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文化的创新与限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寨文化的创新与限度

------山寨文化之我见

“山寨产品是上帝赐给穷人的礼物。”这是我的高中政治老师对于山寨产品的评价。我觉得这个评价很生动,也很有道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把这句很经典的话放在这里作为引出山寨文化的序言吧。

现在大家出门买生活必需品,不知是否遇到过如下品牌:康帅傅方便面、雲碧饮料、斯大舒胃药、旺子牛奶、周佳牌洗衣粉、NLKE运动鞋……没有相当眼力的人,一不小心就会被这些山寨品牌的“障眼法”忽悠,如果某天你吃方便面的时候觉得不是那个味儿,别怀疑,勇敢地看看商标,大胆地接受你中了山寨圈套这个事实吧!如果你“雷点”很低,千万不要去南京的文安街,曲同氏、必胜糊、李明、巴克星、哈根波斯……这些听起来耳熟看起来更眼熟的品牌早已被山寨得出神入化,它们所代表的山寨文化在令我们啼笑皆非的同时,也让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一下近年来山寨文化的发展。

先来回顾一下“山寨文化”的来源。“山寨”的提法来自香港。香港和广东的省会城市广州一样,讲的都是粤语。在香港,小规模经营的工厂或家庭小作坊被称为“山寨厂”,其出产的产品也被港人讥之为“山寨货”。在粤语中“山寨”一词也含有“不正规”或“不正统”的意思。李嘉诚1950年在香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长江塑胶厂”,当时的规模也是属于“山寨厂”之列。

七十年代未,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开放,一大批港式的粤语词汇如:“大排档”、“新潮”、“抄更”等流入广东,逐渐成为内地的日常用语。“山寨厂”、“山寨货”的说法也是那个时候传入的。粤语素来喜欢省略、干练,通常一个词既可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故“山寨厂”和“山寨货”也可简称为“山寨”。

由于“山寨厂”生产的“山寨货”多为仿制和假冒产品,故“山寨”又引申为“模仿”、“翻版”、“冒牌”的意思。时至今日,“山寨”是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反权威、反主流且带有狂欢性、解构性、反智性以及后现代表征的亚文化的大众文化现象。

从客观层次上讲,“山寨”主要分为三个层面:

(一)物质层面。逃避政府管理,通俗的说就是盗版、克隆、仿制等,依靠民间IT力量发展起来的力量称之为山寨。其主要特点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游戏机等不同领域。山寨产品包括山寨手机、山寨数码相机、山寨MP3等。这些产品如山寨手机多模仿一线品牌如Nokia、Samsung、Sony-Ericsson 等一线品牌的功能以及外观,甚至有些将品牌名改为Nokir、Samsing、Suny-Ericcsun来求得与模仿原本的相似性。由于这些手机多抄袭手机生产厂家的正规产品从而节省了研发费用,其价格只有正规产品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加之其虽然材质和做工会稍逊一筹但其功能繁多、外观新潮,从而得到中低端消费者的青睐,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而网络也出现打出“推介国产强机,交流山寨文化”口号的“山寨机网”。

(二)精神层面。其中包括了山寨行为所折射出的主体行为者乃至当前大众的社会心理、审美取向以及社会思潮的涌现、价值体系的新建等。这一部分就是所谓“山寨文化”的核心。当前对于“山寨现象”的批判正是基于此,“山寨”究竟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对当前中国的文化发展有什么影响?但凡深度、理性地看待这场“文化秀”,我们必须从此切入。2008年末,由山寨机引发的山寨现象蔓延到整个网络,山寨明星、山寨红楼梦、山寨百家讲坛等等都毫不掩饰对精英文化的挑战,随后山寨现象又意外的登上了CCTV新闻联播,这是官方首次对民间现象表述自己的意见,至此正式进入全民时代。

(三)行为层面。不仅包括各式具体更包括面对“山寨行为”主流文化的应对方式,以及面对山寨产品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管理机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避。社会系统的经济结

