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地区人才集聚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株潭地区人才集聚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湖南工程学院学报》作者:黄江泉汪普庆近来, 长株潭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 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大幅提高, 对GDP 的贡献拉动率增强, 人才也大量向该地区集聚, 特别是湖南的高层次人才基本集聚在长株潭地区, 有力的支撑了该地区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 见表一。

但是, 在考察长株潭地区人才集聚时发现, 长株潭地区人才集聚也存在与产业发展不相协调的诸多问题, 概括起来主要为“三低三乏”。

一“三低”现象

(一)低的人才环境吸引力

在对2005年全国城市投资环境评价结果中, 长株潭的人力资源环境得分情况见表二。

如表二所示, 长株潭地区得分较低, 低的人才环境吸引力不仅难以吸引到外地优秀人才, 而且导致本地区优秀人才大量外流。2000年以来, 株洲市调往外市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1324人, 其中大多为高学历、高职称、学术拔尖的人才, 近三年, 全市考取高校的学生有45185人, 而到本市工作的仅只有6807人, 仅占13.5% , 其中研究生人数更少, 只有220人[2]。湘潭市1995 年至2002年平均每年有300名市属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调出或应聘到市外工作, 人才流入与人才流出之比达到了1:3。央属、省属在潭单位1996年至2002年共流失各类人才1918名, 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24%, 高级职称人员占15%。虽然有些外流人员是在长株潭三市内部流动, 但是, 绝大部分都流向了深圳、广东等地。

(二)低的人才效能性

通过我们对各产业从业人员创造的GDP计算,长株潭地区与武汉、郑州等地存在很大差

距, 与上海、广州等地差距更大, 说明长株潭地区人才效能性很低, 人才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掘, 人才闲置现象严重。据调查统计, 长株潭三市人才特长使用率不到50% , 而且人才潜能利用率也很低, 调查表明: 约有1/5 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才, 认为只能发挥潜能的75% 以上, 2/5 的人才认为只能发挥潜能50% , 1/3 的人才认为只能发挥潜能的25%。

(三)低的人才集聚度

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 长株潭地区的人才集聚还存在一定差距, 见表三。

导致低的人才集聚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长株潭地区产业集聚在全国还不是很明

显, 除了工程机械、机电、文化传媒与信息产业在全国有一定的地位外, 其他产业还没能像其他地区的产业出现凸显的集群发展态势, 因而对人才吸引非常有限。二是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有资料显示, 三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在0.98以上, 比如, 在三市的十一五规划中, 各市基本上都把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尤其在湘潭, 其地区产业

规划相似性更高, 比如, 其先锋工业园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机电产业, 易俗河天易生态工业园主要发展生物医药、机电和食品三大产业, 双马工业园:主要发展机电产业, 韶山生物医药园突出发展生物医药高新产业, 荷塘工业园主要发展食品加工业, 红仑工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 九华经济区按照集群化现代大工业基地的定位进行布局, 以汽车制造为核心, 发展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 同一个市在不同区域居然存在着极为类似的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地区分散度较高, 极不利于产业的集聚与专业发展, 也不利于人力资本的地区与产业集聚。而且, 在同一产业内部也出现了一定的同质竞争, 大家竞相生产同质的主导产

品, 而对其他配套产品疏于制造, 以长沙工程机械产业为例, 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是长沙最为突出的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它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 都把发展重点放在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路面机械制造, 而且所生产产品的型号与档次也差不多, 至于一些关键的原材料、部件、配件还要从省外、国外购买。由于产业在各地同质分散发展, 相关配件产品又难以满足需求, 使得产业链条不长, 产业规模不大, 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也制约了配套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如信息咨询服务、融资服务、法律服务、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会展服务、物流配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这些中介服务体系的缺失, 反过来又影响了产业的进一步集聚,进而限制了人才集聚。

二“三乏”现象

在长株潭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经济型人才相当缺乏,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经济人才的缺乏。

