东局势,反证了美国的一厢情愿。

回顾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历史,不难发现,实力投放是其最普遍也最基本的形式,而最初这种投放往往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的。

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传统的暴力投放方式逐渐发生转变,通过经济和金融手段的扩张方式开始盛行。

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让产油国用美元结算、在国际市场操纵汇率,这些方式尽管比坚船利炮的殖民统治隐蔽性更强,但本质上仍然是实力投放,甚至仍然被视为一种“软”暴力投放。

美国在推行中东战略时,更惯用的是“硬”“软”兼施的方式,即将各种实力千方百计挤进该地区的战略。

如海湾战争是军事实力;促成巴以和谈是政治实力;与埃及签订援助协议是经济实力……这些实力投放的方式直接而有效,确实在短时间内为美国带来了既得利益。

但美国以为靠实力投放就可以“一招鲜,吃遍天”,事实上,这种方式直接暴露了美国的短板——文化软肋。

美国的历史开始于殖民时代,因此其国家文化底蕴与传统国家相比,并不深厚。

但由此说美国不重视文化的软实力,那也是不客观的。

在所谓“全球化”进程中,美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软实力”扩张。

好莱坞的电影、肯德基的炸鸡、NBA球星的海报、虽iPhone手机下载的hip—hop音乐、随苹果电脑附带的美国MV……众多的文化因素,随着美国产品席卷全球。

这种软硬搭配推行全球战略的方式,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尽管与之相关的案例不少,但依然无法达到从量变转质变的根本转换。

否则,美国学者关于文明冲突的相关书籍,也不会一时间在全球卖得洛阳纸贵。

“人和”才是关键
中东国家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其传统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天的沙特富豪,尽管使用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产品,可仍然像古代一样,每天在固定时间向真主祈祷。

这种文化的传承与接续,是美国那种以经济为载体的快餐式的消费文化所无法颠覆与承载的。

美国并非不注重文化的渗透,但目前看来其策略仍无法触及中东地区文化的核心,因此谈及融合,不过是个愿望而已。

如果在黎巴嫩看到NBA球星的海报、在埃及看到好莱坞影片,就由此认为美国的实力投放是有效的,并足以使其在中东有一席之地,那就难免有掩耳盗铃之嫌了。

直到今年春天,中东爆发乱局呈席卷之势,美国媒体才不停地惊叹:我们从来就没有做好准备。

冷战后,美国趁势全面进入中东地区,如果说是占据“天时”的话,那么而后又控制了埃及并
占得地缘优势,则可谓获得“地利”。

然而长期以来,美国忽视中东地区的文化传统,始终未能获得“人和”。

干涉巴以问题、制裁伊朗、空袭伊拉克,引起了阿拉伯人民尤其是广大民众的普遍反感。

而“9·11”后,更是直接重兵进入阿富汗与伊拉克,并深陷战争泥沼难以脱身。

于是,当突尼斯的“第一块多米诺”倒下,整个中东的连锁反应,便不在美国的想象与控制之下了。

美国在中东55年的战略推进,是经过无数智库的权衡、经济学家的精算、军事家的推演而得的结果。

即使今日从历史的纵深处去审视,美国一直以来的算计不可谓不缜密、不到位。

然而尽管如此,目前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抉择,仍面临极其严峻而艰难的考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