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论文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思考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他们更倾向于被动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提问的精神。
这种情况下,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精思提问精神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生的精思提问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自信和独立。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精辟的问题,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通过对该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可以为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1.2 问题意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问是学习的起点,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促进知识的积累和理解。
通过提问,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积极互动,促进思维的碰撞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可以锻炼其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使其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伦理道德问题时,学生需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事物的多面性和深层次含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精思提问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其能够在集体中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价值观念。
通过提问,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综合素质。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对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只有通过精心设计和有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想潜能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策略分析论文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策略分析摘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古已有之的学习之道。
到了当下的教育实践,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培养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也是素质教育着重提倡的,它是实现提高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笔者根据实践,针对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与核心思想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能力策略分析在数学教学中,按问题来分,应培养学生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常被忽视。
作为教师,都很欢迎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于解答。
但大多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做不出的习题,不少教师常感叹所教的学生提不出问题。
以下是笔者根据实践,针对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与核心思想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一、教给方法,提高问题质量。
培养学生的课堂提问能力,教师是关键。
要转变教师以往对培养学生问题能力淡薄、随意的观念。
备课过程中要求教师控制问题数量,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的课堂提问提供时间上的保证。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体现针对性,并不失时间地教给学生提问的“窍门”,重点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1)教给找问题的方法:①在知识的产生原因上找。
如果对某个知识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或者与什么旧知识相关又搞不清的,那就在此提问。
②在知识的探究结论中找。
如果对某一事物究竟有哪些特征,说不出或不能说完整的,那就在此提问。
③在知识的疑问处找。
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搞不清或说不出来,就可据此提问。
④在知识归纳整理上找。
如果对知识不会归纳整理,分不清类型,而把知识看成一盘散沙似的孤立个体,可在此提问。
⑤在知识的应用性上找。
如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后,布置学生测算粉刷教室的费用,这时学生就会考虑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有待解决的问题。
(2)教给提问题的方法:①追问法。
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究底继续发问。
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
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句话道破了许许多多的科学创造和发明创新获得成功的前提: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好奇心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发问是思维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始,“疑问”的确是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的源泉。
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的思想,也是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
然而,目前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据调查结果发现,课堂上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
为此,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政治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勇于质疑。
一、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因素。
和谐的课堂是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主阵地,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形成一种主动的、积极向上的探索心态,让学生保持舒畅的心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但是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上,距离这种氛围还有一定的差距。
为此,课堂上教师应该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进行鼓励、表扬。
有时候学生的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甚至很幼稚,对此,教师千万不能有丝毫不悦的表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闪即逝的眼神。
首先对学生敢于针对教师或教材提出问题的勇气和态度予以肯定,然后再加以正确引导和分析。
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质疑不予重视,或者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并加以批评和训斥,甚至讽刺和挖苦,这样,就会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此,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一定能引发学生努力思考,促进学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达到逐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展现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策略_XX治
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策略_治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策略【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学生提问能力是影响初中生对自身身心矛盾、道德困境、法律困惑以及现实问题进行有意义思考,并运用精确的语言进行直观陈述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学生在教学中积极提问是促进教学目标有效落实的最佳途径,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的重要表现。
本文将从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入手,针对学生提问的现状,提出应师资队伍建设,重点采用示范法与法这两种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提问现状的策略,促进学生提问能力的提高.【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生;提问能力在学生教学中,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和教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ﻭ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1.初中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做一名合格的公民。
ﻭ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涵盖、道德、法律及教育四个模块,“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①但是,受教材容量的限制、课程编排方式及教师的教学观等因素的影响,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内容基本以初中生面临的“共性"问题而展开,很难兼顾所有学生的“个性”问题,即学生自身身心的内部矛盾问题、学生基本道德价值观与现实的冲突问题、学生对及法律认识不清的问题.这意味着如果学生仅仅满足于教学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能力以及的情感价值观,缺少“个性”问题的思考,以及思考后积极通过提问或其他途径寻求问题的解决,那么在学生思想品德的架构上就会存在缺失,也阻碍了学生向合格公民前进的步伐。
因此,应当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个性”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成长。
另外,“个性"问题又因个体的差异性而呈现出多样性,这为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初中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师德师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师德师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导言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过程中,师德师风的发扬至关重要。
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师德师风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树立榜样,引领学生作为老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挥行为示范作用。