(一)乏技能型人才

在长株潭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 对第二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极为迫切, 而市场提供的此类人才又非常缺乏, 根据株洲市人才市场统计的情况来看, 市场需求比较大的人才是服务与技工类(28.3%), 营销类(26.7), 技术类(22.3%) , 而求职者专业大多是管理类(23.5%), 财务类(14.1%), 销售类(21.2%), 人才供求矛盾很突出, 技能型人才根本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而且, 目前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基本上集中在教育与卫生系统, 到“十一五”期末, 长株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 制造业专业技术人员仅占6. 6%,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已经成为二产业各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据湖南省信息产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软件人才特别是蓝领软件人才缺口已成为制约湖南软件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全省初级软件人才缺口在万人以上[3]。另据省机械行管办测算, 随着众多汽车项目纷纷落户长株潭, 如果实现每年150万辆车的产量, 产业链上将需要40万人, 而目前, 全省汽车产业职工总数仅7万人。未来5年, 湖南省汽车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将不是渐增, 而是激增, 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 尤其是汽车高端技术、管理、营销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匮乏, 已经成为我省汽车制造业发展的最大瓶颈[4]。

(二)乏高级别技术专业人才

高级别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的缺乏是一个国家性的困境, 目前, 发达国家的

高: 中: 初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为35% :50% :15% , 而中国目前的技术工人中, 初级工占60% , 中级工占35% , 而高级工只占5%, 湖南在2002 年高技能人才只有0.6万人,占企业技术工人总数的0.46%, 其中高级技师233人占4.1%, 每年省内各技工学校培养的技工人员都输送到了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 使高级别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后劲, 出现了严重的技能人才饥荒现象[5]。至2004 年底, 全省有技能劳动者220万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为16.26万人, 占比达到7% ,但是还是很低。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仅占0.8% , 高级职称仅占5.2%。在科研领域, 长株潭的科技人员队伍中高、中、初级职称的比例为l :8.9 :16.7, 与全国l :5 :12 的水平尚有很大差距, 与发达国家的1 :3 :5 的水平相距更远。

“两型社会”建设所需的资源、环境等学科领域的高级人才更为缺乏, 湖南工程院院士中环境科学领域的仅1人, 近几来年没有承担过国家973计划中能源和资源环境领域的项目, 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中, 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项目也不足4%, 根本不能满足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三)乏经营管理类人才

受计划经济与地区经济的影响, 湖南不仅难以吸引到这类顶尖的优秀经营人才, 而且本地优秀人才大多集中在非经济部门, 经济一线人才较少, 懂市场经营管理的人才更少。教育、卫生和文化等部门人才占全省人才总量的65.8%, 经济专业人才只占6.8%。全省82.3%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事业单位, 这些人才不懂市场经济规律, 不懂企业经营与开拓, 大量闲置与浪费在非经营性事业单位, 不能转化为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人才, 反而成为市场经济的包袱,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

因此, 有人认为长株潭产业人才发展缓慢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人才开发一体化发展缓慢, 只有把人才集群建设重点明确到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上来, 才能用产业人才集群带动长株潭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6]。

三实现长株潭地区人才集聚的对策

为了改变三低三乏, 提高人才集聚水平, 实现人才对产业与社会经济的全面支撑, 结合长株潭发展实际, 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以集聚人才。

(一)提高人才集聚重要性认识

人才的集聚是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行为, 它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促使人力资本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产业发生集聚, 反过来又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舒尔茨曾指出:“毫无疑问, 现代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成就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7]。人力资本存量的扩大,质量的不断提高, 是经济效率提高和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Ciccone and Hall(1996) 研究发现, 人力资本集聚密度与产出率存在着正相关性, 若人力资本密度增加一倍则劳动生产率将提高6%[8];2002年, Ciccone 利用欧洲国家的数据再次做了测算, 发现其人力资本集聚密度所导致的聚集经济效应达到4.5%[9]。因此, 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进程中, 必须牢牢树立人才第一的观点, 为吸引人才、提升人才价值做好全套服务工作, 依托优秀人才的集聚, 大力拓展产业宽度与深度, 依靠产业优化与升级来推进长株潭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