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古代道教文化探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 第1期 2001年2月
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ZHOU T EACHERS COLL EGE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21 No.1Feb. 2001
收稿日期:2000-09-10
武夷山古代道教文化探略
何敦铧
(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系,福建福州350011)
摘要: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其历史渊源与中华民族文化紧密相联。武夷山是福建道教主要的活动地区,其丰富的历史宫观及历史人物对福建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武夷山;道教;宫观;方士;道士
中图分类号:B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721(2001)01-0073-06
On Taoist Cu lture of Ancient Wuyi Mountain
HE Dun hua
(H istory D ep ar tment of Fuz hou T eacher s Colle ge,Fuz hou Fuj ian,350011)
Abstract:T he T aoist is an o riginal relig ion w hich only develops in China.It has close relation to Chinese cul ture.Wuyi mountain is a main area of T ao ist s actions in Fujian.Its temples and figur es have deeply affected Fu jian s cultur e.
Key words:Wuy i mountain;T ao ist;T aoist temple;N ecromancer;T aoist priest
绵亘于福建武夷山市南面的武夷山,山奇水秀,是一座文化历史悠久的道教名山,驰名中外。方圆60公里,四周都是溪谷,与别的山脉
没有连接,其外围的小山,像众多卫士一样,环绕守卫。盘绕山中的一条九曲的溪流,全长2.7公里,发源于三保山,经星村流贯武夷山脉,折九曲逆流,汇于崇溪。三十六个峰峦依溪而列,山挟水转,水贯山行,碧水绿山,曲曲传奇。那碧绿又弯曲的溪流,陪衬着无数秀拔奇伟的红色峰峦岩壑,相映成趣,奇幻百出地构成了一幅 碧水丹山!的美丽奇景。有 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之誉,又有 武夷山水天下无,层峦叠嶂皆画图!之赞。
风光媚人的武夷山蕴藏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内容,不管是从历史人物传统来看,或是从宫观分布来看,均是闽省道教文化之首。武夷山列为道教第十六小洞天,∀云笈七签#洞天福地∃载: 第十六武夷山洞,周延一百二十里,名真升
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真人刘少公治之。!∀真升化玄洞天记∃云: 所传武夷君、皇太姥、王子骞等十三仙人之说,虽语涉荒远,然今之登山者,矫首于云际,天半悬崖断壁,人迹不到之处,往往有仙函、仙蜕、仙机、药瓶、丹鼎、钓竿之类,百千劫而不坏。然所谓为仙灵窟穴,群真受馆,岂妄也哉?!据古代文献记载,武夷山历代的宫观及历史人物是相当丰富的。
一
武夷山历代的道教宫观。
道教洞天福地是以山为依托的,道士建造的宫观则为其祀神、祈禳、修炼的活动场所。被赋予神仙境地内容的武夷山,历代建造的道教宫观很多,传有108观之说。著名的有止止庵、冲佑观及桃源观等。
止止庵座落于武夷山大王峰南麓的一曲溪畔,原是秦时皇太姥母子两人栖居的草庵。继
73
