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嘹歌概述

合集下载

广西平果县壮族嘹歌双声合唱研究

广西平果县壮族嘹歌双声合唱研究

广西平果县壮族嘹歌双声合唱研究
广西平果县壮族嘹歌双声合唱是一种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传统音乐形式,是一种独特的人声合唱。

嘹歌是壮族特有的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

嘹歌双声合唱是指两个不同的音调同时唱出的嘹歌,通常是一个男声与一个女声的合唱。

这种音乐形式主要表现了壮族人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的感悟,展现了人们的情感和生命力。

嘹歌双声合唱通常在重要的节日、婚礼、葬礼等场合演唱,是壮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这种音乐形式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喜爱,不仅在广西地区广为流传,也在其他地区得到了认可和传承。

自20世纪80年代起,嘹歌双声合唱在中国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播,有不少文化团体和艺术家在国际上展示了嘹歌双声合唱的魅力。

对于广西平果县壮族嘹歌双声合唱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推广和传承这一文化传统,并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做出贡献。

情系《嘹歌》,匠心传承——对广西平果市壮族嘹歌田野调查

情系《嘹歌》,匠心传承——对广西平果市壮族嘹歌田野调查

族嘹歌主要流行于以平果市为中心的右江中游地区,因其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与浓郁的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表现突出,代表性强;二是平果县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城市交通中心的“脉搏”,它提供了各种文化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的舞台,碰撞出民族文化的华彩乐章,在这肥沃的土地中,嘹歌孕育而生,它与平果市人民的生活环境、民俗习惯、语言表达等有密切的关系。

壮族嘹歌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为世界民族音乐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自然环境平果市位于广西西南部,如下图1所示,地处右江中游,在东经108度18分至107度53分、北纬23度12分至23度54分之间。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平果市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这里不仅地势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充足,而且雨热同期。

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是海拔高度、气候、土壤还是水资源,都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养育着这片富饶的土地,尤其是盛产火龙果、葡萄、大青枣、蜜柚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不仅如此,平果市年平均气温21.5℃,气候宜人。

①当我们漫步在山脚下,迎面吹来阵阵凉爽的风,在这里,没有焦虑,没有烦躁,温馨款款而至,不禁感叹,这是大自然的馈赠。

图1 国家测绘局网络版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地图2、人文环境根据广西百色平果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可知,全市总面积2485平方公里,辖9镇3乡183个行政村(社区),9镇3乡分别为马头镇、新安镇、果化镇、太平镇、坡造镇、四塘镇、旧城镇、榜圩镇、海城乡、凤梧镇、黎明乡、同老乡。

据2019年底统计,总户籍人口50.7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06万人,占比33.59%;乡村人口35.20万人,占比69.31%。

②值得注意的是,壮族人口众多,是平果市的主体民族,壮语的使用为嘹歌的传唱奠定了基础。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来的民族气息,别有一番风格的文化特色,使自己有义务去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文化,培养下一代的民族文化素养,增强他们对壮族文化的浓厚兴趣。

“嘹歌”诞生于这人文荟萃之地,这曲悠扬的旋律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情系《嘹歌》,匠心传承——对广西平果市壮族嘹歌田野调查

情系《嘹歌》,匠心传承——对广西平果市壮族嘹歌田野调查

情系《嘹歌》,匠心传承——对广西平果市壮族嘹歌田野调查情系《嘹歌》,匠心传承——对广西平果市壮族嘹歌田野调查近年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其中,壮族嘹歌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凭借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深厚的历史传承,备受关注。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市被誉为嘹歌的发源地和主要保护区,这里的壮族嘹歌传承者们以“匠心传承”,努力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保留下来。

为了深入了解其传承现状,本文对广西平果市壮族嘹歌进行了田野调查。

壮族嘹歌是一种结合了歌唱、舞蹈和器乐的多艺术形式。

它既是壮族人民的文化象征,也是壮族种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嘹歌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贺寿嘹歌、劳作嘹歌、婚嫁嘹歌等,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歌词、舞蹈和器乐伴奏。

特别是在婚礼和春节等重要场合,壮族嘹歌更加活跃,成为壮族人民欢庆节日、祈福祝愿的方式之一。

为了了解平果市壮族嘹歌的传承现状,我参观了当地的嘹歌表演团体和传承者。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发现嘹歌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远离传统文化,并失去对嘹歌的兴趣。

他们更愿意追求现代音乐和舞蹈形式,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其次,全球化的影响也对嘹歌的传承造成了冲击。

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引入,使得年轻一代更容易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这使得壮族嘹歌的未来变得更加不确定。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在平果市,许多嘹歌传承者们仍然坚守着传统艺术的匠心,以期将嘹歌传承下去。

他们通过组织表演团体、举办培训班和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努力促进嘹歌的传播和传承。

此外,平果市政府也加大了对嘹歌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推动嘹歌的发展。

在田野调查中,我还发现嘹歌的传承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一些传承者试图将嘹歌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表演形式,以吸引年轻人的兴趣。

例如,他们将嘹歌与现代的灯光和音响效果相结合,创造出更具视听冲击力的演出。

浅谈壮族嘹歌进校园的意义与作用

浅谈壮族嘹歌进校园的意义与作用

浅谈壮族嘹歌进校园的意义与作用摘要:壮族嘹歌是山歌,形式体系是五言四句,一直被壮族人民所吟唱,是壮族人民世世代代传唱下来的,是支撑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也已经被列入到非遗文化中进行保护。

但是现代流行歌曲的不断涌现,使得嘹歌的传唱人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不再喜欢嘹歌,因此,为了使得嘹歌能够进一步传承下去,可以通过嘹歌进校园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传唱嘹歌。

本文将分析壮族嘹歌进校园的意义,提出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壮族嘹歌;校园;意义和作用壮族嘹歌多是被壮族人民所传唱,但是传唱的人随着新时代流行歌曲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少,主要是一些年龄大的人之间传唱,年轻的歌手都不再传唱。

虽然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到非遗文化中,对壮族嘹歌进行传承和保护,但是还不能发挥作用,因此,需要考虑让壮族嘹歌进校园,让更多的小学生进行学习和传唱,要从小学生抓起,让年轻一代传唱嘹歌,达到对嘹歌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保护。

一、壮族嘹歌传承的现状壮族嘹歌是壮族世世代代传唱下来的,被一代一代的人传承,形式表达是五言四句,演唱风格属于少数民族特有的风格和魅力。

壮族嘹歌世代传唱也是跟随时代不断做出改变,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是根据壮族人民的生活变迁进行不断改变和完善,有新的内容融入进去,使得歌词不断丰富,演唱形式也不断充实,给了壮族人民生活的勇气。

演唱的形式是对唱,更富有情感,融合了双声曲调,体现了浓烈的感情色彩。

嘹歌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能够世代传承,为后人所吟唱,是给后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壮族嘹歌列入到非遗中后,壮族嘹歌的进一步传承也有了基础,政府也重视嘹歌的进一步传承,有很多当地电视台都为嘹歌的传承建立了对应的平台。

