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探讨

合集下载

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与草地生态

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与草地生态

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与草地生态柴达木盆地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之一,也是一个极度干旱的地区。

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干旱、寒冷和多风,而且年降水量非常稀少。

然而,近年来,柴达木盆地的气候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对当地的草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到柴达木盆地气温的变化。

以前,这个地区的夏季气温非常高,冬季则是寒冷而严寒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冬季气温逐渐上升,而夏季气温则变得更加炎热。

这种气温变化对于草地生态系统来说是一种挑战。

一方面,高温影响了草地的生长,导致草地覆盖率下降。

另一方面,过高或过低的气温会增加草地动物的死亡率,对草食动物的生存带来一定的威胁。

其次,降水量的变化也对柴达木盆地的草地生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为盆地地势低洼,气候干燥,本来降水量就很少,但近年来,年降水量更是减少了很多。

这导致草地植被的水分供应不足,影响了它们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同时,干燥的气候也增加了火灾的风险,给草地生态系统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火灾不仅会破坏植被,还会对土壤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草地难以恢复。

另外,柴达木盆地的风力也是一大影响因素。

这里的风力非常强劲,经常形成沙尘暴。

沙尘暴不仅会损害草地植被,还会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沙尘暴一旦发生,会限制人们的户外活动,并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大量的沙尘暴还会增加草地的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的风险,使得草地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面对这些气候变化和草地生态系统的挑战,柴达木盆地的当地政府和科研机构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

一方面,他们加强了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监测,以更好地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的趋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另一方面,他们推动了农业、畜牧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

此外,他们也加强了对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工作,以增加草地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柴达木盆地的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摘要该文以柴达木盆地多年的勘探成果及取得的地质认识为基础,总结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特征、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构造圈闭和烃源岩展布的控制作用,最后分区总结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柴达木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成盆旋回,中生代断坳复合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油气系统,新生代大型走滑挤压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气系统和三湖第四系天然气系统,燕山和喜山两期强烈构造运动以及后期多期构造运动使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更加复杂。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烃源岩;构造圈闭;油气分布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夹持于昆仑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之间,四周均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相隔,呈一个不规则菱形区带。

盆地东西长850km,南北宽150~300km,面积约12.1×10km2。

盆地内沉积岩分布广泛,最大厚度17000 m,体积60×10km3[1],是国内七大沉积盆地之一,具有较丰富的油气资源。

1 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发育的大型山间盆地。

盆地西部以阿尔金走滑断裂为界,盆地北部为南祁连山走滑冲断带,盆地南部为东昆仑山走滑冲断带。

盆地具有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中浅变质结晶基底。

地块结构破碎、岩相复杂、深大断裂发育。

北西向断裂控制着盆内构造的定向性,北东向断裂控制着盆内构造的分区性和盆缘结构的分段性。

盆缘边界断裂为多组复合、多期活动的复式断裂带,构造活动差异性较强。

盆内构造在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的控制下,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点[2],构造单元单元划分如图1。

图1 柴达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据翟光明等)I A—赛北断陷亚区;I B—大红沟隆起亚区;I C—鱼卡红山断陷亚区; I D—德令哈断陷亚区;II A—一里坪坳陷亚区;II B—大风山隆起亚区;II C—茫崖坳陷亚区; II D—尕斯断陷亚区;II E—昆北陷阶带;III A—盐湖斜坡;III B—三湖坳陷亚区;III C—格尔木斜坡带盆地发育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3套构造层,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成盆旋回。

柴达木盆地周缘镁铁-超镁铁质岩体成矿特点与形成背景探讨

柴达木盆地周缘镁铁-超镁铁质岩体成矿特点与形成背景探讨

1 区 域地 质 构造 背景
柴 达 木盆地 周缘 地 区整体位 于青 藏 高原 北部 , 属 中央造 山带一 秦 祁 昆褶 皱系 的一 部分 ,是 典 型的 复合造 山带 。是 由一 系列不 同时代 、不 同造 山机 制 的造 山带 、结合 带 及其被 卷 入 的和 经过 强烈 改造 的
作 为造 山带基本 组成 的变 质岩 类 ,在柴 周缘 地
区 出露较为 广泛 ,是不 同成 因不 同期 次 、不 同变质 程 度 的变质 岩石 复合 体 ,早期 变质 岩石普 遍 受后期 变 质作 用 不 同程 度 的改造 。本 区 的变质 岩与矿 产 关 系密切 ,不 同的变质 作用 常形成 不 同类 型的矿 产 。 如产于 金水 口岩 群 、 达肯达 坂岩 群 中的金 矿 、 石 墨、 铁 矿等 。 变 质岩在 时 间上从 古元 古宇一 晚 三叠 世均有 产 出。变质作 用类 型 以区域 变质作 用 为主 ,动力变 质 作用 和接 触变 质作 用次 之 。早古 生代 昆仑 山 以北 奥陶纪 时期 多 岛弧. 盆系 统 的形 成 , 受原特 提 斯洋和 古亚洲 洋 的双重 制约 ,与 东 南亚 多 岛弧 盆系 受控 于 印度洋 和太 平洋 双 向俯冲 相类似 。早古 生代 泛华夏 大 陆西 部边 缘存 在近 东西 向 的 昆仑 前锋弧 ,在 它 的 北侧 ,塔里 木 、柴达木 、祁 漫塔格 、阿尔金 、祁 连
弧 一弧碰撞 、弧 一陆碰 撞 的历史 。碰撞 之后 该 区大
有 阿 帕一 茫 崖 、全 吉山 、柴 北缘 、东 昆中、东 昆仑 南
等蛇绿 混 杂岩 带 。东 昆仑 造 山带经 历 了多 次洋一 陆
注 :本 文为 国土 资源 部公 益性行 业 科研专 项 项 目 ( 编号2 0 1 5 1 1 0 2 0 )资助 的成 果 。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它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东邻祁连山脉,西接昆仑山脉,南临唐古拉山脉,北靠河西走廊。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的古老时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地质运动和变化。

首先,柴达木盆地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生代晚期-中生代的大陆碰撞过程。

在1.6-1.3亿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碰撞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同时也引发了柴达木盆地的形成。

