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染色结肠镜操作规范

放大染色结肠镜操作规范
放大染色结肠镜操作规范

1. 患者告知及宣教

收集病史,介绍《放大染色结肠镜对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技术推广应用知情同意书》,争取患者配合,肠道准备前应充分对患者进行口头和书面告知肠道准备的目的和方法,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

2.术前常规准备

饮食限制建议患者在内镜检查前1 d开始低纤维饮食,以提高肠道准备的清洁度。但对于饮食限制的时间不建议超过内镜检查前24 h。理想的清洁肠道时间不应超过24 h,内镜诊疗最好于口服清洁剂结束后4 h内进行(无痛结肠镜检查建议在6 h后进行)。

3. 肠道清洁剂选择:

3.1聚乙二醇电解质散(PEG)使用方法:在内镜检查前4—6 h,服用PEG等渗溶液2~3 L,每10 min服用250 mL,2 h 内服完。如有严重腹胀或不适,可放慢服用速度或暂停服用,待症状消除后再继续服用,直至排出清水样便,可以不再继续服用。对于无法耐受一次性大剂量PEG清肠的患者,可考虑分次服用方法,即一半剂量在肠道检查前1 d晚上服用,一半剂量在肠道检查当天提前4~6 h服用。

3.2磷酸钠盐,与PEG相比,肠道清洗效果相似,但是口服

磷酸钠溶液剂量少(1500 mL),患者依从性好,腹胀、恶心和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小,在PEG无效或不可耐受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建议分2次服用,每次间隔12 h,可在内镜检查前1 d 晚上6点和内镜检查当天早上6点各服1次。每次标准的剂量为45 mL,用750 mL水稀释,建议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多饮水,直至出现清洁水样大便。

3.3祛泡剂,二甲基硅油最常用的剂量为120~240 mg(西甲硅油3~6 mL)或30%溶液45 mL,可与泻药给药时一起使用。

3.4口服肠道清洁剂的禁忌证:绝对禁忌证:消化道梗阻或穿孔、严重的急性肠道感染、中毒性巨结肠、意识障碍、对其中的药物成分过敏、无法自主吞咽的患者(这种情况下鼻饲胃管可能有用)、回肠造口术。相对禁忌证:慢性肾脏疾病、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患者建议使用聚乙二醇制剂。肾移植受者不应选择磷酸钠盐;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建议使用聚乙二醇制剂,禁止使用磷酸钠盐;肝硬化首选聚乙二醇。建议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患者在口服肠道清洁剂当天及之后72 h内不应继续使用;利尿剂应在口服肠道清洁剂时暂停1 d,在口服肠道清洁剂当天及之后的72 h,建议停止使用非甾体抗炎(NSAIDs);用胰岛素、口服降血糖药控制血糖的患者,应避免在检查前日服用肠道清洁

剂。

4.操作器械准备

Olympus CF-H260AZI内镜一台、靛胭脂染色剂(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活检钳、注射针、细胞刷、吸引器、润滑油等。单人操作法进行结肠镜检查。

5.染色前准备

由于消化道粘膜通常有粘液附着,这将明显影响染色效果,使放大内镜观察不清,所以要求在染色前清除粘膜表面的泡沫及粘液,具体方法以注射器吸取预先准备好的二甲硅油去泡剂30-50ml,直接从活检孔中注入清洗。须注意以下几点:洗净液不应用冷水而应用微温水,因为冷水可以诱发局部痉挛,影响观察;洗净液不应直接冲击病变部位,而应冲击其边缘,使洗净液流入病灶部位,以防诱发病变处的出血。如必须直接清洗病变部位,应尽量减小注入时的水压。对难于除去的污渍,可使用加人蛋白酶的洗净液冲洗。

6.检查

按常规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到达回盲部后,边缓慢退镜,边仔细观察,特别是年龄大者,发现结肠黏膜红肿、糜烂或粗糙不光滑的可疑病变区时,即反复多次冲水,抽吸,使视野清晰和黏膜清洁干净,再将镜头推近病灶。

7.染色

染色时尽量减少染色范围,否则会使整个视野变暗,不利于观察。在放大内镜观察时,同样需要维持一个正面观察的最佳距离才能获得清晰的图像,当侧面观察难以获得最佳距离或病变重叠于皱襞的后方时,可用专用管或钳子对病变的周围进行压迫或牵拉,得病变部位正对镜面,使观察变得容易。观察应从低放大倍率开始逐步扩大。对于疑瘤部分,特别是怀疑SM浸润部分和凹陷部位,应以最大放大倍率观察。对于一般患者,肠镜检查均应行至回盲部。对可疑病变区喷洒0.4%靛胭脂溶液20~30 mL,观察10~15 s后,对不染色区行多点活检,所有病灶送病理活组织检查。

8.取材

见到阳性病变应有效取活检组织2-4块,立即放入4%甲醛液中固定,并贴标签避免错误。多处病灶活检粘膜应分别固定。取材规格:钳夹第一块标本时定位准确,将是病理诊断成功与否决定的步骤。是取材的第一步,也是最关健的一步。一旦第一钳夹取标本不成功,将致明显渗血,易造成小病灶处及周边粘膜处视野不清,难以看清病灶及病灶边界。隆起型和平坦型病变,大多都是浅表性仅粘膜层破坏,故钳夹取活检物为病变中央更为直观、容易、准确;向肠腔内生长的肿物,如宽蒂息肉样肿

物,不破坏粘膜层,粘膜表面光滑,边界清,取材位置选在蒂根粘膜处;如细蒂息肉样肿物,以夹取带蒂肿物部份或全部标本,夹取标本大多采取90度,垂直方向进取,较直观,稳定性好。

9.内窥镜检查报告

必须包括进镜深度、肿物大小、距肛缘位置、形态、局部浸润的范围,结肠镜检时对可疑病变必须病理学活组织检查。

10.并发症的处理

10.1穿孔发生率为0.11~0.26%,最常见为乙状结肠穿孔,一旦确诊应立即行内镜下封闭术或转外科手术。腹腔外穿孔一般不须手术,予以禁食补液,抗生素治疗,1~2周后穿孔会自行愈合,腹膜后及皮下气肿可自行吸收。

10.2出血发生率为0.07%,大部分经内镜止血和保守治疗可痊愈。

10.3浆膜撕裂即不完全穿孔,较少见,一般不须特殊治疗,少数可有腹膜后气肿,能自行缓解。

10.4肠绞痛一般为检查刺激所致,能自行缓解。

10.5心血管意外结肠镜检查对心血管影响极其轻微,原有严重冠心病或心律失常者应慎重施行。

参考文献

1. 《中国消化内镜诊疗相关肠道准备指南(草案)》

2. 《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版)

3. 《中国结直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插入专业技术与技巧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插入技术与技巧

