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九章 人际吸引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一)社会思维1.自我(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 心理状态, 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及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志向自我:罗杰斯。

(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志向自我和反思自我。

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样性:说明阅历;确定期盼。

(4)自我的形成及发展: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终到心理自我。

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仿照(玩耍), 嬉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及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加(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卫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1)归因的定义:个体依据有关信息, 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缘由进行推想及推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解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归因的理论:①海德的朴实心理学:个体行为缘由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解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及其内在属性相一样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

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须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及非听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

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 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

在具体归因时,须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分性信息, 一样性信息, 一贯性信息。

(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说明;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日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也许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简单记忆得多。

社会心理学第九讲 吸引

社会心理学第九讲 吸引

社会心理学主讲人:王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第九讲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一、印象形成(一)印象和印象形成印象(Impression):记忆中留存的关于他人的形象或概念。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二)第一印象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在与陌生人交往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

1、印象形成的信息来源A. 外表B.言语及声音C.非言语信息D.行为E.情境Albert Mehrabian,1972第一印象的形成有55%的内容与外表有关。

第一印象有大约38%的内容与声音有关。

第一印象中只有7%的内容与言语有关。

2、第一印象的重要性A.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首因效应产生的原因:人们最先的注意投入是完全而充分的,使得最初信息造成的印象更鲜明、更强烈。

最初的印象对于后继信息的解释有定向作用,人们倾向于将新近获得的信息纳入原先获得的信息之中,按照最初印象的轨道来解释后来的信息。

B.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

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望效应”。

预言实现的五部曲:第一步:A 形成对B 的印象第二步:A 以与自己印象相一致的方式行动第三步:B 知觉到A 的行动第四步:B 表现出A 期望的行为第五步:A 的印象得到证实二、人际吸引的规则(一)熟悉效应也叫曝光效应,即熟悉引起喜欢。

某个人只要经常出现在你的眼前,就能增加你对他/她的喜欢程度。

熟悉效应具有适应意义。

熟悉效应具有选择性。

社会心理学--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社会心理学--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关系摘要: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接纳和喜欢,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被人喜欢呢?总结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吸引领域的研究,可以发现,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情境、个人特点、相似性和互补等。

关键词:人际吸引、影响因素一、人际吸引的界定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和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中心问题。

因此,调查研究高中生体育课堂教学中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对高中生人际吸引力的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

熟悉性和临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

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批次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则往往容易成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菲斯汀格以麻省理工学院已婚学生为对象,多次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彼此居住距离的关系。

结果发现,相互交往的多寡与居住距离的远近成反比。

怀特1956年的调查发现,在几乎是完全偶然地住到一个居民区的人们中,成为朋友的多是居住的比较近的.为什么空间上的邻近能够促进人们的相互吸引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邻近的人们能够经常的交往和互动。

研究发现,交往本身就可以产生人际吸引,这是因为交往可以满足人们的一些基本心理需求.首先,交往可以帮助人掌握外部世界;其次,交往可以使人找到联系感和归宿感。

此外,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一与我们接触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曝光效应"。

扎琼克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

结果发现,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

Perlman选择三种类型的人(正面、中性和反面人物)的照片作为研究素材.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人际吸引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人际吸引PPT课件
第九章 人际吸引
1
第一节 人际吸引概述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二、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
基础
2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一)定义: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是指“个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 状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 欢”。
亲和
喜欢
爱情
较低层次
中等程度
最强烈
3
亲和
24
比较一致的看法
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则是由对他人的现实评 价唤起;
喜欢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且比较平稳、宁静, 而爱情则比较狂热、激烈,且与许多相互矛盾的 情绪有联系;
爱情往往与性欲有关,而喜欢则不涉及这方面的 需要;
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喜欢则不如此。
25
二、爱情的行为与体验
27
三、爱情的发展阶段
社会交换论者将爱情看做交换过程。 取样与评估 互惠 承诺 制度化:签订契约
28
四、爱情的形式
哈特菲尔德等人的分类 激情式的爱情(passionate love) 同伴式的爱情(companionate love)
个体主义文化下的美国伴侣认为激情爱更重要; 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中国伴侣认为同伴爱更重要。
29
加拿大社会学家李(Lee)的分类
浪漫式爱情:一见钟情,强烈的体验 占有式爱情:强烈的嫉妒 好朋友式爱情:深情厚谊 实用式爱情:他能满足我的需要 利他式爱情:我愿奉献我的一切 游戏式爱情:与不同的人玩爱情游戏
30
五、爱情的结构:爱情三角形理论
爱情的三个组成部分:
亲密
激情
亲密 中等偏高
中等 可变状态
中等 高 高