这个时期,盆地主要由海相和湖相的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物组成,其中包括石灰岩、泥岩、砂岩等。

随后,柴达木盆地经历了一系列的隆升和沉降过程。

在中生代晚期,板块运动导致盆地区域开始隆起,形成了一个相对较高的陆地,海相和湖相环境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陆相的沉积物,如砂岩和石英砂岩。

这个时期盆地周边山脉的隆升和侵蚀作用加剧,大量的沉积物通过河流输入到盆地中。

进入第三阶段,随着地壳板块的再次活动,柴达木盆地开始发生沉降,形成一个相对较低的凹陷地带。

这个时期,盆地中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湖泊和沼泽地带,如薛岭湖、宕昌湖等,沉积物主要是泥岩和湿地植物的残渣。

同时,火山活动也频繁发生,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如玉树火山岩和果洛玛依火山岩。

这个阶段的沉积物也是目前盆地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

最后,近现代以来,柴达木盆地经历了新构造运动和环境变迁。

在新生代,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构造运动仍在继续,导致盆地中的地壳继续隆起和沉降。

同时,全球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冰川和湖泊的规模有所增大,而森林覆盖面积逐渐减少。

这些环境变化直接影响了盆地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活。

综上所述,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可以分为大陆碰撞、隆升沉降、湖泊沼泽和新构造运动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留下了宝贵的地质和生物遗迹,为科学家研究地球的演化和气候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同时,这也为柴达木盆地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来揭示柴达木盆地更多的奥秘,促进人类对地球的理解和保护。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交通社石墨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交通社石墨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矿产资源】柴达木盆地西北缘交通社石墨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张灵桧(青海省第五地质勘查院,青海 西宁 810000)【摘 要】交通社石墨矿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缘阿尔金山地区,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矿体赋存于古元古界达肯大板岩群石墨石英片岩、含石墨石英岩内,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该套变质地层经历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多重改造,以及后期多期岩浆岩侵入,为石墨矿形成创造了条件。

本文对交通社晶质石墨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矿床成因、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为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地区石墨矿成矿规律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西北缘;交通社;石墨;古元古界达肯大板岩群【中图分类号】P61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386(2023)05-0064-05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Jiaotongshe Graphite Deposit in the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ZHANG Ling-hui(The Fifth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Qinghai Province, Xining 810000, China)Abstract: The Jiaotongshe graphite mining area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margin of Qaidam basin, Altun mountain area where tectonic-magmatic activity is strong. The orebodies occur in the graphite-quartz schist and graphite-bearing quartzite of the Paleoproterozoic of the Daken Daban rock group of showing stratified and stratified output. This set of metamorphic strata has undergone multiple transformations of regional metamorphism and mixed lithification, as well as later multi-stage magmatic intrusion, which is very favorable to the formation of graphite ore. In this paper,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iaotongshe crystalline graphite deposit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nd the genesis and prospecting marks of the deposit are discussed, which provides a reliabl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the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the graphite deposit in the northwest margin of Qaidam basin.Key words: northwest margin of Qaidam basin; Jiaotongshe; graphite; Paleoproterozoic of the Daken Daban rock group晶质石墨具有导电、导热、耐高温、化学性质稳定、润滑、可塑等性能,被广泛用于化工、核工业、冶金、航天、军工等领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

柴达木盆地西部卤水特征及成因探讨

柴达木盆地西部卤水特征及成因探讨
F N Q— u ,M a— o ,T NH n—ig,X i —i n I igw i A i hn' A H ihu s z A ogbn UJ nx adL n—e a n T
1 ig a Istt o at ae,C iee cdmyo Sine,Xnn 80 0 ,C i ; .Qn h intue fS lL ks hns A a e f c cs ii i e g 10 8 h n a 2 rd aeU i rt f C i s A a e yo Si c ,B in 10 4 ,C i .Ga u t nv syo h n e cdm f c ne ei ei e e s j g 0 09 h n a
B sd u o i, sme b n a lsao n e ea e rsnaiesl mie r olce d a ay e o er a e p n t s o r e smpe ru d sv rlrpe e tt at n sweec l td a n z d frt i h i v e n l h
关 键 词 :卤 水 ; 征 ;成 因 ;柴 达 木 盆 地 特
中图分类号 : 5 2 P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39—12 (07 0 0 0 —1 07 7 6 2 0 )6— 6 1 1
C a a tr t sa do ii f rn s nwetr ia B s h r ce i i n rgn o ie s n Qad m a i sc b i e n
(.中国科学院 青海盐 湖研究所 ,青海 西宁 1 8 0 0 ;2 10 8 .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 , 京 北 10 4 ) 0 0 9

