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岳麓版必修2第1单元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作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同步测试-精选学习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
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
这一变化()A. 导致宋代民间贸易严重退化B. 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C. 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D. 促进了宋与边疆的贸易往来2.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
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
”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A. 江南市镇商业繁荣B. 重农抑商政策废弃C. 自然经济已经瓦解D. 徽商经营品种单一3.唐代的一位波斯商人到中国长安做生意,这位商人可以()A. 到“草市”购买中国特产B. 逛夜市欣赏长安城的夜景C. 在居住的旅店出售波斯特产D. 在每条街道都能听到叫卖声4.《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A. 两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两宋时期D. 明清时期5.下列对宋代城市发展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打破了“市”和“坊”的界限②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③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等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⑤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⑤C. ②③④⑤D. ①②④⑤6.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指A. 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里B. 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C. 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城市D. 城市向南方发展7.唐宪宗时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计天下方镇48道,申报户数224万有余(很多藩镇未报户口)。
其中所谓“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58.3%。
这表明()A. 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B. 中国经济重心在唐朝完成南移C. 京杭大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D. 唐朝时中原人口大量向南迁移8.中国古代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出现于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两宋时期D. 明清时期9.下面是唐代长安和北宋东京的城市平面图,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有()①唐代长安城布局整齐,有严格的“坊”“市”界限②北宋时东京出现了“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的现象③东京城“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④北宋时草市具备了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功能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10.“杭州(南宋都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题(含解析)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如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
这反映了A.商业发展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B.齐鲁之地已成为商业发展中心C.商人的社会地位获得明显提高D.地域性商人群体开始大量出现【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人经济实力的增长,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官府的严格控制,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商人地位的提高,故排除B。
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排除D。
2.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
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
汉武帝的举措意在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可知,汉武帝取消郡国的铸币权,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正确;B 不是汉武帝的举措的根本目的,排除;材料信息与盐铁官营政策无关,排除C;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故排除D。
3.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前期,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
如果一年内投入百万巨资,就可以收获二十万利息。
由此可以推知,西汉前期A.商业资本比较活跃B.重农抑商政策被舍弃C.商人地位空前提高D.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答案】A【解析】汉代前期民间借贷现象普遍,商业活动频繁,这说明当时商业资本较为活跃,因此A 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后一直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并未被舍弃;C选项错误,汉代商人地位仍然较低,材料并未体现商人的社会地位;D选项错误,长途贩运较为普遍是在唐宋时期,材料并未体现此内容。
新岳麓版历史必修二: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时作业
18
9.“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 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 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对该材料 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 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与发展 C.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30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 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31
材料二 (战国前)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 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时)千丈之城,万家之邑 相望……(齐都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其 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
答案 C
8
4.明朝李鼎在《李长卿集》中描述:“燕、赵、秦、晋、 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 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
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B.货币经济占据主导 C.国内物资交流频繁 D.形成区域商人群体
9
解析 题干中材料的意思是北方的货物被日夜运往南方,而 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运到北方,说明了国内物资交流的频繁,故 选 C 项。其他选项在材料中得不到支持。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安有九市,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 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洛阳、邯 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主管五均的官,除负责 征收工商税外,还负责掌握市场物价)。
——《汉书·食货志》
27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 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 大城市。……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 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 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浙江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名师精编作业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二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作业一、选择题1.1953年,在河南安阳商代墓葬中发现了三枚铜制贝币,随后在殷墟等地又出土了100多枚(右图)。
对这些铜贝的正确认识是()A.是中国货币流通的开始B.是当时唯一的货币形式C.说明当时商代以商业立国D.可以用于钱币起源的研究【解析】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B、C都不符合商朝的商业史实,故选D项。