《社会心理学》第9章:沟通

《社会心理学》第9章:沟通

维护人际关系
维护人际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包括保持联系、相互 支持、解决冲突和增进理解等。保持联系是维护人际关 系的基础,双方需要定期交流思想、情感和信息;相互 支持是维护人际关系的关键,双方需要在对方需要时给 予帮助和支持;解决冲突是维护人际关系的难点,双方 需要学会有效处理冲突和分歧;增进理解是维护人际关 系的目标,双方需要不断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以加 深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04 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的特点与原则
特点
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情感和信息的过程,具有 双向性、互动性、情境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原则
人际沟通应遵循尊重、真诚、理解、平等和互惠等原则,以 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
人际吸引与人际互动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指个体之间在情感上相互喜欢、 相互需要,并愿意建立和维持关系的过程。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互补性、 外表吸引力、能力和个性品质等。
《社会心理学》第9章:沟通
contents
目录
• 沟通概述 • 语言与沟通 • 非语言沟通与沟通障碍 • 人际沟通 • 群体沟通与组织沟通 • 沟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01 沟通概述
沟通的定义与重要性
沟通定义
沟通是指信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 之间的传递过程,涉及思想、情 感、观点的交流与理解。
沟通重要性
沟通方式
沟通方式包括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单向沟通指信息只从发送者流向接收者, 如演讲、报告等;双向沟通指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互动和信息交换,如对 话、讨论等。
02 语言与沟通
语言在沟通中的作用
01
02
03
传递信息
语言是沟通的主要工具, 能够准确传递信息,使沟 通双方达成共识。

交际心理学

交际心理学

善于应用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我们要善于应用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向不良方向逆转。

二是在形成对别人印象的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失去客观公正性。

有一幢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天晚上放学后出来玩,他们攀上车厢,在上面蹦跳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住户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一位老人想出一个办法。

这天,他对小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天你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

”小孩子们很高兴,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

次日,老人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是两粒奶糖。

”小孩们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稀疏而弱小。

第三天,老人又对孩子们说:“今天奖品是两粒花生米。

”小孩们纷纷下汽车:“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有意思。

回家看电视去。

”这是一则十分有趣的故事。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正面进攻”难以奏效,“曲线”方能“救国”。

老人开始对孩子们的奖励,实际上是表现了对孩子们蹦跳行为的赞扬,刺激了孩子们继续蹦的热情。

之后逐渐减少这种认可与奖励,孩子们当然会越来越不高兴,也就没有了行为的情绪。

这个故事里其实包含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其大意是: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

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拦下来。

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小刚此时的表现与其真正的思想觉悟、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模式相差很远,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分。