要: 柴达木盆地 白中生代末 . 新生代初 以来 , 四周山体不断抬 升, 形成“ 山深盆” 高 的沉积环境 , 为盆地带来了大

柴达木盆地的盐滞土特征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课件

柴达木盆地的盐滞土特征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课件

盐渍土的分类
根据含盐量高低,盐渍土可分为轻、中、重三种类型。
轻盐渍土含盐量较低,一般不影响植物生长和工程建设;中盐渍土含盐量较高, 可能导致植物生长障碍和轻微的工程建设问题;重盐渍土含盐量极高,对植物生 长和工程建设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柴达木盆地的盐渍土特征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高 原内陆盆地。
柴达木盆地盐渍土中的盐分含量较高,加上地下水腐蚀性较 强,对工程结构产生腐蚀作用。
解决方案
采用耐腐蚀材料,如耐腐蚀混凝土、耐腐蚀钢材等,加强地 下水的引排和防护措施,防止地下水对工程结构的腐蚀。同 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管理,确保工程结构的耐久 性和安全性。
06
结论与展望
对柴达木盆地盐渍土的认识与理解
路基沉降
盐渍土具有较高的溶陷性,会 在路基中形成“陷阱”,导致 路基下沉、变形。
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盐渍土容 易产生收缩裂缝,加剧路基变 形和损坏。
盐渍土中的盐分在水分作用下 易于溶解,导致土壤承载能力 降低,可能引发地基沉降。
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盐渍土具有显著的塑性变形特征, 可能导致建筑物地基的不均匀沉 降。
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案例
地基不均匀沉降原因
柴达木盆地盐渍土具有显著的塑性变 形和湿陷性,加上建筑物荷载较大, 导致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
解决方案
采用桩基、筏基等基础形式,提高基 础承载能力,同时加强地基处理,采 用换填、强夯、砂砾垫层等方法,消 除地基湿陷性,提高地基稳定性。
某工程地下水腐蚀案例
地下水腐蚀原因
在盐分作用下,建筑物地基的土 壤强度降低,增加建筑物倾斜、
开裂等风险。
盐渍土的溶陷性和膨胀性都会导 致建筑物地基的不稳定,影响建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 •
5
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
• 柴达木盆地自然景观为干旱荒漠,主要土类 为盐化荒漠土和石膏荒漠土。后者主要分布 于盆地西部,草甸土、沼泽土一般均有盐渍 化现象。植被稀疏,种类单纯,总共不足200 种,以具有高度抗旱能力的灌木、半灌木和 草本为主,盐生植物较多。植被结构简单, 约有6/10的群丛系由一个或几个种组成。在 山麓洪积扇和冲积-洪积平原上以勃氏麻黄、 梭梭和红砂灌木所组成的荒漠植被群落为主; 在盐性沼泽及盐湖、河流沿岸,莎草科密生 形成草丘,其中占优势的有深紫针蔺、丝藨 草与黑苔草等盐生植被;盐湖与沼泽外围以 芦苇与赖草为主。 柴达木盆地动物区系具有蒙新区向青藏区过 渡的特征。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骆驼、野驴、 野牦牛、黄羊、青羊、旱獭、狼、马熊、獐、 狐、獾等。由于垦殖和捕猎,如今野生动物 大为减少,有的濒于绝迹。
8
柴达木盆地--万丈盐桥
• • 格尔木市北面是世界著名的察尔汗盐湖, 面 积为5800平方公里。 浩潮无垠的盐湖,可以说是湖天相连的盐的 世界,盐储量约在500亿吨以上。藏公路 和铁路,有32公里长是在湖区内铺设的, 称之为“万丈盐桥”。但惊奇的是“桥”下 竟无一座桥墩和一根梁柱,十多吨重的大卡 车飞驰而过,十多节车厢的火车来回奔驰, 成为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迹。 万丈盐桥是格尔木至敦煌的一段从达布逊湖 上穿过的公路,厚达15-18米的盐盖构成天然 的盐桥,全长32公里,折合市制可达万丈,因此人 们称其为“万丈盐桥”。“桥”上路面光滑 平坦,山色湖光相映,景致很美,堪称“举世无 双”。玉带似的盐桥(路),旁无护栏,下无桥 墩,更无流水。整个路面平滑光洁,坦荡笔直.盐 桥(路)将盐湖从中间劈成两半,使人惊叹不已, 我们不得不臣服于人类的聪明和智慧。
• •
7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第十九章柴达木盆地第一节地质概况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两北部,东北为祁连山脉,南边为昆仑山脉,西北为阿尔金山脉与塔里木盆地分界。

盆地总面积121000平方公里,中、新生代沉积岩分布面积96000平方公里,最大沉积厚度16000米,沉积岩总体积60万立方公里。

一.基底岩性与时代柴达木盆地周边三大山系主要出露一套元古代中深——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古生代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类。

根据边缘露头、重力以及45 口钻达基岩井的资料综合解释结果,盆地东部基岩以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结晶基地为主,西部主要为下古生代变质岩系组成,北部为结晶岩系,古生代变质岩以及火成岩相间组成(图-)。

这一特点对盆地断坳形成、沉积及演化均有控制作用。

图柴达木盆地基岩性质分布图(具范连颐,1984)1-古生界花岗岩;2-下古生界变质岩;3-元古界花岗片麻岩;4-古生界杂岩;5-上古生界变质岩;6-古生界绿色片岩二.边界条件及断裂盆地周边与老山边界地质体呈断层接触。

边界断裂有2 1条,它们分属于三组组断裂体系,即昆仑山北缘的昆北断裂体系,祁连山南缘的祁连断裂体系和阿尔金山东南缘的阿尔金断裂体系。

三组断裂的主要特点是:(1)断裂的走向与褶皱山系基本平行,大体圈定了盆地形态;(2)多为长期发育的逆断层,断层面倾向老山,断裂规模较大,断达层位较老,均断达岩基,上盘为岩基拾出的老山或有很薄的沉积,下盘为沉积数千米的沉积盆地;(3)三组边枢断裂不是中生代沉积边界,主要是控制第三纪沉积。

以赛南——绿南等为主的祁连山前断裂体系,其上、下盘均有中生代地层;阿尔金山前断裂体系上、下盘均有白垩系和侏罗系。

说明这两组断裂不是中生代的边界断裂。

三组断裂的下盘沉积有巨厚的中、新生代地层,而上盘仅有中生代及很薄的晚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沉积。

盆地内部沉积岩中断裂虽然较多,其中断距大于1000米的断层达41条,而且多数断到基岩,但除个别断裂外,所发现的沉积岩内部断层多属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褶皱运动形成,对第三纪沉积没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特征及其成盆动力学意义