而且嘹歌都已录音磁带、光盘等进行刻印被有效保护,通过购买这些录音设备,就可以听到嘹歌,壮族很多地区都会在重大的节日中举办嘹歌比赛,或者是演唱嘹歌,使得嘹更进一步传承。

但是嘹歌的传唱者大多都是一些年龄大一些的人,年轻一代受到现代化文化的影响,对嘹歌没有更大的兴趣,导致更多的年轻人传唱嘹歌越来越少,因此,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嘹歌的宣扬和传承,使得嘹歌被有效保护,有更长远的发展。

广西壮族平果嘹歌艺术特征论文

广西壮族平果嘹歌艺术特征论文

广西壮族平果嘹歌艺术特征论文摘要:《幸福永世情》属于A-B-C三段式。

A段以描写“木棉高入云”的美景开篇,直接进入主题,带着细腻绵长的曲调,引出“歌声连不断,胜似常青树,幸福永世情”的赞叹,此时的男女主人公是非常高兴的心情,在演唱时要保持愉悦和放松的状态,唱出原生态的味道。

一、嘹歌形成的文化内涵壮族嘹歌起源于遥远的古代时期,嘹歌名称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

起初,人们将居住于广西的壮族先民称为僚人,他们在唱歌时调子都以“嘹”字结尾,歌者一唱一和,当地人们把这种唱法称之为“嘹歌”。

也有一种说法是在壮语中,娱乐、玩耍音译为“嘹”,也就是壮族人玩乐的歌,被称为“嘹歌”。

在过去,人们参加祭祀活动时都会聚集到一起,闹歌圩、唱嘹歌,祈求平安与丰收。

嘹歌的内涵之美一是表现在音乐的高低双声部相伴的旋律、优美的意境,二是押韵的诗歌、生动形象的比喻、真挚细腻的情感、寓意深刻的哲理、朗朗上口的韵律。

嘹歌不论是在歌词内容上还是在演唱形式与歌曲韵律上,都达到了美的境界,使得创作者和欣赏者都获得了美的享受和满足,根本原因是嘹歌来源于生活,题材内容贴近社会生活。

在音律上,有表现欢庆时高亢情感的、有刻画生动人物形象的、也有表现悲痛时低沉和催人泪下的。

不论是在哪方面,都能激发人们的审美热情,达到精神上的契合。

发展至今,平果嘹歌已不再是当地的一种娱乐,而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寄托。

二、嘹歌的语言特征与演唱形式1、嘹歌的语言特征嘹歌由古壮字记录、壮语演唱,唱词多为五言四句,内容丰富。

运用了大量的谚语、歇后语和格言警句等熟语,是嘹歌语言的一大特色。

如《三月歌》中便运用了很多包括气象、农事活动等在内的谚语,如“二三月谷雨,人人理棉地”唱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时节,指明了当时的气候特征与农民的生活状态。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偶尔会用到的歇后语,在嘹歌中也得到了展现,主要运用于《路歌》和《贼歌》,如《贼歌》中“我名传到京,我姓传到府,进入花名册,母牛拉不出”,“母牛拉不出”喻意为被点名去当兵作战的事实已定,谁也改变不了。

关于广西平果县嘹歌特色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广西平果县嘹歌特色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广西平果县嘹歌特色文化的调查报告广西素有歌海之称,而平果县的嘹歌以其久远性、神秘性、民族性、百科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被自治区文化厅列入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一批试点名单,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嘹歌是壮族民歌的一个歌种,因其唱法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

它流行于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及属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原生态的壮族民歌,我在我所在的乡镇进行调查,具体分析嘹歌在多元化社会中的传播途径,以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色,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平果嘹歌具有如下特点:1、参与嘹歌活动的主要为中老年人。

调查发现中老年人会唱嘹歌,喜欢嘹歌。

由此可见,平果嘹歌在当地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较广泛的影响力。

但目前喜欢嘹歌的年轻人并不多。

2、嘹歌的传播途径较为单一,主要还是以口口相传、小型群体传播为主,小作坊式制作影碟主要用于自娱自乐。

因此,尽管在当今社会多媒体、多渠道获得信息的前提下,现代传媒如广播、电视和网络在平果嘹歌的传播过程中访问期并未发生太大的作用,平果嘹歌的传播途径仍然相对狭窄,影响力不大。

3、当地人宣传嘹歌的意识正在加强。

在调查中,有的人认为应该加大对嘹歌的宣传,有的表示政府应该加强重视,增加投资力度。

有的表示嘹歌应在内容和形势上有所创新。

综上所述,在调查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嘹歌以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平果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份。

尽管目前喜欢嘹尽管目前喜欢嘹歌的年轻人并不太多,但是很多歌师非常乐观地告诉我们:由于长期受到嘹歌的熏陶,这些年轻一代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喜欢上嘹歌的;他们也不担心嘹歌会因传播渠道狭窄而湮灭,因为平果嘹歌自有其独特的传承方式。

1、歌书传承。

嘹歌与其它壮族民歌有一点很大的不同,那便是它有歌书。

歌书是一种程式化的歌书是一种程式化的经过一定的加工并用壮族土俗字(古壮字)抄写的比较规范的民歌歌本。

壮族嘹歌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探讨

壮族嘹歌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探讨

壮族嘹歌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探讨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中广大民众的生活、生产、思想、信仰等的浓缩体现,壮族历来以好歌善唱而著称,千百年来,壮族先民在历史的濯洗、积淀中,衍生了许多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壮族嘹歌就是其中宝贵的财富之一。

壮族嘹歌主要流传于平果、田东两县,田阳、马山、巴马、武鸣等地也有传唱,是壮族五大文化遗产之一,早在2005年就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①。

嘹歌“嘹嘹”数万言,以其原生态的风貌详细记录了壮族先民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堪称壮族民俗风情的大百科全书。

本文拟通过对嘹歌中部分民歌的分析,从民族节庆、婚恋习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就嘹歌中蕴含的壮族民俗文化进行粗浅探讨。

一、独具特色的民族节庆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民族节庆,或来源于本民族的生活习俗,或来源于本民族的历史神话或传说,民族节庆往往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最深根源的体现,正是通过各式各样的民族节庆,各民族的历史得以源远流长。

广西壮族的民族节庆有“三月三”、中元节、牛魂节等,嘹歌中关于这部分的传唱内容很多。

以农历三月三为例,三月三是壮族的扫墓日,五色糯米饭是必不可少的祭品,寓意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嘹歌·三月歌》中对五色糯米饭从摘枫叶到蒸煮均有詳细唱述,“二月二七摘枫叶”,二月二八“枫叶舂碎晒太阳”,三月初一“枫叶舂碎放水缸”,三月初二“枫叶煮水得乌浆,白花煮水得黄汤;紫苏煮水就变紫,红蓝煮来红汪汪”。