【答案】 D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要意义。
”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A.统一货币“半两钱”B.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C.出现纸币“交子”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解析】秦朝统一货币为“半两钱”,排除A项;B、D两项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
北宋时期发行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答案】 C3.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解析】解答本题一是要注意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二是要迁移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B项错在仅在乡村发展手工业;C项出现于明朝末年;D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
【答案】 A4.三十九集电视剧《大清徽商》以大篇幅、大视角、大容量、大手笔,全方位地展示了在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下,一代徽商的曲折历史和人生命运。
下列有关徽商活动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B.属于地域性的商人群体C.是明清时期实力最强的商帮之一D.他们的商业活动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解析】清朝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因此D项叙述不正确。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同步练习题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一、选择题1.“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刺绣文不如倚门市”这句话休现了两汉时期()A商人社会地位降低 B.丝织业衰退 C.工商业发达 D. 商业繁荣2.某资料记载:“元月十五日时.......皇帝特地下诏,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
”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可能发生于A.唐代B.宋代C.明代D.清代3.自唐至清,长期作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是()A.泉州B.扬州C.明州D.广州4.晚明时,徽商家乡徽州六邑 .衣地狭小,民不聊生.逼使很多人出外经商。
不多年后徽州地价却大幅度上涨,为全国之冠。
主要原因应该是()A.徽商发财后回乡买地B.形成特色作物种植区C.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D.北民南迁致地价飞涨5.清代《盛湖志》记载:“镇之丰歉,固视乎田之荒熟,尤视乎商客之盛衰。
盖机户仰食于绸行,绸行仰食于客商。
而开张店肆者,即胥仰食于此焉。
”以上材料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商人政治地位提商C.重农押商政策破产D.传统经济结构变化6.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
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患令闭寨”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张“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7.据《目氏春秋、上农》记载:“民含木而事来则好智,好智则多诈,作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建立在上述思想上的治国理念是( )A.重农抑商B.工商皆本C.以法治国D.以商立国8.孙承泽《春明梦余录》:“今天下自京师达四方,无虑皆用白银......一切中外公私成取给焉。
”这-现象出现于( )A.汉代B.唐代C.元朝D.明朝9.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南”。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这说明()A.札教束球解除,传统观念转变B.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C.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D.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人人心10.中央电视台在(探索. 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节目中说: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年间,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未民国初,“微商渐趋衰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业水平训练(含答案)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业水平训练一、选择题1.〈山东学业水平〉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下列确的一项是()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2.〈重庆学业水平〉中国古代晋商普遍认可“君子爱财,生财有道”。
徽商胡仁之说:“平则人易亲,信则公道著,到处树根基,无往而不利。
”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崇尚的商业精神是()A.重义轻利B.讲求信义C.勤俭致富D.见利忘义3.〈陕西学业水平〉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
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4.《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徙,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5.〈福建〉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6.明末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
”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重农抑商B.农商并重C.重商主义D.自由主义二、非选择题7.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
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
盖吐蕃湮酪腥腥,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材料二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栾城集》材料三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陕、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2)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对应学生用书P67)一、单项选择题1.(2012届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段考)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或经济政策是()A.原始农业B.工商食官C.重农抑商D.工商皆本2.下列属于隋唐时期商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的是()A.政治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B.南北往来的密切C.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出现D.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3.(2012届广东佛山一中期末)于昌明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张三正为他儿子准备上学堂的学费。
于昌明不知道在这种情形下,主角应该使用何种货币。
请根据历史知识,为张三判断最有可能的货币是()A.纸钞B.金币C.银两D.布帛4.(2011年海南单科)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
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6.(2012届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段考)客家民谣:“龙田墟,二五八(注:二五八,即农历当地赶集的日子)。
”这里的“墟”在宋代应属于()A.晓市B.村落C.草市D.夜市7.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①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②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8.(2012届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段考)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2
第 5 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课标要求 ]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认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认识“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一、商业的发展1.产生:商朝期间,职业商人和最早的钱币已经产生;周代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2.发展:春秋战国期间,出现有兴盛实力的商人;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了好多有名都会。
3.巅峰(1)隋唐期间,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各地商人来往屡次,丝绸之路表现出空前繁荣的情况。
(2)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3)元朝更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巅峰期。
