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纪念白求恩》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课《纪念白求恩》
资料汇编
文学常识
1.白求恩,全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他是加拿大共产党员,更是
著名胸外科医师和国际主义战士。他于1935年
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6年冬,他曾志愿去西
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1938年,白求恩带领
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
国延安,担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他
亲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线进行战地救
治。在救治大批伤员的同时,他还到冀西山地
参加军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领导工作,创办卫生
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编写了多种战地
医疗教材。直到1939年在河北因抢救伤员时左
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不久转为败血症而
去世。延安各界于12月1日为他举行了追悼大
会,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下了这篇文章。白求恩在中国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抗日革命呕心沥血,毛泽东称其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卜算子·咏梅》《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沁园春·长沙》《清平乐·六盘山》《娄山关·忆秦娥》《菩萨蛮·大柏地》《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蝶恋花·答李淑一》等。
内容主题
此文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为纪念白求恩写的悼念性议论文。文章简要地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更着重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要注意的是,一般纪念性文章侧重对人物生平和重要事迹的介绍,以体现人物的辉煌成就、高尚品质等,抒情怀念之情。而本文重要在于号召全党以白求恩为榜样,学习他的宝贵精神,所以重在议论而非记叙。
写作技巧
1.对比。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增强说服力。如: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相对比;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的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的四种主要表现的对比。正反对比之下,白求恩的无私无畏、精益求精与某些人的自私麻木、见异思迁都表现得更加鲜明。热情的赞扬和严肃的批评通过对比手法交织在了一起,使文章具有更强烈地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2.夹叙夹议。文章开头先概括了白求恩来华的经历,紧接着就根据这些展开议论,赞扬他的精神,号召人们向他学习。之后的全文也是以叙述的事实为基础,对不同人的表现作出不同的评价。记叙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记叙的目的。记叙和议论的内容紧密结合,由记叙引发议论,使下文的议论有充分的依据,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关键字词
不远万里:不以万里为远,不顾万里长途的遥远。远,以……为远。
殉xùn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狭隘xiáài: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不宽广;不宏大。
热忱chén:热情。忱,真实的情意。
鄙薄bǐbó:轻视,看不起。
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拈niān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麻木不仁: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对人民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更好。益,更。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革命事业心不强。迁,变动。
综合练习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0.选出本课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3-5个好词,把它们写在一段连贯合理的话中。
1.对字意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情意),而是冷冷清清。
B.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更加)求精。
C.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抓,捏)轻怕重。
D.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迁移)的人,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2.选出下列词语中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A.静谧(mì)热忱(chén)殉(xùn)职拈(niān)轻怕重
B.鄙(bì)薄派遣(qiǎn)泯(mǐn)灭见异思迁(qiān)
C.纯粹(cuì)休憩(qì)埋(mái)怨否(pǐ)极泰来
D.惬(xiè)意狭隘(ài)抨(pēng)击振聋发聩(kuì)
3.下列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乡里乡亲的,对他遭遇的不幸你怎么能这样漠不关心呢?
B.对工作拈轻怕重,勇挑重担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迅速成长起来。
C.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优越的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D.这幅漫画对某些政府部门里遇事推诿,麻木不仁百姓疾苦的“当事诸公”讽刺得入木三分。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作为文章结尾的好处。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5.本文夹叙夹议,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深刻。请自立观点,选取具体事例,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写一段话。(限150字以内)
6.拓展阅读:
七绝·改诗赠父亲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注:
(1)一九一零年秋天,时年十七岁的毛泽东将离开家乡韶山,去外地求学。他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
(2)桑梓[zǐ]地:古人常在家宅附近种桑树与梓树,故秀桑梓借指故乡、家乡。语出自《诗·小雅·小弁[biàn]》:“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请根据诗歌内容和注释,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思。
参考答案:
1.D
2.A
3.A
4.此句运用了排比修辞,流畅而有力地赞扬了白求恩的崇高品质,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理的雄辩力量。以此总结全文,也使文章发出的“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号召更加真挚有力,更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5.略。能先叙事,再以所述内容为依据作出合理的议论,语言流畅有序即可。
6.诗开篇明义,直接写出了自己立志外出求学,一定要学有所成的志愿。后两句更激切地表示为追求自己的志向而埋骨他乡也心甘情愿,从中传达出作者一心向学的坚定决心和志在四方的豪迈情怀,也可见当时作者激动难抑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