我们要注重自身修养,具备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只有自己具备较高的问题解决能力,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
同时,我们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问题解决态度和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观察力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和现实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于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例如,通过拓展课外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观察抽象事物,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为老师,我们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同时,我们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肯定,使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倡导学生对问题的细致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具备对问题的细致分析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反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帮助学生辨别问题的主次关联,并鼓励他们对问题展开多角度、全面深入的分析。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优秀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我们要注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倾听并关心他们的困惑和问题。
积极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沟通、寻求帮助,进而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结语通过培养师德师风,我们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
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在课堂教学中,按问题来分,应培养学生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常被忽视,作为教师都欢迎提出问题并给于解答。
但多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答不出的问题,教师常感叹所教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培养。
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是否愿意提出问题,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合适的教学环境,青少年自尊心强,怕别人耻笑,因此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重视他们提出的问题,营造一个合适的教学环境,消除学生在提问时的紧张感.焦虑感.自卑感.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情绪,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提问。
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好如下两个方面工作:第一:保证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因为只有心理自由,才能思维自由,只有思维自由,个体才能充分思维,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因而,教学中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对于解放学生心理,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质疑反思能力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二: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他们知识水平的体现,是他们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和研究的结果。
所以,提出的问题不论孬好,教师都要做到:热情鼓励,认真倾听,正确引导,让学生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彻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这样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强烈,就会逐渐养成有疑必提的好习惯。
二、创设良好的问题环境,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问题源于情境,情境是产生问题的沃土,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问题信息,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思维,唤起好奇心,引起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起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好的问题情境要具备如下条件:(1).现实性(2).探究性(3).教育性(4).趣味性.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得课堂充满生机。
创设问题情境常用的方法有:(1)、游戏(2)、活动(3)史事(4)借鉴。
三、激发挑战性、诱导学生质疑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在于培养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勇于批判、勇于反驳、勇于否定的精神,由质疑进而求异,这样才能由新发现,提出新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问题主导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初探
探索篇•课题荟萃一、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重要1.学会提问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往往更多地关注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过分强调对知识点在理论层面的运用能力,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观点,久而久之,会逐渐弱化甚至会失去自己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独立分析、运用能力。
比如,在九年级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讨论“网络谣言与未成年人保护”这一话题时,我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三种网络诈骗案例:“QQ中奖”“诚招网络兼职”“股票信息”等谣言。
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看了这些案例,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因为案例是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是每个学生都曾见过的骗术,所以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都能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如“如何预防网络谣言?”“遭遇网络诈骗后应该怎么办?”再围绕学生关注的问题来展开复习课的教学,这样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
2.学会提问有助于提升终身学习能力孩子的提问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但他们长大后是否会继续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人是怎样对待孩子们的问题的。
要想学生不厌恶学习,就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提问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同时也是学习很多知识的机会,提问能教会我们更深入的思考。
”提问就像是给学生敞开了一扇大门,让他们更加有兴趣一路探索新界限,注意那些需要关注的地方,不断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形成严谨的、规则鲜明的、历经磨砺的提问技巧,运用这个技巧拓展他们的能力,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课堂上或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可以期待他们的成果:研究、创造、思考、探究解决问题,思考那些永恒的需要解答的问题和尚未提出的问题,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课堂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摇篮1.营造民主的思品教学氛围是前提颤抖的手写不出好字,恐惧的心理提不出好问题。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喜新厌旧和钻牛角尖,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面红耳赤的争辩,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思维的星火才能燎原。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思考与实践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愈发重要。
作为学生的导师,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精思提问精神。
精思提问精神即将学生培养为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精神,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思考与实践展开探讨。
二、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重要性精思提问是学习的有效手段。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有问题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
而精思提问精神恰恰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提问,学生可以引发思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精思提问是思维的锻炼。
精思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更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本质、背后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这种思维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精思提问精神,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更可以帮助学生在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上有所提高。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精思提问精神,是当前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尽管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1. 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而忽视了提问的重要性。
教师往往会忽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而只是注重学生记住知识点,并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如何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明确培养学生的提问目的,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学生自身素质不足。