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特征及其成盆动力学意义
点显 现 出许多 有待 完善 的地 方 。 目前 , 大量 研究 表 明 , 达木 盆地 因其 特殊 的地 柴
景 , 为柴 达木地 区及 其 邻 区 是从 中生 代 继 承 而 来 认
的挤压 型坳 陷盆 地 或 前 陆 盆地 ( 自成 , 9 6 狄 恒 车 18 ; 茹 等 ,9 1 S n t 1 ,9 3 翟 光 明 等 , 9 7 夏 文 1 9 ; o g e a. 1 9 ; 19 ; 臣等 ,9 8 陈 世 悦 等 ,0 0 尚尔 杰 , 0 1 和 钟 铧 19 ; 20 ; 20 ;
内容 提 要 : 文 从 李 四光 教 授 构 造 体 系理 论 出 发综 合 应 用 盆 地 构 造 解 析 、 衡 地 质 剖 面 恢 复 等方 法 , 讨 了柴 本 平 探 达 木 盆 地 构 造 体 系 特 征 及 其 形 成 的地 球 动力 学 背 景 和 地 球 动 力 学 模 型 。柴 达 木 盆 地 受 到 印 度 板 块 、 伯 利 亚 板 块 、 西
三 大勘 探领 域 , 同时 也 为 更 深 入 了解 和认 识 盆 地 构
压 ( 良杰 等 ,0 0 戴 俊 生 , 0 0 胡 受 权 等 , 0 1 汤 20 ; 20 ; 20 ;
X ae 1 ,0 1 马金 龙 等 ,0 2 金 之 钧 等 , 0 4 i ta. 2 0 ; 20 ; 20 ;
板块 向 北 挤 压 、 部 阿拉 善地 块 的 阻 挡 及 东 侧 华 北 板 块 和 西侧 塔 里 木 地 块 的 侧 滑 而 形 成 的力 偶 环 境 , 合 岩 石 地 球 北 结 化 学 和 平 衡 地 质 剖 面 恢 复 与 分 析 结 果 提 出 盆 地 发 展 经 历 了早 ~ 中 侏 罗 世 南 北 向 拉 张 、 生 代 多 次 幕 式 挤 压 并 叠 加 新

关于柴达木盆地的分析

关于柴达木盆地的分析

关于柴达木盆地的分析【摘要】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形成机制,是人们长期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根据盆地盖层的变化、不整合特征以及沉降中心的迁移等,应用断裂走滑和陆内造山和均衡作用理论,对盆地构造演化机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分析利用开发意见1 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利用情况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经过50年的不懈努力,目前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35亿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5954.5万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3.97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900.35亿立方米,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635.86亿立方米,预测天然气地质储量2345.64亿立方米。

截至2006年底,累计生产原油225.84万吨,生产天然气41.5亿立方米,炼油和甲醇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00万吨和10万吨;建成花土沟至格尔木438千米的输油管道和涩北—西宁-兰州、涩北-格尔木、涩北-敦煌、涩北-花土沟四条输气管道。

2 柴达木盆地石油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原油开发形势不容乐观,可采储量品位逐渐变差。

油田ⅰ类储量所占比例由2005年的71.62%下降到2006年的68.9%。

“十五”期间,仅有马北油田398万吨储量属于新区、新块储量,且60-70%的储量属于低品位储量,很难形成规模产能。

二是主力油田(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各类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盆地内主力油田开发普遍已到中后期,油藏含水上升,吨油产量迅速下降,新钻井开发逐步转向次主力、非主力小层油田,开发挖潜难度加大,总体效益下滑。

原油万吨建设投资逐年增加,由2000年投资1600万元增至2006年的2500万元,成本控制和管理问题日趋严重。

三是主力油田呈快速自然递减,稳产难度大。

随着主力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老井产量逐年递减。

其中,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跃进二号等油田自然递减已达到20%以上。

“稳油控水”综合治理和稳产难度大。

四是注采井网不完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及动用程度低。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第十九章柴达木盆地第一节地质概况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两北部,东北为祁连山脉,南边为昆仑山脉,西北为阿尔金山脉与塔里木盆地分界。

盆地总面积121000平方公里,中、新生代沉积岩分布面积96000平方公里,最大沉积厚度16000米,沉积岩总体积60万立方公里。

一.基底岩性与时代柴达木盆地周边三大山系主要出露一套元古代中深——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古生代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类。

根据边缘露头、重力以及45 口钻达基岩井的资料综合解释结果,盆地东部基岩以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结晶基地为主,西部主要为下古生代变质岩系组成,北部为结晶岩系,古生代变质岩以及火成岩相间组成(图-)。

这一特点对盆地断坳形成、沉积及演化均有控制作用。

图柴达木盆地基岩性质分布图(具范连颐,1984)1-古生界花岗岩;2-下古生界变质岩;3-元古界花岗片麻岩;4-古生界杂岩;5-上古生界变质岩;6-古生界绿色片岩二.边界条件及断裂盆地周边与老山边界地质体呈断层接触。

边界断裂有2 1条,它们分属于三组组断裂体系,即昆仑山北缘的昆北断裂体系,祁连山南缘的祁连断裂体系和阿尔金山东南缘的阿尔金断裂体系。

三组断裂的主要特点是:(1)断裂的走向与褶皱山系基本平行,大体圈定了盆地形态;(2)多为长期发育的逆断层,断层面倾向老山,断裂规模较大,断达层位较老,均断达岩基,上盘为岩基拾出的老山或有很薄的沉积,下盘为沉积数千米的沉积盆地;(3)三组边枢断裂不是中生代沉积边界,主要是控制第三纪沉积。

以赛南——绿南等为主的祁连山前断裂体系,其上、下盘均有中生代地层;阿尔金山前断裂体系上、下盘均有白垩系和侏罗系。

说明这两组断裂不是中生代的边界断裂。

三组断裂的下盘沉积有巨厚的中、新生代地层,而上盘仅有中生代及很薄的晚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沉积。

盆地内部沉积岩中断裂虽然较多,其中断距大于1000米的断层达41条,而且多数断到基岩,但除个别断裂外,所发现的沉积岩内部断层多属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褶皱运动形成,对第三纪沉积没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现状及改良措施

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现状及改良措施

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现状及改良措施1. 引言1.1 柴达木盆地盐碱地概述柴达木盆地位于中国西部青海省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盆地之一。

这里的盐碱地面积广阔,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和北部地区。

盐碱地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也给居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柴达木盆地盐碱地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过高,盐碱分渗透至地表,长期蒸发积聚形成的。

在柴达木盆地的气候条件下,盐碱地面积不断扩大,给当地农作物的生长和水土保持带来很大挑战。

为了解决柴达木盆地盐碱地带来的问题,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探索改良措施。

通过调整水利设施,改善排水系统,合理施肥等方法,逐渐改善了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的生态环境。