然后“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饭,分我一二团,拿去拜坟山”②。

除扫墓祭祀外,三月三还是壮族的传统歌圩日,以平果县歌圩为例,20世纪90年代平果县模圩每到三月三就举办规模盛大的歌圩会,而《嘹歌·三月歌》就有专门描述平果县模圩歌圩景象的:“男:二三月花开,约朋友去玩,玩过一坡坡,在哪唱对歌。

女:二三月花开,约朋友去玩,玩过一坡坡,模圩出对歌。

”③又如《嘹歌·大路歌》:“男:桥要断由它断去吧,我们再砌一条新的桥;我们要砌一条弯弯曲曲的桥,去赶模圩歌圩。

《壮族嘹歌》

《壮族嘹歌》

《壮族嘹歌》
佚名
【期刊名称】《广播歌选》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歌词大意:阿哥阿妹在木棉树下对歌述爱意,我们的爱情像木棉花一样红红火火。

阿哥阿妹在松树下对歌述爱意,我们的爱情像松树一样万古长青。

壮族嘹歌
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及属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的一种壮族民歌,被专家学者
【总页数】1页(P41-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对比研究——以壮族嘹歌之《三月歌》和苏格兰民歌之(The Twa Corbies)为例 [J], 廖志恩
2.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下平果壮族嘹歌意象英译分析——以英文版《平果壮
族嘹歌·贼歌篇》为例 [J], 陶子凤
3.英译壮族嘹歌,传扬民族文化——广西壮族嘹歌英译者陆莲枝教授访谈 [J], 冯丽霞;陆莲枝
4.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对比研究——以壮族嘹歌之《三月歌》和苏格兰民歌之(The Twa Corbies)为例 [J], 廖志恩
5.翻译目的论下壮族嘹歌倒装句的语篇研究——以《平果壮族嘹歌·贼歌篇》英译本为例 [J], 刘鑫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壮族嘹歌在中职院校的传承创新之路——以广西幼专嘹歌演唱队为例

壮族嘹歌在中职院校的传承创新之路——以广西幼专嘹歌演唱队为例

“嘹歌”是广西壮族的长篇古歌,主要流传于广西平果县和田东县一带,因其演唱的每一句都用“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

它深刻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形态和文化底蕴,是壮族山歌中的经典,已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保护嘹歌刻不容缓一般而言,越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越由于其传承的范围已经非常狭小,越不被现代人接受和重视。

所以,以传承与创新广西民族歌谣文化为目的,在2014年,我校音乐教师便开始着手挑选唱歌好的学生,组建嘹歌演唱队。

万事开头难,一开始的排练很不顺利,嘹歌的语言属于古壮语,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难上加难,所以我们积极寻求帮助,因地制宜地与平果当地的嘹歌传承人、文化协会合作,让他们教我们嘹歌的语言和曲调,这样,嘹歌队才慢慢成长起来。

二、中职嘹歌演唱队的发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嘹歌演唱队从最初的四人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三四十人,并且还设立了预备队员;表演也逐步走出校园、走出广西、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东盟。

2014年9月,嘹歌演唱队的声乐节目作品《天街》荣获广西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声乐甲组一等奖;2015年4月,《天街》参加南宁电视台的“社区大明星——共筑中国梦•和谐邻里情”文艺展演活动,总决赛上荣获第三名,同年还荣获第四届全区基层群众文艺会演声乐类一等奖。

2017年6月,由嘹歌中职新成员演唱的新嘹歌声乐曲目《呜哇哪》在第六届广西区直院校校园文化艺术节“喜迎十九大 唱响主旋律”校园歌手比赛中荣获中职组一等奖;同年8月,声乐类节目《呜哇哪》在广西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声乐甲组表演类一等奖;同年9月,嘹歌队受邀参加广西“第十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职业教育联展民族文化传承主题展区”的展示;12月,《呜哇哪》被广西教育厅推荐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并于2018年4月获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声乐类二等奖;同年9月,《呜哇哪》荣获广西第12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舞台艺术类“优秀作品”称号,嘹歌队从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燎原之势。

非遗壮族嘹歌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探讨

非遗壮族嘹歌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探讨

2021-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非遗壮族嘹歌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探讨周婧(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摘要:壮族嘹歌蕴含着深厚悠久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发扬的重要载体,主要通过当地原始的风俗面貌向大众展示了壮族人民的民族节庆、婚恋习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所蕴涵的民俗文化。

是壮族特有的精神财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壮族嘹歌越来越无人问津,甚至面临随时消亡的可能。

因此,需不断探索壮族嘹歌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其价值,使更多人了解其独特魅力。

本文针对非遗壮族嘹歌中蕴含的民俗文化进行讨论探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嘹歌;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G249.27;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0-0149-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0.072一、前言民俗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人民大众生活、生产、思想、信仰等多个方面的内涵,对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壮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其一直以好歌善唱著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壮族人民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濯洗、积淀,出现了数不胜数、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壮族嘹歌作为壮族的重要财富,其主要流传在广西平果和田东两个县,田阳、马山、武鸣等地也有传唱。

嘹歌作为壮族五大文化遗产的其中之一。

已于2005年入选广西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壮族嘹歌“嘹嘹”数万言,通过对嘹歌中民歌分析发现,嘹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壮族历史文化①。

二、嘹歌的产生与发展嘹歌最早出现在唐宋以前,其晚期作品则产生在“改土归流”时期。

我国相关研究专家将嘹歌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嘹歌的起源发展阶段,是从壮族文明社会产生一直到明朝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嘹歌发展逐渐成熟趋于标准的阶段,具体是从明朝到民国时期;第三个时期是新嘹歌发展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嘹歌的发展②。

