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用药的十大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用药的十大注意事项
摘要: “养鱼就是养水”这是所有养殖户都知道的一个道理,但真正能做到会养水的就没多少人了。
养水不只是会用这些改良剂、生物制剂来调节水质,更重要的是要有合理养殖密度,注意天气变化合理的投喂,合理的施肥培养有益藻 ...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
1.盲目加大药量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对于池塘环境来讲,无论是杀虫药物还是杀菌药物都会杀死养殖水体内的浮游生物,使水质变清,水体透明度增加,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缺氧、泛塘或是亚硝酸盐、铵态氮含量上升,鱼类不摄食甚至中毒死亡。
一些渔民在鱼病发生初期不够重视,认为随便用一些药就行了,到了大规模鱼病暴发开始死鱼时则又慌了神,以为加大药量就能把病菌杀死。
还有一些渔民觉得今天用药不见好转明天就应加大分量。
此外还有一些渔民认为一次性加大分量下足够的药来一个疾病一扫清。
当然这些办法有时能奏效,有时疾病消除了可是鱼也死光了,有时根本就没有效果。
盲目加大用药量,除了给渔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外,同时也折射出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药物本身的安全性问题,比如说一种标明治疗量为10~12亩杀虫药结果按5亩使用才有效,另外一种标明治疗量为5~7亩的杀虫药结果按1亩水面使用还不一定有效,对于这些药物的疗效不得不引起大家的质疑。
总的来说,盲目加大用药量,首先不管它有效还是无效,这个用药成本首先是增加了。
2.协同与拮抗作用
在前来求诊的渔民当中常有人问:为什么我用生石灰加硫酸铜泼洒没有问题而用生石灰加敌百虫就出现死鱼呢?要想知道为什么,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药物的协同与拮抗作用。
简单地说协同作用就是当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其疗效会比它们单独使用时加强;拮抗作用就是当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会发生某些理化反应,使得疗效降低或是完全无效,还有可能是毒性增加了。
比如硫酸铜加硫酸亚铁合用发生协同作用其杀虫效果会更明显,但是硫酸铜与生石灰合用就会发生拮抗作用,因为生石灰是碱性物质,而硫酸铜偏酸性,当它们合用时就会发生中和反应,疗效降低甚至无效。
大多数消毒药偏酸性,如二氧化氯、强氯精、漂白粉、高锰酸钾等都不宜与生石灰合用。
生石灰特别不能与敌百虫合用,因为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会生成毒性更强的敌敌畏,非常容易引起中毒死亡。
常见的协同作用还有:青、链霉素合用、双氧水与冰醋酸、大黄与氨水等,常见的拮抗作用还有:氟派酸(诺氟沙星)与氯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类药物如土霉素与青霉素。
3.使用过期、违禁药物
过期药物往往会失效或变质,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延误治疗时间,甚至引起中毒死亡。
有些渔民贪小便宜,结果省了不该省的钱,花了不该花的钱。
在笔者工作过程中,经常有人来问有没有土霉素卖呀,有没有氯霉素、环丙沙星卖呀,当被告知这些是违禁药品时,他们还不当回事,兽药店没有卖那就去买人用。
实际上有些不法商贩还在偷偷地卖以上药品。
不可否认这些药品的疗效的确明显,但是因为它们的残留量大且易产生耐药性,甚至有致癌作用,所以列入禁用药物,如果渔民还是继续使用,最后吃亏的只有自己。
其它违禁药物还有痢特灵、红霉素、孔雀石绿、亚甲基蓝等。
4.病急乱投医、频繁用药
不少渔药在使用后次日可能出现更多死鱼现象,这是因为一些老弱病残、特别是症状严重的鱼受到药物的刺激反应而会死得更快的原因,所以一般来说用药后次日死鱼增加是正常现象,但是一些渔民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是埋怨你的药物没有疗效就是埋怨你的技术不行,于是今天这个人说用什么药有效就马上下什么药,明天那个人说用什么药又下什么药,其结果可想而知。
当渔民急急忙忙拿着鱼来求救时,笔者也不知道用什么药了。
在这一点上渔民朋友应该懂得一点,其实鱼病发生也有一定的阶段性,可分为感染期,暴发期和衰退期,所以鱼病治疗也分一定的疗程。
如发生寄生虫病,通常1~2天为一个疗程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如发生细菌性、病毒性疾病,则需要3~5天为一个疗程,所以用药3天后如果死鱼逐渐减少,摄食恢复正常说明该药有效,如果不见好转,病情越来越严重才可判定该药无效,应重新诊断症状换用别的药物。
5.鱼类对药物的敏感性
每年都有渔民来问,为什么鱼塘里别的鱼类没有问题而唯独死了淡水白鲳,为什么虾类会浮头甚至死亡了而鱼类也没有问题,这就需要了解养殖动物对某些药物的敏感程度问题。
