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第二课堂”与课外体育活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体育“第二课堂”与课外体育活动
关于体育“第二课堂”的讨论,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体育“第二课堂”的开发是学校体育改革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人认为这不过是课外活动的别称或新提法,没有什么意义;还有人认为,这样的提法容易混淆课内与课外的区别,使课外体育活动失去应有的特点……纵观各种观点,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现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第二课堂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产物
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从17世纪夸美纽斯创立班级课堂授课制到今天,其间出现了实质教育、形式教育和范畴教育这样三个历史阶段。

实质教育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一定文化的客观内容的传授,教育过程就是把文化财富客观地灌输到人的心灵中去,其特点在于强调了客观的一面,强调了传授知识。

形式教育为革除实质教育的弊端,提出把一定的文化内容作为一种手段,来促进人的各种能力与智力的发展,认为教育过程就是对受教育者的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等方面的训练。

显然,形式教育在对实质教育的客观片面的否定过程中,走向了主观片面的极端。

现代教育思想家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上述两种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片面性,提出了“范畴教育”这一现代教育思想。

范畴教育认为,不能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二者割裂开,可以将其统一在同一教育中,使两者同时培养实现。

这种辩证地对待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既重视系统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也重视发展学生个性与能力的思想,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由于课堂教学(即所谓的第一课堂)要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因而反映出集中化和标准化的特点。

虽然加以强调和注意之后,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与能力,但其侧重点终究还是偏向于传授知识的一面。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提出了“第二课堂”的开发问题。

通过“第二课堂”的活动,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各种智能,以及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本领,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和谐的结合,形成一种完整的教育方式,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校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

近年来,我国许多中学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在实践中“第二课堂”表现出的独立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认为它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甚至有人认为:“从教育思想发展史来看,‘第一课堂’是对古代教育思想的一次变革,而‘第二课堂’的提出,则是对以‘第一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又一次变革。


把“第二课堂”引进学校体育,开发体育“第二课堂”,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校体育是一个多目标、多功能的系统,课堂教学只能完成系统的部分目标和功能,开发体育“第二课堂”,无疑有助于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并使学生养成锻炼习惯,掌握锻炼本领。

这是学校体育其它内容所不
能替代的。

二、体育“第二课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关系
对体育“第二课堂”产生歧义的根源,是对体育“第二课堂”概念的认识模糊,因而有必要对它做一下阐述。

体育“第二课堂”是第二课堂的纵向分支。

什么是第二课堂?一般认为,它“系指课程教学以外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发学生智能、体力的课外活动”。

根据这一概念,我们不难引伸出体育“第二课堂”的概念:体育“第二课堂”是体育课教学以外,有目的、有组织地发展体育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并使学生养成终身热爱体育的态度的课外体育活动。

明确上述概念,具有双重意义:第一,它重申了体育“第二课堂”与体育课的区别。

在形式上前者是课外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在内容上则重点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满足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第二,它阐明了体育“第二课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关系。

前者不是也不可能取代课外体育活动;也不是课外体育活动的(新)代名词,而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体育“第二课堂”不能代替课外体育活动,因为它的外延包括不了业余训练和竞赛,业余运动训练和竞赛有自己的目的、任务以及内容和方法,自成体系:它的外延也不包括“三操”。

“三操”是具有指令性的课外体育活动,它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和固定的操作内容,与体育“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特点相去甚远。

教科书上提及的其它课外体育活动形式:班级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活动小组等属于体育“第二课堂”的范畴。

值得指出的是体育“第二课堂”还应创设更丰富的新内容。

然而,至今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都还没能提出更多的新内容,这是一个缺陷。

随着对体育“第二课堂”问题讨论的深入,我相信,这一缺陷将会得到弥补。

综上所述,体育“第二课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关系,可以作如下的概括:课外体育活动包括了体育“第二课堂”、“三操”与业余训练及竞赛之间是平行并存的关系。

三、体育“第二课堂”丰富了课外活动内容
为了全面完成学校体育的各项任务,许多年来学校体育工作者十分重视课内外相结合,强调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

然而,实际上许多中学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得并不令人满意。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个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一是活动内容贫乏。

“三操”内容单一,业余训练只面向少数人,班级体育锻炼以《体育锻炼标准》为主要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因此,很难做到发展学生体育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兴趣,掌握本领。

二是缺乏一定的组织,没有时间保证。

不少中学领导和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解仅仅是玩玩,所以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开展体育“第二课堂”活动,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体育“第二课堂”四个特性:目的性、组织性、趣味性和多样性。

它的目的性、组织性一方面可以争取有关领导和教师的认同,取得正式的地位;另一方面,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相对固定的时间,使课外体育活动更具有方向性、连续性。

其次,它的趣味性、多样性决定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爱好兴趣及其它心理特点,通过体育知识讲座、辅导、阅读、体育咨询、体育效游、组织体育社会活动等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在兴高采烈中使体育能力得到提高。

有人认为,只要给予重视,不提体育“第二课堂”,同样可以使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这种想法有些天真。

实践表明,要使人们真正重视,没有一定的措施保证,最终只会成为一句空话。

近年来,许多人都曾多方呼吁要重视课外锻炼,但收效甚微,原因就是没有找到一个理想的管理形式。

体育“第二课堂”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些方面的不足,是目前比较理想的一种形式。

不仅如此,体育“第二课堂”概念的提出,也丰富了学校体育的理论体系。

当课外体育活动日趋丰富时,我们怎样描述它的逻辑结构?将每一项新的内容都作为一个新的组织形式?显然不行,这不仅会破坏结构的简洁性和有序化,也会造成人们的思维过程的混乱。

而提出体育“第二课堂”的概念后,我们便可以把那些具备体育“第二课堂”特性的新的活动内容归之于它,从而保证课外体育活动逻辑结构的有序化,维持它的简洁性。

总之,学校体育教育离不开体育第二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只有充分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才能丰富学校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补充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因此在学校开展第二课堂体育活动是当前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丰富,是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措施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