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通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政治变化之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明朝政治变化之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
“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 内阁制度 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内阁票 拟逐渐成为制度。 票拟制的实行,使内阁从制度上获得了普遍与闻朝 政的权力,基本上打破了“诸司奏事不相关白”的 限制。内阁通过拟旨可以影响和左右皇帝的决策。
明朝内阁制度演变小结
1.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2.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3.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4.明神宗: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注意: A.内阁中外不同含义的比较 B.内阁首辅与宰相的比较
【拓展】内阁制的设立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反映了明朝专制统治加强;
——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探究】宰相制度VS内阁制
宰相制 相同 地位
法定行政机构
行政管理统辖六部
内阁制
非法定,侍从机构
票拟首辅侵夺六部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 同
职权
对皇权 作用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内阁职在“佐天子出令”,即以票拟之权,辅佐皇帝处 理政事,这是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但内阁不能统 领监督百官、指挥诸司,又是大不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 地方。
中股
正 反
后股
正 反
束股
正 反
股者,对偶也。每股中均须一正一 反,或一实一虚,或一深一浅排偶 论述。 所有内容必须本 《四书集 注》,代圣人立言,不可以己见发 挥。只有最后大结时可用己见,但 只可言前朝,且只能三四句。
二、明清政治制度
明朝政治变化之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
行政制度
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以谋反之罪杀中书 左丞相胡惟庸,宣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由皇帝 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从此,中国历史 上的宰相制度不复存在。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 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 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 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 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制定《大明律》,实行 “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 原则 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 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 贼盗及有关孥币钱粮等事, 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清代刑部尚书薛允升 )
大明律 30卷 460条 附《钦定律诰》147条
明初四大案
• 郭桓案 此案发生在明初洪武年间,是明初四大 案之一。郭桓是户部侍郎,在任期间, 利用职权与地方官勾结,贪污浙西秋粮 等。洪武十八年(1385)郭桓贪污案发, 朱元璋亲自参与审判。经查实,此案的 赃款折合精米共达二千四百万石,属情 节严重的大案。结果郭桓及六部左右侍 郎以下数百人均被处死,追回赃款七百 万石。连坐入狱者达数万人。
• 空印案 此案发生在明初洪武年间,是明初四大案之 一。明初,每年布政司、各府州县官吏前往 户部核对钱粮、军需供给等事,因路途遥远, 往往带着事先开好的空印文书(即加盖印章 的空白公文),以备急用。此事习以为常。 但是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朱元璋知 道此事后大怒,怀疑其中有弊,责令严查空 印案。凡是与此案有关的部门及地方官员 (正职)一律处以死刑,助理官员(副职) 处以杖一百,戍边。受牵连者达万人以上。
破题
八 股 文 格 式
承题 起讲 入手 起股
正 反
八股文取士之制,其答题要求有三点:经义,代圣 贤立言,八股对仗。三点之中,经义是实质内容, 代圣贤立言是阐述经义的角度,八股对仗是阐述经 义的文体。 ——祝总斌 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 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 八股文者也! —— 钱基博 八股文…实行散文的骈 文化,结果造成一种比 六朝的骈文还要圆熟的 散文诗,真令人有观止 之叹… —— 周作人
祖 祖 宗 宗
明朝政治变化之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明朝政治变化之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
内阁制度
通政司 → 司礼监 → 皇帝 → 司礼监 → 内阁 票拟↓
内阁