未来希望能够通过持续的改良措施,让盐碱地逐渐恢复成为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土地,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

2. 正文2.1 柴达木盆地盐碱地形成原因柴达木盆地盐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地下水位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地质构造是盐碱地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柴达木盆地长期以来地质活动频繁,地壳运动不断,这导致盐碱物质向地表浸出,形成盐碱地。

气候条件也对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干旱的气候使得水分蒸发较快,地下水中的盐分得不到有效稀释,从而在地表积累形成盐碱地。

地下水位变化也是盐碱地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地表水分蒸发后会将盐碱物质淋滤到地表,加剧盐碱地的发育。

人类活动也加速了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的形成。

过度开采地下水、不合理的农业灌溉以及排放工业废水等行为直接导致地下水中盐分浓度增加,从而造成盐碱地的发展。

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加大了盐碱地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2.2 柴达木盆地盐碱地表现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土壤盐碱化严重、植被缺乏和土壤贫瘠等方面。

盐碱地面积广阔,土壤中盐分含量高,常常超过作物生长所需的范围,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

柴达木盆地的气候与地形有什么特点

柴达木盆地的气候与地形有什么特点

柴达木盆地的气候与地形有什么特点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亲爱的小伙伴们,柴达木盆地的气候与地形有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具体介绍。

柴达木盆地地形特点柴达木盆地为高原型盆地,地处青海省西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一个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山脉环抱的封闭盆地,介于90°16′E-99°16′E、35°00′N-39°20′N之间。

盆地略呈三角形,东西长约800千米,南北宽约300千米,面积257768平方千米(与东北松辽盆地面积差不多),为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中,地势最高的盆地。

柴达木不仅是盐的世界(东南部多盐湖沼泽),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煤,以及多种金属矿藏,如冷湖的石油、鱼卡的煤、锡铁山的铅锌矿等都很有名。

所以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的美称。

柴达木盆地气候特点柴达木盆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

年降水量自东南部的200毫米递减到西北部的15毫米,年均相对湿度为30-40%,最小可低于5%。

盆地年均温均在5℃以下,气温变化剧烈,绝对年温差可达60℃以上,日温差也常在30℃左右,夏季夜间可降至0℃以下。

风力强盛,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25-75天,西部甚至可出现40米/秒的强风,风力蚀积强烈。

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已探明矿点200余处,计50余种,其中盐、石油、铅锌和硼砂储量尤丰,食盐总储量达600亿吨左右。

芒硝、钾盐、硼酸盐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如察尔汗钾盐厂已成为中国重要化工原料基地。

盆地内储油构造广布,西部有重要油气聚集带。

锡铁山铅锌矿是中国已知最大铅锌矿之一。

柴达木盆地面积25万平方千米,各种资源储量潜在价值达17.2万亿元。

为了吸引国内外资本,把柴达木盆地建成中国西部的资源工业基地,海西州委、州政府积极构建以资源经济为主体经济的新格局,GDP增长连续3年超过了15%。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精选可编辑ppt
3
• ((12))简青析海省该种地植区业钾分盐布矿特床征是形_成__过__程__。__(__6_分__)。 ••南((部评22)(地价分分区湟1))布也水,于(可谷该海)地由地拔。夜于较区雨地低率气壳的特候运河征逐动谷对渐地)种变区植青干(业藏2,的高分影蒸,原响发东的。旺部隆(或盛起1东0分) 有(•夜( 很利2间分厚2影分气)的响温);钾:低,湟盐,咸水层蒸水谷发(地湖消2夜分泊耗雨)逐少率,。渐高雨萎,水缩降渗,水入主盐土要分壤集沉多中,淀于提形夜高成间
(4)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柴达木盆地盐沼的原因
1.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海洋水气难以进入气候干旱, 柴达木是盆地,排水不畅。。 2.河水在低洼处回积 3.泥沼洼地地表水难以下渗 4.海拔高,照射强,蒸发量大 5.青海湖是内流湖,不能换水; 6.降水少
精选可编辑ppt
5
• 拓展: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最北的甘蔗产区 原因?
6分?1由于地壳运动青藏高原的隆起2分该地区气候逐渐变干蒸发旺盛2分咸水湖泊逐渐萎缩盐分沉淀形成2青海省种植业分布特征是
柴达木盆地
精选可编辑ppt1Fra bibliotek精选可编辑ppt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柴达木盆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地质历 史时期为一个巨大的咸水湖泊。现今,柴达木盆地 内分布有大量的钾盐矿床,其保有储量约占全国 81.08%,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储量也十分丰富。 材料二 柴达木盆地示意图
了农业生产对雨水的利用率(2分);
•白天降水少,光照充足,提高了农作物对太阳辐射 的利用率,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2分)。 不利影响:夜雨多如果造成强降水易引发山洪和地质 滑坡,毁坏农业生产(2分)。

柴达木盆地地质条件复杂

柴达木盆地地质条件复杂

柴达木盆地地质条件复杂,已发现的油田中储层多数具有含油井段长、油层多、储层物
性变化大等地质特点。

该类油藏投人开发后,由于油层“薄、多、散、杂”的特点,平面及层间矛盾突出,造成储量动用程度低、水驱效果差、单井产量低。

由于纵向上分布井段长、层间渗透率差异大,油藏投人开发后,层间、平面矛盾突出,层间
干扰严重,加之储层“薄、多、散、杂”的特点,给油田的开发带来了较大难度,造成次主力层、非主力层储量动用程度低、油水井驱替效果差、单井产量低、采油速度低、开发经济效益差等问题,严重制约该类油藏的高效开发。

.针对长井段油田所采取的开发技术对策
l)细分开发层系技术
合理划分开发层系是开发好多层砂岩油田的关键之一,柴达木盆地多数油藏不仅具有含油井段长,小层多,纵横向岩性和物性变化大,非均质严重的特点,而且油藏天然能量不足,采用注水开发方式,层间干扰成为影响这类油藏开发部署和效果的突出问题,用合理划分和组合开发层系的办法来调整和减少层间干扰,以实现增加水驱动用层数和厚度,提高波及体积的目的。