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自身的素质也制约了他们的提问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往往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只是对知识点的机械性记忆,没有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学生在生活中也缺乏对问题的敏感度和发现能力,对问题的提出缺乏主动性。
思想品德课论文质疑能力论文: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思想品德课论文质疑能力论文: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摘要】学贵有疑,质疑使人求知。
质疑激发人的灵感,质疑助人成功,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质疑问能力:一、学生利用教材自主设疑;二、教师巧妙设疑;三、创设教学情境,一石激起千层浪;四、把课堂还给学生;五、变灌输式为启发式、讨论式、展示式。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培养质疑能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古人云:未解之惑,未知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疑。
怀疑的产生是兴趣的前身,是探索质疑的开始。
学贵有疑,质疑使人求知,质疑使人探索,质疑激发人的灵感,质疑助人成功。
教学实际就是设疑、质疑的过程。
那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的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我积累了以下激励学生质疑的方法。
一、学生利用教材自主设疑教育家朱熹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无疑有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教材入手,给每个小组布置任务:两个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其他小组通过探究回答问题,质疑出色的同学和小组以及回答问题出色的同学都会得到加分的奖励。
这样,通过学生自主设疑,达到培养学生质疑思维能力的目的。
如,在讲《好大一个家》一课时,师生共同分析教材的观点后,可引导学生对和教材有关的事件自行设疑。
学生在经过思考后就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如“3.14”事件的本质是什么?用历史观点怎样看待“3.14”事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释疑,这样就可以打开学生的质疑之门,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二、老师巧妙设疑教学过程是学生思维过程不断碰撞、产生思维火花和新体验的过程,思想品德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由浅入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抽象、由怀疑到求真的师生双边交流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巧妙设疑,循循善诱,重视学生质疑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巧妙设疑而处于活跃状态,激活了学生的质疑思维,引发了学生的课堂讨论。
《品德与社会》课堂提问设计有效性论文
《品德与社会》课堂提问设计有效性探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话启示我们要多研究课堂提问设计。
“提问”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没有提问就没有课堂教学,一堂好课往往源自于教师有效的提问。
学生的思维过程从问题开始的,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方能彰显思维内容的价值,方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激情,从而促成学生思维的创新,有效提升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教师从文本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找出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来设计一些有效的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智慧。
一、紧扣教材内容设计问题1.从课文“关键词”处入手设计问题《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关键词提示语,这些关键词就是课文主要思想内容的精髓所在。
而有些课文关键词本身就包含着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与课文主要内容直接相关的问题。
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所以,我们可以从“关键词”处入手设计问题。
例如:教学《多彩服饰》一课,课文所提示的关键词是民族服装和职业服装。
笔者在设计教学时,就以“民族服饰”为中心词,设计了课前调查与搜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请你试着去认识和了解1-2种服饰,并简单说说这种服饰的特色。
这个问题的设计与交流有助于达成整堂课的认知和情感目标,让学生切身感受世界服饰的多姿多彩。
2.从课文“留白处”入手设计问题目前的品德教材呈现形式主要由可爱的卡通画、亲切的生活图、简洁的提示语等组成,富有童真、童心和童趣。
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教材中还有大量的空白之处,显然教材留白在编写者心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以,我们要善于借助这些特定的空间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道德践行。
例如:执教《民俗大观园》这一课时,体验园中有这样一处留白“让我们一起去采风,去感受家乡的风土民情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旨在引领学生用各种方式搜集、展示家乡的民风民俗。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技能论文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冋技能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品质,是可以培养的,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采用一定的策略,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的过程,更需要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除了有问题不敢问以外,也存在有问题但不知道怎么问的情况。
针对一部分有问题但不知道该如何问的学生,教师应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一、明确提问的种类要求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大多以权威的姿态出现,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容器,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忽视思维的训练, 因此学生不会独立思考,不会提出问题,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师应让学生明了提问的种类,如低级认知提问(知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及其内涵与要求。
为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教师还应对学生提出要求:第一,不要把提问变得形式化。
第二,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要经过深入思考之后再问。
否则,问题将流于肤浅和表面化。
第三,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地清楚明白,为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
二、积累知识是问题意识的前提
尽可能使学生增加自己各方面的知识,重视知识的积累。
学习就是根据原有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归属、改组、并列等三种形式的同化,进而把新知识和原知识结构相互作用、组合,通过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思考与实践【摘要】现代社会对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学生们的提问能力则被认为是培养其精思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了提问精神与道德法治教育的密切关系。
通过对提问精神培养方法的探讨和实践案例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精神。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评估及效果分析,揭示了提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的促进作用。
通过总结与展望,提出了教学实践的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推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提问能力、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教育、方法、实践案例、评估、效果、总结、展望、启示、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道德与法治作为中小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主动思考和提问的能力。
而提问是学习的起点,是思维活动的源泉,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关键。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
借助现代教学技术和方法,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地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已成为当前教学实践亟待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思考与实践,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提问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提问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尤为重要。
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深入,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提问,学生可以不断思考问题、探索答案,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思考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们在道德与法治问题上缺乏深入思考和提问的习惯,他们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知识掌握和死记硬背中,缺乏对问题的思辨和批判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的精神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引导学生不断提出有深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他们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探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的意义、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培养、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最终提出总结与建议。
【背景介绍】部分将为本文后续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
