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建设方案
课程建设方案
一、课程建设的目的意义
课程作为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作为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作为扎实
推进初中部教育进程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应引起全体人员的高度重视并严格落实。
1.特色课程建设是初中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企业要在竞争中不败,凭借的
是产品具有的“核心技术”、“品牌质量”、“人性化服务”,学校要想长足发展同样需
要提升核心竞争力,而我们的“高效课堂”和“特色课程”就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阵地,主战场;一切名校的产生,都有其值得骄傲的“核心品牌”。
我部在课堂改革方面取得很
大突破,为我们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扩大了初中部的影响,也为我们赢得了难得的生
存的空间,生源数量和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转机;而我们在“特色课程建设”方面仍处于
起步阶段,也成为制约学部发展的瓶颈,因此,全体教师应改变观念,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在特色课程研究和建设上下大气力,把“特色课程”打造成初中部的又一个值得骄傲
的品牌。
2.特色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格健全、终身发展”的育人目标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
步与发展,社会和家庭对人才和教育服务呈现了多元化需求的特征,特别是当前考试制度
不断进行改革:高考录取呈现多种模式,中考逐渐取消等。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每一个学
生个性化发展就成为中学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特色课程的建设就是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
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特色课程建设是将“高效课堂改革”推向深入的需要。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必然
是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架构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大变革。
单元整体教学的落实,
新德育教育的实施,都需要重新整合、研发、拓展课程。
将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改革目标融
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和学科教学行为,使“课程改革”的种种规范与成果成为“学校文化”和教师的操作指南,是这次改革与建设的重要课题。
4.特色课程建设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
用七分的力气去埋怨、指责环境,可
能不会有一丝一毫效果,但如果用七分力气中的一分来改变自己,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意想
不到的收获。
不管是对学部还是个人,发展是硬道理,相信尊严来自实力。
好高骛远、瞻
前顾后只能让自己在彷徨中走向虚无,所以,潜心务实的做好眼前的事,是实现自我发展
的唯一选择,也将是一种充实而幸福的选择。
兄弟学部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见证。
二、课程建设的总体设想
通过建设课程体系,实现学校文化的统一,达到价值观念的统一,体现学校鲜明而富
有特色的教育哲学。
帮助教师认识到自己所教学科与学校整体的教育目标和前景的关系以
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整体的课程观和结构的课程观,形成整体的“课程意
识”而不是狭隘的“学科意识”。
通过重组和实施,充实和丰富教师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
1.让每一门学科都成为特色课程,突出学科特点,学生能够形成学科特点突出的基本技能。
2.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特色教师,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创造性劳动者,突出教师个人风格,实现学科教学风格多样化。
3.设定课程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让这些目标可以落实到学生身上,形成一定的学科技能。
4.丰富学校的课程体系,拓展学校发展空间,提升学部办学层次,使整个学部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特色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
1.指向“人格健全、终身发展”育人目标的落实。
2.服务于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让每一位教师获得智慧成长。
3.用课程创建特色,提升学部核心竞争力,打造跃华初中部品牌。
四、总体目标
1.通过学校教育科研处的系统培训,全体教师形成课程建设的意识、掌握课程建设的基本方法、让每一位教师都初步具备课程开发、建设和实施的能力。
2.制定三个年级不同学科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上报学校教育科研处,在其帮助下,初步建构起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
3.培养自己的精品课程,三年内至少开发15门以上学生喜欢的课程,打造出5门以上精品课程。
今年至少开发8门以上的课程。
五、筹划实施