2)完善井网优化调整技术
对于陆相多砂体、小砂体油藏,井网加密和调整是改善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措施。

柴达木盆地的盆地形成机制

柴达木盆地的盆地形成机制

柴达木盆地的盆地形成机制柴达木盆地(Qaidam Basin)位于中国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一个广阔的内陆盆地,被誉为"中国的死海"。

该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内流网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极端的自然环境条件。

柴达木盆地的形成机制主要涉及地质构造与气候变化。

盆地形成首先与地壳构造有关。

在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中,由于地壳应力的影响,地壳发生了断裂和下陷现象。

柴达木盆地正好处于这些断裂与下陷区域,形成了一个地质构造上的低凹区域。

地壳断裂使得一部分地壳块体下沉形成了盆地,而盆地边缘则由地壳块体聚积形成了边缘山脉。

其次,气候变化也在柴达木盆地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盆地较低的海拔、极端的干旱与寒冷气候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柴达木盆地成为了干旱化盆地。

曾经湖泊的形成和消亡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表征。

在相对湿润的气候下,盆地中形成了柴河、窝沟、卓尔河等湖泊。

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干和黄河的改道,这些湖泊逐渐消失,转而成为了干旱的盐碱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质构造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进一步调整了柴达木盆地的地貌。

断裂带和山脉的形成,对于盆地内的沉积物承载能力、河流流量和湖盆成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环境的变化,盆地内发生了大量的沉积物沉积,不断填充和改变着盆地的地貌。

盆地形成机制还需要考虑地下构造和地质元素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地下构造复杂,地下水资源丰富。

盆地中的蒸发作用不断加剧,形成了大量的盐碱地。

另外,柴达木盆地还富含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这些资源的分布与盆地形成机制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柴达木盆地的形成机制主要涉及地质构造与气候变化。

地壳断裂和下陷使得盆地形成,随后的气候变化导致了湖泊形成和消亡,进一步塑造了盆地的地貌。

同时,地下构造和地质元素的作用也对盆地的形成和资源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柴达木盆地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盆地的形成过程以及资源的分布特点,对于盆地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柴达木盆地咸湖相烃源岩特征——以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例

柴达木盆地咸湖相烃源岩特征——以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例

断块油气田FAULT-BLOCK OIL&GAS FIELD第28卷第2期2021年3月doi:10.6056/dkyqt202102007柴达木盆地咸湖相H源岩特征——以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例舒豫川,胡广,庞谦,胡朝伟,夏青松,谭秀成(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摘要盐湖环境对油气生成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国内外有诸多含油气盆地发育咸湖相?源岩!自新生代以来,在青藏高原的隆升作用下,柴达木盆地的海拔升高、湖盆逐渐封闭、持续的干寒气候及盐源的充分供应,使得柴达木盆地逐渐变成了一个典型的高原咸化湖盆,其中,下干柴沟组为柴达木盆地西部英西地区的主力?源岩层系!文中通过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及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研究,对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进行了?源岩评价,并探讨了其沉积环境及生?母质类型!研究结果表明: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源岩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在0.31%〜1.49%,平均值为0.82%;氯仿沥青“A”质量分数在562.16x10-6~2999.65X10"6,平均值为1619.59x10^o?源岩生?母质为藻类、细菌和高等植物,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有机质类型主要为!型,其次为"型,?源岩成熟度介于低成熟一成熟!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源岩综合评价为好的?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表明,下干柴沟组上段?源岩沉积于水体盐度较高、还原性较强的湖相环境之中!关键词?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下干柴沟组;英西地区;柴达木盆地中图分类号:TE13513;P618.13文献标志码:ACharacteristics of source rocks of salt lake facies in Qaidam Basin:taking XiaganchaigouFormation in Yingxi region as an exampleSHU Yuchuan?HU Guang,PANG Qian?HU Chaowei,XIA Qingsong?TAN Xiucheng(School of Geoscience and Technology?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61O5OO?China) Abstract:Salt lake environment has important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for oil and gas generation.There are many oil-bearing basins containing salt lake facies source rocks at home and abroad.Since Cenozoic era,with 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the Qaidam Basi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typical plateau salt lake basin because of the altitude rise,the lake basin gradually closed,the persistent dry and cold climate,and the adequate supply of salt.In the basin,the Xiaganchaigou Formation is the main source rock series in the Yingxi region which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Qaidam Basin.Based on study of organic petrology,organic geochemistry and biomarker geochemistry,the source rocks of the Xiaganchaigou Formation in the Yingxi region were evaluated, and thei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the type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ng parent material were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source rocks in the Xiaganchaigou Formation in the Yingxi region is0.31%to1.49%,with an average value of0.82%.The value range of chloroform bitumen"A H is562.16X10"6to2,999.65X10"6,with an average of1,619.59x10"6.The source rock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algae,bacteria and higher plants,mainly low aquatic organisms.The organic matter type is mainly type!,followed by type".The maturity of source rock is between low maturity and prehensive evaluation shows that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Xiaganchaigou Formation in the Yingxi region are good source rocks.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markers indicate that the source rocks of Xiaganchaigou Formation are deposited in the lacustrine environment which has high salinity and strong reducibility.Key words:source rocks;biomarker compounds;Xiaganchaigou Formation;Yingxi region;Qaidam Basin近年来,在咸湖相碳酸盐油气地质理论和三维地震攻关技术的助推下,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盐下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多口钻井在下干柴沟组上段盐间和盐下湖相碳酸盐岩中获得了日产超千吨的高产油气流,揭示了柴达木盆地古近系沉积体系所具有收稿日期:2020-07-30"改回日期:2021-01-07o第一作者:舒豫川,1993年生,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沉积岩石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页岩油气成藏条件地质地球化学分析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页岩油气成藏条件地质地球化学分析