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

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扫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人际吸引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人际吸引PPT课件
18
麻省理工学院住宿生的友谊选择
费斯汀格(L.F.Festinger)
19
5、邻近性
地理位置的接近会增加亲密性。
接近性增加了熟悉的程度
邻近的作用还在于积极性偏见
从社会交换理论出发,人们能从居住接近的人身 上以相对较少的代价获得社会性报酬。“邻近是 有用的”
20
人际吸引规则四
6
二、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自我价值确立的需要 安全感确立的需要 独处需要和交往需要
7
第二节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 提问:你最喜欢哪种人? A.平庸之辈 B.能力出众完美无缺的人 C.优秀但有点小缺点的人
8
1、能力
阿伦森犯错误效应研究
以访谈的形式准备了四段录音,塑造了四个不同 的人物形象
➢ 恰当的展现与他人相似的态度、价值观、兴趣、 爱好可以增加自己的吸引性。
➢ 相互满足对方需求的、和谐的互补可以促进人际 关系的和谐。
17
4、熟悉性
也称熟悉效应、曝光效应,即熟悉引起喜欢。
某个人只要经常出现在你面前,就能增加你对他/ 她的喜欢程度。
曝光效应的局限性:
1、反复出现的人是负面人物。 2、在兴趣、需要或人格方面有强烈的冲突的人。 3、注意曝光的频率不要过多。
定义:“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一起建立协 作、友好的联系的一种内心欲求。”
亲和 → 亲和动机 → 亲和行为 亲和起源于依恋。
4
亲和的作用
✓ 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 ✓ 获得信息 ✓ 减轻心理压力 ✓ 避免窘境
5
影响亲和的因素 ✓ 情境因素:压力情境、悲惨情境 ✓ 情绪因素:恐惧、焦虑 ✓ 出生顺序:长子、长女

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

测量:看看你的依恋方式
亲密关系中的依恋方式
安全型依恋:以信任、不担心被抛弃以及人 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很受人喜欢为特征。 回避型依恋:因为建立亲密关系的尝试被回 绝,而以压抑依恋需要为特征。 焦虑/矛盾型依恋:以关注起伴侣不会以同 等方式回应他们对亲密的需要为特征。
亲密关系中的依恋方式
一些研究结论: 安全型依恋对爱情最满意;回避型次之;焦 虑型最不满意。 焦虑型求婚过程最短;展开浪漫关系最快。 焦虑型女性—回避型男性组合关系非常稳定。
案例研究:依恋与人的行为
长期关系中的社会交换
投资模型 人们是否会忠于一段关系,不仅取决于他们 的收益、成本、比较水平和替代性比较水平, 还取决与他们对关系进行的离开关系就失去 的投资水平。
一、人际吸引:偏偏喜欢你
相似性 研究表明,大学男生和那些与自己有相似地 域背景的人,以及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 容易成为朋友。 研究表明,人们更喜欢那些在看待他人,谈 论人际交往程度上也和自己相似的人。朋友 之间有着相近水平的沟通技巧。 研究表明,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对学生分类, 他们更愿意在组内选择朋友。
一、人际吸引:偏偏喜欢你
接近效应:我们看见并与之交往最多的人往 往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和恋人的心理效应。 曝光效应:研究发现我们暴露在某一刺激下 越多,就越有可能对其产生好感。一、人际吸引:偏偏喜欢你
大学期间的亲密关系
一、人际吸引:偏偏喜欢你
一、人际吸引:偏偏喜欢你
谁最有吸引力
三、爱情关系:沉醉爱河中
进化与爱情 两性为异性身上不同的特征所吸引:男性被 女性的外表所吸引,女性被男性拥有的资源 所吸引,这是因为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 他们繁殖成功的概率。 这种观点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但也遭到 了一些非议。

7 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

7 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

三、人际关系深度


(一)人际关系发展阶段
1.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心理活动。 2.情感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彼此探索双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
真实的情感联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正式交往模式。

3.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双方在人际关
系上的安全感已经得到确立。

4.稳定交往阶段:人们的心理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已经可以允许对方
进入自己高度私密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三、人际关系深度

人际关系图解

相 熟

朋 C

知己
生活中不良的人际关系,包括不良的 恋爱关系,应该都是没有很好地遵循这 四个发展阶段的进程,或者越过了某一 阶段,或者某个阶段发展的不够深入。
二、人际吸引的规律
单纯接触效应:仅仅经常看到某个人就能
够增强对他的好感。
第一,多次接触能够提高再认,这有利于喜欢的 发生; 第二,人们变得越来越熟悉后,会能预测对方的 行为,这会令我们感到愉快; 第三,我们会假设被单纯接触的人与我们很相似。