1.以我校立项的《特色课程开发实践研究》课题为依托,在教育科研处《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与开发总体方案》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
2.组建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及研究团队,由学部校长为总负责人,学部分管主任、各学科带头人组成。
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
3.特色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3.1.对国家规定的课程科目的开发。
课程范围基本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微机等。
开发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
几种:
(一)对某一门课程进行课程补充或拓展,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呈现。
如语文学科中的文学研究类课程,可以开设如诗词鉴赏课,并将该门课分为若干专题,比如唐诗、宋词鉴赏,然后,每个专题又划分出若干子专题,如唐诗专题里,再以诗人为
子专题,开设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鉴赏。
使学生既了解唐诗的特点、发展状况,又欣赏了不同风格的诗作,还加深了对诗人的了解;可以以一个作家、一本名著阅读为专
题研究的课程,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郭敬明、韩寒等人的杂
志等等。
既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与拓展,又能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风格,提高鉴赏和
分析能力促进整体阅读的开展。
英语学科要把较为零散的教材体系进行重新整合、重构,以求知识的系统和明了,以
简单实用的阅读材料和内容提升语言的应用能力。
可以就口语、听力、阅读方面开发自己
的课程。
历史学科研究课程:可以以一个朝代为专题,深入系统的梳理此朝代的历史人物、历
史事件。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知识的同时,能较为宏观的来理解历史事件,从而提炼出历史
发展进步的规律。
政治学科可以在单一教学的基础上将课程向生活延伸,探究更广泛的生活案例和现象。
生物、地理学科同样可以依据每个单元、或者每册教材的研究目标,确立自己的课程
延伸计划。
或是实验、或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自然科学类的研究课程和环保类的研
究课程等等。
数理化学科应强调兴趣、归纳、实验、应用。
如生活中的数学建模研究、生活中的化
学现象解读、奇妙的物理实验等。
音乐、美术课一定要借助于实践和鉴赏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这些课程的开发,主要伴随学生学科课程进程,依据学生不同研究方向,在原有学科
课程基础上,拓展其研究领域和视野,融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组成不同研究性学习组织,在老师指导下,在一定研究方向上进行衍生性的研究性学习。
此类课程的开发主要在课堂
上去实施,可以让每班学生自主选题,师生共同制定计划和研究内容,师生共同开发。
(二)进行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
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
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
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传授对人类和环境的连贯一致的看法。
如将相关课程融合为一门课程。
将物理、化学、生物三门课程统称为科学;将音乐和
美术合并为艺术等。
如针对某一个课题,相关学科从不同角度予以阐述。
比如,以法国
为一个单元课题,那么,历史老师可以从历史角度谈法国的发展史;地理老师则可讲述法
国的旅游、地貌、河流、气候;语文与艺术老师可以从文学作品、艺术流派、建筑等领域
介绍法国的艺术魅力;体育老师可以介绍法国的体育赛事和法国的体育传统等等。
这样,
学生就可以对一个区域能系统完整的学习,把不同的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学生可能更
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意。
(三)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对课程的内容、结构进行调整与分层。
将学
生介绍有难度的学科
如英语和数学,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为A、B、C三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兴趣等自主选择并可不断调整学习层次。
这种分层教学为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
的领域内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这种尝试是有必要,也是切实可行的。
整个这一部分的课程开发形式都是基于课堂教学来开展的,不论是补充、拓展、整合
还是分层,都是在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上进行推进,特别是我们实现了单元整体教学后,
老师们对教学有了更广阔、更自由的操作空间。
这类课程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是高效课
堂改革的需要。
3.2活动类课程。
以学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主题的各类活动性课程。
例如:社会调查活动、学校大型活动组织策划、学生社团活动等活动类课程。
这类课程和原有的一般
性学校活动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从课程的角度对活动过程做出系统的规划,活动的主体和策
