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升起新中国五星红旗 王母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早升起新中国五星红旗王母围
标准读音:WangMuWei
行政区属:龙岗区
地理位置:位于深圳龙岗大鹏街道王母社区
地标建筑:王母围屋
700多年历史的古围屋
有关王母围的由来,众说纷纭,先有民间传说,称是王母娘娘曾经在此梳妆,而围前的王母塘就是她梳妆时不小心将镜子遗落人间所致。但更多的说法是和一个叫杨淑的女子有关。
在公元1276年的一天,一个年轻貌美的妇人,牵着一个8岁的小孩,在一群人的簇拥下,从大亚湾海滨上岸,急匆匆地向前走来。那妇人泪挂红颜,云鬓零乱,那小孩脸色蜡黄,双眼无神。随行的人们也个个衣衫褴褛,疲惫不堪……这是一支不平凡的队伍。那位泪挂红颜的妇人,就是皇帝母亲,太后杨淑;那脸蜡黄的小孩就是当时南宋王朝的皇帝赵昺;簇拥在皇帝母子周围的,则是文武大臣和随从将士们。
就在这年春天,南宋王朝的都城临安被元军攻陷了,皇太后杨淑带领小皇子沿海一路西逃至今日的王母辖区,终于摆脱了逃兵。皇帝母子与众人在这里只歇息了一会儿就又急急匆匆前行。但是有许多人却走不动了:受伤的士兵、年迈的老人、累垮的民夫、娇弱的宫女……皇母杨淑只好要他们留下来。据说留下来的后来都活了下来,而随皇帝母子走的,则几乎全部死于之后不久的那次结束南宋王朝的崖山之战。
留下来的人们在这里歇息养伤,在这里垒墙盖房,在这里捕鱼打猎,在这里开荒种粮。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皇母,他们把这里称为“皇母围”。
由于王母人讲话“王”、“皇”不分,于是“皇母围”三字从当地人口里说出就成了“王母围”了。后来,人们以讹传讹,慢慢地,“皇母围”被人们叫成了“王母围”。
传说也罢,历史也罢,过去的都已成烟云。不过居住在王母围里的人姓氏复杂,有李、林、蔡、陈、王、张、秦、郑、胡、熊、曾、叶、欧阳、廖、郭等姓,许多居民即便同姓甚至名字相似,也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活化利用”的老围屋
偌大一个围屋,近千人居住却出入只有一个南大门,据当地老人们说,围屋建于宋代,只留一个出口主要是为了防小偷和打仗时用于防御。南门的防御性还可以从门两侧的巨大石门柱的特点推断出,门柱上面
有十多个圆而大的孔,贯通厚石,据记载,这里原来曾经用粗木横叉石柱,而且都有加固的设施,一般敌人甚难进入。现在那些同样用于保护家园的粗木早就不知哪里去了。在门口有一些年轻男女热热闹闹地正在玩扑克,曾经的硝烟年代毕竟早已经远去了。
进入围屋,围内房屋特点不一,一层或者二层的房屋无规律间隔着,只是屋上青瓦看得出年代久远。王母围的建筑布局规整,整体朝向南偏东,呈矩形,街道格局清晰,围内南北4条巷道,东西向9条巷道,共10排建筑约200多间老屋,大部分老房子都保存完好。
目前居住在围屋内的租住人员近千人,原居民大都在海外居住或者在围外建了新居,留下的不足百人。漫步围内干净的小路上,觉得围屋似乎和墙外的喧嚣隔绝开来,显得分外凉爽和安静。
经过“活化利用”的老围屋一来保证围屋有人气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防止老屋不倒塌一旦发现房子有破损情况房子的主人或住户就会立刻修理。
最早升起的新中国五星红旗
在“近现代深圳”展区,介绍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是在南澳升起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还要从1949年说起。深圳大鹏半岛有个王母墟,在今天大鹏街道办附近的位置,当年的9月,深圳还没有解放,当时我军在此驻扎一部分队伍,又有一批在此待命准备接管广州的干部和学生。9月30日那晚,这里的干部接收到香港传来的电稿,电稿上介绍10月1日将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介绍了首都、国旗、国歌的情况。时任粤桂边纵队参谋长杨应彬组织大家按照电稿说明,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准备举行升旗仪式,以迎接新中国成立。10月1日早上6时许,近千名部队干部、学生和群众在王母墟的光德学校举行隆重的升国旗典礼。事后才知,北京的开国大典是在10月1日下午3时开始,王母墟的升旗比北京天安门广场早了9个小时;也是后来才知道,大家动手制作的国旗,在形制、大小、五角星的位置等方面,和真正的国旗基本一致。
深圳博物馆方面为了表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就约请了著名油画家周小愚创作了《王母墟升旗》。在创作过程中,周小愚根据文字资料和当事人的口述,缜密考证,精心构思,注重大背景中人物造型的细致刻画和时空环境的渲染,用中西绘画的技巧,再现了真实、欢快、庄严的历史时刻。如今此大幅画作,就悬挂在博物馆新馆二楼“近现代深圳”展馆的墙壁上,以便于市民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