二、人际吸引的规律
3、相似、互补与喜欢 相似:我们喜欢倾向于喜欢在态度、兴趣、价值观、背景 和人格上和我们相似的人。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二、人际吸引的规律
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是个
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状态,是人 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强度由低到高分别是:亲和、喜欢 和爱情。
二、人际吸引的规律
1.外貌与喜欢 人们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经验中习得:

最新社会心理学 9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幻灯片课件

最新社会心理学 9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幻灯片课件

性比男性挣得少是人们可以接受的事实。 从全世界来看,男女收入的不平等具有普遍
性。女性占总人口的50%,但她们所占有的财富却不足1%,获得的收入只占世界总收入的
10%。 在中国,虽然女性的收入普遍低于丈夫(高于丈夫的女性只占总数的五分之
一),但总体上相差不大。这说明中国妇女的经济地位是较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 据(展开)
• (3)概括分析形象的意义(作者在该形象上
寄托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人格品质等)

实战演习(一) 最爱东山晴后雪 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 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 晴后雪>二.绝句》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 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参考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 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 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 情怀。
• 身体条件 • 心理条件:(认知、情绪控制、决策能力) • 经济条件 • 职业 • 教育 • 社会关系
关系稳定与不稳定的夫妻
• 爱情型与功利型(结合动机) • 平等合作型、分工型和一方依赖型(生
活方式) • 建设型 、惰性型、失望型和一体型(生
活继续的方式)
丈夫比妻子多挣一倍婚姻最稳定

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当丈夫的薪水比妻子多一倍时,夫妻之间的平等交流、性生活
– 谁最受欢迎 – 有无下属的无形的小团体 – 团体内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主要是莱维特等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纽科姆等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大部分研究方法都适用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现场研究等。

3、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动的科学.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4、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涵义: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广义上的人际关系,指人们在共同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5、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以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

6、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第三,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第四,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7、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第一,注意阶段。

在注意阶段,交往的双方都希望给对方留下。

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试图为彼此的人际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良好的定向。

第二,接触阶段。

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第三,融合阶段。

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8、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第一,冷漠阶段;第二,疏远阶段;第三,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1)莱维特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A、圆形传递;B、轮式传递;C、链式传递;D、Y式传递。

第九章 人际关系

第九章 人际关系

1.恐惧与亲和需要 沙赫特经典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 斯坦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以每小时15美元的酬金聘人呆在一 个小房间里。这个小房间与外界完全隔绝,没有报纸,没有电话,不准写信,也不让其他人 进入。最后,有两人应聘参加实验。实验结果是一个人在小房间里只呆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出 来了,另一个人呆了8天。这个呆了8天的人出来以后说:“如果让我在里面再多呆一分钟, 我就要发疯了。”
(六)相互性: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和相互支持。 阿伦森和兰迪实验:受到夸赞和喜欢的被试都倾向于仍然选择原来的伙伴,而受到抱怨和拒 绝的被试倾向于拒绝原来的搭档。 此外,阿伦森还发现了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人们对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肯定自己的交往对 象喜欢程度最高。
(三)外表吸引力
1.外表吸引力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斯特1996以明尼苏达大学新生为对象举行电脑舞会由电脑随机安排舞伴 不得交换中间休息时填写一个问卷以了解每个人对其舞伴的印象得出的结论是对方被喜欢以 至想进一步与其约会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的外表条件。 外貌甚至影响选举结果。 西格尔实验发现有魅力的女性比无魅力的女性更影响男性的交往行为。
第四节 爱情
一、爱情的含义 (一)爱情与喜欢的区别 鲁宾认为,爱情和喜欢是相互密切相关但是又各不相同 的情感。爱情的三个主题包括依恋、 关怀和奉献、信任。爱情有较多的幻想,爱情是狂热而激烈的,爱情往往和性欲有关,爱情 具有占有性和排他性。
(二)爱情的行为与体验
1.爱情的行为。斯文森区分出了七种爱情行为(1)口头表述(2)身体语言(3)自我暴露 (4)非语言的方式表达感情(5)有形的爱情表征(6)无形的爱情表征(7)容忍缺陷
三、公平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忽视了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平。公平理论认为,人们并非简单地以最 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他们还要考虑关系中的公平性,即双方贡献的成本和得到的回报基本 是相同的,此时关系才是最稳定、最快乐的。

