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简介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与米芾.蔡襄.黄庭坚
共称“北宋四大家”
在文艺理论中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苏东坡,真才子、真性情!
真才子——
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通才。在诗歌、散文、词、赋、书法、 绘画等各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文学艺术方面,苏轼是个雄视百代的人物,是中国文学史 上第一流的大作家。
黄州:走向成熟
乌台诗案以及其后的在黄州被贬的生活使苏轼经历了一次整 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 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 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 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一鸣惊人、名满天下; 浮沉宦海,坎坷一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根到九泉无曲处,地下唯有蛰龙知”(苏轼) 经历一次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县级人 民武装部副部长)。 苏轼在黄州的物质生活面临三大难题:花销、住房、吃 饭。计划用度,修建五间泥瓦农舍(雪堂),带领家人 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 在这时起的。
黄州的饮食、生活条件都比较困难,但难不倒苏轼这个潇洒的美 食家。正是在黄州,他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灶烟焰不起,待他熟時莫催他,火候 足時他自美。黃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 煮,早晨起來打两碗,飽得自家君莫管。(《猪肉颂》) 潇洒交友,营造一个 真心坦荡的人际环境。 东坡、雪堂、赤壁
第四期(1093-1101)为远谪惠、儋时期。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 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 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 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 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的生平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期(1036-1069)为读书、应举、初入仕途时期。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 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 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 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 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
千 古 奇 才
—— 苏 东 坡
【传世名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识字烦恼始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千 古 奇 才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林语堂:“不可救药的乐天 派”;(《苏东坡传》)
余秋雨:“中国古代最高贵, 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 (《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 围》)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 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 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 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 ,用挖 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 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30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 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究,窃禄从来岂有因。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复用前韵二首》)
第三期(1085-1093)为两次召还及复连外放时期。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 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 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 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 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 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苏轼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 子最健全、最融通,也最为 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 (《康震评说苏东坡》)
东坡语录: “我一生没有做过坏事,我不会下地狱。”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 不好人。”
伟 大 的 心 灵
人 格 的 魅 力
坚韧
坦荡
质朴
潇洒 无畏
率真
智慧 深刻
耿直
勇敢
包容
洒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坎坷的一生 漂泊的一生 旷达的一生 自足的一生
苏洵、苏辙
三苏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唐宋八大家(文)
辛弃疾
黄庭坚 米芾
苏辛(词) 苏黄米蔡(书 法)
蔡襄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 词与辛弃疾齐名“苏辛”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第二期(1069-1085)为请求外调、历任四州、乌台诗案、 贬谪黄州时期。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 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 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 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 州等地,任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