————————————————————————————————作者: ————————————————————————————————日期: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插入技术与技巧 姜泊周殿元 结肠镜插入技术分为两种,一是在我国广泛采用的双人操作法(two menmetho d);另一方法为单人操作法(one man method);是由美国学者Waye[1] ,Shinya[2]于七十年代后期先后创立的方法,也是近年来在国外被广泛采用的结肠镜检查技术。这一方法在对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过程中,检查者为一个人,用其左手控制角度、送气/水、吸引,同时用右手插入及旋转内镜,遵照不使肠管过度伸展的原则,通常是一边进行肠管的短缩化一边进行插入。单人操作法历经20余年的实践,不断改进并逐步完善了操作理论及技巧,操作方法已臻成熟。随着结肠镜的结构、性能的不断改进,以及放大内镜的临床应用,单人操作法的推广应用日显重要,其主要原因有二:(1) 放大内镜的应用要求操作更为精细,尤其是对微小病变的观察,要求术者具备高超的操作准确性,使镜头尽可能贴近病变,以观察病变的微细结构。在这种技术的要求下,只有单人操作才有可能达到。而双人操作则由于两人的配合难以十分准确, 所以很难达到精细观察的目的;(2)单人操作由于操作手感明确,可以避免粗暴动作,病人痛苦小,安全程度高。由于上述原因,欧美国家早已全面推广;在日本,80年代初在几位热心单人操作法先驱者的推广下,克服各种阻力[3],目前近95%的内镜医师采用单人操作法。在我国,尽管1982年美国学者Waye和日本学者冈本平次(Shinya式单人操作法)先后来我国表演单人操作法;后来,迄今远未推广,仅有少数医院在应用。但随着近年来国际及国内内镜会议上不断安排单人操作法示范表演,工藤進英又多次来华推广,广大内镜医师已认识到单人操作法的优越性,推广单人操作法势在必行。纵览Waye ,Shinya以及日本学者的单人操作法,我们认为“轴保持短缩法”(改良Shinya操作法),易懂易学,因此,本章以工藤進英的《结肠镜插入法—从初学者到熟练者》[4]一书为蓝本,结合我们的实践体会[5],介绍如下。 一. 结肠镜单人操作的基本技术 主要是通过内镜的操作和肠内气体的的调节,使结肠缩短变直,结肠镜便可顺利地通过乙状结肠、降-乙移行部、脾曲、肝曲送达盲肠及回肠末段;并可全面地观察到肠壁及皱褶里面的情况。为此要求术者必须在操作过程中使手部动作能够准确无误地传递到内镜的前端,随心所欲地进行操作并观察到肠腔内每一个部位。另外,只有能够随意地控制病变处与内镜之间的距离,并保持适当的间距,才能够进行充分并仔细地观察病变;并能对准病变拍摄清晰的照片。在腺管开口类型(pit pattern)的放大观察时,如果无法保持适当的距离则对不准焦点,是不可能得到准确的信息的。另外,在内镜治疗过程中,如果不能随意地控制内镜的前端,让其毫无阻碍地接近病变,那么这种内镜的治疗本身就存在着危险性。因此,熟练的掌握单人操作的基本技巧极为重要。其基本技术如下。 (一)操作的基本姿势 患者基本上采取左侧卧位,原则上检查医生站在其身后。将内镜监视器摆放在便于术者 观看的位置。通常放在患者的头部上方。为了便于检查,应使用操作空间较大的检查台。对检查台高度的选择因人而异,台子过高会影响检查,过低又会导致姿势的歪斜。应选择既不易使医生疲劳又方便其操作的高度。另外,对于检查医生来说也应采取一种既轻松又不费力的姿势,挺直腰板,左手放在与胸平行的高度握住内镜的操作部,右手握住距离肛门20~30cm处的内镜镜身软管(图-1)。 (二)缩短肠管与取直镜身

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消化神经中心

第一章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上消化道内镜能清晰地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壶腹至降段的黏膜形态及病变如有病变可作活体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以确定诊断。 【适应证】 1.有上消化道症状,包括上腹不适、胀痛、烧心及反酸、吞咽不适梗噎、嗳气、呃逆及不明原因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贫血等; 2.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不能确定病变或症状与钡餐检查结果不符者; 3.原因不明的急慢性上消化道出血或须做内镜止血治疗者; 4.须随访的病变如溃疡病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等; 5.高危人群食管癌胃癌高发区的普查; 6.须做内镜治疗者。 【禁忌证】 1.食管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 2.严重心肺肾脑功能不全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者; 3.精神病及意识明显障碍不能合作者。 【术前准备】 1.器材:内镜、光源主机、活检钳、细胞刷、必要的各种治疗器械、表面麻醉剂、各种急救药品备用以及内镜消毒设备。 2.技术准备:了解病史检查目的特殊要求其他检查情况有无内镜检查禁忌证,有无药物过敏及急慢性传染病等。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

