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之壮族山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学之壮族山歌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千百年来运用口头语言来创作并广泛流传的一种活的语言艺术形式,是人民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是关于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民众信仰的一种载体。

而壮族作为全国仅次于汉族的第二大人口的民族,自然少不了属于壮族自己独特个性的民族文化。

在我的记忆之中,接触过的看到听到过的属于壮族人民的民间文学范畴的独特东西,我认为那就是壮族的山歌。

犹记得小时候,父母带我回老家,那是一个偏僻的壮族小村庄,在那里很多事情都已经淡忘掉了,但是让我清楚记得的一件事情就是参加去观看了当地的“歌圩”,用现在的话来说,那是一场山歌盛会。

在那里,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相互用山歌来对唱,有时候是单个和单个对唱,有时候是一群人分成两部分人对唱,男一边,女一边,好不热闹的场景。

鉴于那时的我仍是小孩而且从小没有学习壮话,他们唱得热闹,可我却什么都不知道,但那颇有韵律的山歌还是在我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转眼之间已经长大了,很少回老家的我再也看不到那隆重的“歌圩”,县城中也没有如此的山歌聚会,一切都只能在记忆中留存下来。

在县城,饭后散步的时候,偶尔会看到在县政府前的小广场上聚集着十几个老婆婆,她们一起唱着我听不懂的壮族山歌,虽然如此,但是从她们欣喜的表情和那充满热情的唱腔中,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歌圩,听着人们表达他们的情感,传递他们的思想。

山歌是民歌的一种,是人民群众语言的精髓,是人民群众艺术集结的体现。

可以这么说,壮族山歌是壮族人民群众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具有壮族特色个性的艺术奇葩。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最根本的东西,壮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艺术,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出口成歌,善于舞蹈,自古以来的“歌圩”等歌唱集会,皆是壮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具体体现。

壮族人民喜欢唱山歌,山歌已经成为许多地区的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了精神需要。

在漫长的岁月里,山歌经过历代族人的发展,不断变化提高,越来越成熟,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欢乐。

唱山歌,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解除烦闷,增加人气,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其内容之广,远涉天文地理,社会历史,近接花鸟虫鱼,婚姻爱情,尤其以表达对爱情和生活的热爱
居多。

壮族山歌题材内容丰富,经过我的一些了解,主要可以分为以下这么几种。

一、劳动山歌。

即人民在生活劳动中,直接由对劳动的经历和看法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并伴随着自己的劳动节奏唱歌,可以起到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励愉悦的作用。

二、农事山歌。

即人民在四季的劳动之中,面对四季的更替,自然的交接,而有所感慨,有所思恋。

只要喜欢,他们可以歌唱丰收,可以歌唱季节,可以歌唱有关于农事的一切。

三、爱情山歌。

这类山歌,是对劳动人民爱情及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人们在社交之中,男女双方久而久之的接触过后,便容易产生爱慕之情,双方虽然有很多相互爱慕的知心话要说,但碍于面子,难以启齿,这时候山歌就起了很大的媒介作用。

用山歌来传情,这是壮族儿女的表达感情的特色。

在山歌内容上,又可以分为这么七种类型:初识歌,即初次见面,相互打招呼问候;邀请歌,即邀请对方唱歌;赞美歌,即赞扬女方的美丽和男方的魁梧体贴等;试探歌,即试探对方是否喜欢自己;结交歌,相当于山盟海誓;离别歌,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离别总是那么另人不舍;想念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想念的感觉让人既甜蜜又焦急。

内容丰富,韵律优美的山歌,是壮族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精髓,人们依靠他,以他为乐,用他做为连接感情,提高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他也是壮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与壮族山歌相辅相成的就是他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作为历史的概念,民族精神植根于壮族人民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因而要想研究壮族的历史,了解壮族的民族精神,是少不了对壮族山歌的研究,这对于民族文学的研究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然而,近年来壮族山歌却开始呈现断层,具有壮族特色的山歌文化前景不容乐观。

据观察,现在山歌爱好者每况愈下,曾经风靡广西各个壮族山区的“歌圩”几乎已经消失了,群众性的唱山歌热潮渐渐退去,除了政府偶尔举办的如“三月三”等山歌比赛外,几乎看不见那种自发的、火爆的山歌对唱聚会,偶尔十几个老年人的山歌聚会不得不让人们警醒壮族文化的流失和消亡,造成这些断层消亡的原因,我认为有这么三个原因。

第一,现代娱乐的多元化冲击着民族原有的传统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电网的覆盖及一切家电的运用,使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现代的娱乐的不断更新,成为了人们追崇和喜欢的对象,而那些由祖辈们传下来的费心费脑而又单调的山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
野。

