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19-2020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卷(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学情分析样题

七年级语文

(总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27分)

1.古诗文填空。(10分)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②独坐幽篁里,。(王维《竹里馆》)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春夜洛城闻笛》)

④,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⑤,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

⑥,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⑦《木兰诗》中写战地寒冷、生活艰苦的诗句是:,。

2.下列加点字注音和抒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深霄.xiāo 污秽.huì狂斓.lán 锋芒必.露bì

B.哺.育pǔ高梁.liáng 筹.划chóu 鲜.为人知xiǎn

C.字帖.tiè惩.罚chéng 赫.然hè潜.心贯注qián

D.气氛.fèn 亘.古hén 仰慕.mù锲.而不舍qiè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B.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短篇小说

C.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著有《呼兰河传》

D.《木兰诗》——北朝民歌——选自《乐府诗集》

班级开展“说抗疫英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完成下列任务。

4.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词语。(3分)

国士无双

5.下面是小李同学的故事稿,请你读后完成题目。(5分)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疫情汹涌而来。钟南山,在新闻节目中公布疫情信息,这个①

家家户户都知道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只需一句话:“没有特殊的情况,就不要去武汉了”,就足以让人感受到情况危急。敲响警钟的钟南山自己却逆行深入武汉。1月18日傍晚,一张钟南山作高铁的照片“刷屏”朋友圈:②在.奔赴武汉的高铁餐车一角,他满脸倦

容,眉头紧锁,闭目养神,而.桌上是刚刚

..翻看的文件……这次小憩,是他连续4天96小时奔走北京、广州、武汉的一瞬间。③他是84岁高龄的老人,他是严谨坚毅的医者,,他是当之无愧的“国士”!

(1)句①中划线处内容可以换成成语:(1分)

(2)对②句中三个加点词的词性以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连词介词副词

B.介词连词副词

C.介词副词连词

D.副词介词连词

(3)请你补充第③句,使之与上下文构成排比句。(2分)

6.小赵同学在网上找到一幅钟南山素描画像,请用神态描写补写下面语段。(50字左右)

(4分)

钟南山讲到“相信武汉能够过关,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时,他的眼睛里噙满了热泪。

二(43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2题。(16分)【甲】

【唐】虞世南

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②。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

【注】①垂緌:古时系冠的缨带,这里借喻蝉的口须下垂。②流:发出。疏桐:高大的梧桐。

③藉:凭借。

7.三四句中,“”与“”两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现了蝉的高洁品性。(2分)

8.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诗句“流响出疏桐”所表现的画面。(2分)

【乙】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9.解释加点字词。(4分)

(1)城中安.得有此兽(2)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3)至使余惊错欲走.(4)徐.而思之

10.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

11.翻译。(2分)

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12.【甲】诗咏蝉,【乙】文写鼠,所写对象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用意?(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5题。(12分)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