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

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

什么是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持喜欢的积极态度或喜爱情感。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不仅相互感觉﹑相互认识﹐而且也形成一定的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联系集中表现在人际吸引上。

人际吸引是在合群需要(见合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合群仅指愿意与他人在一起的倾向﹐并不涉及是否喜欢他人﹐更不涉及对他人品质的评价积极与否。

但合群是吸引的基础。

吸引的一般形式是喜欢或友谊﹐吸引的强烈形式是恋情或爱情。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J.L.提出的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社会测量﹐可视为人际吸引的科学研究的开端。

更早一些﹐E.S.博加德斯提出的测量种族之间亲疏关系的社会距离测量法(见态度测量)也与此有关。

过去的测量法主要是描绘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现实情况。

当前的研究则侧重于了解人际吸引产生的心理机制。

喜欢或友谊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接触许多人﹐但是他们喜欢的﹑愿与之建立友谊的却是少数。

几个重要原则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概括出这种现象的几个重要原则﹕相似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

这里所说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观上的相似性﹐而是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

实际的相似性与感知到的相似性是有联系的﹐而且前者往往决定后者﹐但二者不是完全对应的。

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

许多研究表明﹐相似性与喜欢之间有直接联系。

被试认为﹐他人越是与自己相似﹐便越是喜欢这个人。

T.M.纽科姆的现场研究证明﹐在研究开始时那些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相似的人﹐在研究结束时成了好朋友。

婚姻介绍所的工作往往以双方的相似性作为参考依据。

但是﹐人们在早期交往中﹐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往往显示不出来﹐此时年龄﹑社会地位﹑外貌吸引力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随著交往的加深﹐信念﹑价值观﹑个性品质等因素的作用便突出出来﹐甚至超过其他因素。

对相似性原则的一种解释是﹐相似的人肯定了我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著正强化作用﹐而不相似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著负强化的作用。

00031《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00031《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心理学》(自考)同步练习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同步练习一、名词解释1.人际沟通P220 2.社会测量法P231 3.群体规范P234 4.群体的领导P235 5.社会助长P2376.社会惰化P238 7.去个体化P239 8.群体极化P240-241 9.群体思维P242 10.从众P244 11.服从P246 二、单项选择题1.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指的是( )P217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2.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度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

这是一种( )P213A.包容需要 C.支配需要 B.合群需要D.情感需要3.个体有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个体有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 )P217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4.个体有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个体有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这是一种( )P218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5.动物学家哈罗实验发现,小猴在绒布妈妈身旁的时间平均每天达到16小时以上,可见,无论是灵长类动物,还是人类,都表现了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的( ) P213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本能需要 D.情感需要6.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 )P218A.社会交换理论 B.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C.动机需要理论 D.本能需要理论7.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叫做( )P223 A.言语沟通 B.非言语沟通 C.人际沟通 D.社会沟通8.除了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人们还使用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来传递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问:你最喜欢哪种人? A.平庸之辈 B.能力出众完美无缺的人 C.优秀但有点小缺点的人

1、能力

阿伦森犯错误效应研究
以访谈的形式准备了四段录音,塑造了四个不同 的人物形象
1、能力出众的人 2、能力出众但是犯了错误的人 3、能力平庸的人 4、能力平庸但犯错误的人
吸引力次序
2>1>3>4
人际吸引规则一
人们更喜欢有能力的人。 在此前提下,偶尔有些小错误,会增加你 的吸引力。
犯错误效应受性别和自尊的影响。



为什么?

