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际吸引--人类交往的魅力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外表因素 但是,心理学的某些实验证明,人们 在择友时,常觉得外貌与自己相差不 太大的人对自己有较大吸引力,这也 许是普通人的自知之明;另一方面, 在选择终身伴侣时比选择约会朋友时, 对外貌的要求明显降低,这时更重视 的是个性品质等内在的特征。
2、空间与时间因素
空间因素是指交往双方的距离远近, 时间因素是指交往的机会、频率。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远 亲不如近邻”。这说明时空是形成密 切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空间 距离近,交往机会就多,易建立并保 持良好的关系。
2、空间与时间因素
•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等人(Festing et al. , 1950)曾以麻省理工学院已婚学生眷属宿舍 的居民为对象,研究他们之间的邻居友谊与 空间远近的关系。结果发现,从互不相识到 入住一段时间以后结交为新朋友,几乎离不 开四个接近性特征(1)是邻居;(2)是同 层楼的人;(3)是信箱靠近的人;(4)是 走同一个楼道的人。由此看来,经常见面是 友谊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大学里常见的 情况是:由于同学,或同住一个寝室,或同 在一个学习小组,或同属某个活动团体,或 是同乡等原因,经常接触,交往频繁,容易 具有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话题,从而建立起 较密切的人际关系。
*四种个人空间
亲密距离(小于45厘米) ——恋人、夫妻间的距离 个人距离(45厘米~1.2米) ——朋友等亲密关系所保持的距离 社交距离(1.2米~3.6米) ——社交场合需要保持的距离
公共距离(3.6米以上) ——演讲等公开场合所保 持的距离
3.相似性因素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某种 事物或事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态度,具有共 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感情上就容易产 生共鸣,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 相似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兴趣、爱好的相似。相似者共同话题多, 谈话较投机,彼此有交往兴趣; 二是地位、经历的相似。相似者心理上容易接 近,共同语言也多,容易产生亲近感; 三是态度、观点的相似
个人空间的具体范围会因为年龄(从中学 年代开始逐渐拉大)、性别(一般来说女性 的个人空间比男性要大)、性格(具有社交 天份的人一般比较大)、文化(比如,德国 人的个人空间要大于美国人)以及对对方所 持的好感程度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
• 如果一个人的个人空间突然有他人进 入,就会产生自我保护反应。因此, 在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交往中要与对方保持恰当的距 离,这样才能使交往顺利的进行。
• 但互补并不必然导致需要上的互相补 充和满足,即互补的范围是有选择的。 一个办事风风火火、果断利落的人, 如果不欣赏办事小心谨慎、三思后行 的人,那么尽管后者能成为前者个性 的一种补充,但仍难以使之喜欢,形 不成有助于人际交往的互补因素。
5、才华和能力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比较 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一个 人越有能力,人们就越喜欢他。可能 的解释是,因为人们与有能力、有才 华的人在一起,可以少犯错误,觉得 更有安全感。
• 中性品质 :
固执、刻板、谨慎、追求完美、易激 动、 文静、好冲动、好斗、腼腆、
不开朗 、 羞怯、天真、好动、空想、 追求物欲、反叛、孤独、依赖别人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外貌对 人际交往的影响
A:卡利克奇实验研究中让男女大学生被试 (各48名)观看8名女性整容前和整容后的 照片共16张。整容的部位是鼻子,有的是鼻 子太低,手术后隆起了,有的是鼻子太宽了 被修窄了。实验要求被试者对照片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被试者更喜欢整容后的照片。当 要求被试者根据手术后的照片对照片上的人 格进行评价时,这些被试者认为她们:在社 会上更吸引人;婚姻能力更强;很可能生活 幸福;受人喜爱。
2.个人距离。个人距离是朋友等亲密关 系所应保持的距离。如果伸出手去能 够摸到对方,就是可以进行个人交流 的距离。
3.社交距离。社交距离是在社交聚会等 场合所保持的距离。在这种距离下, 如果想细微地观察对方的表情比较困 难,但是用语言来进行交流是没有困 难的。
4.公共距离。公共距离是演讲等公开场 合所保持的距离。在这种距离下,个 人之间的交流几乎是不可能进行的。
男人转过身,走向门口。姑娘目 送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到柜 台,把手中握着的第六枚戒指放回原 处。 思考:姑娘找回戒指的秘密?