4.明清期间,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特点(1)商业市镇流行,钱币经济据有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2)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广泛使用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4)地域性的商人集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二、城市的繁荣1.自周秦至唐朝城市商业情况①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
②实行坊市制,市处于城中特定地点,与民居分开。
③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
④城市功能:主假如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唐朝至宋朝(1)宋朝城市商业情况:城市的贸易大大增强。
①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
②城郭和农村也被赞成置市贸易。
③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等。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察。
(2)唐宋期间,海上“陶瓷之路”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3.明清期间:在工商业发达地域和交通要冲,流行了一大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域为盛。
[ 方法技巧 ]图示法理解“市坊的发展与演变”三、“重农抑商”1.原由:商业的不牢固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期间重申耕战、增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
2.发展历程(1)战国期间,秦国的商鞅变法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汉代,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搭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禁止商人购置土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五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同步练习题及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 《唐律疏义》曰:“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
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
”这说明当时( )A. 政府重视监管商业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商品经济空前繁荣D. 民间商业欺诈现象严重2. 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重视货币的流通职能,认为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认为“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以此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
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肯定市场调节作用B.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C.主张改革赋税制度D.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调控3. 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按,太祖开宝三年(970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C.兑换货币的凭证D.国家发行的债券4. 宋真宗年间,商税收入达450万贯,到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增加到2 200万贯,50年间增加了近4倍,以后平均每年在1 000万贯左右。
这一现象表明,宋代( )A.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B. 商税成为财政收入重要来源C.货币税已取代实物税D. 海外贸易发达促进商税增长5. 北宋仁宗景祐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
这表明当时( )A.坊市界限被打破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对外贸易的繁荣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6. 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重农抑商政策。
对其认识不正确的是( )A. 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始终起积极作用B. 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C. 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D. 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的做法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7. 据明万历《休宁县志·风俗》记载,安徽商人“藉怀轻赀遍游都会,因地有无以通贸易,视时丰歉以计屈伸。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同步测试
1.宋高宗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几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此谕主要强调应()A.重视官吏选拔B.加重海关税收C.重视海外贸易D.放弃抑商政策2.贡德·弗兰克认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下列经济现象最早出现于宋代的是()A.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B.出现国际性的商业大都市C.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D.形成南青白北的制瓷体系3.宋代开封、临安城中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呈现出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
这表明宋代()A.商业发展打破空间限制B.阶级划分不明显C.重农抑商观念不断强化D.市民生活丰富多彩4.《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A.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B.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C.经商的人很多D.商业交往有时间限制,说明坊市界限仍未打破5.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的奏折中写道“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
每年贩卖湖丝(湖州等地出产的生丝)并绸缎等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
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
材料说明()①乾隆年间广州是对外通商口岸②中外间“丝──银”贸易兴盛③江南地区的桑蚕丝绸生产发达④官营手工业垄断了丝绸的生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的基础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C.商品化趋势明显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7.有人从《辉煌繁荣的中国古代商业都会》一文中找到一处错误,这处错误是()A.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已经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B.隋唐时期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C.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不再受限制D.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名镇,如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等8.推行“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政策的时期有()①商周②战国③西汉④明清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9.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
高一历史训练:第一单元《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岳麓版必修二
历史·必修2(岳麓版)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商业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②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③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④集镇和夜市的兴盛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①②④③解析:①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②发生在西汉时期,③出现在明清时期,④发生在宋朝以后,故正确的顺序是①②④③。
答案:D2.(2014·肇庆二模)唐人王建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唐代实行坊市制B.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夜市C.唐代茶叶商品化,政府征收茶税D.宋代出现了夜市,王建的诗不符合史实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住宅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晚茶商闹”“通宵”的信息说明商业繁荣,夜市出现,故B项正确;“政府征收茶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古代夜市出现是在唐朝,故D项错误。
