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
词语表达作为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部分的主要题型,其侧重考查的是考生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的基本能力。
下面重点阐述言语理解与表达中词语表达题的解题技巧。
首先是选词填空,对待选词填空这类题,关键点在于应试者必须拥有大量的词汇储备,对常用词的词义、词的用法、词的结构、词的惯用句式应了如指掌。
还应将每个词和句意环境联系起来,即在句子中分析、理解词义,这样才能对词义把握得更准确一些。
除此之外,应试者应加强自己的语感练习,可通过多读、多写来达到这个目的,古人云:“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即讲的是语感增强后,含义便会出来了。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一个词只有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具有确切的意义。
换句话说,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把一个词汇理解得准确、具体、透彻。
因此,对付这种题型的一个关键是应试者头脑中应当拥有大量的词汇,而且对常用词汇的词义、用法等等都是比较熟悉的;关键之二是应试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整个语句试图表达的意思,也即应当有比较好的语感才行。
解答选词填空,应试者一靠理解句义、词义,二靠语感,三靠尝试,即在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将每个词都放在空里尝试一下,默念一番;看哪个更通顺、更自然,则选择该词;如果一个词放在空里看着别扭、读着绕口、生硬,便不能选择该词。
这种逐一尝试的方法,也可称作排除法。
在这种题型的训练中,语感的强化主要是靠诵读来获得,也就是把每一个词汇放到句子中去,然后默默地诵读一遍或几遍,直到找到语感为止。
这是解题的技巧之一。
同样重要的是,对每个词汇的准确理解是准确答题的基本条件。
如果连词汇的意义都把握不准,是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的。
因为对词义的正确辨析必须建立在对每个词语的词义的理解基础上。
当然,在本测验中,出现的词汇都将是一些主要的常用词,而不会出现偏僻的词汇。
词汇量的增加与对词语的运用能力,尤其是语感,必须靠日常的训练和积累。
下面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选词填空这种题的解答思路
例题1:中国古塔的建造,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数量之多,在古代建筑中是( )的。
A.首屈一指B.屈指可数C.空前绝后D.史无前例
【解析】此题的题意指中国古塔各方面在古建筑中都是其他建筑无法比拟的。
答案A“首屈一指”可说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其他三个答案都与题意不符
例题2:天山绵延几千里,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的____美景。
A.美丽B.奇丽C.艳丽D.绚丽
【解析】此题只有选择“奇丽”才能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最准确完整、连贯。
虽然美丽、绚丽、艳丽都可以用来形容自然景色或景观,但绚丽是灿烂美丽的意思,艳丽为鲜明美丽的意思,用于此处均不够贴切。
若用美丽,则最后一句话就变成“处处有美丽的美景”,更不合适,所以只有“奇丽”最准确。
例题3:如果你不压抑自己的情绪,而____表现出得意洋洋的姿态,很容易引起旁人的嫉妒。
A.故意B.刻意C.决意D.有意
【解析】在所给四个选词中,似乎都可以填空,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A“故意”一词有些牵强,C“决意”并非一个常用词,D“有意”流于口语化,所以权衡的结果,应该用B,“刻意”一词。
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目的难度也不断地在加大,体现在片段阅读部分主要是有两个方面,一是选项设置的迷惑性更强,二是材料的解读难度增大。
对于片段阅读题目关键是要把握住材料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找出关键句子,可材料难度的增大使得考生无法准确地把握住材料的主旨句子。
下面给各位考生介绍快速读懂题面的一种简单题型:因果式题目。
【例题】
手机垃圾短信息有“骚扰型”,多为恶作剧、“黄段子”、小道消息;有“陷阱型”,多是骗取用户钱财;有广告短信。
短信业务的确给运营商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有些短信正成为一种“信息公害”,让人不堪其扰。
一些急于开发新客户的新企业群发不少短信广告,绝大多数的垃圾短信制造者是运营商、“三无”产品经营者、诈骗者。
现在应尽快完善相关监管法规,先管住短信服务提供者,垃圾短信这颗毒瘤,迟早是会被根除的。
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A。
垃圾短信成为信息公害
B。
垃圾短信为何屡禁不止
C。
法律监管垃圾短信尚未到位
D。
切实治理垃圾短信
【答案解析】这道题属于因果式,首先介绍了垃圾短信的危害,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现在应尽快完善相关监管法规……”,由此可以推断出文段的主旨就是最后这句话。
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C反映了主旨的意思,因此正确答案是C。
【小贴士】专家提示:这道题就属于因果式。
这道题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因果式题目在文段中都会体现出因果关系来,比如简单的题目会有很明显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因此,于是等),如果出现这样的词语,大家就应该高度注意以下。
当然,通过关联词直接指明材料的结构这样的题目是比较简单的,大部分的因果关系题目是没有直接表明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或者即使有了这些关联词,也仅仅是连接句子,不是表明结构的。
目前考试大部分的文段都是没有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但考试可以在读文段的过程中分析出文段的结构来,比如例题,其虽没有因果关联词,但是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发现前面讲的手机垃圾短信的危害,目的就是为了引出最后的结论,因此主旨句子就是最后的结论。
通过这道题的讲解,主要是告诉大家,在读文段的过程中,不要单纯地去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或者不带分析读,那样就是浪费时间。
应该是带着问题,带着分析的态度去解读文段,分析文段的结构,结构理清楚,一般情况下答案也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