后,魏(遇)王子骞、张湛、鱼道超、鱼道远以及娄师钟、薛邴、李磨镜、李淘真等在此修炼,接踵羽化登仙!。宋代李纲在庵边增设一亭。至宋嘉定九年(1216年),草庵倾圮,士人詹琰夫出资整修,邀请金丹派南宗五祖白玉蟾从驻云堂!来庵为住持,命名为止止庵,白玉蟾作∀驻云堂∃、∀武夷山重建止止庵记∃以叙述止止庵建造历史及其含义。以后,程斯道有异术,黄咸中遇仙皆在此庵。距止止庵不远处为武夷精舍!,在那里讲学的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师生都相携到止止庵,留下流连诗作。白玉蟾与朱熹成为挚友。止止庵历经明代景泰庚午(1450年)、正德末年(1521年),均有修葺。至嘉靖十六年(1537年),道士李元阳任住持时,把止止庵改为白真人祠!,以纪念白玉蟾。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崇安县令韩士望出资重建,当时道士云集。康熙乙酉年(1669年)南城道士邓行达坐化庵中。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将公署迁至武夷山附近,遂占据止止庵,改为墨山图书馆!。不久被废。1989年在原址建了两座竹楼,清幽雅致。
冲佑观(又称武夷宫、万年宫),座落在武夷山大王峰南面一曲溪北。西汉时,武帝刘彻派人在此设坛,以乾鱼祀武夷君。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才开始在洲渚间建立殿堂,名天宝殿!。五代闽王王审知将其修整,改名武夷观!。南唐元宗李 之弟李良佐到武夷山修炼,李 以弟辞荣入道!,诏令移旧观于今地重建,改武夷观为会仙观!。李良佐入山修炼达三十七年,坐化于清虚堂!,称为开山祖!。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御书冲佑!二字赐给会仙观;至大中祥符二年(100年),增广观舍,赐额冲佑诏广观!。自乾兴元年(1022年)至熙宁间(1068-1077年)约50年,宋廷遣使送金龙玉简达二十多次。绍圣二年(1095年),大建宫殿,改会仙观为冲佑观!。南宋时,冲佑观列为全国九大名观之一。当时一代名流如朱熹等均曾提举或主管冲佑观,(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原序∃载:与文公前后主管冲佑观者共二十四人,皆当时名儒。!查∀武夷山志∃卷十六,武夷冲佑观主管!的人数共有二十五人。这二十五位南宋名儒,都由各种原因来主冲佑观,可以想见冲佑观于当时地位的重要性。元泰定五年(1328年),把冲佑观改为万年宫!;明初,又改称为
冲元观!。明正统四年(1457年)和嘉靖四年(1525年)两次被火。经天顺、成化年间(1457-1487年)重修,但未复其初,弘治初,詹文浩募众修理;本观提点詹本初创复,所费浩繁,阅两年始成,冠冕宏敞,称名山巨构!云,又改名为冲佑万年宫!。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五月,神宗敕谕武夷山冲佑观住持及道众∀道藏∃一部,共480函。冲佑观的正殿三清殿香案前竖石碑,刻明颁∀道藏∃,敕神座左右,两柜封贮全藏。! (∀武夷山志∃卷五)明万历己酉(1609年)夏,福建著名学者谢肇氵制与周乔卿、徐兴公、蒋子才等登玉皇阁,观∀道藏∃(∀武夷山志∃卷二十,谢肇氵制∀游武夷山记∃)。清代道士虞启祚,字港锡,崇安人,与兰文秀重建冲佑观法堂及东西两庑各十八间,建宁太守张公琦以函关紫气!额旌表(∀武夷山志∃卷十八,羽流!∃)。冲佑观屡遭兵燹,虽修葺仍未恢复旧观。观内原祀武夷君和魏王子骞等十三仙人,两株宋代桂树,历数劫而尚存。1989年经修缮,改作朱熹纪念馆!。
桃源观位于武夷山六曲溪畔桃源洞内,创始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会稽孔、叶、庄三女子到此结茅修炼。宋代,洞内桃树成林,成为隐士避世之所,名儒高士陈石堂、吴正理等至此隐居修道。元代,又扩建为刘文简祠、三元庵,主祀刘文简、三官大帝、三皇元君(孔、叶、庄三女冠)。明代,建有三皇殿、三官殿、真武殿、娘娘殿、功德祠等,成为闻名遐迩的道教宫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华侨捐资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三官殿、真武殿、功德祠被折,只剩一幢殿堂。1982年将剩下殿堂改建为民房。1989年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收回殿堂,恢复桃源观,有全真乾道、坤道常住,过正常宗教生活。
此外,历代曾建有颇具影响的道教宫观:
天游观,在武夷山六曲溪北天游峰顶。宋代道士刘碧云、张希微建,继为张虚一居之。至明正德间(1506-1512年)藩恭、蔡湖将观宇略加扩大。明嘉靖五年(1526年),冲佑观道士詹本初又创修,奉祀纯阳子。该观现正在恢复修建之中。
天壶观,又名天壶道院,位于武夷山七曲溪北天壶峰岩峦环合中,杜清碧为书匾,今废。有石泉一坎,传白玉蟾浴丹其中。明末支永昌以孝廉守蜀中,后隐天壶观,卒葬天壶峰侧。
灵峰观,又名元都观、灵峰道院。在武夷山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