第一时期是关于嘹歌的起源发展,根据相关文献发现,早在春秋时期古越人歌的内容、结构和形式就与嘹歌相似。

壮族民歌艺术形式、特点与发展探讨

壮族民歌艺术形式、特点与发展探讨

壮族民歌艺术形式、特点与发展探讨壮族民歌艺术形式、特点与进展探讨一、马山壮族三声部论文联盟民歌艺术形式三声部是一种原生态民歌流传于广西马山壮族一带,民间俗称三顿欢,它是在二声部欢得基础上,加入一个专唱“哼”、“哪”衬词得低音声部而形成得.这种民歌现象极为珍稀,具有迥异得民族唱法、独特得演唱技巧及艺术魅力.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人民得口头文学,是壮族特有得传统音乐样式.所谓“三声部”,要紧是同一首歌曲由三个声部构成,第一声部为歌曲主旋律,由主唱者演唱;第二声部是副旋律,第三声部为和声,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合唱.三个声部都能突出主旋律,第一、第二声部独立音调,演唱者全用支声复调合唱,具有三度合声风格.一直以来,当地群众称三声部民歌为“欢哈”(汉语意思为“合声”山歌),有非常多种音调,常见得有蛮欢(用当地点言唱)、卜列欢(特点是要颠倒唱两次)、加方欢(类似于蛮欢,调子比蛮欢柔和)、结欢(特点是唱得时候,一字一音停顿,情调粗犷)等调.演唱得时候,时兴“哈”声.三声部民歌得歌词讲究押韵,结构要紧有五言、七言、五三五、六言几种,复杂而又有规律.但从马山、上林这些有三声部民歌流传得地点来看,这一带得歌词差不多上又是以五言四句式和五三五言六句式得结构为主.五言四句式得歌词符合壮歌得普遍押韵,如四句式得蛮欢《树木生山上》:树木生山上,小草长岭间,你莫嫌我小,日后见高低.这是一首二三押韵得四言歌,第二句得第二个词和第一句得末尾词押韵,第四句得第三个词和第三句得末尾词押韵,同时第二、第三句末尾词相互押韵.除了这四句式得押韵方式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得押韵,它与壮族民歌得一般押韵规律一致,如五三五言六句式得歌词,通常称为“三顿欢”或“三跳欢”,以《辛苦歌》为例:好比斑鸠鸟,真孤独,在藤上啼哭;孤儿没有父,多辛苦,泪流如雨注.以上这首歌属于五三五结构,它得第一、第二句末尾词与第三句得第三个词相押韵,第三、第四句末尾词又相互另压一个韵,第四、第五句末尾词与第六句得第三个词相互押韵.这些句子虽简短,却都要求腰足韵,是有严格得韵足得.又如五三五言六句式得《喜酒歌》: 金童配玉女,天地许,得佳偶天成;开处福气腾,受得贫,受得日号你.(歌词大意:金童和玉女相配,这是天地都赞许得,这对佳偶天赐姻缘,自此福星高照,能够一起忍受贫苦,吃苦耐劳,受到大伙儿得赞扬,以后会过上好生活得.)这首歌词得结构、押韵方式和上一首《辛苦歌》是一样得,壮族群众用这种结构形式得歌词来演唱三声部,抑扬顿挫、悠扬动听,蕴含着无穷得艺术魅力.二、平果嘹歌艺术形式壮族嘹歌是闻名得壮族长篇古歌,是通过长期得口头传诵后,由壮族文人得加工和删改,用古壮字记录并在格式上作了适当规范得歌谣集.与其他口头传唱得民歌不同,它得内容相对固定,同时全部用古壮字传抄流行,是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内容得传统民歌.般认为,壮族嘹歌是因为其唱法,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这个地方得“嘹”有特定得含义.在壮语中“嘹”是“玩”、“玩耍”、“娱乐”、“玩乐”得意思.在许多壮族人得观念中,出去对唱山歌,是“玩”、“玩耍”得重要内容.青年男女去野外对唱山歌,谈情讲爱,俗称“贝嘹坡”,即到岭坡上对唱山歌.由此可见,“嘹歌”一名,源于壮族“以歌为乐”,好唱“嘹嘹(辽辽)之歌”得习俗,其本意是“男女恋情之歌”.嘹歌是属于双声部得山歌,分高声部和低声部,以两两对唱得形式进行对歌.唱词有一个共同得特点,即韵律上基本上腰足韵或头足韵互押,嘹唱歌词差不多为五言四句,唱词由两句一联得两联组成,押韵方式与汉族诗歌不同,每联得韵律关系是:后句得腰(第二第三句)和前句得足(最后一个字)互押.两联之间得关系是:前一联后句得足和后一联前句得足互押.壮族嘹歌曲调比较丰富,除了《船歌》有固定得曲调以外,一般不固定哪些歌词用哪个曲调,也能够用不同曲调唱同一首词,嘹歌通过千百年得传唱,与当地得方言(壮语)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哈嘹、嘶咯嘹、得客嘹、那海嘹、长嘹、酒嘹等各具特色得曲调.三、壮族民歌得特点(一)与壮族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民歌得产生和与当地壮族人民得生活习俗、居住环境、劳动生产之间存在较为紧密得关系,壮族民歌得使用频率在婚嫁、丧葬等具有显著民族特征得活动占据着尤为重要得作用.壮族民歌依照其唱歌内容能够划分为以下几种:互咨询姓名歌、招呼咨询候歌、农事家常歌、表示喜爱歌、婚否试探歌、山盟海誓歌、共吃宵夜歌、知识咨询答歌、互赠礼物歌、送不歌等.一般情况下,壮族民歌都贯穿在人们得日常生活或整个活动中,以歌声来传达人们得思想及欢乐.(二)是壮族人民民族特征得显著体现形式壮族民歌不仅涵盖了本民族人民得智慧结晶,成为壮族文化得知识宝库及百科全书,而且对人们日常行为及道德起着重要得约束规范,能够正确协调社会与壮族人民之间得关系.壮族民歌既传达了人民在生活中总结出来得各种劳动经验、常识、哲理、审美意识等,而且从本质上体现了壮族人民对人类、生产、农事、自然独特得看法及认识.壮族民歌来源于人们日常得生产生活,同时又高于人们得日常生产生活,是民族特征得显著体现形式.就像拉法格所讲“这种出处不明,全凭口传得诗歌,乃是人民灵魂得忠实、率真和自然得表现得形式;是人民得知己朋友,人民向它倾吐悲欢苦乐得情怀;也是人民得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得备忘录.”壮族民歌是壮族人民得显著代表,人们能够通过研究民歌来探究壮族人民得各方面信息. 四、壮族民歌得进展形式(一)坚持走论文联盟区域特色进展道路广西具有现在得地域优势,沿边、沿海、沿江,周围围绕东盟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及华南经济圈,为壮族民歌提供了一个特别好得进展平台.相关部门应该把握壮族民歌鲜亮得文化特色,整合丰富得民族文化资源,利用自身位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得天独厚得地域优势,在文化旅游业得带动下,深入挖掘并持续拓展壮族民歌得妨碍力.给予培育文化产业足够得重视力度,走出具有显著区域特色得壮族民歌进展道路;以多种类型、精彩纷呈得对外文化交流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锦绣八桂”得独特内涵及魅力,树立良好形象.坚持走区域特色进展道路能够从本质上将壮族民歌与其他类型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在展现其独特魅力得同时,也能让观赏者深刻领会到壮族民歌丰富得内涵.(二)壮族民歌与文化产业共同进展近几年时刻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迅速进展,带动了人民得生活质量及水平得显著提升,人们对文化得需求上升到了一个更高得平台,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得进展空间.广西被给予“歌海”得美称,其中民歌得种类和表现形式都特别多,在爱护这些原生民歌得同时,应该将其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共同进展.广西丰富得民歌资源是进展文化产业得显著优势,能够将壮族民歌贯穿在节庆文化活动中,在融合基础上带动壮族民歌得全面进展,不断探究研制新型壮族民歌文化进展方案.例如在每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为壮族民歌提供一个发挥得平台,利用南宁艺术节得号召力及妨碍力迅速提升壮族民歌得认知度.与此同时,在深入挖掘壮族民歌文化内涵,推动其获得更大进展得同时还应该给予爱护壮族民歌文化资源足够得关注.壮族民歌得进展必须习惯时代得变化及需要,然而在这过程中应该注重壮族民歌本身特点得爱护,幸免在进展过程中同于大众.总而言之,不管从文化或者经济得角度来进行分析,具有丰富资源且特征显著得壮族民歌文化不仅完全能够与文化产业共同进展,而且具备支撑文化产业良性运行得条件.(三)深入改革文化进展体制大力进展广西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政府扶持、市场主导得原则,实行企业运作得新机制.在当下广西壮族民歌艺术产业化得运作中,政府无疑居于主导性地位,其正确得指引,有利于形成良好得舆论氛围并使壮族民歌在新得层面上展开.因此,发挥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强有力得组织和引导作用,用前瞻性得引导和超前得促进功效作为招商引资得金字招牌,促进文化产业进展得政策逐步成型,使文化产业基地走向规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极其重要得.尤其是加快国有经营性机构改制,加快进展壮族民歌文化创意、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重点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推进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得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一批壮族民歌产业示范基地,进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得壮族民歌文化产业群;鼓舞民间文化企业,生产更多壮族民歌文化产品,不断习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创新壮族民歌文化产品和服务,繁荣城乡文化市场;推动壮族民歌文化产业升级,为规划和实施壮族民歌文化产业进展提供强有力得保障;做好政府职能得转变,通过市场治理,改变仅靠行政手段推动产业进展得传统方式,实行企业运作得新机制,大力扶持壮族民歌文化产业得进展,不仅正确引导民众,同时还采取一定得措施来提高壮族传统民歌文化因素,以使更多得人能更好地理解壮族得传统民歌文化.五、结束语壮族民歌在以后几年时刻内以何种形式寻找进展空间,在当下是一个难度较大得咨询题,没有人能够给予确切得回答.然而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随着人民族意识得不断觉醒,相关单位、部门或个人在结合现代高科技媒介技术得协助下,全面了解并掌握市场环境中隐藏得机遇,契合全球化进展趋势,引领壮族民歌在赞新时代领域中寻找到适合自身进展得平台.与此同时,我们也期待着壮族民歌能够在各方引导及支持下焕发出更绚烂得生命力,为文化产业贡献上一份微薄得力量.。