答案:B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
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现象。
南北朝时期草市出现,唐代草市已经十分显著,成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因此A项正确。
“会馆”是明清时期出现于京城、省会和大商埠,为商人提供停宿、储运、交际的场所,B项错误。
唐朝时期中国社会仍然是“重农抑商”,商人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海禁政策”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唐朝时期海上和陆上交通发达。
答案:A4.(2014·佛山二模)“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
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忆樊楼”是朱熹的老师刘子翚写的一首“汴京纪事”诗。
符合当时“樊楼”情形的是() A.说书人解说《西游记》B.陈设青花瓷,古朴典雅C.艺人在戏台表演京剧D.设有“瓦子”,服务直至深夜解析:依据题意“樊楼”情形出现在宋代,《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叶,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京剧出现在乾隆年间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娱乐场所“瓦子”出现,故D项正确。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后练习卷:1.5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东北三省三校高三联考)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
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
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
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
这种布局体现了( )A.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B.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C.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D.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2.(2018·江西赣州十四县高一联考)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
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
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
这一现象说明( )A.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3.“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
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
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
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
”儿歌中的“集”在宋代应属于( )A.城市B.都市C.草市D.夜市4.《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5.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下图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分说明了( )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纸币方便携带,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D.商品经济的繁荣6.(2019·浙江选考)“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
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7.(2019·山东济宁高三模拟)南宋时,明州(今宁波)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2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作业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选择题1.西周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擅长经商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
这反映出该制度()A.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 B.可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雏形 D.固化了当时的职业划分2.“夫漳、泉之通番也,其素所有事也,而今乃及福清。
闽人之下海也,其素所习闻也,而今乃及宁波。
宁波通番,于今创见。
又转而及于杭州。
杭之置货便于福,而宁之下海便于漳。
以数十之货,得数百金而归,以百金之船,卖千金而返,此风一倡,闻腥逐膻,将通浙之人,弃农而学商,弃故都而入海。
”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A.漳州等地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 B.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C.明朝政府官员纵容走私行为 D.江浙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3.封建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
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
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
对材料内容理解准确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帮的发展 B.古代商业发展毫无法律保护C.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D.商帮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4.据记载,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车马拥挤,行人不能驻足。
每一交易,动辄千万。
这表明北宋汴京()A.商业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 B.商业交易额为古都市商业之最C.市场上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商品 D.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制度的界限5.研究发现,关于白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唐代人与明朝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
唐代人认为铜钱重要,白银一无是处。
明朝的有关论述却认为只有白银能够充当货币。
导致这种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B.世界联系程度的不同C.政府商业政策的不同 D.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6.宋《梦粱录》载“杭都旧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米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史记·货殖列传》:“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
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
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该材料反映出() A.战国到西汉前期商品经济活跃B.巨商地位很高,超过了王侯C.司马迁具有重农抑商思想D.西汉政府据此实行了盐铁专卖解析: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时商品经济繁荣,经商致富者比比皆是,富可敌国。
故应选A。
2.明清时代,在京城、省城等地出现了会馆,这些会馆是()A.管理商贸的税收场所B.同一地域的商贾交际聚会之所C.相当于宋代边境贸易的场所D.娱乐场所解析:选B。
根据教材所学,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住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会馆的出现与当时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重要关系。
据此本题选B项。
3.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工官监管的夜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物流通畅的草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解析:选B。
汉代,长安城中的“市”是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或坊严格分开。
“市”由官府管理,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交易时间有严格的规定。
故选B。
4.《旧唐书》:“(唐朝)长安(年号)中,(苏环)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
”“江、淮之间,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
”材料没有反映出的信息是,扬州() A.地处交通要道B.出产精美工艺品C.是繁华的都市D.市场受官府控制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可对应材料采用排除法。