划人均是学生,教师是活动过程的参谋,起引导和辅助作用,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课
程性。
如运动会的召开、联谊会的组织、家长会的策划、学生社团的建设、管理与考评等。
3.3心理健康和人生规划类课程。
围绕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心理调适、交往、礼仪、心理安全、耐挫折能力培养、意志品质磨练、人生目标建立等与学生生命成长相关的内容
开发的一类心理健康教育和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规划的课程。
如青春期的教育、心理协会组织、学会理财等内容。
3.4传统文化类课程。
以我国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为基因,开发的传统文化类课程。
其中乡土文化主要借助当地历史名人、遗址、风俗等进行课程开发,使学生了解当地文化。
传统文化主要以孔孟之乡的儒家文化为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拓展性的研究。
如德州历
史名人探访、德州文化解读、节日活动策划等。
3.5技能类课程。
围绕学生兴趣爱好开发的篮球、乐器、跆拳道、声乐、书法、绘画等类型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为不同潜能和特质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3.6班级特色课程。
班级特色课程的开发包括班级活动的组织、班会课程、班级自主管理、班级精神培育,乃至班本课程、组本课程、生本课程。
班级特色课程开发旨在转变
班级管理和运行模式,从课程角度建设学习型合作共同体,在班本课程下派生组本、生本
课程,通过班本课程开发形成班级特色。
4.申请和评估:
开学前两周,由学科带头人负责,深入研究符合自己学科的课程,力求每位老师都要
参与课程建设,上报本学科的《课程纲要》和《课程介绍》。
《课程纲要》是学校课程委员会对教师开设的校本课程审定、取舍的依据,也是教师
实施校本课程的指南。
一般项目包括: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
课对象等;
具体内容包括:
(1)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述:要求写4——6点;必须全面、适当、清晰;涉及目标的
三大领域与学业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重点明确、按从易到难排序;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
容与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课程介绍》是供学生选择课程的参考依据,因此,内容应鲜明、形象、富有朝气,
以简明而生动的文字使学生快速了解该门课程的大体情况。
课程建设委员会经过严密的评估论证(评估时要结合学生的需求、学部资源的提供情况、教师的分工配置等问题研究论证),确定本学年所要实施的课程内容。
5.制定详尽的《初中部特色课程建设与开发实施方案》,组织申报校级课题,接受
学校教育科研委员会的课题指导和管理。
6.进行宣传招募:通过宣传,使参与校本课程的师生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思想,如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为什么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等。
理清人
们思想的困惑,以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实现“草根式”课程改革。
另一方面通过宣传,让学生了解本学期要开设哪些校本课程,了解自己要选择什么样的课程等。
在班主任和任
课老师共同努力下,在自主选择校本的原则下,对各个校本的参与者进行分配。
六、课程编制的操作程序
课程编制即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它包括确定课程理念、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前两项可归纳为课程设计。
1.核心理念:各学科依据自身学科的特点,由学科带头人负责,通过充分论证,确
定本学科的核心理念,如学科特征、目标、范围领域、性质等方面明确其课程建设的理念,用理念指导引领行为。
2.目标设立:课程设计阶段,包括对国家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审定的教材进行
微观化和具体化的处理;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建设的总目标、分阶段目标、分
学段目标以及每个小课题的目标。
3.课程内容:选择教材,挑选教学参考资料,识别学校及周围社会所具有的课程资源;确定每一教学单元的范围,组织内容,拟定计划,试验新计划,协调各门课程内容。
4.课程实施:课程实施阶段,包括班级这一层次的组织教学活动,把教学设计付诸
实际;记录教学过程等。
5.课程评价阶段,包括确定总体目标是否合适,课程计划是否可行,对讲述的材料、信息以及方式的选择是否恰当等,及时反思总结。
以上内容,都要及时完成书面材料(以电子稿形式上交课程建设委员会),并进行阶
段性整理和总结,接受课程建设委员会的审核考评。
七、管理与考核
课程管理由学校科研处和初中部课程建设委员会具体负责。
课程实施过程中,学部课
程建设委员会对课程目标的落实,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评价诊断校本课程过程或结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并
采取措施改进课程计划,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此过程重在分析、督促、改进,而
不是对校本课程评价对象进行分等、鉴定。
2.总结性评价:在校本课程实施一个阶段后,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对校本
课程的实效性、优良程度作出分等鉴定,作为对学科和教师奖惩的依据。
3.按课题管理办法要求,及时积累并整理相关资料,按时进行阶段性课题总结,召
开阶段性课题总结发布会,接受学校教育科研处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