壮族嘹歌概述

壮族嘹歌概述

抒情手法
壮族嘹歌中最有震撼力的是《欢贼》即《兵歌》。《欢贼》运用抒情手法来叙事记情,描写一对经过试歌的恋人,正赶圩进店、备礼完婚,不料风云突变,烽烟四起,土官奉命征兵出战。热恋中的男主人翁,离肠寸断,忍痛出征。在苦雨连绵的深山峡谷中,投入激烈的战斗,伤亡惨重,正打得难解难分之际,土官突然奉命罢兵息战,缴械还乡。路上无粮无饷,米珠薪桂,为活命卖去身上衣,最后靠野菜充饥。回到家乡之后,经过一番寻访、试探和解释,这对被战祸拆散的恋人,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跳墙相会。
《建房歌》是壮族嘹歌中一部描述壮族干栏式建筑的长歌。《建房歌》记述了一男青年帮助女恋人建筑新房的过程,从巡山伐木、买牛踩泥、打砖烧瓦、平基安磉、立柱架梁、盖瓦开窗,一直到新房落成,搬进新居。
《献歌》是壮族嘹歌中一部追求婚姻自由的赞歌,它描写一对自幼被父母包办、已各有其主的童婚青年,路上相遇,邀唱《献歌》,通过互相赞美、互表爱慕,几经交往,产生爱情。不料事情败露,受世俗非议,又遭家人打骂,直到送官府治罪、戴枷游街。但是,为了追求婚姻自由,他们千方百计,与家庭抗争,不惜倾家荡产,卖牛赎身,终成眷属,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壮族嘹歌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及属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中心区域在平果县,其中比较集中分布在平果县的马头、果化、太平、耶圩、新安、海城、同老、旧城、坡造、四塘等乡镇的100多个行政村、1300多个自然屯。
壮族嘹歌是因为其唱法中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在壮语中,“嘹”含有“唱歌玩乐”的意思,是壮族“好歌”“以歌为乐”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生动体现。因此,壮族嘹歌之名之名源于壮族“以歌为乐”、好唱“嘹嘹(辽辽)之歌”的习俗,其本意是“男女恋情之歌。

堪称壮族百科全书的经典壮族歌谣文化

堪称壮族百科全书的经典壮族歌谣文化

堪称壮族百科全书的经典壮族歌谣文化壮族歌谣,被誉为壮族的百科全书,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民族风情的文化遗产。

它既有传统诗歌的韵律美感,又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是壮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宝贵财富。

一、壮族歌谣的概述壮族歌谣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以口耳相传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历经演变,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歌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各异,既有歌颂祖先、赞美自然的,也有抒发爱情、诉说生活的。

二、壮族歌谣的特点1.独特的韵律:壮族歌谣采用五言、七言等句式,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体现了壮族人民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

2.丰富的表现手法:壮族歌谣运用夸张、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歌词具有生动形象、寓意深刻的特点。

3.浓厚的民俗风情:壮族歌谣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

三、壮族歌谣的分类与内容壮族歌谣可分为劳动歌、风俗歌、叙事歌、爱情歌、哀婉歌等类别。

其中,劳动歌用以激发劳动者奋发向前,抒发对劳动的热爱;风俗歌描绘了壮族各种传统节日的热闹场面,传递了壮族人民的信仰与智慧;叙事歌讲述了壮族历史传说、民族英雄的故事,传承了民族精神;爱情歌以浪漫抒情的笔触,展现了壮族青年男女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念;哀婉歌则表达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与怀念。

四、壮族歌谣的价值与意义1.历史价值:壮族歌谣是研究壮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为我们了解古代壮族社会提供了珍贵的信息。

2.文化价值:壮族歌谣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壮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民族精神。

3.教育价值:壮族歌谣传递了伦理道德、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知识,对壮族人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4.艺术价值:壮族歌谣以其优美的韵律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后世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五、传承与发扬壮族歌谣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挑战。

我们要重视壮族歌谣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

“歌化”的生活:平果壮族嘹歌文化变迁研究

“歌化”的生活:平果壮族嘹歌文化变迁研究

“歌化”的生活:平果壮族嘹歌文化变迁研究
平果县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县,是壮族人口集中的地区之一。

在当地,嘹歌文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形式,被认为是壮族民间文化的精髓之一。

本文将对平果壮族嘹歌文化的发展变迁进行研究,探究嘹歌文化在地方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1. 嘹歌文化的起源
壮族嘹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起源于壮族地区。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嘹歌就已经存在,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嘹歌最早是由壮族人民用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语言形式,它通常以词调相承的方式传唱,用来讲述各种故事,传递不同的信息。

2. 嘹歌文化的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壮族嘹歌文化逐渐演化为一种重要的表演形式,成为了壮族民间艺术中的一部分。