及配合检查须注意的事项,术前禁食6-8小时,已做钡餐检查者须待钡剂排空后再做胃镜检查,幽门梗阻患者应禁食2-3天,必要时术前洗胃。最好排空大小便。咽部麻醉检查前15分钟用2%-4%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喷雾或口含,也可含服麻醉祛泡糊剂,有麻醉药过敏史者可不用麻醉。不必常规应用镇静剂、解痉剂,对个别精神紧张或胃肠蠕动强者可在检查前15分钟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或丁溴东莨菪碱10mg或行清醒镇静麻醉。术前常规检查各项器材是否齐备。 3.操作方法及程序: (1)患者体位:患者取左侧卧位,头部略向前倾双腿屈曲;如患者有活动假牙宜取出,松解领口和裤带,轻轻咬住牙垫。 (2)插镜:①单手法:术者面向患者左手持内镜操纵部,右手在距离镜端处持镜使镜面对准患者舌根部,将镜端自牙垫中插至咽后壁,左手调节旋钮方向,使之顺利到达咽喉部,嘱患者做吞咽动作,顺势轻柔地插入食管。切忌用暴力硬插。②双手法:少数患者不能有效做吞咽动作或单手法插镜困难时,可用双手法插镜。先将牙垫套于镜身,用左手示指试探患者咽喉部右手持镜端送入口腔,务必使镜面方向或先端部弯曲弧度与舌根部相平行,在左手示中二指中间将镜插至咽喉部,如有阻力应调整插镜方向。切忌强行通过。 (3)胃镜检查次序:插镜后内镜直视下从食管上端开始循腔进镜,依次观察食管贲门胃体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在退镜时依次从十二指肠、胃窦、胃角(低位翻转)、胃体、胃底贲门(高位翻转)、食管退出,依次顺序全面观察。应用旋转镜身、屈曲镜端等方法观察上消化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插入技术与技巧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插入技术与技巧 姜泊周殿元 结肠镜插入技术分为两种, 一是在我国广泛采用的双人操作法(two men method);另一方法为单人操作法(one man method);是由美国学者Waye [1] ,Shinya[2]于七十年代后期先后创立的方法,也是近年来在国外被广泛采用的结肠镜检查技术。这一方法在对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过程中,检查者为一个人,用其左手控制角度、送气/水、吸引,同时用右手插入及旋转内镜,遵照不使肠管过度伸展的原则,通常是一边进行肠管的短缩化一边进行插入。单人操作法历经20余年的实践,不断改进并逐步完善了操作理论及技巧,操作方法已臻成熟。随着结肠镜的结构、性能的不断改进,以及放大内镜的临床应用,单人操作法的推广应用日显重要,其主要原因有二:(1)放大内镜的应用要求操作更为精细,尤其是对微小病变的观察,要求术者具备高超的操作准确性,使镜头尽可能贴近病变,以观察病变的微细结构。在这种技术的要求下,只有单人操作才有可能达到。而双人操作则由于两人的配合难以十分准确, 所以很难达到精细观察的目的;(2)单人操作由于操作手感明确,可以避免粗暴动作,病人痛苦小,安全程度高。由于上述原因,欧美国家早已全面推广;在日本,80年代初在几位热心单人操作法先驱者的推广下,克服各种阻力[3],目前近95%的内镜医师采用单人操作法。在我国,尽管1982年美国学者Waye和日本学者冈本平次(Shinya式单人操作法)先后来我国表演单人操作法;后来,迄今远未推广,仅有少数医院在应用。但随着近年来国际及国内内镜会议上不断安排单人操作法示范表演, 工藤进英又多次来华推广,广大内镜医师已认识到单人操作法的优越性,推广单人操作法势在必行。纵览Waye ,Shinya以及日本学者的单人操作法,我们认为“轴保持短缩法”(改良Shinya操作法),易懂易学,因此,本章以工藤进英的《结肠镜插入法—从初学者到熟练者》[4]一书为蓝本,结合我们的实践体会[5],介绍如下。 一. 结肠镜单人操作的基本技术 主要是通过内镜的操作和肠内气体的的调节,使结肠缩短变直,结肠镜便可顺利地通过乙状结肠、降-乙移行部、脾曲、肝曲送达盲肠及回肠末段;并可全面地观察到肠壁及皱褶里面的情况。为此要求术者必须在操作过程中使手部动作能够准确无误地传递到内镜的前端,随心所欲地进行操作并观察到肠腔内每一个部位。另外,只有能够随意地控制病变处与内镜之间的距离,并保持适当的间距,才能够进行充分并仔细地观察病变;并能对准病变拍摄清晰的照片。在腺管开口类型(pit pattern)的放大观察时,如果无法保持适当的距离则对不准焦点,是不可能得到准确的信息的。另外,在内镜治疗过程中,如果不能随意地控制内镜的前端,让其毫无阻碍地接近病变,那么这种内镜的治疗本身就存在着危险性。因此,熟练的掌握单人操作的基本技巧极为重要。其基本技术如下。 (一)操作的基本姿势 患者基本上采取左侧卧位,原则上检查医生站在其身后。将内镜监视器摆放在便于术者观看的位置。通常放在患者的头部上方。为了便于检查,应使用操作空间较大的检查台。对检查台高度的选择因人而异,台子过高会影响检查,过低又会导致姿势的歪斜。应选择既不易使医生疲劳又方便其操作的高度。另外,对于检查医生来说也应采取一种既轻松又不费力的姿势,挺直腰板,左手放在与胸平行的高度握住内镜的操作部,右手握住距离肛门20~30cm处的内镜镜身软管(图-1)。 (二)缩短肠管与取直镜身 在内镜插入过程中,保持内镜镜身呈相对直线状态,避免使肠管伸展,在缩短肠管的同

单人结肠镜操作方法

大肠镜操作方法 要点:镜身拉直,以退为进,钮角旋镜,见腔进镜,吸引钩拉。 手法:左手握镜,大拇指和中指负责旋角,食指负责吸引、充气和冲洗; 右手持镜,以大拇指和食指持镜,距肛门20-30cm,负责旋镜和进退镜子。 进镜方法: 肛门和直肠:插入肛门2-3cm后注气,如一片红稍退镜,见腔进镜。至直肠壶腹部调整视野,使液体位于下方,并尽可能吸除液体(即粪汁),见腔进镜,直达直-已移行部。长约15cm。 乙状结肠:走向:先向前(腹部),然后向左、后,再向后、上,与降结肠移行。 进镜方法:1,多吸引,少吸液体少注气,见腔进镜(但别等腔开大,有一点腔能看清方 向即可),一旦看不清腔即退镜,并调整方向。一般多为向上、向左转(逆 时针)。 2,当通过一个弯后,即钩拉右旋退镜,蛇行前进。 3,转弯时角度不可过大,避免“手柄征”。 4,过乙状结肠和降结肠达脾曲并拉直后一般为40cm左右,否则说明未拉直。 易犯错误:1,乙状结肠成袢或转弯处不能前行――――顺时针右旋退镜; 2,方向角度正确,但看不到腔不敢前行――小心向前滑行数厘米,过了转弯 后钩拉。 过乙-降移行处及降结肠:退镜拉直时镜深约30cm达乙-降移行处。 在不成袢的情况下,如果轻柔操作,尽量少注气、多钩拉退镜,一般可以通过。具体:⑴见腔进镜,见弯即拉,直接到达乙降转弯处,如一时不能到达可通过吸气、见腔推镜和压腹等方法到达。⑵在进入急转弯之前,现根据转弯方向预调旋角和旋镜,然后插入,边插边调,使镜头在肠腔转弯处滑行进入。⑶一旦进入并通过转弯处,弯曲角钮不放松,然后拉镜,并顺时针退镜,拉直镜身。⑷过乙-降移行部后继续见腔进镜,直达脾曲。一般达脾曲为40CM,说明镜身已拉直。(50CM原则)。 如果在乙状结肠已成袢,则必须解袢后才可进脾曲,解袢方法: 1,N袢:即安上述方法进入,具体为:钩住已-降弯曲部,然后拉镜同时顺钟向右旋镜身(右旋退镜。) 2,α袢: 特点:形成α袢后,已-降锐角消失,插镜时可以较为顺利抵达脾曲。 解法:尽量带曲进入脾曲至横结肠,然后钩住脾曲后拉旋转退镜,拉直镜身,便可 解袢。旋镜多采用顺时针右旋退镜。具体钩住后先直拉使袢缩小,右旋退镜解袢。 旋转应该没有阻力,否则会引起病人疼痛不适,甚至造成损伤。此时应考虑反向旋 转或另法解袢。 过脾曲: 1,到达急转弯时,认准方向,调整旋钮(常用抬镜)后旋镜并进镜/拉镜和吸气,过弯后(脾曲)钩住(进10-15CM),并改为仰卧位,继而后拉右旋镜,直至拉直。在后拉过程中有意识部分放松角钮,避免手柄征。 2,过脾曲一般取仰卧位,甚至右侧卧位。 3,进镜(推镜)和后拉过程中同时吸引抽气,缩短肠管。 横结肠: 1,过脾曲后多吸引,已使相对进入。 2,至中段横结肠下垂部位时,过弯后钩住并后拉,世镜头自动前行。后拉时顺时针右旋镜身退镜。 3,移动性脾曲的处理:原因:降结肠不固定移向中央所致。 解法:镜头过脾曲后逆时针左旋镜身。 过肝曲和升结肠: 1,多吸引,使急弯变缓弯, 2,先端部远离升结肠开口,先调好方向,然后旋镜滑入开口,通过肝曲, 3,过肝曲后钩住并吸引后拉,即可自行进入升结肠,继续吸引,把镜头调中央,稍推镜即可到达回盲部。 一旦进入盲肠,则可充气,使肠管扩张,易于观察。2005年7月5日王圣槐