正如某些人对某些药物过敏一样,一些鱼类对某些药物也是非常敏感的,哪怕是很小剂量也会引起死亡。
尤其是养殖名优水产品的朋友,在养殖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该品种的用药禁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6.高温季节用药
大多数渔民都这样认为:温度越高疗效越强,治疗效果会更快更好,所以有渔民就纳闷:为什么以前泼过同一品种、同一剂量的药物治好了病而现在按同一方法使用却出现浮头、上跳下窜、狂躁不安的现象呢?经打听才知道是高温季节中午泼洒药物造成的。
我们强调池塘泼洒药物时间一般应在早上8~9时或下午
3~5时,中午一般不用药。
这是因为当气温超过38℃时,鱼停止摄食,而药液挥发加快,如果在高温季节中午用药,不仅起不到防治鱼病的效果,反而会造成鱼中毒。
大多数药物随着温度升高毒性增强,特别是杀虫类药物,如硫酸铜,在16~30℃范围内,水温每升高5℃,药效便会增强85%~90%。
许多药物如二氧化氯、高锰酸钾等遇强光发生分解,施用这些药物时也要注意避开中午强光,以免影响药效。
7.长期单一用药,产生耐药性
如不少渔民都发现车轮虫越来越难对付,反反复复用了各种各样的杀虫药都无法彻底消灭它,据了解,许多地方也都出现寄生虫越来越难杀这样的情况。
在排除了药物的真假因素外,问题应该出在防治鱼病的方法上。
由于杀虫药都比较有针对性,如车轮虫都是用硫酸铜加硫酸亚铁或含代森铵的或一些专杀纤毛虫类的中草药,指环虫就用甲苯咪唑,桡足类的就用菊酯类等,经过长期使用,寄生虫对它们产生了很强的耐药性,要想杀死它们必须不断加大份量。
就拿硫酸铜来说,本身安全范围较小,且一过量就会引起鱼类浮头,但是许多时候再按相同的剂量使用那是根本没有效果,所以只有加大剂量,但是这个量应加到多少合适,很多人心里都没有底,已经有渔民试过加大一倍的剂量使用也没有出现问题。
所以说,广大渔民朋友必须清楚耐药性带来的严重后果,等到某一天发现无药可用时麻烦就大了。
8.不了解病理导致疾病的反复发生
我们都知道鱼病的种类可分为四大类: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引起的疾病和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对某些常见性疾病我们如果懂得它们发生的原因和病理变化,就可以起到药到病除的作用。
对于病毒性疾病,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有效的治疗,对患病毒性疾病的水产动物用药,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病原性细菌对水产动物的二次感染。
对于细菌引起的疾病一般采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治疗水产动物的寄生虫病时,还应根据寄生虫的生活周期来适时用药,如锚头鳋在平均水温25℃时寿命为14天左右,而从产卵到孵化则为2~3天,因为敌百虫只能杀死锚头鳋的幼虫不能杀死锚头鳋的成虫,因此必须连续用药2~3次才能彻底治愈此病,每次间隔的天数随水温而定,一般为7天,水温高间隔的天数少。
又如小瓜虫因其在体表形成胞囊,这些胞囊药物很难除掉,被杀死的仅是刚孵出的幼虫,在水温15~20℃时,从胞囊形成幼虫破囊而出一般需23~25小时,所以也应连续用药2~3次才能彻底治愈。
9.使用土方偏方
笔者也曾遇到这样的渔民,他们蛮有经验的说:我养鱼从来不用买渔药的,只要人用什么药鱼就用什么药,便宜多了;还有的渔民说:不管鱼类发生什么病一瓶甲胺磷或者井岗霉素保证药到病除;也有说:以毒攻毒,到野外找一些对人类有毒的草药来放入鱼塘肯定管用。
虽说这些“独门秘方”可能一时半会会有效,但是还是缺乏科学性,必定存在一定危险。
在目前全面提倡健康养殖的新形势下,中草药逐渐被推广到鱼病治疗范围上来,它们的安全性高,残留少且成本低,来源广,所以广大渔民应懂得一些中草药的基本性能,做到科学用药。
如防治病毒性鱼病的中草药有大黄、黄柏、黄芩等,防治细菌性鱼病的有五倍子、大蒜、穿心莲等,防治寄生虫类鱼病的有苦楝树叶、桉树叶、干辣椒、生姜等。
10.水质调控问题
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池塘水质也非常容易变黑、变浊、变臭、有毒物质增加等,在水源不便的情况下,大多数渔民都是一味地追求各种各样的调水药、解毒药、底质改良剂等药物,而不少渔民都反映这类药物效果都不那么明显,收效甚微,使用生物制剂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水质调控药物,但是因为它的成本偏高而受到一定的限制。
“养鱼就是养水”这是所有养殖户都知道的一个道理,但真正能做到会养水的就没多少人了。
养水不只是会用这些改良剂、生物制剂来调节水质,更重要的是要有合理养殖密度,注意天气变化合理的投喂,合理的施肥培养有益藻类,给养殖动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尽量使疾病不发生,做到少用药以减少对水环境的破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渔业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水质调控水产用药水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