第43卷第5期373737 Vol.43, No.5, 437–452 2014年9月GEOCHIMICA Sept., 2014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页岩油气成藏条件地质地球化学分析付小东1,2*, 邱楠生1, 饶丹3, 秦建中3,申宝剑3, 许锦3, 陈迎宾3(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 102249; 2.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23; 3. 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江苏无锡 214151)摘要: 基于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中下统富有机质泥页岩厚度、有机地化特征、物性及泥页岩含油气性等的分析研究, 探讨了该地区页岩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 对有利的勘探层段和区带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 柴达木盆地北缘湖西山组和大煤沟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厚度大, 有机碳含量多在 1.5%以上; 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和Ⅲ型; 有机质成熟度从未成熟至过成熟皆有; 泥页岩中脆性矿物含量约占50%, 孔隙度多在1%~8%之间, 孔隙类型多样。

湖西山组和大煤沟组泥页岩显示出较强的吸附气体能力, 多口钻井在泥页岩段存在明显全烃异常。

综上表明,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湖西山组、大煤沟组2个层位具备形成页岩油气的地质条件, 其中湖西山组中上部泥页岩段为页岩油气有利层段, 有利区在冷湖4号-5号构造一带; 大煤沟组五段为页岩气有利层段、大煤沟组七段为页岩油有利层段, 有利区分布于苏干湖坳陷、鱼卡断陷、红山断陷、欧南凹陷和德令哈断陷东部、南部区。

关键词: 形成条件; 页岩油气; 中下侏罗统; 柴达木盆地中图分类号: P59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379-1726(2014)05-0437-16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analyses 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shale oil and gas in Jurassic strata of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FU Xiao-dong1,2*, QIU Nan-sheng1, RAO Dan3, QIN Jian-zhong3, SHEN Bao-jian3,XU Jin3 and CHEN Ying-bin31.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at Beijing, Beijing 102249, China;2. PetroChina Hangzhou Research Institute of Ge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3. Wu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Geology, SINOPEC, Wuxi 214151,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discuss shal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predict favorable prospect areas and exploration layers within the Lower-Middle Jurassic strata in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 the thickness, 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physical properties, oil and gas content of shale from the Huxishan Formation (J1h) and the Dameigou Formation (J2d) we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thickness of organic-rich shale of J1h and J2d are large, and their TOC values are generally greater than 1.5%. The kerogen types of organic matters are mainly type Ⅱ and type Ⅲ. The maturity of organic matters varies from immature stage to over-mature stage. Brittle mineral content is approximately 50%, porosity mainly from 1% to 8%. Shales from J1h and J2d show strong adsorption capacity to gas, and abnormal total hydrocarbon were observed in many wells in gas logging of J1h and J2d shale layer. It indicates that J1h and J2d are essent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shale oil and gas reservoir. The Middle-Upper Group of J1h is the favorable layer for shale oil and gas, and the favorable prospect area should be mainly located in the Lenhu No.4-5 tectonic belt. The 5th Member of J2d is favorable layer收稿日期(Received): 2013-09-20; 改回日期(Revised): 2013-10-21;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3-11-11基金项目: 国土资源部全国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项目(2009GYXQ15)作者简介: 付小东(1980–), 男, 硕士研究生、工程师, 有机地球化学专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1-6112(2008)02-0115-06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探讨罗 群(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气藏研究中心,北京 102200)摘要: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多成因的叠合含油气盆地,不同学者对其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成因特征和形成机制认识有较大差异;在分析、归纳、总结了4种有代表性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沉积发育、构造发育史恢复、地震反射特征,提出柴达木盆地形成与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断陷盆地、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挠曲盆地、古近纪挤压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前陆盆地共4个阶段的新观点,统一了对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的认识,对深化盆地地质认识、正确评估盆地资源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成因类型;形成机制;柴达木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1.2 文献标识码:ADISCUSSION OF BASIN GENETIC TYPES OF THE QAIDAM BASINL uo Qun(Research Center of B asin and Reservoi r ,China Universit y of Pet roleum ,B ei j ing 102200,China )Abstract :The Qaidam Basin is a pet roliferous basin wit h multiple genetic types.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view point s about it s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during different evolution stages.Based on 4main view point s ,combined wit h reg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sedimentary generation ,tectonic history restoration and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it is concluded in t his paper t hat ,t he Qaidam Basin has experienced 4stages :rift 2subsidence basin from early to middle J urassic ,compression 2inflection basin f rom late J urassic to Cretaceous ,comp ressio n 2depression basin during early Tertiary and foreland basin from late Tertiary to Quaternary.This new opinion unifies knowledge about basin genetic types and mechanisms of t he Qaidam Basin.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f urt her research of basin geology and resource evaluation.K ey w ords :genetic types ;genetic mechanisms ;t he Qaidam Basin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重要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面积12×104km 2。

已找到20余个油气田。

由于勘探和研究程度总体较低,且地质结构复杂、演化历史多变,对其成因类型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1~17],甚至截然相反,主要表现在盆地演化阶段划分、各阶段成盆机制及出示的证据等方面。

对柴达木盆地不同演化时期成因类型认识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对盆地地质特征的正确认识,从而影响对盆地油气资源潜力的估计。

因此,合理解释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恢复其形成机制,对于深化对柴达木盆地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1 成因类型现有观点李春昱等[1]根据板块构造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属于塔里木—中朝板块,可能是由中朝地块分裂出来的微型古陆,夹持在秦祁昆古生代地槽褶皱带之间。

在塔里木—中朝板块的北侧为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南侧为羌塘—华南板块、冈底斯板块和印度板块(图1)[2]。

柴达木盆地的形成和构造演化,与上述板块或地块间复杂的拉张裂解、俯冲消减和碰撞闭合作用密切相关。

对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的认识,存在多种观点,收稿日期:2007-11-08;修订日期:2008-02-19。

作者简介:罗 群(1963—),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盆地构造分析与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E 2mail :luoqun2002@ 。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6CB202306)。

第30卷第2期2008年4月 石 油 实 验 地 质PETR OLEUM GE OLOG Y &EXPERIMENT Vol.30,No.2Apr.,2008图1 柴达木盆地大地构造背景[2]Fig.1 Regional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Qaidam Basin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4种。