阿伦森在他的实验中使用的是四段录音, 而不是视频材料呢?
你更喜欢以下哪张照片?
2、外表吸引力

沃尔斯特的实验,西格尔等人的实验“外貌 对人的吸引力与交往的影响” 光环效应 “美丽的辐射效应”


占有式爱情:强烈的嫉妒
好朋友式爱情:深情厚谊


实用式爱情:他能满足我的需要
利他式爱情:我愿奉献我的一切 游戏式爱情:与不同的人玩爱情游戏
五、爱情的结构:爱情三角形理论
爱情的三个组成部分:
亲 密
激 情
承 诺
亲密的构成要素

斯滕伯格和苏珊的研究表明:
渴望促进被爱者的幸 福 跟被爱者在一起时感 到幸福 尊重对方 艰难时刻能够依靠对方
人际吸引规则四

熟悉性和邻近性告诉我们: 经常(在合理频率内)看到的某人,就能 增强我们对他的喜欢。

致命吸引力

一个男生最初喜欢一个女生是因为她聪明自信, 但是后来却不喜欢女友过强的自我;一个男生最 初喜欢一个女生是因为她漂亮,后来却不喜欢她 过于花哨…

致命吸引力:最初吸引我们的某人身上的个性
第九章 人际吸引
第一节 人际吸引概述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二、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 基础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一)定义: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是指“个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 状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 欢”。
亲和
较低层次
喜欢
中等程度
爱情
最强烈
亲和

定义:“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一起建立协 作、友好的联系的一种内心欲求。” 亲和 → 亲和动机 → 亲和行为 引规则三


恰当的运用相似和互补可促发人际吸引。
恰当的展现与他人相似的态度、价值观、兴趣、 爱好可以增加自己的吸引性。

相互满足对方需求的、和谐的互补可以促进人际 关系的和谐。
4、熟悉性

也称熟悉效应、曝光效应,即熟悉引起喜欢。
某个人只要经常出现在你面前,就能增加你对他/ 她的喜欢程度。
从被爱方接受感情上的支持
给被爱方以感情上的支持 与被爱方分享自我和自己的 占有物 跟被爱方亲切沟通 珍重被爱方
跟被爱方相互理解
激情

“强烈的渴望跟对方结合的状态”。

激情在间歇性强化的情况下发展最快。
承诺
承诺包括两部分: 短期方面:做出爱某个人的决定(决断) 长期方面:做出维护这一爱情关系的承诺(责




亲和的作用
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
获得信息 减轻心理压力 避免窘境

影响亲和的因素


情境因素:压力情境、悲惨情境
情绪因素:恐惧、焦虑 出生顺序:长子、长女
二、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自我价值确立的需要 安全感确立的需要 独处需要和交往需要
第二节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任感)
这两个方面不一定同时发生,决定爱上某 人并不意味着责任感。
爱情三大成分的特征
特征 亲密 激情 承诺
稳定性 有意识的可控制性 来自经验的明显性 短期关系中的重要性 长期关系中的重要性 在爱情中的普遍性 心理生理投入程度 有意识感知的敏感性
中等偏高 中等 可变状态 中等 高 高 中等 中等偏高
低 低 高 高 中等 低 高 高
亲密:逐渐增加(中断式事件)→ 逐渐减少 (隐性亲密关系) 激情:与上瘾行为相似,逐渐减少,一去不 复返
承诺:S型曲线,取决于关系的质量
课后复习指南



名词:人际吸引
哪些因素影响喜欢? 接触是否越多越好?如何理解熟悉性对人 际吸引的作用? 论述爱情三角形理论。

拓展学习

要求学生分组查阅人际吸引方面研究的成 果,著作、论文等,并口头报告(5分钟), 可制作成PPT形式。

比较一致的看法

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则是由对他人的现实评 价唤起; 喜欢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且比较平稳、宁静, 而爱情则比较狂热、激烈,且与许多相互矛盾的 情绪有联系; 爱情往往与性欲有关,而喜欢则不涉及这方面的 需要;