医院结肠镜检查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结肠镜检查诊疗指南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结肠镜检查诊疗指南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和治疗大肠疾病的安全、有效、可靠、简便的方法之一,不但可明确钡剂灌肠X线检查未能明确的病变,而且能取活检做病理检查,并对某些大肠疾病进行治疗。广泛开展此项检查,可提高早期大肠癌的发现率,还能对癌前期病变和大肠息肉及时治疗。 【适应证】 1.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 2.原因不明的慢性腹泻、便秘、腹痛、腹胀; 3.钡剂灌肠发现有异常; 4.不能排除大肠或末端回肠的肿物; 5.原因不明的低位肠梗阻; 6.某些炎症性肠病须做鉴别和确定累及范围及程度; 7.大肠某些良性病变为除外恶性变; 8.大肠息肉和癌诊断已明确,为了除外其他部位有无伴发性病变; 9.行结肠镜下治疗; 10.大肠某些疾病药物治疗的随访; 11.大肠癌手术后,大肠息肉摘除后随访; 12.大肠肿瘤的普查。 【禁忌证】 1.疑有大肠穿孔、腹膜炎;

2.严重心、肺、肾、肝及精神疾病; 3.多次开腹手术或有肠粘连者,应慎行结肠镜检查; 4.妊娠期可能会导致流产或早产; 5.大肠炎症性疾病急性活动期为相对禁忌证; 6.高热、衰弱、严重腹痛、低血压者,最好待病情稳定后再行结肠镜检查; 7.不合作者及肠道准备不充分者为相对禁忌证。 【术前准备】 1.收集病史,介绍“患者须知”,争取患者配合; 2.检查前3d少渣饮食,检查前1d流质饮食,检查日上午禁食。检查前晚泻药清肠或清洁灌肠。现在有更简便的清肠方法,可根据不同要求按说明书使用。 3.准备好结肠镜、冷光源、括检钳、注射针、圈套器、高频电发生器、细胞刷、吸引器、润滑油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分双人操作或单人操作法。 一、双人操作法: 1.患者取左侧卧位,常规做肛门指检,除外肛门狭窄和直肠肿物。 2.循腔进镜是结肠镜操作的基本原则,即视野中见到肠腔才能插镜,否则要退拉一下再找腔。 3.进镜中常有几个急弯肠段,如乙状结肠、降结肠交界

结肠镜操作(文字版)

结肠镜操作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附属胃肠肛门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李初俊相对而言,结肠镜的插入要比上消化道内镜的插入困难得多。尽管有许多检查的手段,但结肠镜检查目前仍是检查结肠病变,尤其是早期病变最直观、最直接的检查方法,配合染色与放大内镜技术,能达到对早期病变进行诊断的目的,还可对可疑病变作活检进行组织学检查。熟练掌握结肠镜的插入方法,是达到对大肠早期病变进行诊断与治疗的前提。结肠镜检查毕竟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手段,检查过程中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如何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将患者的不适感减至最小,并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完成准确的检查及完成确切而安全的内镜治疗,是消化内镜医生所应追求的一种技术境界,从而使民众更愿意于接受此项检查手段而使及时的结肠镜检查,甚至是结肠镜筛查成为可能。 在结肠镜的插入技术上,有双人操作法与单人操作法之分。 结肠镜双人操作法(two men method of colonoscopy)由负责控制内镜操作部各旋钮及实施拉、退镜的内镜医生及负责将内镜向肠腔内送及把持、防止内镜外滑的助手(医生或护士)共同配合而完成。完美的双人操作法进行有赖于内镜医生与助手各自对结肠镜操作的技术水平,以及两者配合的默契程度。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one man method of colonoscopy),顾名思义,则是由内镜医生单人独立完成。术者左手司旋转上下旋钮、吸气、注气、注水及主要的旋转内镜镜身之职,必要时微调左右旋钮,右手负责进退镜身及辅助旋转内镜而完成结肠镜检查。单人操作时内镜医生能更好地感知内镜进退、旋转的阻力等情况,能更协调地进行操作,并能更充分地发挥内镜本身的灵活性,使内镜医生的技术水平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更利于细致地进行观察及进行各种精细治疗操作,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结肠镜插入法的主流趋势。 【基本方法】 患者取左侧卧位,大腿尽量向胸前屈曲,臀部与床尾的距离以不少于50cm为宜,以便于操作过程中镜身的置放。 内镜主机及监视器可据术者习惯及内镜室条件等,选择置于与术者同侧的检查床头,或置于术者对面的检查床床尾侧,有条件者可从不同位置摆放多个显示器以便于操作者的观察。 对于试图从双人操作法向单人操作法转变的医生来说,宜采用将主机置于术者对面的检查床床尾侧,以便于在试用单人操作法无法完成时可随时改回已经习惯与熟练的双人操作法而完成结肠镜检查操作。

肠镜操作方法

1、进镜:循腔进镜是纤维结肠镜检查的基本原则,也是纤维结肠镜检查安全进行的重要前提。在插镜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有无圈袢形成,准确判断肠腔走行,随时调节弯角钮,跟踪肠腔进镜,在弯曲处,可采用辨明肠腔走行的短离滑进,避免盲目滑进。 2、退镜:退镜是寻找肠腔、防止袢圈形成、解除袢圈的重要手法。有时视野中呈现一片红色,说明镜端抵在肠壁上,此时应缓慢退镜,方能看肠腔。如果继续盲目进镜,则不仅看不到肠腔,而且易形成袢圈,甚至引起穿孔。 3、识别和消除袢圈: (1)识别袢圈形成:在插镜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肠镜是否形成袢圈:①插镜距离与先端推进的距离不相等;②插镜过程中,先端部不前进,反而自肠腔内向后倒退,当退镜时,先端部反而前进;③先端部缺乏抖动反应。 (2)消除袢圈的几种手法:①钩拉法:当镜头越过弯角而不能继续前进时,术者调控弯角钮使镜头保持最大限度的弯角钩住肠壁,然后缓慢退镜,至头部稍为滑动时为止。此时袢圈解除,肠管被拉直、缩短,然后再继续循腔进镜。②旋镜法:当纤维结肠镜形成大的袢圈时,可在退镜的同时配合旋镜法,尤其在通过肝曲时使用此法可明显提高通过率。一般旋转方向取决于袢圈的形式。通常先采用顺钟向旋转镜身退镜,若此时镜头先端产生矛盾运动而前进,即可继续后拉镜身,至先端部停止前进,并稍微后退为止。如果顺钟向旋转镜身退镜时,先端部随之后退,则改为逆钟向旋转镜身退镜。③抖动镜身法:术者通过目镜观察肠腔,同时用右手迅速来回抖动镜身,抖动幅度为进镜5~10cm,然后退出3~7cm,如此反复进行可使肠管缩短、肠腔变直,避免形成袢圈。 4、定向滑进:在结肠锐角弯曲部位,有时虽向各个方向调节弯角钮,仍然难以看清肠腔,故应采取短距离的定向滑进。方法:准确判断肠腔走向,并调节角度钮使镜端对准肠腔中央,然后小心沿肠壁的斜坡滑进,多可迅速通过弯曲部,看清肠腔。在滑进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粘膜的色泽变化。若无明显阻力,视野中肠粘膜颜色正常,向后滑动顺利,病人无不适,好可顺利完成定向滑进。如遇阻力增加,粘膜颜色变苍白,血管纹理变模糊不滑动,患者自觉疼痛时,应停止进镜,并退镜,辨明肠腔走向后再进镜,切忌盲目暴力进镜,以免发生穿孔等意外。 总的原则是循腔进境、循腔滑进、不断进退镜身、尽量少注气。还应注意到以下一些环节:1保持肠镜纵轴成一直线,使手控制镜身的移动能传到肠镜的先端。 2保持镜身的自由感,肠镜纵轴是否成 一直线状态,在插入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确认镜身的自由感,也就是