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山寨产品”对当前消费市场的冲击,“山寨行为”对当前中国当代文化多元并存结构的重新洗牌,无疑都在点滴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如何应对,如何使其发挥积极效应,正是各个层面相关者的当务之急。

有些人断言道:“山寨”不过是抄袭和复制而已,内容没有创新,形式没有创新,它不过是一些“模仿秀”罢了。这是我所不同意的一点。在谈山寨是如何体现文化创新的活力之前,需要澄清一点:山寨不等同于抄袭和盗版。

山寨文化是民间创新力量的表现。从山寨产品的情况看来,固然有一些是伪劣产品,但多数是通过借鉴模仿而赋予创意的产品,有的产品特别是手机产品,往往整合了很多不同优质品牌的长处,再根据草根平民阶层的需求,增加新的功能,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产品。至于山寨影视,特别是山寨新闻联播、山寨明星等,则更是“山民”利用名牌栏目的名气和名人的良好社会形象,借以表达自己对社会种种不良现象特别是官场腐败的痛恨,从而表达出自己对公序良俗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间,充满了调侃式的、极具幽默感的方式、语言和感情,反映了民众通过平和的方式和手段,表达渴望变革的善良情怀。这无论在山寨产品创造和利益诉求的表达方面,都是一种创新,是民间和谐文化的创新。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我们所指向的山寨,不管是山寨手机还是山寨视频,都不是纯粹的抄袭和模仿,他们在自己的加工生产中,总是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或者是适合当地人需要的元素。这就好比一个画家作画的过程,山寨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追求与原物惟妙惟肖,甚至于我们所说的一些高仿手机等也是如此,而这种在“摹画”过程中的所有添加的“额外”以及呈现出来的整体正是山寨文化创新的体现。

所有文化存在的一个条件就是需要有持续不断的充满活力的创新,对于山寨文化尤其如此。我们经常会被各种充满创意的山寨产品所吸引,一些我们从来没敢想过的形式持续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比如汽车式手机,手表式手机等等,文化方面也是如此,从最初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台湾的山寨《武林外传》再到年初炒得妇孺皆知的“山寨春晚”,山寨文化越来越多地突破创意的局限性,并且不断地变换自身呈现的形式来展现自己的魅力。所以可以很肯定地说,如果山寨文化一直停留到某一个点上没有自己的活力的话,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强大,以至于在今年的“两会”上成了很多代表的热门话题。另一方面,山寨文化的存在也大大丰富了文化的构局,促进了文化的多元性。在此基础上,各种文化不断地交融摩擦,从而刺激彼此互相创新,不断发展。我们看到,在山寨恶搞文化的刺激下,央视改变了一成不变的老面孔,在2009年的春晚上呈现了吸引眼球的“英伦组合”和“辣妹子版本草纲目”。所以我们说,山寨文化的活力,一方面体现在对原有事物的创造性使用加工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文化多元性的促进和文化创新的刺激上。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山寨文化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新型科技的重要力量。从模仿到创新,是技术进步产品创造的必然途径。山寨文化的很多产品,都是对先进产品的模仿。模仿并不违法,也不失德。大量的山寨产品的出现,山寨企业之间的竞争,山寨企业和庙堂企业的竞争,客观上对促进各自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各自从功能到样式的不断创新,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技术创新、科技发展。至少,它是具有这样的功能。

但是,任何文化创新又不可避免要有一定的限度。山寨文化的创新必须要立足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要顺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2008年各大卫视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全民K歌”浪潮,先是浙江卫视引进NBC的《合唱小蜜蜂》,创办了《我爱记歌词》。紧接着,诸多财力十足的卫视扎堆跟进,贵州卫视《我为麦克疯》、山东卫视《先声夺人》、湖北卫视《大家来唱歌》,以及江苏卫视的《谁敢来唱歌》、湖南卫视的《挑战麦克风》等,一时之间,各大卫视一片K歌声,“唱歌潮”势不可挡。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甚至还因版权问题差点儿引起纠纷。这里我们说,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是一种创新主要是因为这种节目形式在大陆之前未出现过,尽管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