就好像象棋一样,曾经风靡中国的一项智力娱乐活动,随着现代各种娱乐的冲击,越来越少的人还会聚在一起斗象棋。

第二,社会的进步,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的青少年远离了山歌的界线,这让山歌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危险。

青少年从小学开始就在学校接受教育,很少参加与父辈的实践活动并接受山歌的学习与口授,极少接触到山歌的熏陶的他们,随着年龄的长大,自然而然就不热爱山歌,而喜欢上在学校所学到的各种现代娱乐方式如篮球、电脑游戏、流行歌曲等等。

后继无人的情况使得广西许多地方的山歌渐渐失传,成为了传说。

第三,山歌文化的不职业性。

据了解,几乎没有人专门以山歌这一门艺术为自己的正统职业,它不像京剧演员一样有正统的京剧职业,壮族山歌的流传仅仅是靠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性的编写,作为娱乐而用,并非固定下来作为自己的第一职业,发展为一种文化产业,专为人们演唱来赚钱,缺乏支撑山歌手的物质基础。

山歌文化历史悠久,最具壮族人民特色,包容了壮族人民特有的文化精神,而就是这么一个传统的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面临着极其窘迫的境况,在消亡的边缘徘徊。

作为壮族子弟,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关心属于我们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特有的精神,把一些东西给承接过来,丰富我们自身的民族性的东西。

保护山歌的工作刻不容缓,怎么才能保护好壮族山歌这一文化呢?我认为可以从政府和民间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保护。

一、政府在山歌保护支持中处于领导的统帅地位,通过政治法律经济手段,对山歌进行一系列的保护,这个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很重要的手段。

首先,普及与宣传山歌,让更多的人爱唱会唱本民族的山歌,接受山歌的艺术熏陶,为传承山歌做好准备。

培养带动成千上万的人学习山歌,创作山歌,在每一个城镇都组建一个山歌队伍,每逢过节庆祝,皆出来对歌庆贺,这样的社会风气一旦浓烈起来,便能起到传承的基本目的,一举两得。

组建山歌队伍,亦加强了歌唱者之间的山歌交流,相互交流、相互吸收中提高了山歌者的自身能力,为山歌的更深层次加工、创新打下基础,争取早日进入社会大众层面,迈上新的台阶。

其次,举办各种类型的山歌比赛或者壮族特色歌会。

政府通过拨出专项经费,举办各类山歌活动,扩大了山歌的影像,同时也从物质上精神上对山歌爱好者进行鼓励,激励他们更加投入到山歌的创作歌唱中来。

通过举办山歌比赛,可以选出优秀的山歌选手,参加国家的各类民族文化的活动,可以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最后,则是给山歌申请文化保护,创立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同时组织
力量,深入农村收集、整理和加工保留原先流传在民间歌手的山歌集,邀请著名歌手演唱山歌并复制成影碟长久保留下来,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二、壮族山歌是一种民族性、大众化的艺术,是千百年来壮族群众集体智慧的积淀,是一代又一代民间艺术人才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大众文化。

它决不是少数人自己创作的带有个体风格的歌种。

正因为它具有民族特色、是人民群众普遍认可的传统性歌种。

因此当它处于濒临失传的时期,能够拯救它的也应该是广大壮族群众。

群众是传承的主体,传承是发展的基础。

传承就是营造良好特色文化的必备的良好氛围,只有成千上万的壮族群众们都乐些不疲、都热衷于吭歌演唱自己的山歌,编歌、对歌达到相当的程度之后,山歌的传承和创新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再而是坚持创新。

山歌既然是一项民间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力贵在创新。

创新的艺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喜爱。

只有把像壮族山歌这种旋律比较单调、缺乏舞台演唱魅力的地方歌种加以改造,融入歌曲化元素,使它具有推广、欣赏的价值。

这种既传统又不俗套的艺术成果,群众才会欢迎。

提起创新,宜州的新歌圩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传统的歌圩面对困境的时候,宜州政府积极发展新歌圩,在旧歌圩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主题,加入新的内容,使其充满新的时代气息。

这新的歌圩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个地方的民间文学,就是一个地方的精神世界,壮族的山歌就是壮族人民的另一个精神世界,要想达到民族团结、地区经济谐调快速发展,精神世界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与此同时,在强调壮族山歌等民间文学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还要明确指出如何保护它,如何弘扬优秀文化。

因此,我认为,只有拓展思维,开创性地探索民间文学与政府、人民大众的关系,弄清楚民间文学对一个民族的重要作用,才有助于我们认识并正确理解民间传统文化是推动先进文化力量的渊源这一科学真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