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作者:盘水杰
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66期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数学悠久历史、数学家的科学精神、数学的应用价值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在长期的教学中,还须要通过对各知识版块进行严格系统的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文化素质;在每个知识点的教学中,要善于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关健词】小学数学;文化内涵;教育功能
数学是形成现在文明的一个主要力量。齐民友先生论述道:“历史已经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一个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把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也是
注定要衰落的。” 但目前数学教学存在着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而弱化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的普遍现象。传统课程只是抽取了数学中理性的公理、结构等骨架,而舍弃了数学文化的经验、实践、创新等丰富血肉,隔离数学文化与人类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努力发扬数学的文化价值正是当代数学教师所应自觉承担的一项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在教学中如何去完成这一使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实行。
一、营造数学文化氛围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思想养料
由于数学与现实联系的间接性,往往很多时候学生很难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到底在实践中有什么作用,也很难感受到数学与自己将来的生活有多大的关系,因此“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这些问题常常萦绕在许多学生心中。就表现为对数学不感兴趣,不喜欢学数学,在学习过程中变得畏惧困难,不愿做深入思考,学习的热情也难以持久。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只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才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才能兴趣盎然的投入学习,这样智力才会真正地发挥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数学文化氛围让学生常常陶冶在数学文化气息中。让这种文化气息成为引起学习动机的思想养料。
1、介绍数学的悠久历史,用丰厚文化背景播下爱数学的种子。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数学发展史,见证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让学生更多地去了解数学悠久的历史,用数学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学生心中播下学习数学的种子。
在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你知道吗?”这部分内容为切入点,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去欣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例如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在许多领域内部都有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
数学著作方面有《算数书》、《九章算术》、《孙子算经》、《数书九章》等等。在数学家方面有赵爽、刘徽、祖冲之、贾宪、杨辉等。与当时世界上的数学发展水平相比,许多都处于领先地位。在学习《圆的周长与面积》时,可开展一次以圆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如《圆的历史》、《圆周率"π"的由来》、《祖冲之对圆周率"π"的贡献》、《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趣味记忆法》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感知圆的文化属性,感受圆特有的美,也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等。
2 、介绍数学家的故事,用数学家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之志。追寻数学家成长的足迹,可以了解数学先辈们刻苦钻研的作风、富有启发性的治学经验和崇高的思想品德。可以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并养成尊重科学发展的规律以及求实、说理、批判、质疑等理性思维的习惯和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例如在教学《圆柱、圆锥体积》时,可以介绍阿基米德测皇冠体积的传奇故事。在教学《简便计算》的内容时,可以向学生说说大数学家高斯上小学时发现“高斯求和公式”的故事。还有笛卡儿为解析几何的创立思索了十九年;陈景润为解析“1+1”奋斗了三十年;数学家们解决费马大定理拼搏了三百多年……数学家都是出于一种对真理的挚爱而不懈地追求与探索。这些精神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启迪学生、发展学生的素质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3、介绍数学的应用及成果,让数学的应用价值来激起学习的热情。世界之大,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数学的普遍性和应用广泛性是客观存在的,用华罗庚先生的话来描述就是: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的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进行严格系统的数学训练形成学生独特的数学文化素质
很多人一旦离开学校,你若是问他,学了这么多年数学你觉得现在数学还有什么作用。得到很多的答案是:“没用,或是不知道”。许多学生毕业后都感觉不到数学的用处,也就是说数学解题的任务完成后,数学教育的功能也就消失了,而实际上数学的学习对一个人今后的影响是非常大。教育心理学指出:严格的数学训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根据规则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使他们养成正直诚实、客观公正而又坚定不移的为人品格,形成严密而精确的思维习惯,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迅速把握事物主要关系的能力,洞察事物本质,把握问题全局,明辨是非的能力,快速反应、灵活应变的能力,从而提高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的适应能力。数学训练过程还能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勇于批判、求异质疑的精神。这就是数学特有的,能给人留下的一种数学文化素质,一种后天养成的理性的精神。
例如数学计算是数学课堂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计算包括根据法则进行的精确计算、心算和估算。按照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可以训练学生的推理技能,可以使学生形成按程序进行操作的技能,可以培养学生按规则办事的素养和习惯,心算和估算可以培养学生全面把握问题情境,觉察事物本质的能力。教师如何处理好计算教学呢?笔者认为,第一抓好学生的口算,可以在数学课中形成一个口算天天练的习惯,让学生通过看算式选择最优的计算方法来训练学生
的思维。第二在计算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算理、运用算理。第三在计算教学的训练中让学生形成以下的良好计算习惯:先观察算式中各数的特征,再想最优的算法,算完后利用估算的方法来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同时还得注意计算过程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第四通过组织计算竞赛的方法促进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与速度。第五,让学生在平时的购物、旅行、观看体育比赛,游戏等活动中养成心算估算的习惯。
三、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感悟数学的创造性与发明性
数学知识的产生与自然客观的需求是分不开的,它昭示着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历程。我们认为数学既是创造的,也是发明的,大到一门学科,小到一个符号,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出于某一种思考而产生的。我们的数学教育应当努力还原、再现这一发现或发明的过程,探寻数学知识的源泉,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我们在教学圆周率时,如果只是考虑到“教给学生计算的本领”,那么直接告诉学生圆周率≈3.14便行,便可以用余下的时间进行大量的巩固练习了。然而那样的数学课堂并没有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这样的数学课堂就失去了数学文化的韵意。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古代数学方面著作《周髀算经》,介绍古书记载的“周三径一”。再向学生展示刘徽用“割圆术”来检验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接着展示祖冲之用各方法测量、演算、验证圆周率,并通过,坚持不懈地、认真仔细地进行研究,终于算出圆周率介于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介绍完圆周率的产生过程后教师就要求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能过量一量,算一算也来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规律。学生实验验证的过程不但对圆周率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还对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样一来对圆周长计算公式就很自然的推导了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具兴趣还可以介绍了关于圆周率的近代知识。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明确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传递,还要重视数学文化内涵的渗透,更需要我们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睛去认识世界,真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我们要坚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M]
[2]郑毓信,王宪昌,蔡仲.数学文化学[M]
[3]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