2. 正文2.1 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的意义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提问,学生可以主动思考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思辨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的意义还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通过自主提问和寻找答案的过程,学生可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通过不断提问和反思,学生可以建立对自己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认识,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寻找改进的方法,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学习动力。
2.2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精思提问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新奇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意识到提问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能够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思考与实践引言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很难形成深入思考和提问的精神。
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的精神?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理论探讨1.提问的重要性提问是学习的起点,是思考的开始。
通过提问,学生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促进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提问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道德与法治的问题通常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需要学生通过提问来深入思考和探索。
2.提问的精神提问的精神包括敢于思考、愿意探究和有独立见解等方面。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愿意提问,不断追问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3.培养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提问精神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
通过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提问的兴趣。
二、实践探讨1.设计引人思考的问题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引人思考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提问精神。
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个真实的案例,然后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自由的思考和探索。
2.组织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提问精神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然后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发言。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启发,不断提出问题和思考,从而培养提问精神。
3.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无论是正确的观点还是错误的观点,都应该给予肯定和尊重,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反思。
通过表达观点,学生可以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课题论文
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提出的背景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往往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蕴涵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教学其实是一种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是师生精神的旅游和探险的过程。
这种过程需要师生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缺少不了问答,在问答时,老师是组织者、引领者,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谈论继续提问,这就是追问。
有资料表明,多达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而最为精彩的首属追问环节。
《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中指出: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
教师一个或几个恰当的追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甚至达到“通透”的程度,也能够有效的突出重点甚至突破难点,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追问中得到发展。
当然,新课程标准中到处都是“让学生……”一直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觉得“学生追问老师”在将来也可能成为屡见不鲜之事。
当然,课堂追问不是有而无序、无章。
“追”和“被追者”都要有“跑道”。
教师追问需要基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紧扣教学目标,凸显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被追过程中,会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出现很多生成资源,如在追问时自然产生的新问题,有些生成资源可能就是你完成教学目标的跳板,而有些生成资源可能会打乱你的教学目标或进程。
我所教的东海县城头中学,是一所极其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因为环境的影响,各方面都有局限性。
从教师方面来讲,教师喜欢用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强调记背,机械化训练,让学生接受。
这种方法是一种习惯的延续,毕竟一些老教师沿用了多年,有些年轻的教师刚开始有想法,一段时间后会被影响或同化;有的老师是缺少探究心和动力,备一个教案可以几年不变,备一个学案要视情况而定,特别是语文的课堂追问,又相对其他课程来说有其不定性,倘若无重大的集体活动,都会“少操一分心”。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思考与实践一、引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提问能力。
在当今社会,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教育界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的精神,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
本文将探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二、精思提问精神的重要性提问还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一个善于提问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疑惑,通过不断地提问和寻求答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具有精思提问精神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更能够拥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教学策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的能力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将介绍几种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教学策略: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该营造一个鼓励学生提问的良好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来提问和探讨问题,不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只有在积极的氛围中,学生才愿意提问和表达自己的疑惑。
2. 设计开放性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发散性思维。
这种问题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内涵,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开放性问题也能够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提问和探究。
3.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提问,不限制问题的数量和质量。
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应该耐心倾听,给予积极的回答和解释,并鼓励其他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和反思。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发散性思维。
四、精思提问的实践案例下面将通过一个案例来具体说明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
在一个关于《守护网络安全》的法治课程中,教师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精思提问精神:1. 创设情境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案例或者故事来引入课题,让学生对网络安全这一话题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思考与实践【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的精神。
在首先分析了培养学生提问精神的重要性,包括促进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
接着介绍了相应的培养方法与策略,如引导学生开放性思考、激发好奇心等。
随后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展示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并对教学改进建议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在强调了培养学生提问精神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教育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提供有益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学生、提问精神、思考、实践、培养、重要性、方法、策略、案例分析、评估、反思、改进建议、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教育意义。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他们遵纪守法、尊重他人,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行为习惯。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往往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思考的机会。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的精神,激发其思辨能力和创造力,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背景介绍的内容可以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入手,介绍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可以探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引出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分析现实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性、思辨能力不足的现状,为后续的方法与策略提供必要的背景和铺垫。