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喜欢则不如此。
二、爱情的行为与体验
Swensen(1972)7种爱情行为: 爱情的口头描述:“我爱你” 表达爱情的身体语言:拥抱和接吻 言语上的自我暴露:告诉对方自己的秘密 以非言语的方式表达感情:注视、微笑 有形的爱情表征:信物 无形的爱情表征:关怀、鼓励、尊重 表示愿意容忍对方的一些缺点
中等偏高 高 可变状态 低 高 中等 低 中等偏高
七种爱情
喜欢
浪漫式爱情 完美的爱情 迷恋式爱情 虚幻之爱
伙伴式爱情
空洞之爱
迷恋与浪漫式爱情的比较

意大利爱情学者弗朗西斯科· 阿尔贝罗尼指 出浪漫式爱情的一组症候:
你感到你已遇到了对你确实合适的人 在某种程度上你有一种新生的感觉 你感到物质财富对你来说已不像以前那么重要 你感到想跟你所爱的人分享一切 你感到你真想在精神上跟你所爱的人融为一体
人际吸引规则二

当其他条件相同时, 我们更喜欢漂亮的人。
你同意“物以类聚”吗? 究竟是因为你们相似还是因为你们互补你才喜欢他/她?
3、相似性


VS
互补性


相似性
人倾向于喜欢与自己 相似的人
“正确感”带来的自 我酬赏 认知结构平衡的需要 期望—效价理论
互补性
互补的差异性也会 带来吸引力 互补是一种特殊的 相似 补偿作用:他人拥 有的正是我渴望的
制度化:签订契约
四、爱情的形式
哈特菲尔德等人的分类 激情式的爱情(passionate love)
同伴式的爱情(companionate love)
个体主义文化下的美国伴侣认为激情爱更重要; 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中国伴侣认为同伴爱更重要。
加拿大社会学家李(Lee)的分类

浪漫式爱情:一见钟情,强烈的体验
曝光效应的局限性:
1、反复出现的人是负面人物。 2、在兴趣、需要或人格方面有强烈的冲突的人。 3、注意曝光的频率不要过多。
麻省理工学院住宿生的友谊选择

费斯汀格(L.F.Festinger)
5、邻近性

地理位置的接近会增加亲密性。
接近性增加了熟悉的程度 邻近的作用还在于积极性偏见



从社会交换理论出发,人们能从居住接近的人身 上以相对较少的代价获得社会性报酬。“邻近是 有用的”
品质有时却可能成为两人关系中最致命的缺陷。

菲姆利对大学生浪漫关系的研究
第三节 爱情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热烈的形式,是身心成 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 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特点是:
相异性
成熟性
高级性
生理性 利他性
一、爱情与喜欢的区别

“我喜欢她,但不爱她” ?
鲁宾发现,爱情与喜欢的三个区别: 依恋:需要及渴望对方的感受 利他:高度关怀,让对方觉得快乐和幸福 信任:愿意把自己的一切告诉对方

卡宁(1970)爱情体验: 强烈的幸福感:79% 注意力难以集中:37% 飘飘然:29% 想狂奔、尖叫:22% 约会前感到紧张:22% 感到眩晕、无忧无虑:20% 一些强烈的躯体感受:心慌、失眠等

三、爱情的发展阶段

社会交换论者将爱情看做交换过程。
取样与评估
互惠 承诺

多种不同形态的爱情三角形
爱情三角形的几何学 爱的含量:三角形的面积 爱的平衡:三角形的形状

提问:如果双方三角形的面积不同会如何?如果
双方三角形的形状不同会如何?
现实对理想的三角形 自我感觉和对方感觉的三角形 感情对行为的三角形:“有空了再爱”
爱情三角形随时间推移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