在平果县,嘹歌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年轻人通过参与当地的民间艺术活动来了解并学习嘹歌文化。

同时,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对嘹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举办各种嘹歌文化节和比赛等活动来推广该文化。

3. 嘹歌文化的变迁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速,平果壮族嘹歌文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一些地方,嘹歌文化逐渐淡化,被现代音乐
所取代。

然而,在平果县,嘹歌文化依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成为地方民间艺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总之,嘹歌文化作为壮族民间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当地社会的历史演进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当地社会的文化形态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嘹歌文化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试论广西壮族平果嘹歌的艺术特征

试论广西壮族平果嘹歌的艺术特征

二 、平果嘹歌艺术特 征分析
1 、曲调特 征 嘹歌 的曲调和 其它地方 民歌 一样 采用民族 五声调式,特别是徵调式用得最多 ,在 曲调 中一般 以 “ s o l ”音起 音,之后增 加是 “ r e 、d o 、l a ”等音进 行衬托,歌 曲结束也都停在 “ s o l ”这 个音上, “ d o 、s o l ”和 “ r e 、l a ”形成的五度关系 ,其 音响效果给人比较一样 明亮,也正体现嘹歌嘹亮的特征 。这种 曲调特征的形成与当地壮族文化环境、审美习惯 、语音音调等 有着 直接 的联系,这种世代相传的 曲调对当地人来说 已经形成 了一种 习惯 ,张口演 唱时就是 “ s o l ”这个音开始 ,特别是在 各类大小歌圩上都萦绕着这个音 ,由于从小就 已经耳濡 目染,歌词 中 “ 嘹”字又与 “ s o l ”音完美 的融合 ,所 以歌手们每唱 到一句的尾音和歌 曲最后一个音就 自然而然的地唱到这音来 了。 平果嘹歌在基本音列 当中没有半音的 出现 , 但在平常 的对歌 当中也会出现 “ x i ”这 个偏音,特别在一些 “ 酒歌 嘹”的唱腔中会经常出现 ,究其原 因应该是根据歌手们 自己的感觉和 自身 的声音条件达不到最高音 的 “ r e ”而把它改唱成 “ x i ”音 的。 “ f a ”这个音在演 唱中一般 没有 出现 ,如 出现 也是升 “ f a ”, 极少的作为 “ 过度音 ”出现在 两个 “ s o l ”之 间,起到一种装饰音 的效果。其实 “ x i ” “ f a ”音的出现 ,并没有 影响嘹歌演 唱原汁原味 的味道 , 反而加 强了它曲调丰满的效果, 提升 了嘹歌的表现力与韵味 , 是歌手们根据 自己的审美情趣与演唱 习惯 , 并通过不断修改 与调整而形成 的,这体现了壮族地方 民歌的 “ 活 ”的传唱过程 ,歌 曲是根据 感情 而发的,体现 了当地歌手们

广西壮族嘹歌及唱法研究

广西壮族嘹歌及唱法研究

《 歌 》《 房 歌 》 多部 传 统短 歌 组 成 的 , 四万 余 首 , 贼 、建 和 共 十六 万行 , 可 谓是 歌 的海 洋 。 传 “ 歌 ” 一位 智 者所 真 相 嘹 是
拥 有 。 传 歌 的 时 候 遇 到 一 条 大 河 , 住 了 去 路 , 河 时 在 挡 过
出现 了意外 , 西 全 掉 在河 里 , 后 打 捞 出 了五 本 , 是 东 最 就
三 、嘹歌 ” 音 乐特 点 “ 的
产 , 有 深刻 的 民族 文化 内涵 。壮 族 的 民族 性格 活 泼 , 具 热
情, 能歌 善 舞 。 文 从 嘹 歌 产 生 的 背 景 、 歌 的 语 言 特 点 、 本 嘹 嘹歌 的音 乐特 点 、 歌 的演 唱方 法 几个 方 面进行 论 述 。 嘹 关键词 : 歌 嘹
田 阳 、 等 、 安 、 山等 右 江 流域 , 靠 四季 常青 的马来 天 隆 马 背 山 , 对 着 滔 滔 的 右 江 河 水 , 这 里 的 壮 族 文 化 , 情 开 面 与 热
朗 的淳朴 民风和谐 地相 处 。 里 与 中原地 区 及沿 海 , 河 这 沿 地 区 相 比 , 济 不 算 发 达 , 通 不 畅 , 言 不 通 。 是 由 于 经 交 语 正 这 些 原 因 , 里 为 世 人 保 留 了最 纯 朴 的 、 汁 原 味 的 民族 这 原
方 法
背景
语 言 特 点 音 乐 特 点 演 唱
在 多 年 的 历 史 积 淀 和 发 展 中 ,嘹 歌 ” 逐 渐 形 成 了 相 “ 对 固 定 的 曲 调 , 不 同 的 场 合 、 同 的 区 域 会 唱 起 特 定 的 在 不 曲调 来 , 音乐 形 式 上有 着 明显 差 异 。 在

固本与跨界:壮族嘹歌文化的现代重构

固本与跨界:壮族嘹歌文化的现代重构

的现代重构2023-11-09CATALOGUE目录•壮族嘹歌文化概述•壮族嘹歌文化的固本•壮族嘹歌文化的跨界•现代重构的壮族嘹歌文化•壮族嘹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议•壮族嘹歌文化案例分析01壮族嘹歌文化概述定义壮族嘹歌文化是壮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嘹歌为表现形式,涵盖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情感、习俗等丰富内容的一种文化形式。

内涵壮族嘹歌文化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历史传统、文化特色、精神风貌和民族情感,是壮族人民的重要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

壮族嘹歌文化的定义与内涵壮族嘹歌文化的重要性民族认同壮族嘹歌文化是壮族人民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

艺术价值壮族嘹歌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文化传承壮族嘹歌文化是壮族历史传统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壮族嘹歌文化起源于古代壮族先民的歌唱传统,历经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形式和内容。

历史渊源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壮族嘹歌文化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发展。

发展现状壮族嘹歌文化的历史与发展02壮族嘹歌文化的固本保持嘹歌文化的独特性应尊重和保护嘹歌文化的原始性和独特性,避免过度商业化或扭曲其本质。

传承传统唱腔和韵律要继续传承和发扬传统的唱腔和韵律,以保持其音乐艺术的原汁原味。

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各种方式,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成为嘹歌文化的传承者。

强化技艺训练加强对传统演唱技巧、乐器演奏等方面的训练,提高新一代传承人的技艺水平。

培养嘹歌传承人VS加强对传统嘹歌文化生态环境,如田野、山林等的保护,确保其自然传承和发展。

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嘹歌文化的传承活动,促进文化在社区的扎根和繁荣。

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加强社区参与03壮族嘹歌文化的跨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跨界融合与创新是必然趋势。

壮族平果嘹歌特色文化

壮族平果嘹歌特色文化

壮族平果嘹歌特色文化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壮族文化也因此绚丽多彩。

壮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就是平果嘹歌。

平果嘹歌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不仅是壮族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