单人肠镜操作技巧(四)

单人肠镜操作技巧(四) 17.压腹是一个值得好好探讨的课题,实践中,有效的压腹可以帮助我们轻松解决一些很棘手的问题。 1)你自己心中是否有数内镜的弯曲或N袢是在哪个位置?准确判断是基础,比如横结肠下挂,你从脐下向心轻轻推压腹部;脾区弯曲后对乙降交界形成压力,N袢容易产生,增对这个结点可以在左下腹压腹以减小内镜弯曲空间,避免其产生;阑尾炎、子宫肌瘤手术造成乙状结肠向右下腹过度弯曲,在右下腹或中下腹限制其弯曲的幅度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不适和提高进镜的效果。 2)压腹需要起效!并不是说你压了就行了,而需要通过判断压腹对你进镜的影响而灵活调整压腹的角度、力度。失败的压腹有时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证实你的判断是对是错,如果是错了,那袢又会在什么地方等等。 3)压腹是肠镜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对不能抱有单靠压腹来处理困难的幻想。别觉得压腹说明技术不行,相反,压腹体现了一个肠镜医师对肠镜、肠道的理解,不断的琢磨、体会才能了解你的操作其到了什么反应,你的镜子是否如你所愿等。但若单手肠镜基本技巧尚不熟练,压腹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技术为上!其中压腹也是一门技术。 18.肠蠕动频繁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结肠炎症;②患者紧张;③注水温度偏低;④注气注水过多物理刺激。而以第④点最为重要!从楼主的描述中,我们能感受到向里充了不少气,而且你越充气,它蠕动越频繁,越频繁你越注气,它就更胀,本该张开的肠腔,会由于部分肠腔的过度充气而在局部难以扩开。你所描述的情况,大多是这种情况(当然也有少数病例则分布于其他原因中)。麻