司礼监

皇帝
批红

司礼监
内阁职在“佐天子出令”,即以票拟之权, 辅佐皇帝处理政事,这是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 方。但内阁不能统领监督百官、指挥诸司,又是 大不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
(二)、清朝建立
•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 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 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 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自此之后,中 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制定者: 朱元璋(以《唐律》为蓝本) 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维护皇权专 目的: 制 内容集中,条理分明 对直接危害封建统治的行为, 特点 量刑严厉而残酷 以严法整饬吏治。 增加了经济立法
封建君主意志的体现 《大明律》 实质:
明朝政治变化之五——厂卫特务机构
实质: 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最突出的表现
明太祖设锦衣卫----开特务统治之先河 形成 明成祖时设东厂 过程 明宪宗时设西厂 厂卫特 务机构 性质: 特务部门 同 任务:专门从事保卫皇帝的侦缉活 动,不受司法部门管辖 锦衣卫是军队,厂是纯粹的特务组 比较 织 异 卫的长官由外戚或功臣担任,厂由 太监统领 厂卫不是并行的,卫在厂的监督之 下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一举成名天下知…
(二)八股文
• 八股文的兴废 渊源:唐代的试帖诗和宋代的经义。 形成:明太祖洪武三年,在总结前代科举考试文体的经验的 基础上,规定将八股文作为首要的考试文体,到明宪宗成化 年间(1465—1487年) 最后定型。 废除:洪武六年至十五年(1373—1384年)停罢科举 1次;康 熙二年(1663年)发布上谕,规定乡、会考试停止八股文,改 用策、论、表、判;百日维新期间,光绪下令各级科举考试 一律改试策论而不用八股文;1901年废除八股文。 • 内容:四书中命题,以朱熹的集注作为准绳。 • 字数:明初规定每篇为 500字,清顺治时为 550字,康熙时 为 650字,乾隆时为700字。 • 八股文的格式
明朝政治变化之三——地方三司分权
行中书省
(藩司) 承宣布政使司 (民政财政)
地方 三司分立 三司 提刑按察使司(监察、司法) 互不相属 (臬[niè 相互牵制 分权 司)
都指挥使司(军政) (都司)
明朝政治变化之四——大明律
明代的法律制度 明代立法的指导思想——重典治乱世
• 中华民族特有治国思想的影响 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周礼· 秋官· 大司寇》 明君“治吏不治民” • 平民天子朱元璋早年生活经历 昔在民间时,见州县长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 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故今严法禁, 但遇贪官污吏蠹害民者,罪之不恕。 ——明· 余继登《皇明典故纪闻》 • 明王朝建立之初社会背景 ——吾治乱世,非猛不可。
篇名 名例 律 吏律 户律 礼律 兵律
卷数
具体篇目 名例
1卷
2、明代的立法及 其法律形式
2卷 职制、公式 7卷 2卷 5卷
刑律
工律
11卷
2卷
户役、田宅、婚姻、仓 库、课程、钱债、市廛 祭祀、仪制 宫卫、军政、关津、厩 牧、邮驿 盗贼、人命、斗殴、骂 詈、诉讼、受赃、诈伪、 犯奸、杂犯、捕亡、断 狱 营造、河防
• 蓝玉案 明初四大案之一,又称“蓝狱”。发生 在洪武二十二年(1393)。蓝玉,定远 (今属安徽)人,早年随朱元璋起兵, 勇敢善战,功绩显赫。曾参加伐蜀、北 征、讨西番、平云南之战。洪武二十年 (1387)任大将军,二十年封凉国公。 明太祖朱元璋比之为汉代卫青、唐代李 靖。但蓝玉却恃功骄横,夺占民田,多 行不法行为。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告 其谋反,结果被族诛,牵连致死者达一 万五千余人。
明朝政治变化之六——八股取士科举 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
• 隋代:科举制的建立 六○七年,隋炀帝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士 科。……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 唐代:科举制的发展 • 两宋:科举制的完善 科举之制,在取士上,是比较公平的,切实的,这是人人所承认的,为什 么兴起如此之晚呢?用人的条件,第一是德,第二是才,第三才数到学识。 这是理论上当然的结果,事实上也无人怀疑。考试之所觇,只是学识。 这不是说才德可以不论,不过明知才德无从考校,与其因才德之无从考 校,并其学识的试验而豁免之,尚不如就其学识而试验之,到底还有几分 把握罢了。这种见解,是要积相当经验,才会有的。所以考试之制,必至 唐宋之世,才会兴盛。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 元代:科举制的低谷 • 明清:科举制的鼎盛 • 清末:科举制的废除
• 胡惟庸案 明初四大案之一,又称“胡狱”。发生在洪 武年间。胡惟庸,定远(今属安徽)人,早 年跟随朱元璋起兵,后历任主簿、知县、通 判等官。洪武三年(1370)升至中书省参知 政事,六至十三年间任丞相。其间权倾朝野, 专权结党。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朱 元璋以擅权枉法罪判处胡惟庸等人死罪;十 九年与二十三年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罪追 杀其余党,连坐被诛者达三万余人。朱元璋 还乘机废除中书省制度,罢除丞相官职,直 接统领六部。
——《皇明祖训》
明朝政治变化之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原因:
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 ②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概况: 影响:
1380年,朱元璋废中书省和丞相,六部 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内阁” 应运而生
①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丞相废除之后带来的问题
(一)明清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
预备(县 读书人 试、府试) 童生 院试 生员 (岁试) 乡试(秋闱) 殿试 进士 科举 院试 (科试) 生员 考选 庶吉士
举人
会试 (春闱) 贡士
现存元、明、清 进士题名碑198块
不敢望子弟为圣贤 亦当望子弟为鼎甲
——清· 王筠《教童子法》
清代科举金榜
十年寒窗无人问
明清阶段特征
【总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近代文明的前奏,中国落后 于世界潮流。
• 【具体特征】 • ①政治: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 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反君 主专制的出现; • ②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 主导、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 ③思想:理学的僵化、传统文化禁锢思想, 产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文艺大众化、世 俗化;传统科技步入总结,但没产生近代 科技,西学东渐开始 • ④对外:海禁、闭关锁国,西学东渐;
一、明清基本史实
(一)、明朝建立
明 朝 建 立
时间:1368年 地点:应天(南京) 人物:朱元璋(明太祖) 年号:洪武
1399-1403年 朱棣
明成祖
年号“永 乐”
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旧皇城南端的 正门,那时叫作承天门。以后经清代改建 后,改名为天安门。
明成祖。(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 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 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 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 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 不可无人”。
明朝政治变化之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
内阁制度 明成祖即位后,从翰林院官中选解缙、胡广 等人,入直文渊阁,称为内阁学士,得以参 预机务。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由此开始。 但品位比较低(五品以下),受诸多限制, 备顾问而已。
票拟:一切内外奏章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
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条上,与奏章一道呈给皇 帝。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 批红:皇帝看过奏章及阁臣的意见后,在奏章上 用红笔亲自写上处理意见,叫批红。
明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内 “部权尽归内 阁 阁” 票 政 参与 拟 侍 机密 治 权 从 事务 地 顾 决策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大权独揽) 位 问 演 X(时期) 变 图 O 明太 明成 明宣 明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