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壮族平果嘹歌特色文化吧。

壮族嘹歌是着名的壮族长篇古歌,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诵后,由壮族文人的加工和删改,用古壮字记录并在格式上作了适当规范的歌谣集。

与其他口头传唱的民歌不同,它的内容相对固定,并且全部用古壮字传抄流行,是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内容的传统民歌。

“嘹歌是右江中游平果县流行的一种歌体的名称。

包括三个内容:一为《日歌》,二为《夜歌》,三为《散歌》”(《壮族通史》语)。

《嘹歌》——平果县原汁原味的壮族民歌。

一片热土,一部古老的民间长歌。

嘹歌的得名,有三个说法。

衬词说。

唱歌时都用“嘹嘹”的衬词作调子来唱。

唱《嘹歌》都是两男对两女,每对都是“一弯一直”(即由一高音一低音组成),一唱一和,交替进行。

每一首歌都是男方先开唱。

“嘹嘹”之声此起彼落,不绝于耳。

久而久之,相约成俗,当地人便把所有用“嘹嘹”衬词作调子来唱的“欢”(山歌)称之为嘹歌。

僚人说。

作为民族称谓的“僚”,首先出现在《三国志·蜀志·霍峻传》,也就是说始见于三国之时。

系指当时四川南部到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朝到隋,对两广壮族先民多称为俚、僚或联称俚僚。

到了近代,讲得更具体了。

宋人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说:“僚在右江溪洞之外,俗谓之山僚,依山林而居”。

《嘹歌》流行地方的壮族先民无凝就是僚人。

“僚”与“嘹”同音,由此而引申为僚人唱的歌,称之为嘹歌。

壮语游玩说。

壮语称玩耍、娱乐、野外游玩为“嘹”。

而这种“嘹”主要是以“茅骚”为内容的。

“茅骚”直译为“男女”,“茅”为小伙子,“骚”为少女。

其意与汉语的“挚友”无异,壮族男女结婚前皆时兴处“茅骚”。

以后不断地寻找机会见面,用山歌来表示相思之情,野外游玩用窃窃私语倾诉喜怒哀乐,双方会面时避开众人寻找静寂的地方,情真意切,很是亲近,见面时有如隔三秋之感,分手时有十里相送之嫌,超乎朋友,接近于情人,但切不会做出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之事,茅骚其实是一种高尚的刻骨铭心的爱,是壮族先民“倚歌择偶”习俗的遗风。

《壮族嘹歌》语言的陌生化艺术

《壮族嘹歌》语言的陌生化艺术

《壮族嘹歌》语言的陌生化艺术作者:黄雪婷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10期摘要:壮族嘹歌是由歌手创作后才在壮族地区传唱的一种诗体民歌,内容固定,结构严整,而且全是用古壮字传抄流传下来的。

它的语言、结构形式和修辞区别于其他汉语诗歌而呈现出突出的陌生化特征,因而使人产生独特的阅读和审美感受。

关键词:壮族嘹歌;语言;陌生化“陌生化”是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由诗学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

他在《艺术作为手法》中指出:“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

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不是作为识别事物的感觉;艺术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的手法……”[1]P65。

在什克洛夫斯基看来,“陌生化”就是“奇特化”、“反常化”,其含义就是超越常境,把人们本来熟悉的平常的东西通过艺术加工变得不熟悉、不寻常,使人们对它产生陌生和新鲜感,从而在审美过程中获得一种别于寻常的独特感受。

对诗歌而言,陌生化效果是较为突出的。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诗歌的所有形式技巧,包括声音、意象、节奏、音部、韵脚、修辞手法等都具有陌生和疏离的效果。

壮族嘹歌是一种独特的诗体民歌,属于口头文学的范畴,但又区别于其他口头传唱的民歌,它是由歌手创作后才在壮族地区流行传唱的,内容固定,形式严整,而且全是用古壮字传抄流传下来,是壮民族的文化瑰宝和百科全书,堪称史诗性的作品。

1 古壮字与壮文的运用古壮字是古代壮族人民创造的用来记录壮族语言一种文字,是借用汉字或汉字偏旁部首创造的,曾被称为“方块字”、“土字”或“土俗字”,壮族人称之为Sawndip(“生字”)。

这种文字普遍流行于壮族民间,尤其是大量运用于壮族地区民间的古籍文献中。

据壮学研究著名学者梁庭望先生的收集与整理,方块壮字文献分为宗教经书、碑碣、讼牒、契约、谱碟、信函、记事、民歌、长诗、剧本、说唱等十一种[2]。

壮族嘹歌的现状研究

壮族嘹歌的现状研究

壮族嘹歌的现状研究作者:陈夕阳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0期摘要:壮族嘹歌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及属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中心区域在平果县。

壮族嘹歌为著名的壮族长篇古歌,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壮族人民的生活、情感、文化、劳动等。

嘹歌常分为《三月歌》、《日歌》、《夜歌》、《入寨歌》、《离乱歌》、《建房歌》、《散歌》七个篇名。

《嘹歌》核心部分《唱离乱》①。

作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与传承意义。

本文从壮族嘹歌的研究现状、演出现状、传承现状剖析壮族嘹歌,对壮族嘹歌的现状进行梳理。

关键词:壮族嘹歌现状传承一、壮族嘹歌的研究现状嘹歌是壮族民歌中独树一帜的歌种,其载体是千年的壮族文化,是骆越文化的精华所在。

嘹歌的音乐本体具有一定传承性,歌唱起来声音婉转嘹亮,感情细腻丰富。

最早研究来自蓝鸿恩先生1963年写成的《哀民生之多艰-关于的一些说明》②,率先对嘹歌进行研究,开启了专家学者对嘹歌的关注。

从此以后,嘹歌的研究越来越丰富,角度也越来越多样化。

(一)文献综述笔者接触嘹歌是从2010年底参加平果参与承办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二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研讨会才开始对嘹歌有了深入的了解。

其发掘到保存、从学习到传承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与之相关的文献达452篇之多,2015年6篇,2014年58篇,2013年46篇,2012年74篇,2011年60篇,2010年39篇。