【知识链接】关于人际吸引 •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感情关系的基 础。一个人如果毫无吸引别人之处,就不 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果两人之间不能彼 此吸引,也建立不起亲密的人际关系。因 此人际吸引的程度,反映了交往双方心理 距离的远近,是人际关系状况的一个标志。
• 因而,在人际交往中,当双方的需要 和期望正好互补时,往往会产生强烈 的吸引力。“当一个人的需要可以满 足另一个人的需要时,两人就趋于互 相喜欢。一个支配型和一个服从型的 人有着互补的人格,这是因为一个人 的需要(要支配)满足了另外一个人 的需要(接受支配)或者相反。因此, 他们能形成一种巩固的关系,并能互 相喜欢”。
3.相似性因素
• 住宿初期,空间距离是决定彼此交往较多的 重要因素;但到了后期,彼此间态度、价值 观和个性特征的相似性,超过了空间距离的 重要性而成为密切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在研 究的最后阶段,让这些大学生自由选择住同 一个房间时,结果表明,相同意见和态度者 均喜欢选择住同一房间。态度相似性之所以 能密切人际关系,可能是由于彼此观点一致, 争辩机会较少,人与人之间互相支持,从而 使友谊得到发展。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素质训练
主讲:黄宇媚
第五章 人际吸引--人类交往的魅力
训练目标 • • 掌握人际吸引的基本概念,了解人 际吸引的相关因素; 通过课内外活动增强自己的人际吸 引能力。
【QQ博士提问】 1. 你吸引人吗? 2. 你身边的哪些人对你有吸引力? 3. 那些具有社交吸引力的人身上你看到有 些什么样的特征。 4. 你认为你可以通过怎样的努力来增加自 己的人际吸引力?
4、互补因素
互补性也是密切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之一。 所谓互补是指人的个性表面的差异, 由内在的共同观点或看法来弥补。如 果相似性是客观因素,那么,互补性 可视为主观因素。
• 互补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的需要或动机。 有时两个性格很不相同的人相处很好, 并成为好朋友,这就是由于双方都知 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想利用对方 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这是一种 心理上的需要,基于这种需要,双方 可以和睦相处。特别是异性之间,根 据互补性原则结为姻缘的相当普遍。 常言道,男刚女柔,刚柔结合,既相 冲又相容。
个人空间与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
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某人周围一定距离之内,别人一般不 会进入(不希望别人进入)的空间.
个人空间与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 (EdwardT.Hall)对人与人之间物理 上的相对距离进行了观察,他发现个 人空间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种: 1. 亲密距离。如果两个人是恋人或者夫 妻等亲密关系,他们之间会采取亲密 距离。如果有不相识的人加入进来, 会引起双方的不快。
B:赖斯(Reis et al.1980)等人研究了体 态和外貌在个体生活中的作用,发现 体态和外貌有吸引人,其生活要比无 吸引力的人生活好得多。体态有吸引 力的人(男性或者女性)与同性都有 更多的相互作用,与别人交往时得到 的满意也比较多。还有一些研究表明, 外貌因素会影响宣传,募捐等活动的 进行,宣传者的外貌富有吸引力可加 强宣传内容的被接受性。
2、空间与时间因素
• 当然,人与人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未 必一定能彼此吸引,甚至可能接近久 了彼此生厌。因此,时空接近性仅是 密切人际关系的一个必要条件,不能 视为充分条件。
个人空间与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 有些时候,我们不得不同素不相识的 人靠得很近甚至挨在一起,比如公共 汽车很拥挤的时候,这时人通常会感 觉到不舒服。与此相反,如果是同恋 人在一起的时候,即使周围有很大的 空间也想靠得近一点。 • 为了避免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我们多 数情况下与别人或者物体保持一定的 距离。
• 安德森(N.Aderson,1968)曾用555个 描绘个性品质的形容词列成表格,让 大学生被试者按照喜欢程度顺序排成 序列,结果显示大学生最喜欢、最不 喜欢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主要个性品质 如下:
• 高度喜欢的品质 :
真诚、诚实、忠诚、真实、可信、聪 慧、可依赖、有头脑、体贴、可靠、 热情、善良、友好、快乐、不自私、 幽默、负责、开朗、信任别人
“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 足有几十秒。 “什么事?”男子问,脸上的肌肉 在抽搐,再次问,“什么事?” “先生,我是头一回工作,现在找 一个工作很难,想必你也深有体会, 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说。
男人久久地审视着她,终于一丝微 笑浮现在他脸上。他说:“是的,确实 如此。但是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 不错。我可以为你祝福吗?”他向前一 步,把手伸给姑娘。 “谢谢你的祝福。”姑娘立刻也伸 出手,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姑娘用十 分柔和的声音说,“我也祝您好运!”