可以指出本研究的意义所在,旨在探讨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精思提问精神,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研究意义非常重要。
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提问的过程,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论思想品德课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论思想品德课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新课改要求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进行训练和培养,其中问题意识是重要的实现手段和途径。
笔者根据教学实际首先营造“敢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教给学生“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如今,创新已成为教育的灵魂,课堂教学毫无疑问成为创新的媒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求新?笔者认为“问”乃创新之源泉,因此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思想品德课改革创新的必有之路。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是最早主张学习要敢问、善问之士,正是“不耻下问”使其名垂千古!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识的丰富,才能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做出不凡的业绩。
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次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自觉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
“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精神被片面理解而未得到真正贯彻。
试想: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能算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吗?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吗?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具有意义。
因而,课堂教学中应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为以学生发问为主,实现转变的关键是使学生敢问、能问、善问,即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营造“敢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在一支贪生怕死的军队中服役,最勇敢的人也往往会失却勇气。
在竞相提问的教学氛围中,同学们跃跃欲试,积极思考的人会大大增加。
那么,这种氛围应如何营造呢?1.晓之以理,打动心弦,让“我要问”的观念深入人心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敢于提问亦是如此。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思考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道德和法治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存在着缺乏主动性和思辨能力的情况,他们对于道德和法治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
这导致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应对复杂的道德和法律问题,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成为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情,促进他们对于道德和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促进道德和法治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探讨精思提问的重要性、现状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案例分析,可以有效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开展精思提问教学,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通过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的思考与实践,可以深入探讨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愈发重要,培养学生的精思提问精神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通过研究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有深度和思考性的问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拓展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精思提问精神不仅有助于教育教学的改进和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和素质,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精思提问精神。
精思提问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思考问题,并提出有深度和启发性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发展。
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
【关键词】计问题敢问问题会问问题善问问题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
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创造始于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提出了与教师不同看法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如果确实闪耀着创新的思想火花,教师一定要抓住契机,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强化问题意识,造就创新人才。
一、精心”设计问题”
近几年教学实践证明:开放课本教材,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品德社会课堂。
例如:在教《天南地北任我游》时,因我们地处平原县城,交通十分方便,这儿有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104、105国道经过。
我们去哪些风景名胜?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选择哪条线路?这样做的理由?
学生通过交流、制定假日旅游计划,让学生根据家庭实际选择景点,交通工具、线路,必备物品等等,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美景的同时,亲身体验出门在外的感受,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到知识,开阔了眼界。
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
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知道现实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开拓学生
思维,提高学生用自己智慧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敢问问题
要让学生敢问,必须首先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
因此,教师无论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小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创设平和环境。
小学生只有在平和的气氛中,才能获得最优表现。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因此,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
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二)开放“提问”空间。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
学生突破。
(三)创设广阔空间——让学生要问。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
分的从事品德与社会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品德与社会课,大部分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
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三、引导学生会问问题
引导学生会问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密切相关。
教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处处让学生感悟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学会敢问、会问、善问,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与问题意识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应该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的实际实施。
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他的问题意识也会随之增强。
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
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去主动吃米。
喂鸡如此,课堂教学更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他们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脑子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使小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小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
在品德与社
会课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发现创新的能力。
教学中,要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带有共性的看法或结论质疑,得出自己的结论。
四、注重引导反思
(一)教师要注重自身问题意识。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长流水。
教师如果没有质疑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岂不成了无稽之谈。
所以,我认为问题意识培养,教师要先行一步。
特别是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提问中有价值的信息,要有对学生提问预设的能力。
(二)克服心理障碍。
什么是最好的学生?很多人认为,最好的学生就是最会答题的学生。
无论老师出了多难的题目,学生都能答得出,而且答得巧妙,甚至天衣无缝。
其实,这样的教育模式,充其量也只能是复制一批像老师一样的优秀学生而已,学生是不可能超过老师的,因为他们始终处于被动的回答地位,从来没有对老师和书本产生过质疑,缺少问题意识,如何谈得上创新人才呢?
(三)注重引导反思。
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质疑问难中去体会: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或不需要问,什么样的问题才有价值,怎样去求异思维,怎样“于无疑处见疑”等等。
实践证明,强化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小学生学会“答”,更要学会“问”、敢问、善问。
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
参考文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究与实施》山东教育出版社。