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俗类博物馆中的展示设计探析——以南京云锦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08
1957年南京云锦研究所建设落成,2005年南京云锦博物馆被“南京新55景”和“新金陵48景”同时收录进名录之中。国家和社会的共同重视和关注,将已然淡出人们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锦重新带入到了大众视野当中。
一、民俗博物馆概论
博物馆的职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着,首先是1974年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定义,即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服务和对大众永久开放的社会机构,其目的是为了对社会群众进行传播、展览和教育。到了2007年,对博物馆职责的重新定义又将博物馆的展示内容从物质遗产延伸到了非物质遗产,这样一来,不仅博物馆机构的职责范围更宽泛了,还给博物馆的展示形式带来了挑战。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丰富多样,其中,发展历史相对久远且具有代表性的要属南京云锦。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家兼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艺术系教授陈之佛先生就曾指出,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锦在中国古代传统织锦工艺史上是“最后一座里程碑”。南京云锦博物馆和江宁织造博物馆最先尝试的展示方式以实物来做展示,但是因为传统展示方式局限性,参观者也只能停留在对实物的直观视觉体验上,而缺乏互动体验,从而导致了展示效果达不到预期的设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也受到了限制。
以英国博物馆为例,大英博物馆为了更好地在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当中做好文物宣传工作,利用交互技术在其官网上为各年龄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教育栏目,更为教师、家长和孩子设计了专门的互动交流区,为他们提供交流互动服务,还添加了近期展览项目、博物馆的研究信息和服务信息等,针对性较强。所以随着社会网络的发展和现代展示技术的不断革新,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改善民俗类博物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工作。
现在有的博物馆还是参照传统博物馆学,奉行“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的功能,以展柜配合文字说明介绍的形式,把制作技艺的工具或者成品展示出来,但是除非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这些说明文字、深入去了解这些工具和成品的参观者占总数的比例极低。在江宁织造博物馆内就有这类的展出形式,说明文字附上成品,即使参观者认真阅读了,也未必能真正了解织造技术的精髓,因为单一的宣传方式,很难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增加新的展示手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来说十分重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较多,国内不同部门之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归类的标准有细微的区别,同样与在法律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类标准也都是有细微区别的,随着人们认知的不断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越来越详细。
国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举行的国际会议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首次以国际公约的形式,正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做出了概念和范畴的界定,并对各个国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所承担的职责、义务和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明确要求。
《公约》首先站在国际的角度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定义:“即被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群体,有时是独立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中的各种社会活动、节日演出、知识技能以及其与之有关的使用工具、工艺成品和文化遗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世代相传的形式传承,在历史长流中,随着其所处的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交融,不断使得到再创新。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共鸣使这一群体具有更强的自我认同感和团队凝聚力,从而增强人类的创造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公约》在2003年通过时,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一是传统口头表现类;二是表演艺术类;三是社会实践类;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的实践类;五是传统的手工艺类。
意大利籍著名的博物馆学家吉奥凡尼(Giovanni Pinna)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成了三大类:一是具有有形表现形式的社会行为,如传统生活习惯、节日庆典等;二是无法具体呈现的个人或群体的表述,如方言、记忆、歌谣和音乐等;三是有形物质遗产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如原始部落的图腾等。
对比以上两种分类方法,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相似,虽然分类之间的名字有所差异,但是分类本身并没有矛盾冲突。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俗类博物馆中的
展示设计探析
——
—以南京云锦为例
殷朱文强徐子安
摘要:随着国际上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条例的出台,还有对博物馆职责的最新定义,非物质类遗产的保护和展示越来越受国际和社会的关注,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非物质类遗产的展示方式变得多样化。让民俗类博物馆更多地接纳和融合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了解所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性,不仅顺应了作为博物馆本身保护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机构职责,还为如何找到更好的博物馆展示方式寻找出路。
关键词:民俗类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云锦