烦来的时候,别着急,仔细分析矛盾的成因,也是肠镜提高的重要方面。 我的体会是,安抚患者,暂停肠镜嘱其休息片刻,在其休息过程中不断抽气,其实单手技巧的精妙在于肠腔不充气甚至是抽气的过程中进镜!所以碰到这种病人更加需要反其道而行,多能解决。遵循“吸气-进镜-拉镜”这一根本要义,有时候比旋镜更有意义,练就一付鹰眼,才是真功夫。 肠镜前除作一些必要的思想工作外,还要准备好内镜,检查一下充气、吸引、和屏幕,还有就是检查下患者的膀胱,如果憋尿多了,不仅到时后很麻烦,也会产生你上面描述的情况,真的很麻烦的哦,哈哈。 19.我是一名初学者,我现在是一开始就寻腔进境,就算是起襻也带圈到降乙交接,勾拉过了降乙交接后右旋解圈,患者疼痛感消失,镜身自由,继续前进。我知道这样是不好的,风险也大,而且由于在乙状结肠带圈,有时降乙交接还过不去,但是我也试过在直乙交接后就开始拉镜,比如:向右转后,向左复位,或者拉镜,但是好几个病人在我这样操作后,在乙状结肠出现“扭麻花”状,进境患者痛苦不已,后来就只有按上述方法做了,各位高手请教,所谓旋镜后取直-复位,到底怎样做?乙状结肠“扭麻花”是怎么形成的?怎么解决? 工藤告诉我们带襻进入降结肠接近脾区后解襻取直镜身,是3级以下的操作者常用的手法。 我的一些体会: 这是我们对肠道走行掌握不好的表现之一,不必恐惧,但我们要在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我们的技艺。我们起初可只注重找腔,插镜,生怕错过进镜机会,哪里会考虑肠道是是什么走行,只左拐右拐,插入越来越困难,为了寻找腔拼命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插入技术与技巧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插入技术与技巧 泊周殿元 结肠镜插入技术分为两种, 一是在我国广泛采用的双人操作法(two men method);另一方法为单人操作法(one man method);是由美国学者Waye [1] ,Shinya[2]于七十年代后期先后创立的方法,也是近年来在国外被广泛采用的结肠镜检查技术。这一方法在对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过程中,检查者为一个人,用其左手控制角度、送气/水、吸引,同时用右手插入及旋转镜,遵照不使肠管过度伸展的原则,通常是一边进行肠管的短缩化一边进行插入。单人操作法历经20余年的实践,不断改进并逐步完善了操作理论及技巧,操作方法已臻成熟。随着结肠镜的结构、性能的不断改进,以及放大镜的临床应用,单人操作法的推广应用日显重要,其主要原因有二:(1)放大镜的应用要求操作更为精细,尤其是对微小病变的观察,要求术者具备高超的操作准确性,使镜头尽可能贴近病变,以观察病变的微细结构。在这种技术的要求下,只有单人操作才有可能达到。而双人操作则由于两人的配合难以十分准确, 所以很难达到精细观察的目的;(2)单人操作由于操作手感明确,可以避免粗暴动作,病人痛苦小,安全程度高。由于上述原因,欧美国家早已全面推广;在日本,80年代初在几位热心单人操作法先驱者的推广下,克服各种阻力[3],目前近95%的镜医师采用单人操作法。在我国,尽管1982年美国学者Waye和日本学者冈本平次(Shinya式单人操作法)先后来我国表演单人操作法;后来,迄今远未推广,仅有少数医院在应用。但随着近年来国际及国镜会议上不断安排单人操作法示表演, 工藤進英又多次来华推广,广大镜医师已认识到单人操作法的优越性,推广单人操作法势在必行。纵览Waye ,Shinya以及日本学者的单人操作法,我们认为“轴保持短缩法”(改良Shinya操作法),易懂易学,因此,本章以工藤進英的《结肠镜插入法—从初学者到熟练者》[4]一书为蓝本,结合我们的实践体会[5],介绍如下。 一. 结肠镜单人操作的基本技术 主要是通过镜的操作和肠气体的的调节,使结肠缩短变直,结肠镜便可顺利地通过乙状结肠、降-乙移行部、脾曲、肝曲送达盲肠及回肠末段;并可全面地观察到肠壁及皱褶里面的情况。为此要求术者必须在操作过程中使手部动作能够准确无误地传递到镜的前端,随心所欲地进行操作并观察到肠腔每一个部位。另外,只有能够随意地控制病变处与镜之间的距离,并保持适当的间距,才能够进行充分并仔细地观察病变;并能对准病变拍摄清晰的照片。在腺管开口类型(pit pattern)的放大观察时,如果无法保持适当的距离则对不准焦点,是不可能得到准确的信息的。另外,在镜治疗过程中,如果不能随意地控制镜的前端,让其毫无阻碍地接近病变,那么这种镜的治疗本身就存在着危险性。因此,熟练的掌握单人操作的基本技巧极为重要。其基本技术如下。 (一)操作的基本姿势 患者基本上采取左侧卧位,原则上检查医生站在其身后。将镜监视器摆放在便于术者 观看的位置。通常放在患者的头部上方。为了便于检查,应使用操作空间较大的检查台。对检查台高度的选择因人而异,台子过高会影响检查,过低又会导致姿势的歪斜。应选择既不易使医生疲劳又方便其操作的高度。另外,对于检查医生来说也应采取一种既轻松又不费力的姿势,挺直腰板,左手放在与胸平行的高度握住镜的操作部,右手握住距离肛门20~30cm处的镜镜身软管(图-1)。 (二)缩短肠管与取直镜身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检查1350例的体会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检查1350例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4-04-03T09:30:48.6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期供稿作者:魏田 [导读]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是一种重视手感的简易插镜法。 魏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消化内科 434000)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镜单人操作法的技巧与体会。方法回顾总结笔者3年间用单人操作法检查1350例病人的体会。结果共有1280例插入成功,成功率94.8%,插入时间平均为8min,术中痛苦小,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结肠镜单人操作法顺利插入的关键是缩短取直肠管,保持镜身的自由感。单人操作法具有协调安全、操作精细、检查时间短、病人痛苦少、插入成功率高等特点,值得推广。 【关键词】结肠镜单人操作法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1-0137-02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是一种重视手感的简易插镜法。自1982年4月,我国各地医院陆续开始了纤维结肠镜单人操作法的探讨,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我院2011-2013年间检查的1350例病人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内镜室共进行结肠镜检查1350例,全部用单人操作法完成。其中男815例,女535例,男女之比为1.52:1;年龄最小9岁,最大87岁,平均44.5岁;病程3天~20余年不等。分别以腹泻、腹痛、腹部不适、便血、便秘、肠梗阻、腹部肿块等原因而做结肠镜检查。 1.2 方法使用仪器为 OLYMPUS CF-VI电子结肠镜。结肠镜单人操作法检查,由术者根据视野中的图像和插镜时的手感一人完成全部检查操作,助手只负责观察病人,协助完成活检。检查中,术者面向患者和显示器,站在检查床的一端,左手掌握住结肠镜操作部,大拇指负责调节上下旋钮,食指按住注水、气及吸引按钮,并负责冻结图像。术者右手象握螺丝刀样在距离肛门20~30cm处握住结肠镜镜身,以进、退镜及旋镜,同时负责微调左右旋钮,以及在活检时完成活检。 检查开始时,病人取左侧卧位,大腿尽量紧贴腹部,臀部靠近检查床顶端,正对术者。嘱患者放松,先做直肠指诊,了解有无痔疮、肛裂及肛门狭窄,同时涂润滑剂于肛门口。然后术者左手拿起结肠镜操作部,右手握住镜头,用食指将镜头压进肛门,注气,待看清肠腔后,左、右手调节旋钮,循腔进镜约15cm相继越过3处交错的直肠瓣后到达直乙移行部。此时肠管大多弯向左腹侧,稍向后退镜,调节镜头向上,按顺时钟方向旋转镜身,可看清肠腔,循腔插入进入乙状结肠,然后适时吸气,后退拉直镜身,再循腔进镜,到达降乙移行部。 抵达降乙移行部后,调节镜头弯向降结肠,吸气,边钩拉边向右做顺时钟方向旋镜,可顺利通过。有时降乙移行部弯曲角度小,无法进镜,可让患者取右侧卧位,再配合逆时钟方向旋镜,使之变钝角,再循腔进镜可顺利插入。 镜头到达脾曲后,应找到横结肠开口,开口一般位于脾曲盲端稍下方内侧壁,少数在前壁或外侧壁,常呈鱼口形或门状皱壁,对准开口插入约10cm后,再吸气钩住肠壁,并顺钟向旋镜,拉直镜身,使横结肠和降结肠角度增大而顺利插入横结肠纵深部。此时应时刻注意拉直镜身以防结成襻曲。 至横结肠中段后有时会遇到急弯,此即横结肠下垂部。这时调节镜头顺腔插入横结肠始段,然后钩住皱壁,吸气,缓慢退镜,并做顺钟向旋镜,使横结肠中段升高,角度变大,结肠镜可顺利插入而达肝曲。 肝曲是整个插镜过程中最难通过的一段。镜头到达肝曲后,先抽气退镜,取直镜身,然后调节角度钮使镜头弯向病人右上腹方向,接着抽气,用右手退镜同时做顺钟向旋镜,再稍进镜后即可见到升结肠,进入升结肠后抽气,可吸气使升结肠变短,稍进镜即可达回盲部。 镜头到达回盲部后,将镜头插至盲肠,调节镜头弯向回盲瓣方向,缓慢退镜,当镜头退至瓣口时,即可滑入回肠内。 结肠镜进入回肠后,一般能插入约20cm。然后边退镜边观察,记录下各肠段的情况,同时抽气,直至退出肛门检查完毕。 2 结果 结肠镜检查以插至回盲部或回肠末端以及插至狭窄性病变部位为成功。插至回盲部的时间是6~15min,平均8min。插入深度为65~90cm。 术中大部分患者感觉较好,仅有少数患者感觉腹痛、腹胀,特别是在肠镜插至乙状结肠以及经过降乙交界处时,一般都能耐受。但有个别患者不能耐受而中止检查。 70例病人未插至回盲部,其原因分别为:一是肠道准备不好,特别是肠梗阻以及顽固性便秘的病人,常常不能口服泻药,洗肠又深度不够,肠腔内尚有大量粪水和粪块,不能吸引,影响进镜和观察,这部分病人有53例。二是有12例病人有1次以上的腹部手术史,导致严重的肠粘连,进镜时肠腔转弯处形成锐角,以致腹痛难以耐受而退镜。三是有少数患者过于紧张和恐惧,医生的解释和安慰不能使其缓解。插镜时,越紧张越容易导致腹痛,越腹痛又越紧张,不能配合,导致检查失败。四是有少数高龄患者,合并较严重的心、肺疾病,虽术前准备较充分,检查中因情况不好,为安全起见而中止检查。 本组无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有少数患者感觉术后腹痛、腹胀,嘱其上卫生间排出肠气后缓解,无需要特殊处理。 3 讨论 结肠镜检查是下消化道疾病特别是大肠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也是大肠疾病的治疗手段之一,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操作,具有一定的痛苦和危险。因此,检查操作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近年来随着单人操作法的兴起,插入过程变得协调安全,结肠镜检查和治疗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笔者感觉,单人操作法,重视术者插镜时的手感,无需手法辅助和助手协助,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操作方法。笔者体会要顺利地进行肠镜操作,关键是取直镜身缩短肠管,遵循少注气、循腔进镜结合滑镜、去弯取直、急弯变慢弯的插镜基本原则,熟练掌握单人操作技巧,灵活应用各种手法。体会如下: (1)基本姿势要正确,要轻松省力,诊察床的高度要方便医生操作。(2)保持镜身的自由感,是顺利插镜的基础。内镜操作的自由感是指肠镜操作过程中,当右手的动作准确地传递到内镜前端时的一种内镜操作的感受觉,是一种完全没有阻碍感觉的状态。在充分吸气、退镜消除肠襻基础上,快速往返进退内镜并结合小幅度的上下左右抖镜,使肠襻套向镜身,多可获得镜身自由感。切忌无内镜自由感,仍过度插镜,将带给患者严重不适及操作危险。(3)如何以较短的镜身通过乙状结肠是结肠镜检查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缩短肠管与取直镜身至关