1.1 夏文臣的观点夏文臣[3]根据大地电测深和格尔木大额济纳旗地学大剖面深部地震资料,通过研究柴达木及邻区岩石圈结构及构造层序、地层序列、沉积体系组合,运用地球动力学分析原理,恢复了自元古代以来柴达木及邻区原型盆地及其构造、古地理演化历史,得出的盆地类型及成因机制结论是:柴达木盆地是由侏罗纪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晚白垩世—上新世转换伸展裂陷盆地和第四纪挤压挠曲盆地叠覆而成的复合盆地,控制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地质过程有侏罗纪造山带多旋回隆升、山间陆块多旋回陆内俯冲、克拉通化过程后的岩石圈下部异常热地幔多旋回隆升和衰减、远程传递而来的板块边界碰撞与区域热回沉叠加以及老造山带再次隆升和盆地内分异,并给出了各阶段不同盆地成因类型的动力学机制和主要证据。

笔者认为,柴达木盆地侏罗系不具前陆盆地地质特征,构造史恢复结果表明柴北缘在侏罗纪并不存在明显的逆冲带;在晚白垩世—古近纪柴达木盆地所在地区没有导致地幔隆起的因素。

1.2 金之钧的观点金之钧[4]运用盆地波动分析理论,通过与塔里木盆地成盆和构造演化史对比分析,结合大地构造背景、不整合、沉积速度、构造沉降曲线、断裂与褶皱生长指数及声发射研究,恢复了柴达木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的原型性质、应力特征、构造和沉积特征以及盆地形成机理,认为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4个不同阶段:早、中侏罗世裂陷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阶段、古近纪挤压、走滑阶段和新近纪—第四纪挤压、推覆阶段,各阶段形成不同成因特征的盆地类型。

早、中侏罗世的原型盆地为近南北向伸展作用下的断陷盆地。

早侏罗世仅表现为几个相互独立的小断陷湖盆;中侏罗世地层沉积范围扩大,主要沿祁连山山前分布,北界在祁连山南侧,西界可能在阿尔金南缘断裂以西,南界在伊北断裂—埃南断裂一线。

晚侏罗世—白垩纪的原型盆地为近南北向挤压作用下的挤压型盆地,受南祁连山前冲断构造体系控制,总体表现为北断南超的沉积特征,北界在祁连山南侧,西部的南界在阿拉尔、黄石北一线,东部的南界在霍布逊湖附近。

古近纪的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周边发育一系列岛链状隆起、沉积范围更广的湖盆,复原后的原型盆地面积比现今沉积岩分布面积大。

此时期盆地内挤压变形并不十分强烈,沉积和构造环境较为稳定。

新近纪以来柴达木盆地属挤压环境下的陆内坳陷盆地。

盆地的分布范围与现今盆地大致相同,沉积边界南至祁漫塔格山,北抵南祁连山,西达阿尔金山前。

各阶段不同盆地成因类型具有相应的动力学机制。

笔者基本赞同金之钧的观点。

1.3 《中国石油地质志》观点《中国石油地质志》[5]认为,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经历了3个构造演化阶段。

断陷阶段(三叠纪晚期—白垩纪末):印支运动以来,隶属欧亚板块的昆仑—可可西里地槽开始俯冲消减,盆地基底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区域背景,在盆地北缘祁连山山前带及阿尔金山以南发生走向近东西向的边缘断裂和断块活动,出现了一系列相互分割的中生代断陷,从东到西有:德令哈、鱼卡、赛什腾断陷等,大多为边缘箕状断陷。

这些断陷开始是在引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断层具有先张(中生代)后挤(新生代)的性质,控制着沉积分布及厚度变化。

根据目前资料,柴达木盆地可划分为2个大的断陷区,即北缘中生代断陷区和西部中生代断陷区。

北缘中生代断陷区的北界为南祁连山南缘,南界为鄂博梁—陵间断裂—埃姆尼克山南缘一线,面积约28500km2;西部中生代断陷区位于阿尔金山东缘,阿拉尔断裂—东坪断裂一带东界不清,面积约5400km2。

坳陷阶段:本阶段的时限为古近纪—中新世晚期,是盆地发育的全盛期。

第三纪时期,柴达木湖盆迅速发展、统一、扩大,为喜山运动所控制,表现・611・ 石 油 实 验 地 质 第30卷 以坳陷型的波状运动为主,属坳陷发展阶段。

中生代晚期,燕山运动带具有由块断运动向波状运动过渡的性质,湖盆范围逐渐向南扩大。

柴达木盆地由中生代断陷转化为第三纪坳陷,并逐步由原来古地形的南高北低转化为第三纪的东高西低和北高南低,这种转化作用应主要取决于板块碰撞引起的强烈挤压力。

始新世末,由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并与欧亚板块碰撞,来自西南方向的巨大压应力使盆地东南、西南边缘产生一系列断距较大的南倾边界逆断层。

在昆仑山隆起的同时,遭到塔里木稳定地块的抗衡,导致盆地西北缘的阿尔金山沿着其南倾的深大断裂呈现长距离左行滑动和进一步隆升,使盆地西部形成大幅度沉降。

褶皱反转阶段:本阶段的时限为中新世末—第四纪中更新世。

由于印度板块不断向北俯冲,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在此区域背景下,盆地西部首先抬起,湖岸线向北、向东退缩,沉积中心随之向北东方向迁移。

在油砂山、花土沟一带,在原湖相渐新统和中新统生油岩之上,沉积了上新统下部河流相红色地层。

随着盆地西部的进一步抬升,湖岸线继续东移,至中上新世,沉积中心已移至茫崖、碱山和里坪一带,沉积了厚达1200m的暗色泥岩。

尽管《中国石油地质志》没有明确指出中生代以来柴达木盆地的类型,但仍可看出其表达的意函:即侏罗纪—白垩纪末为断陷盆地,古近纪—中新世为坳陷盆地,中新世末—第四纪为反转盆地,没有提到前陆盆地的问题。

笔者也基本认可《中国石油地质志》的观点,只是认为划分阶段太粗,且第二个阶段称“坳陷阶段”不够准确。

1.4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所观点继冷科1井钻探后,为配套开展相应地质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所进行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含油气系统研究与评价”项目,对盆地北缘盆地类型、成因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研究(表1)[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