95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展示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没有具体的形态,所以必须依附于特定的载体,其中包括使用到的工具以及最终的成品。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很大一部分是以依附的载体展示为主。
以载体作为展示形式是民俗类博物馆的一种固定手段,但是只有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艺术品或者历史文物才适用,并且这种展示需要安静的环境。对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则需要仔细推敲,作为载体,这些工具和成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在技术活动这个过程里才具有生命力。虽然成品具有传递审美和历史价值的作用,但是要将整个非物质文化精神遗产的传递出去还是比较困难的。例如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如果仅仅依靠现成品的展示来体现整个云锦手工织造技艺的精髓,效果可能不够理想。
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异,所以环境和氛围对于展示无疑是重要的。如果只是很随意地在一个任意空间中进行展示,只会让被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它原有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因此,为了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场景,我们可以使用场景还原的手段,场景还原是将这些手工技艺的原生环境再次复制,通过使用各种模型、声音来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社会和人文环境等。
随着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信息化建设,用来展示的手段越来越多,变得多媒体化,参观者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绎、VR虚拟手段等更直观地接触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上文所提及的大英博物馆,还将交互设计加入了博物馆的网页当中,在给大众答疑的同时,发布最新的展示信息。国内博物馆也基本如此,同时我们还看到较少的博物馆还存在工作坊,这样博物馆既可以提供参观,还能增加参观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体验,同时还带来相应的效益,而获得的效益又能给博物馆带来维护资金。
四、南京云锦的保存和展示意义
南京云锦作为一个独立的丝织品登上历史舞台最初可以追溯到东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自南朝后,清朝时期在元、明两代发展近800年的基础上,融入了辽、金、西夏、蒙古诸北方游牧民族的织造技艺,形成了种类众多、格局规整、色彩浓重等特点,并远远超过苏、杭两地的纺织工艺,代表了中国织锦工艺的最高成就。
原始的云锦手工纺织品是用环形花本大花楼木质提花织机,必须由两个人分别在上面和下面合力才能织造出。木质提花织机织造云锦时经丝与纬丝交织必须有五个方面的运动:经丝上下分开形成梭口,分别为地部开口和纹部开口;将纬丝引入梭口;将引入梭口的纬丝推向织口;把已经织成的织物引离织口;把经轴上的经丝送出。经由这几个步骤,云锦的纹理才可能显现,在这一过程中错一下都是不允许的。这一复杂的织造技艺,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的瑰宝。
保护南京云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有关云锦的文献、研究和历史记载收集集中分类保存,将遗存的织机一类历史遗留物进行封闭保存,或者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文字数据化保存。另一方面,在设计当中将云锦元素提炼出来,融进空间的装饰和平面布局当中,将云锦的符号和文化含义隐喻在空间当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锦,也有助于室内设计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五、民俗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展望
尽管我们国家和社会在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上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相对较多的民俗类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方式还是较为单一的。多数的展示方式还是以实物和展板的形式为主,交互技术、数字化技术和活动展演大多是以辅助的形式出现。但这种传统的展示方式容易给参观者带来单调的感觉,会削弱他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民俗类博物馆也就无法达到传播、保护、传承、教育的目的了。
前文已经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鲜活的生命力,即单一的实物展示并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完全展现出来,因此,在民俗类博物馆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防止过于简单和概念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的展望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能够被发现,让人们能够更直接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领域中手工技艺制作的过程。而运用多种新型的展示手段的好处,一方面,可以脱离一成不变的展示形式,不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面貌”,还是作为室内设计当中技术的更新,另一方面,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增加与参观者互动的环节,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宣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新技术的运用也有一定的缺点,如因为运用了最新型的展示手段,所以资金开销会比较大,对于非营利性质的民俗类博物馆,资金会是一个比较难跨越的阻碍。但是对比利与弊,再反观现在,弊端只是暂时的,更改新的展示手段可能只是时间问题,而且现在国家正在提倡寻找文化认同感,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设计,对于博物馆空间展示的改进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妍君.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
[2]王冰.博物馆视域下的哈尔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6(6).
[3]尹彤云.博物馆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6(4).
[4]魏爱霖.民俗类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J].中原文物, 2011(4).
[5]聂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设计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6.
[6]姜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D].浙江大学,2011.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
【城市会展研究】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