单人肠镜操作体会(一)

单人肠镜操作体会(一) 1.单人肠镜的困惑,怎么进行钩拉?过脾曲时为什么疼痛? 感觉进镜不畅时,就要退镜、小幅度的调整角度、旋镜、寻到腔隙后吸气通过就是钩拉。乙状结肠取直后通过脾区不疼痛。 角度打多少,要看你镜子所处肠腔的形态,最好是寻腔勾拉。举个例子,你在脾曲勾拉,那你就可以UP到底。如果你在乙状结肠或横结肠勾拉的时候,打的角度要尽量可以勾住,还要可以顺着前面的肠腔,这样勾拉的时候镜子就顺势往里走了。进行勾拉时,一般先抽气,大旋钮打成一定角度,但前提是勾拉时还可以看见肠腔,这样比较安全,可以防止黏膜撕裂。另外,退镜时,镜身右旋,可以取直镜身,说明是“α”袢;如果右旋反而肠腔退了出来,说明是反“α”袢,此时左旋镜身即可取直镜身。乙状结肠取直镜身很重要,这样进脾曲、肝曲一般都比较顺利! 2.瘦人在做肠镜检查时关键是取直镜身,千万不要结袢,反复勾拉,一般用较短镜身就可到达盲肠。瘦人难在乙状结肠,胖人难在横结肠。瘦人乙状结肠肠腔狭,皱襞厚,皱襞之间间距小,故易成攀,要熟练须很长的时间反复磨练,才能变成自己的经验;胖人主要因为肠系膜脂肪厚,导致横结肠下垂,这时应在脾曲处改为右侧卧位就可顺利到达肝曲了,但要保证到脾曲处镜身进入40cm,说明在乙状结肠没有成攀。 通过直乙结肠、乙降结肠移行部:左侧卧位通过直肠及直乙结肠交界时,调角度向上,再向左旋转镜身进镜,越过直乙交界后,充分抽出空气,回拉并右旋镜身,进行镜身取直缩短的操作,拉直直乙弯曲部。通过乙状结肠时,一边抽

吸空气,一边有意识退拉内镜,一边右旋内镜,有时要左旋,使乙状结肠缩短直线化过程中插入结肠镜。我们将这种方法总称为“右旋短缩技术”。在乙状结肠通过后或脾曲通过后,如有结袢,右旋短缩技术在此时的应用极为重要,通过右旋镜身及向后退镜,可使绝大部分结袢消除并取直镜身。 3.结肠脾曲、肝曲:在紧挨脾曲部位使内镜直线化,充分抽吸空气调角度向上并右旋内镜镜身后,立即向左反旋转内镜。为使脾曲部弯曲钝角化,应稍微回收角度,并使肠管与内镜镜身保持一致的同时,向内插入,边吸气边左旋内镜,使之进入横结肠。如遇脾曲角度扭曲变锐,肠腔不明显时,可改为右侧卧位,循腔进镜,勿强行进镜而造成穿孔。通过肝曲,头端到达肝曲后,最重要的是抽气和退镜操作。通过抽气使肠管充分缩短并退镜,在肠管发生缩短后,调整角度和旋转操作。多数情况下,调角度向上并右旋镜身就可以插入升结肠。如因乙状结肠或横结肠弯曲结袢致内镜的前端无法前进时,患者改为平卧位,请助手按压患者腹壁是比较有效的方法。通常按压脐部,或从脐部向剑突肋弓方向推顶,以抵御结肠的下垂,减轻下垂角度和肝曲的锐角。 结肠镜过程中要牢记: 1.“40法则”。即达脾曲处镜身进入40cm,说明镜身已拉直!! 2.镜身自由感,包括旋钮自由和镜身自由。 但初学者往往在乙状结肠容易结攀,且不能判断镜身进至何处,依靠肠袢形态来判断常容易出错,经常进镜60cm以上,见到蓝斑,以为到了肝曲,其实还在乙状结肠。乙状结肠进镜过程中看到前端的肠腔在扭,肯定要结攀了,患者会

结肠镜单人操作技巧及体会

结肠镜单人操作技巧及体会 标签:结肠镜;单人操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R65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30-0117-01 结肠镜是诊断大肠疾病最重要的检查方法。双人操作曾是普遍采用的方法。结肠镜单人操作法由美国学者Waye和Shinya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因其操作安全、简单、人力资源使用率高及患者痛苦相对较小,近年来在国内外被广泛采用[1]。笔者所在医院近三年来采用单人操作法共检查病例近3000例,笔者操作908例,现将操作技巧及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独自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共908例。其中男490例,女418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89岁,其中60岁以上患者约205例。临床表现为便血、腹泻、腹痛、便秘,结肠术后进行体检。 1.2 操作前准备 术前2天无渣饮食,术前晚10∶00后停止进食,检查当天早6∶00起口服泻药导泻,具体为甘露醇500 ml兑温开水500 ml,或复方电解质散兑水2000 ml, 0.5~1 h内服完,服药后腹泻5~8次,出现解清水样大便即可开始操作[2]。 1.3 检查方法 采用Olympus CF-Q260AI型电子结肠镜进行操作。主机及显示器位于检查者的左侧前方,患者左侧卧位,操作者左手放在与胸平行的高度持结肠镜角度钮控制进镜角度,并控制注气和吸引,右手插入及旋转内镜,握住镜身,避免使肠管过度伸展,一般是一边进镜一边使肠管套在镜身上。根据大肠走向控制内镜前进,见腔进镜,避免过度充气。不进就退,避免镜头紧贴肠壁。送气、抽气配合,必要时变换患者体位。尽量取直镜身并使肠管套叠在镜身上。以近距离观察到回盲瓣或进入回肠末段做为插镜成功。 2 结果 908例患者中有870例插镜成功,其中780例进入回肠末段,成功率95.8%。38例因为肿瘤致肠腔狭窄、腹痛难忍或肠道内残余大便较多未插至回盲部。一般进镜80 cm左右可观察到回盲部。到达回盲部的时间最短为5 min,最长为20 min,平均8 min。908例患者有一例穿孔,经外科手术治愈后出院。少数患者出现腹部疼痛、腹胀,经吸气及回拉内镜即可缓解。检查结果:全结肠无明显异常308例,大肠息肉205例,大肠癌150例,结肠炎95例,结肠黑变病49例,其他结肠疾患101例。 3 讨论 3.1 结肠镜操作技巧 3.1.1 保持与肠壁的适当距离如果镜头与肠壁距离太近,显示器显示为一片模糊的红色,不能观察到肠腔的走向,如继续插入,可导致患者疼痛、损伤肠黏膜,甚至引起肠穿孔,此时,应缓慢少量退镜,保持与肠壁一定距离,以便观察肠腔,可适当旋转内镜保持内镜处于肠腔中央,再慢慢的顺肠腔走向一点点进镜,即可顺利插入。 3.1.2 吸引及钩拉肠管内镜插入前通常需要先注入一定量的空气以便使肠