• 人际吸引,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交往中 的一种过程或者状态,它即指一个喜 爱他人并被他人所喜爱的互相影响过 程,也可以说是促进人与人交往的积 极状态。在人类社会中,喜欢与爱这 两种人际吸引形式自古就存在,而且 是非常普遍。现代社会,朋友、同事、 同伴和夫妻之间总是存在喜欢与不喜 欢,爱与不爱的问题。
3.相似性因素
• 心理学家纽科姆(T.M.Newcomb)曾在1961 用实验法研究过这个问题。他向自愿参加研 究的大学新生提供免费住宿16周。在住进宿 舍前,研究者先给这些彼此不认识的被试者 实施态度、价值观和个性特征等的测验,将 态度、价值观和个性特征相似或不相似的大 学生安排在一间房子里住。然后,定期测验 他们对一些事情的态度、看法,以及他们对 同房室友的喜欢评定。
美国《读者文摘》上曾经发表过一个 《第六枚戒指》的故事: 那是在美国大萧条时期,有位17岁的 姑娘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高级珠宝店 当售货员的工作。在圣诞节前一天,店 里来了一个30岁左右的贫民顾客,他衣 着破旧,满脸哀愁,用一种不可企及的 目光,盯着那些高级首饰。
姑娘要去接电话,不小心把一个碟 子碰翻,六枚精美绝伦的钻石戒指落到 地上。她慌忙捡起其中的五枚,但第六 枚怎么也找不着。这时,她看到那个30 岁左右的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意识 到戒指被他拿去了。当男子将要触及门 柄时,她柔声叫道: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者 开始对人际吸引进行了大量研究。 这些研究表明,影响人际吸引的 因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表因素 外貌是人际交往中最先出现的因 素。爱美是人的天性。人际吸引实际 上就是喜欢与不喜欢的问题,而大多 数人是希望得到别人喜欢的,因此, 无论在哪一种文化背景下,美貌都是 一种财富。而容貌的作用也就是成为 心理学研究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有关个人才华和能力对人际吸引 力影响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在交往中 拥有的才华和能力越多,就越能产生 吸引力,使人喜欢你,而不是厌恶你。 每个人都应该使自己的潜力得到最大 限度的发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 表现出最佳的精神状态。这样,你对 社会、对他人就会有更大的贡献,也 更被别人喜欢。
6、个性品质 一般地,个性品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 引力,而且这种吸引力持久、稳定、 深刻。在其他方面一样的情况下,如 果有人诚实、正直、乐于助人、友好 和善而不奸猾等,那人们就会产生喜 欢他的倾向。
C:外貌研究中的一个有趣现象是埃弗兰 (Eflan,1974)发现的。实验对象是学生, 要求被试者对一个被指控作弊的学生作出是 否有罪的判断。被指控的学生在体态吸引力 上分为高吸引力和无吸引力两种。结果,对 高吸引力的被指控学生的有罪判断要少于无 吸引力的被指控学生。这个研究同样说明, 有好的外貌更容易被人喜欢,但埃弗兰在实 验完后问了被试者一个问题:是否长得好看 的人就不会被判有罪?大部分的被试者认为 相貌不应该影响判决。这种认识同行为的矛 盾进一步强调了外貌在人际吸引力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