“扬州地当冲要”可排除A项,“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可排除C项;“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可据此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故答案选D。
5.王建在《汴路即事》诗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诗中的“草市”指的是()A.固定的城市商品交易市场B.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C.古代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场所D.繁荣的边疆茶马市场解析:选B。
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即草市,本题选B 项。
A项指城市中的“市”;C项指明清出现的会馆;D项指边疆的市场。
6.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上述材料说明()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来看,盛泽镇是在当地绫绸业发展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一个市镇的。
故D符合题意。
A、B、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7.《后汉书·王符传》:“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游食者众。
”面对此景,统治者应该采取()A.闭关锁国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C.中央集权制度D.郡国并行制度解析:选B。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务农者少,而经商者、游手好闲者居多,面对此情况,统治者应该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选B。
8.费正清在《中国与美国》一书中充满困惑地写道:“中国商人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独立力量?”其结论是“中国商人具有一种与西方企业家完全不同的想法,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
这里强调古代商业的发展() A.实行国有专营制度B.取决于技术的创新与发明C.取决于政府态度和政策D.出现官商结合的现象解析: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从材料“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政府的政策紧密相关,商人经商的好坏取决于是否得到政府的特权。
二、非选择题9.“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仅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中国从古至今城市变迁的写照。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
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材料二“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
”在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国家展馆里,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制作的“动”版“清明上河图”惊动全场,令人遐想。
这幅长128米、高6.5米、面积达832平方米的《清明上河图》,分为日景和夜景两部分,每四五分钟轮换一次。
成为国家馆的镇馆之宝。
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2)《清明上河图》原本是没有夜景部分的,但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在原版基础上增加了夜景。
试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其合理性。
(3)材料三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情况。
商业的繁荣,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政策,而这些,可从所给的材料中来分析归纳。
在封建社会初期,城市大多是政治中心,而到明清时期,则有许多是经济中心,这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表现。
答案:(1)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币。
(2)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城市的夜间也非常繁华热闹,所以中国国家馆对宋版《清明上河图》增加夜景的创新设计是合理的。
(3)专业化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4)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课中思考题1.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教材P21)提示:反映了当时商业繁荣和人们竞相从事商业活动的现象。
原因:“工商食官”政策被破坏,给商业提供了冲破官府束缚的发展机会,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私商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某些学派鼓励人们追逐利益,商业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2.想一想,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教材P22) 提示:不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被打破,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的启闭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时间,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视;出现了市民娱乐活动场所。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和城市生活迅速发展的需要,统治者城市管理政策的调整。
3.你认为当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合理性?(教材P23)提示:有一定合理性。
“重农”即重视从事直接生产的农民和农业,“抑商”即抑制商业资本和商人势力。
在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商人会利用自己积聚的财富形成一股影响社会经济和政治运转的势力,而重农抑商政策则能起到平衡商业与农业的利益分化、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二、阅读与思考(教材P24)请思考:《史记·货殖列传》的可贵之处何在?提示: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商的经验和原则,向统治阶级提出了如何管理工商业的方法。
司马迁在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的社会环境中,表达了自己对商业及有关政策的不同看法,肯定了商业的价值和商人的地位,这是《史记·货殖列传》的可贵之处。
三、解析与探究(教材P25)1.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是否有道理?提示:(1)材料一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本业”,商业是“末业”,应该大力发展农业,并且驱使原来从事商业的人都从事农业。
材料二认为商业也是“本业”,世人认为商业是“末业”的看法是错误的。
(2)材料一的理由是:人们生产的产品有限,如果消费没有节制的话,就会产生匮乏。
从事商业的人不直接从事生产,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如果人们都从事农业生产,都靠自己的劳动生活,那么社会产品就会很充足,社会自然也会很稳定了。
材料二的理由是:工商业本来也是古代圣王所规定的正当行业之一,商人只是实现古代圣王愿望的人,所以工商业也是“本业”。
(3)两则材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均有一定的道理。
材料一的时代农业经济不发达,人们从事商业活动会导致劳动力缺乏,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材料二处在明末封建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商品经济极为活跃,重农抑商只会阻碍社会的进步,所以这时应该主张“工商皆本”。
2.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是有利还是有弊,或是利弊参半,还是不同时期各有利弊?提示:对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应该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分析其利弊得失,不能一概而论。
在评价时可参考以下内容:“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从根本上看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正确的。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的水平之上,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四、自我测评(教材P25)结合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
提示:(1)商业发展的特色:中国古代的商业起源较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既促进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但是中国商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由于受此影响,古代社会中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受到严重阻碍,中国在近代落后于世界文明。
(2)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之一是商业繁荣总是和城市联系在一起。
农耕时代的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出不断突破限制、一直向前的趋势,这与商业发展大势是相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