从1963年蓝先生开始撰写文章开始,到2015年,对嘹歌的研究越来越丰富。

从文学、民俗学、经济学、史学、艺术学、教育学等角度对壮族嘹歌本体或音乐文化进行研究。

音乐传播上的有出版嘹歌文集,将一万六千多行嘹歌歌本进行刊印并配上曲调;史学的角度有的是为了溯源,如中国社科院的专家罗汉田教授的《(嘹歌·唱离乱)时代背景浅探》,用史学的观点为《嘹歌.唱离乱》寻找时代特征;音乐本体研究角度有中央音乐学院的博士白雪《平果嘹歌音乐的结构链接及其转换生成过程》有效的揭示了平果嘹歌的结构特点;教育学的角度下有揭示歌手成长的文章,也有探讨嘹歌传承的文章;文学下的有《壮族歌圩文化的产业发展-以平果嘹歌文化品牌的打造为例》是广西师范大学蒋剑的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房歌》是壮族嘹歌中一部描述壮族干栏式建筑的长歌。《建房歌》记述了一男青年帮助女恋人建筑新房的过程,从巡山伐木、买牛踩泥、打砖烧瓦、平基安磉、立柱架梁、盖瓦开窗,一直到新房落成,搬进新居。
《献歌》是壮族嘹歌中一部追求婚姻自由的赞歌,它描写一对自幼被父母包办、已各有其主的童婚青年,路上相遇,邀唱《献歌》,通过互相赞美、互表爱慕,几经交往,产生爱情。不料事情败露,受世俗非议,又遭家人打骂,直到送官府治罪、戴枷游街。但是,为了追求婚姻自由,他们千方百计,与家庭抗争,不惜倾家荡产,卖牛赎身,终成眷属,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艺术特点
曲调
壮族嘹歌是原生态民歌,由于区域不同,人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在音乐表现形式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形成哈嘹、嘶咯嘹、的客嘹、那海嘹、长嘹、喝酒嘹等各具特色的曲调。
题材
根据壮族嘹歌的分布地区、歌手唱歌和抄歌的习惯,壮族嘹歌分为《日歌》《夜歌》《散歌》三大部分。其中《日歌》又分为《三月歌》《献歌》两套长歌和《建月歌》《盘问歌》《对对歌》三个短歌;《夜歌》由《大路歌》《贼歌》(即《唱离乱》)《建房歌》三套长歌和《入寨歌》《家穷歌》《穿黑歌》《打十闸》《赞村歌》《惜别歌》六个短歌组成。《散歌》是各种生活的写照,如《十年天旱歌》讲的是灾情,《丰收歌》讲的是风调雨顺、向往太平生活,《二十四季节歌》讲的是农事活动等。从而呈现出壮族嘹歌题材丰富的特色
随着壮族嘹歌保护传承的不断深入,壮族嘹歌歌师(手)的水平速度提升,壮族嘹歌歌师(手)在全国性演出比赛中频频获奖。2008年,壮族嘹歌入选由国务院评审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抒情手法
壮族嘹歌中最有震撼力的是《欢贼》即《兵歌》。《欢贼》运用抒情手法来叙事记情,描写一对经过试歌的恋人,正赶圩进店、备礼完婚,不料风云突变,烽烟四起,土官奉命征兵出战。热恋中的男主人翁,离肠寸断,忍痛出征。在苦雨连绵的深山峡谷中,投入激烈的战斗,伤亡惨重,正打得难解难分之际,土官突然奉命罢兵息战,缴械还乡
成分。2002年,平果县四家班子在认知壮族嘹歌是当地独特而宝贵的壮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后,提出:“壮族嘹歌就是平果文化的拳头品牌,一定要打好这张牌子!”从此,壮族嘹歌的挖掘、保护、出版、演出开发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经过深入挖掘整理,出版了“平果壮族嘹歌”丛书,共计2.3万首,9.2万行。2005年,举办了持续3天的“平果嘹歌——广西歌王邀请赛”,参赛歌手91对,观众达3万多人次。2006年,在县人民文化公园组织举行了嘹歌歌王选拔赛,共有82对歌手164人参赛,最后选出优秀歌手60名、歌师9名、歌王9名。
壮族嘹歌分为《日歌》、《夜歌》、《散歌》三大部分,共有4000多首,16万多行。
从民国时起,壮族嘹歌被视为“唱风流歌”“伤风败俗”而受到禁止。新中国成立后,壮族嘹歌兴盛了一段时间,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又遭到禁止。“文化大革命”期间,壮族嘹歌演唱活动销声匿迹。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壮族嘹歌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参加人数已经大为减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演唱壮族嘹歌歌圩场、点的数量减少;参加壮族嘹歌演唱的人数更少,青年人很少参加壮族嘹歌演唱活动;壮族嘹歌歌书被大量焚毁,歌书存藏的数量也大为减少;民间歌师数量减少,歌馆不复存在;一些老歌师因为年老体弱无法从事传歌活动,壮族嘹歌有加速衰落的趋势,面临消失的危险。
壮族嘹歌歌师(手)积极参加全国性的演出和比赛,先后参加了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的2005年新年系列音乐演出、全国第三届南北民族山歌擂台赛,举行了“嘹歌飞扬”——平果壮族嘹歌展演。在保持《嘹歌》吟唱传统风格的同时,在区内外艺术家的热情指导和帮助下,由平果县精心打造的嘹歌组合和哈嘹乐队等嘹歌演唱队,4次走进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现场录制“民歌中国”等音乐节目,3次参加全国性民歌大赛,2次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闭幕式演出。
壮族嘹歌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及属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中心区域在平果县,其中比较集中分布在平果县的马头、果化、太平、耶圩、新安、海城、同老、旧城、坡造、四塘等乡镇的100多个行政村、1300多个自然屯。
。路上无粮无饷,米珠薪桂,为活命卖去身上衣,最后靠野菜充饥。回到家乡之后,经过一番寻访、试探和解释,这对被战祸拆散的恋人,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跳墙相会。
长歌
《三月歌》是壮族嘹歌的重要长歌。《三月歌》描写初春时节,壮家青年结伴来到青山旁、泉水边、树荫下、花丛中,采鲜花、摘嫩笋、拾蕨菜、找“北满”的欢乐景象。当人们流连忘返之际,春雨喜降,雨水入田,紧张繁忙的春耕季节来到了,人们纷纷赶回家中,修农具、运肥料、犁田地、播种育秧。紧张的劳动,更激起人们歌唱的热情,他们边春耕,边唱歌,一直唱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
壮族嘹歌是因为其唱法中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在壮语中,“嘹”含有“唱歌玩乐”的意思,是壮族“好歌”“以歌为乐”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生动体现。因此,壮族嘹歌之名之名源于壮族“以歌为乐”、好唱“嘹嘹(辽辽)之歌”的习俗,其本意是“男女恋情之歌。
壮族嘹歌不只是某个历史时期的作品,而是壮族古代民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晋代《交州记》中就有壮族先民“乘牛唱辽辽之歌”的记载。今壮族地区许多民歌演唱都有“辽罗”“辽辽罗”“辽啦”“啦辽啦”等衬词。这“辽辽之歌”就是壮族嘹歌形成的基础。从壮族嘹歌所反映的内容看,其最后形成的时间是在明代。明代,随着治所在今平果县境内的思恩府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兼通壮汉文化的壮族文人,他们用古壮字把流传在民间的壮族嘹歌记录整理起来,并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加工和规范,使之得以以口头和书写两种方式传播。
壮族嘹歌作为传统、经典的壮族山歌,是辉煌灿烂的壮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壮族人民创作了大量的民歌,代代相传,是壮族先民思想、生活、民族生存和发展历史的写照,是壮族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是壮族人民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伟大祖国灿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