放大染色结肠镜操作规范标准

1. 患者告知及宣教 收集病史,介绍《放大染色结肠镜对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技术推广应用知情同意书》,争取患者配合,肠道准备前应充分对患者进行口头和书面告知肠道准备的目的和方法,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 2.术前常规准备 饮食限制建议患者在镜检查前1 d开始低纤维饮食,以提高肠道准备的清洁度。但对于饮食限制的时间不建议超过镜检查前24 h。理想的清洁肠道时间不应超过24 h,镜诊疗最好于口服清洁剂结束后4 h进行(无痛结肠镜检查建议在6 h后进行)。 3. 肠道清洁剂选择: 3.1聚乙二醇电解质散(PEG)使用方法:在镜检查前4—6 h,服用PEG等渗溶液2~3 L,每10 min服用250 mL,2 h服完。如有严重腹胀或不适,可放慢服用速度或暂停服用,待症状消除后再继续服用,直至排出清水样便,可以不再继续服用。对于无法耐受一次性大剂量PEG清肠的患者,可考虑分次服用方法,即一半剂量在肠道检查前1 d晚上服用,一半剂量在肠道检查当天提前4~6 h服用。 3.2磷酸钠盐,与PEG相比,肠道清洗效果相似,但是口服磷酸钠溶液剂量少(1500 mL),患者依从性好,腹胀、恶心和呕

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小,在PEG无效或不可耐受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建议分2次服用,每次间隔12 h,可在镜检查前1 d晚上6点和镜检查当天早上6点各服1次。每次标准的剂量为45 mL,用750 mL水稀释,建议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多饮水,直至出现清洁水样大便。 3.3祛泡剂,二甲基硅油最常用的剂量为120~240 mg(西甲硅油3~6 mL)或30%溶液45 mL,可与泻药给药时一起使用。 3.4口服肠道清洁剂的禁忌证:绝对禁忌证:消化道梗阻或穿孔、严重的急性肠道感染、中毒性巨结肠、意识障碍、对其中的药物成分过敏、无法自主吞咽的患者(这种情况下鼻饲胃管可能有用)、回肠造口术。相对禁忌证:慢性肾脏疾病、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患者建议使用聚乙二醇制剂。肾移植受者不应选择磷酸钠盐;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建议使用聚乙二醇制剂,禁止使用磷酸钠盐;肝硬化首选聚乙二醇。建议服用血管紧素转换酶抑制剂患者在口服肠道清洁剂当天及之后72 h不应继续使用;利尿剂应在口服肠道清洁剂时暂停1 d,在口服肠道清洁剂当天及之后的72 h,建议停止使用非甾体抗炎(NSAIDs);用胰岛素、口服降血糖药控制血糖的患者,应避免在检查前日服用肠道清洁剂。 4.操作器械准备

结肠镜的操作技巧

结肠镜的操作技巧 单人操作由于协调性好、更便于一些特殊手法的运用,使检查效果更好,在不同的肠段进镜方法上有以下几种技巧: 1、直乙结肠、乙降结肠移行部:通过不断旋镜循腔及拉直镜身,使降乙以下肠管基本套在30cm的镜身上。旋镜的目的是视肠腔变化将肠腔的走向转至视野的上方或下方,再作上下钮调节(有时需调节左右钮)暴露肠腔进镜。反复回拉结合摇镜、抖镜可以使镜身取直,把过长的、游离的乙状结肠套叠在镜身上,为下一步顺利进镜打下基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旋转式进镜:当肠腔在视野内且无明显转向时,不要直接向前送镜,而采用旋转式进镜。这里所讲的旋转式进镜不同于前面所说的旋镜,方法是右手握住镜身,不断小幅度沿镜身纵轴左右旋转镜身同时进镜,作者将这种进镜方法总结为旋转式进镜。其优点是可以将手部力量准确传递到内镜前端,防止镜身在体内成弓状弯曲,从而避免拉长游离肠管引起异常疼痛,预防袢曲形成;还能减轻右手进镜的力量,更轻松地完成操作。原理尤如持针灸针穿刺皮肤:直接进针需用力,且很易使针弯曲,如轻轻旋转则容易保持直线进入。此法简单、实用,特别适合在通过降、乙状结肠时使用。 3、结肠脾曲:如脾曲过度扭曲而使脾曲呈锐角,仅可见屈曲的皱襞遮盖住整个肠腔,此时盲目滑镜可引起病人疼痛,肠壁损伤,甚至造成穿孔。可改右侧卧位循腔进镜,或通过旋镜将皱襞转至视野的下方,将内镜前端送至皱襞处,左手将大旋钮向下旋转,镜端压住皱襞,同时钩拉、稍许退镜,使脾曲钝角化,暴露肠腔顺势进镜,同时左手回复角度钮。肠镜过肝曲困难时,亦可采用此法。 4、升结肠:当内镜前端刚过肝曲,常常是升结肠肠腔暴露充分,但进镜困难,甚至不进反退。多因为手部力量不能传递到内镜前端,肠镜在横结肠内呈弓状下垂。此时应先行退镜拉直镜身,请助手按压患者脐部,并用力向剑突肋弓方向推顶,以抵御结肠的下垂,再行进镜可获成功。 哪一类病人需要做此项检查 1、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 2、不明原因慢性腹泻; 3、不明原因的低位肠梗阻; 4、疑大肠或回肠末端肿瘤; 5、大肠息肉、肿瘤出血等病变需做肠镜下治疗; 6、结肠术后及结肠镜治疗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者; 7、大肠癌普查。8、家族中有大肠癌或腺瘤等患者,需要进行体检者。9、从来没作过肠镜检查的40岁以上者的健康体检。 适用疾病:大肠息肉;大肠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结肠癌等。适应症 电子结肠镜检查的适应症相当广泛,凡属于下列情况而无禁忌症时均可行电子结肠镜检查。 1、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 2、原因不明的慢性腹泻。 3、原因不明的腹部肿块,不能排除大肠及回肠末端病变者。 4、原因不明的中下腹疼痛。 5、疑有良性或恶性结肠肿瘤,经X线检查不能确诊者。 6、疑有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7、钡剂灌肠或肠系检查发现异常,需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8、结肠癌手术前确定病变范围,结肠癌、息肉术后复查及疗效随访。 9、原因不明的低位肠梗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